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容器制造》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2014-03-30 02:45王丽辉
电大理工 2014年2期
关键词:岗位目标职业

王丽辉

辽宁装备制造职业技术学院 (沈阳 110161)

《压力容器制造》课程是高职院校焊接技术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以行业、企业岗位需求设置的应用型专业课。其教学目标应与企业岗位需求相一致,学习效果应达到使学生能够满足相关岗位的基本职业需求,并能够通过自主学习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 课程教学改革背景

现有的高职教材或以压力容器设计为主,或以结构复杂的化工设备为载体进行理论为主的阐述。高职学生普遍文化课基础底子薄,教学过程中,设计所需的复杂的计算及复杂的图纸的识别,常使得“教”的环节过多,课程难度大,好多学生因听不懂而失去了学习兴趣。由于理论部分过多,教学以教为主,考核采取闭卷答题形式,无法考核学生是否掌握岗位所需基本技能。因此,在前期研究中编制了项目式体例的校本教材,在此基础上,结合企业岗位需求进行本课程改革研究。

2 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2.1 课程设计理念

本课程设计理念突出三方面。首先,明确“突出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紧紧依靠企业资源,构建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将学习过程转化为工作过程。其次,由“学科本位”向学生“职业能力本位”的转变,使学生的学习过程由“教学做”转变为“做学教”。第三,突出学生主体,调整教师定位[1]。

2.2 课程设计思路

以就业为导向,调研、了解职业岗位所需职业能力,将其细化为技能、知识、基本职业素养,并用准确的语言加以描述,形成课程的能力目标及实现能力目标所需具备的知识目标及素质目标。

科学设计教学载体和教学内容。充分利用企业资源,本着教学与行业、企业发展同步的原则,选择合适的真实的产品作为教学载体,将产品的工艺过程设计为不同教学项目,将上述教学目标分解到不同项目中,通过项目教学来训练学生的职业能力。

设计以考核能力为主的考评机制。将真实产品加工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具体任务设计成分项考核内容,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检验学生工艺分析、现场问题处理能力,达到提高职业技能的目的。

3 课程教学改革实施

3.1 课程标准的修订

调研了解焊接专业学生入职初期的岗位,结合企业相关岗位标准和焊接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在有经验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共同参与下,研究、修订原有课程标准,明确本课程的能力目标。依据知识目标是能力目标的支撑这一出发点,重新设定知识目标;考虑到本课程为应用型专业课,与实际生产结合较为紧密,学习过程中能更多地体验生产过程,本课程还设定了职业素质目标,如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职业基本素养等。

3.2 教学资源的开发

构建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以工作过程设计教学项目。将课程的整体教学目标细分到各个项目中,各项目即体现一个独立的工作环节,又反映出技能的交叉融合,所有项目连接起来又构成产品的完整工艺过程,完成课程所有的能力目标。教学项目设计时,充分考虑高职学生的特点,适当降低知识部分的比例与难度;选取结构相对简单但工艺过程完整的压力容器产品做教学载体;以能力目标为主线,将知识点按需贯穿于各项目中,以实现对能力目标的支撑。

依据企业资源,制作主要工序视频教学片。将企业现行的先进工艺引进课堂,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新颖的教学视频既增加学生学习时的感性认识,更好的了解先进设备性能用途,保证课堂所学与企业应用同步,同时也为学生了解岗位打开了一个窗口,有效地提高了学习效果,有利于学生进入企业后能很快适应岗位工作。

3.3 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上,采用“以学生学为主”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学生为完成工作任务而主动“学”必需的知识,教师在学生“做”的过程中适时指导,完成“教”的环节。“学”和“教”的内容均为完成任务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学习成为完成任务的必要环节,是完成任务的需求。教学中看似由“教学做”改为“做学教”简单的顺序转换,实则是学生在课堂上由被动到主动的过程。在这一转化过程中,学生能够学以致用,体验知识技能的实用价值,提高对课程学习的兴趣[2];同时也逐步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认真工作、沟通合作等职业素养,使其能很快适应岗位工作并具有后续提高的能力。根据工作任务的不同,可采取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启发讨论教学法、视频教学法、激励竞赛法等[3]。

3.4 考核评价方式的改革

课程考核参考了岗位标准和职业技能鉴定标准,采取过程考核和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六个教学项目中任务完成情况各占10%,期末综合任务完成情况占40%。过程考核内容包括各项目任务完成情况、课堂活动参与度、单项问题的处理能力、沟通合作能力、出勤率等;期末考核通过学生对压力容器制造的综合任务完成质量,考核学生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技能的掌握情况,突出了课程注重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

4 课程教学改革特色

4.1 课改活动紧紧依托企业,实现课堂教学与企业生产活动的统一

课程改革的研究过程中,始终注重教学目标与企业岗位能力要求的统一,课程教学活动与学生能力培养统一,教材选用载体与企业产品统一,教学项目设计与产品工艺过程统一,教学课件实例与产品加工过程统一,实现课程与工作岗位的有效对接。

4.2 以企业真实工作任务贯穿教学始终,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体现了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

教学目标明确,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素质目标定位准确。将能力目标具体细化到每一个教学任务中,通过完成实际产品的工作任务,使学生具备目标中要求的能力,完成相应知识的学习和素质的养成。

4.3 课程考核与企业岗位要求相结合,更加注重能力考评,对学生评价更具社会性

考核方式更加贴近岗位工作要求。以独立或合作完成产品制造主要过程的工艺、管理、检验等工作的质量,具体任务综合分析处理的能力等作为考核内容,更能考查出学生对岗位技能的掌握情况。

5 课程教学改革效果

本课程的教学改革,由于有企业的全程参与,工作任务真实,课程教学目标定位与企业岗位需求一致,学生就业后能够很快适应岗位工作,得到企业认可。因此本课程教学改革不仅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也得到企业的认可;同时由于教改过程中开发的多媒体资源具有实用性,企业已将其作为培训资料用于员工岗前培训并取得良好效果。

[1]甄久军.基于项目化教学的《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课程改革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0,(8):26~28.

[2]陈梓城.产品引领法在高职电类专业技术基础课中的应用[J].机械职业教育.2013,(9):25~26.

[3]姜大源.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开发探索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岗位目标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职业写作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我爱的职业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
张晓东:倒在岗位上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