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在二语习得中的重要性

2014-03-30 01:42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4年11期
关键词:二语文化背景外语教学

白 洁

(大连财经学院 商务外语系,辽宁 大连116000)

人们常说: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这表明语言的作用在于传递文化所承载的内容和内涵。学习一门语言,尤其是学习母语以外的第二种语言(即二语习得过程),离不开对文化的学习和理解,而语言学习目的之一就在于理解该种语言所传递的文化。当前,随着中国不断向“国际型国家”转变,对外语人才的要求已经由外交、军事、翻译等有限的领域,转变为“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1]。因此,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导入文化元素,强调文化背景和文化内涵在二语习得过程中的培养,体会文化差异和差异的可能性,意识到习俗、价值观念的相对性,用多元视角看待世界,是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重要内容之一。

1 跨文化意识的含义

文化在不同的民族中有着独特的体现,表现在从服装、手势到语言、文字再到思维方式和思想意识等的诸多方面。跨文化意识,就是能够主动的理解和批判本民族以外的其他的文化现象、模式和特征。我们都知道,生活在同一文化背景下的人们总是更容易进行理解和交流,这不仅是因为语言相通,更因为他们有着相似的文化思维,而这种固有的文化思维也成为人们接受另一种文化的束缚。跨文化意识就是要打破这种束缚,培养对另一种文化的敏感性,最终达到以对方的文化价值观来评判事物的目的。因此,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并不仅是一种外在知识和信息的学习和获取,更重要的是一种内在的能力和素质的成长。

在二语习得过程中,相当多的学习者在具备了良好的听、说、读、写能力后却无法进行有效的交流,可以说阻碍这些学习者的并不是语言障碍,而是文化障碍。因此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意识,其目的并不在于对单词或者句型的掌握,而是培养学习者融入另一个文化背景的主动性和代入感,在对方的思维下去沟通情感和传递信息,从而达到有效交流的目的。

2 跨文化意识的缺乏带来的外语学习中的问题

在基础教育阶段,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更加注重语言的外在形式和语法结构,导致学习者在这一阶段更注重累积大量的词汇和掌握精密复杂的语法技巧。进入大学阶段,对公共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强调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衡量一个学校英语教学水平和学生英语水平的基点,因此大学英语的教和学仍然保持着基础教育阶段为应试而学的学习方法和目的,从而抑制了以交流为目的的外语教学的开展[2]。这主要表现为:

第一,学习者记住了词语的汉语解释却不了解其英文内涵从而造成误解。比如“peasant”在汉语中解释为农民,可是在英文中其根本含义是乡下人,表示未受过太多教育的粗鄙的人,含有贬义。在介绍职业时,西方人通常会称呼农民为“farmer”。可见缺乏文化背景的单词往往带来的是误解和笑话。

第二,学习者会发现句子中的每一个词都认识,可是构成句子后就无法理解。比如“He is a top dog(他身居高位)”,在中国文化中,“dog”通常和贬义相关,像狗仗人势之类;而西方人将“dog”视为自己的家庭成员,是聪明、敏捷、忠实的象征。在西方文化中,和“dog”相关的都是比较褒义的表达。比如:You are a lucky dog(你真是个幸运的家伙)。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这就是文化信息在表达中占据了主导地位,缺乏跨文化意识直接导致对这类表达的无法理解。

第三,在交流中出现“驴唇不对马嘴”的情况。比如,一个美国同事说“I like your new hairstyle”,中国同事赶紧介绍“我是在什么地方做的头发,花了多少钱”,美国同事惊讶地耸耸肩离开了。这就是双方文化背景差异导致的沟通不良。通常来说,西方人表达赞美时只是一种客气的语气,只要说“Thank you”就够了。

第四,由于文化背景缺失而导致的理解困境。比如,在78 届奥斯卡颁奖礼上,Jon Steward 在开场白时说“现在全世界有上千万人在看我们的节目,其中有一半在等着被Angelina Jolie 收养”,全场发出会心的笑声,而中国观众却可能莫名其妙。这是因为当时的Angelina Jolie 作为美国名人和联合国亲善大使收养了3 个外国孩子,并被美国媒体广泛报道。如果不了解这一背景,也就不能够明白幽默点在哪里。

3 如何强化跨文化意识在外语教学中的培养

首先,在教材的选择上,应该尽量选择具有文化特点、民族风俗和心理定势的文章。通过阅读文章,能够潜移默化的对学习者渗透该文化所体现的风土人情、法律经济和宗教道德等其他方面,而不只是对学习者阅读技巧和阅读能力的训练。从而使其逐渐意识到文化差异的存在,开拓他们的视野,加强学习者对跨文化意识的主动辨别能力和行为能力。在选择教材时应该注意:1)选择能够代表欧美国家主流价值观的原文材料。二语学习者的学习目的是理解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从而进行更有效交流,那些能够反映西方文化深层内涵的文章所提供的是具有代表性的主流文化意识,有助于学习者更好的去分析、判断和加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2)文章的选择应该强调中西方文化的对比。单纯的强调西方文化的引入而忽视其与本土文化之间的对比和冲突也是不合理的。教材的部分文章应该体现出双方文化之间的渗透、影响、冲突和融合,通过对同一问题不同文化角度下的说明,使学习者不仅能够重新认识本土文化,并且能够从跨文化的角度理解和阐述异域文化。3)教材的选择应该符合学习者的学习水平和认知水平,并且能够紧贴时代,提供与时俱进的背景知识和流行的文化资讯。

其次,教师自身跨文化意识能力的提高。目前,教师仍然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主导者,教师自身的思维习惯和文化标准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文化背景的导入,对文化语境的设置,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接受和记忆词汇方面的内容,更有利于引导学习者建立自己的跨文化意识,从而达到在跨文化意识下自主学习的目的[3]。然而,文化背景包罗万象,大到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艺、宗教、道德等各个方面,小到日常用语、专有名词、成语典故、民间谚语和肢体语言等,如果教师只根据自己的兴趣去了解学习文化背景会比较肤浅片面,因此建立系统的教师培训,以大纲为指导进行教师文化背景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是势在必行的。

第三,利用多元媒介,引导学习者在日常学习中建立跨文化意识。当今社会,人们学习和交流的手段不再局限于书本。音乐、电视、电影、多媒体课件在日常教学中广泛使用,学习者更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自主搜索和自主学习。通过电视和电影,学习者可以直观了解另一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衣着、礼仪、表达及肢体语言等;而互联网可以让学习者直接用语言进行交流,创造真实的跨文化交际氛围,这些都是从书本上无法得到的体验。多元媒介的发展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和局限性,有利于激发学习欲望,提高文化敏感性,让学习者以独立的学习意识去自觉地吸收与融合外来文化。

总之,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在反映文化的同时,又受到文化的约束。因此,对一门语言的学习不应该只是局限于语言本身,更要重视其中所包含的文化因素,否则再优秀的学习者也会因为文化背景的缺乏而导致交流上的障碍。在二语学习中,培养敏锐的文化感知能力和对文化差异的理解能力,才能建立真正的跨文化意识,从而成为具有语言知识和交际应用能力的复合人才。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许力生.跨文化的交际能力问题探讨[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7):17 -21.

[3]张伊娜. 外语教育中跨文化教学的重点及其内涵[J].国外外语教学,2000(3):28 -31.

猜你喜欢
二语文化背景外语教学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山东戏剧
The Book Review of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论文化背景知识在训诂中的作用
徽州体育形成的文化背景及文化担当
“透视”第二语言习得心理过程*——关于二语加工的一次学术访谈
The Connection Between “Wolf Child” Story and “Poverty of Stimulus” Argument
当代二语习得研究中介语对比分析方法理论与实践
《教学二语习得简介》述评
基于陕西地方文化背景下的动画创意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