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山文化融入地方高校课程教学的思考——以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为例

2014-03-30 19:38毛攀云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梅山人文课程

毛攀云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美术系,湖南 娄底417000)

梅山文化至今仍集中保存于湖南中部、西南部,包含丰富的人类原始文化信息[1]。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作为梅山文化腹地的高等院校,是地域思想文化传播的集中地,应当承担传承和发展梅山特色文化的历史重任。如何有效开发梅山文化教学资源,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是学校新形势下教学改革工作的时代要求和迫切任务。本文在全面关照梅山文化的同时,重点例举梅山民间艺术。

一 梅山文化课程资源概述

梅山文化课程资源丰厚,能为文学、艺术学、体育学等学科提供教学资源,形成地域特色。

(一)文学课程资源

梅山地域钟灵毓秀,人杰地灵,涌现了一大批杰出人才,他们的成长经历与文学成就为大学文学课程提供了特色鲜明的资源,创造了一个可感、可触摸的文学世界,有晚清湘学大师邓显鹤、晚清重臣曾国藩、近代作家成仿吾与谢冰莹等。梅山丰富的民间歌谣、民间故事、民间谚语也是文学课程宝贵的教学资源。民间歌谣有劳动歌中的采茶歌、资水滩歌、耕牛谣等;民间故事有张五郎传说、“黄帝界”与“梅君殿”、三个同年、十麻子传奇等;民间谚语更是丰富多彩,有关于时政、事理、修养、社交、生活、自然、生产等各领域的谚语,如“三天不呷饱,还是个撑船汉”、“叫化子打狗,各识一门”、“各人的老婆各人爱,烂皮箩有个烂盖盖”等,无不反映梅山文化的乡风民俗,透现出独特的“乡气”、“蛮气”、“粗野气”和“豪爽气”[2]。

(二)艺术学课程资源

梅山文化中艺术资源多样,有传统的梅山傩戏、新化山歌、花瑶挑花、傩头狮舞、梅山剪纸、滩头年画、黑茶工艺、建筑艺术、雕刻艺术、竹杆戏、抬故事、舞春牛等,也有在梅山文化中孕育成长的现代民间版画、书法艺术等,这些珍贵的民间艺术为学校艺术教学提供了充足的原始艺术素材。与音乐学关联的艺术资源有新化山歌、民间器乐、竹杆戏与傩戏等;与美术学、书法学关联的有花瑶挑花、梅山剪纸、滩头年画、黑茶工艺、建筑艺术、雕刻艺术、现代民间版画、书法艺术等;与舞蹈学关联的有梅山傩戏、傩头狮舞、舞春牛、梅山武术等。

(三)旅游学课程资源

梅山文化多姿多彩,底蕴深厚。大梅山文化旅游圈是湖南省新的旅游增长点与重要旅游品牌,自然山水秀美,文化源远流长,地方民俗神秘,历史人物众多。以梅山文化为纽带,构建大梅山旅游圈,促进区域旅游发展,既是加快湖南省旅游产业发展的有益尝试,也是顺应区域旅游经济发展需要,加强区域旅游资源整合,实现“1+1 >2”,促进区域旅游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举措。目前,开发的主要旅游景点有益阳桃江竹海桃花、安化茶马古道、安化梅山文化生态园、新化大熊山蚩尤文化园、新化紫鹊界梯田、新化梅山龙宫、隆回花瑶与魏源故居等。无论是梅山文化中的地理、民俗、人文、风物,还是大梅山文化旅游发展本身都是旅游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重要课程资源。

(四)体育学课程资源

梅山传统体育项目较多。梅山武术中有梅山拳、梅山掌、梅山八级拳、初级拳、铁叉、板凳术梅王双戟、铁尺、梅花板斧等,竞技类传统体育项目有踩高跷、掰腕子、划龙舟、扭扁担、打陀螺、拔河、摔跤、舞狮、舞龙等,娱乐类传统体育项目有打地老鼠、老鹰抓小鸡、翻跟斗、打沙袋、荡秋千、打跳子、打花鼓、跳房子等,节庆习俗类传统体育项目有打三鼓棒、打九节鞭、舞龙耍狮、上刀梯、师公舞等。梅山文化中的传统体育项目有着自身的文化特性与民族记忆,为深化与拓展学校体育学科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地域资源[3]。

(五)教育学课程资源

梅山独居一隅,险恶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社会环境历练了梅山人坚韧霸蛮的品格,这种品格延续至今。湘军的崛起、辛亥革命中梅山人的担当、湘中民国教育的繁荣无不渗透着梅山原始精神。曾国藩的西学、家教与耕读思想,对现代教育影响深远。谭人凤“采取泰西教法,以开学子知识”,开湖南初等新法教学之先河。罗辀重的“血性”教育思想、陈天华的警世教育思想等都是当代教育学重要的地域思想资源[4]。

二 梅山文化课程建设的价值

梅山文化已经成为了湖南五大文化圈之一。重庆市文化艺术研究院原院长胡天成提出:“创建中国梅山学,既是梅山文化研究者多年来践行研究的历史发展必然,更是新时代、新机遇对新的地域文化研究领域的新学科的呼唤。”[5]作为梅山文化腹地的高校,我们有必要将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融入大学课程体系,其价值毋庸置疑。

(一)能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每一种地域文化都使当地人们形成了特有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人文积淀,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在当今的现代化建设和未来的社会发展中,地域文化的独特品格也将给生活在该地区的人们以深厚的文化滋养[6]。梅山文化中蕴含诸多人类成长的原始信息,早期的巫傩文化、渔猎文化等及民族融合后生成的梅山音乐、美术、建筑等文化艺术内涵丰厚,这些都有助于学生了解地域文化的成就与一定地理区域的文化生态环境,有助于学生探究特定文化艺术空间、地理格局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鲜活而丰富多彩的梅山文化是学校校本课程建设的宝贵材料,能缩短课程本身与学生学习的距离,能弥补学生知识结构的不足,能深化学生对具体文化事象的感知,能调动学生自主地探究人类的过去与未来,能促进学生形成多元的文化观念。

(二)能拓展教师专业知识

作为地方大学的教师,不但要有宏观的学科专业知识,更要有微观的地域文化认知。梅山文化,是独特的地域文化与远古民族文化,对此,已召开了5 届全国性大型学术研讨会,吸引了国内外一大批专家学者的注意,深入研究伊始,学术探索空间很大。教师可以从自己学科视角介入,积极研究梅山文化,形成自己的特色科研成果,进而开发校本课程。这不仅拓展了教师自身的科研领域,强化了专业知识,深化了学术研究,也为课程提供了新的视野,进而有利于推动学校教学与科研特色的形成。

(三)能凝炼学校办学特色

高校同质化发展成为了目前高等教育一大困境,在这一背景下,办学特色的培育成为了地方大学的重要取向。因此,地方高校必须准确定位,优化课程结构,形成办学特色,实现可持续发展。梅山文化是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特色发展的沃土,能为美术学、音乐学、舞蹈学等多学科提供丰富的地域资源。开发一系列基于梅山文化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有利于学校各专业构建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如音乐学融入新化山歌的教学、美术学融入梅山民间多种美术门类的教学、舞蹈学融入梅山傩舞与梅山武术的教学等,将梅山文化元素嵌入各专业、各学科整体建设中,让梅山风尚、习俗、精神气质、文化品格或多或少地呈现在办学思路之中,打破现代教学的趋同性,进而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

(四)能传承民间文化遗产

民间文化遗产是传承民族文化、凝聚民族精神、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推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梅山文化包含丰富的民间文化遗产,如国家级文化遗产就有新化山歌、梅山傩戏、梅山武术、滩头年画等,承载了梅山人的成长记忆与生活智慧,对当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性与开发价值。可是,社会发展方式与社会形态的转变使民间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迅速消失,文化生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作为文化主体的人在空间与文化观念上不断远离传统栖居之地,梅山文化遗产的生存与发展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当代流行文化和快餐文化及其世俗观念不断消解着梅山千年文化与传统的精神信仰。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作为梅山文化腹地的高校,有责任将梅山文化融入课程体系,唤醒年轻一代的文化主体意识与文化担当精神,承担起梅山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重任。通过开展对梅山文化相关课程资源的调研、发掘、研究与活用,建立梅山文化数字资源库与影像文献资料室,能有力地推动梅山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弘扬。

(五) 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梅山文化是梅山区域发展的重要文化资源,是这一区域文化认同与和谐发展的根基。随着湖南省政府提出大梅山文化旅游圈的建立,梅山文化的发掘与整理显得尤为迫切。旅游铺路以后,文化产业也亟待跟进,梅山文化元素的设计应用成为关键,如创意开发梅山大型舞剧、设计开发梅山工艺品,为梅山文化旅游提供增长点。梅山文化不仅对地域文化品牌构建十分重要,对提升地域知名度和聚集产业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学校将梅山文化融入课程教学之中,既有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间接社会效果,也有推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直接作用。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建立了梅山文化研究中心,起到了凝聚梅山文化研究人才的作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决策咨询、软科学服务、产品设计、形象构建与宣传等多项服务,为推动梅山地区社会进步与经济文化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 梅山文化课程构建的策略

课程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是指学生获取知识的任何一种过程。这里主要指梅山文化融入学校教学体系而给学生提供知识信息的各种途径。

(一)教研平台的搭建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成立了梅山文化研究中心,建立了“梅山文化研究中心网站”,并创办了《梅山视界》,搭建了一个良好的梅山文化研究与传播平台,不仅对梅山文化的传承和探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也为学校进一步繁荣校园文化和发展优势特色学科起到了奠基的作用。同时,研究中心也是学校对接地方的一个重要窗口。在此基础上,《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同步开设了“梅山文化研究”专栏,是梅山文化教学和科研理论成果的集中展示园,得到了湖南省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为了更好地宣传梅山文化,《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报》也开辟了“地方文化专栏”,全面发掘与推介梅山文化的风土人情。这些工作,还只是起步,影响力也还不够大,有待学校强化梅山文化平台搭建工作,让其可持续运行,逐渐形成学校的特色品牌平台。

(二)课程教学的设置

一是在学校已经确立的梅山文化特色学科的基础上,重点将这一学科的课程资源渗透到美术、音乐、舞蹈的专业课程之中,再形成这些相关学科的地域特色;二是在专业教学模块中,融入梅山民间艺术的系列校本课程,开设梅山文化选修课;三是注重隐性课程建设,在校园文化与社会实践中,注重梅山民间艺术的彰显;四是不定期地开展梅山民间艺术的学术讲座,引导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中关注梅山剪纸、梅山傩戏、新化山歌、梅山傩舞等民间艺术选题;五是教师与学生不定期地组织梅山民间艺术考察与学术沙龙,形成良好的研讨氛围。

(三)学生活动的开展

校园文化活动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学生通过参加学校的各类社团组织与校园艺术活动,充实业余文化生活,并从中得到个性的张扬与自身素质的提升。学校可以创建一批围绕梅山文化的学生艺术社团,如梅山音乐、梅山武术、梅山傩戏、木偶戏等,不断深入开展“走读乡村文化”民间艺术考察活动,再创造性地创作艺术作品,进行艺术展演。通过学生活动的开展,学生可以在这些艺术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梅山文化的认知,并得以提升艺术素养。同时,学生走读乡村文化艺术的实践之旅,不仅在实地考察中强化了地域文化认同,也提升了学校影响力。

(四)教学资源的建设

在对梅山文化研究的同时,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以特色馆藏为抓手,收集、整理了地域文化特色浓郁的“梅山文化资料库”,并拟用数字化技术建立特色馆藏文献资料提供网络资源共享,做到了及时关注梅山文化与地域文化的研究进展,不断增加梅山文化与地域文化研究成果资料。学校的梅山文化资料库与图书馆的地方文献资料室合而为一,是目前湖南省梅山文化与地域文化文献资源最为齐全的资料库。基于艺术学来考虑,还需要建立分类的资料库与数字资源库,为美术、音乐、舞蹈等相关专业课寻找资源提供便利。

(五)教学活动的推广

我们可以构建特色浓郁的梅山文化精品课程,深入企业、政府与中小学进行讲授;可以打造梅山民间艺术精品,如梅山音乐舞蹈专场晚会、梅山工艺美术展览活动,推介梅山文化遗产资源,传播传统文化魅力。我们应该让梅山文化教学走出校园,主动传播梅山文化,促进地域文化的发展,提升学校的区域影响力。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作为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是“为地方经济社会和文化建设服务”。梅山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一大批既懂专业、又熟悉地方文化的人才。因此,学校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到教学的全过程,要充分考虑将梅山文化艺术资源融入到课程体系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地域认同和传统艺术情感,加强学生学习梅山文化艺术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梅山民间艺术等文化遗产得到传承与弘扬。

[1]毛攀云,石潇纯,周探科.1988-2012 年梅山文化研究述略[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3(1):42-50.

[2]刘凡.中国谚语集成·湖南卷·娄底地区分卷[M].娄底:娄底地区民间文学集成编辑委员会,1988:4.

[3]刘新光,杨俊军,陈勤.湖南古梅山地区原生态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调查研究[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08(2):162-164.

[4]段振榜,等.娄底近代教育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

[5]胡天成.从梅山文化到梅山学[J/OL].中国社会科学在线.[2012-10-19].http://www.csstoday.net/Item.aspx? id=27534.

[6]彭晖,刘德清. 开发利用地域文化 推进高校课程建设[J].高教探索,2007(5):90-93.

猜你喜欢
梅山人文课程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梅山
梅山情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梅山铁矿矿泥选别工艺优化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