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武术的生态表征与资源开发研究——以梅山武术为对象

2014-03-30 19:38封又民陈永辉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拳师新化梅山

封又民,陈永辉

(1.湖南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湖南 长沙410012;2.湖南警察学院 警体部,湖南 长沙410138)

全球化时代,西方强势文化不断冲击着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发展,一些原生态传统文化濒临灭绝,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关系遭到破坏。保护原生态文化,维护传统文化“多样性统一”发展,成了当前迫切的研究趋势。传统武术作为中国重要的传统文化形态,其生态发展在今天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我国是一个民族多、地域特色鲜明的国家,各地传统武术拳种如何服务各地域民众生活,仍将是我们需要面对的问题。如何运用各地拳种的特色资源优势,实现传统武术拳种功能多样化服务,也是实现民族文化生态建设重要的手段。本文以武术之乡湖南新化梅山武术为具体研究对象,以新化民众生活需求为立足点,研究梅山武术传统生态资源开发路径,旨在解决本土武术如何服务本土民众现代生活,也为其它武术拳种服务当地民众生活,在生态开发路径与建设上提供一些借鉴。

一 梅山武术传统生态元素剖析

传统武术拳种在发展中融合了许多原生态元素,如地理元素、生物元素、动物元素、战争元素、气候元素、人类元素等等,这些原生态元素影响着武术拳种的多样化特征的表现,也决定着武术拳种的价值开发与实现。剖析现在的武术拳种生态资源,倡导多样化发展,有利于民众实现“回归自然、崇尚绿色”的生活愿望。

(一)梅山武术套路技击风格:梅山先民对地理环境依附的体现

我国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地域差异较大,拳种风格也大不相同。如北方拳种因为北方的平坦地势,使得动作多大开大阖,且腿法丰富,主张“手打三分,脚踢七分”。而在南方,多丘陵与丛林,视野相对狭小,所以南方拳种大多小巧紧凑,注重桩功稳固和手法多变,有“拳打卧牛之地”特点。梅山武术是典型的南方武术,主要源于湖南新化。据《湖南武术史》[1]153和《湖南武术拳械录》[2]记载,梅山武术源流清晰、有序,拳理完整,演练风格独特,包括拳、棍、刀、叉、钯、锏、流星、梭镖、櫈拳、桌拳等77 个具有地方特色的拳械套路,主要在新化(古称上梅山)一带村落流传。

客观存在的地理环境影响着不同地域民众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活动方式和文化艺术表现方式。湖南在历史上称为“三苗”之地,“三苗”是远古时期湖南境内最大的部落,在常年的部落战争中逐渐衰落,最后在湖南境内形成“苗蛮”集团,包括现在的苗、瑶、土家族等少数民族。新化居于湖南中部,宋代置县前称梅山,生活在这里的远古居民就源自于“苗蛮”,宋代招抚梅山后称梅山蛮。远古时期的梅山不在中国封建王朝统治范围之内,它“地方千里,广谷深渊,高岩峻壁”,长期不与中国通,其地不得汉民耕牧,生活在那里的早期梅山蛮就过着一种“食则燎肉、饮则引藤、衣则斑澜、言语侏离、出操戈戟、居枕铠弩、刀耕火种、摘山狩猎”的与外界隔离的捕鱼、狩猎原始生活,自归顺宋朝后,农耕文化才在梅山地域逐渐盛行。古梅山的封闭、险恶地理环境决定了梅山蛮的早期生活方式,并导致了主要生产生活工具制造和使用技术的产生,如钗、钯、梭标等主要原始生产工具及其简单的使用技术。“任何一项技术必定与某一环境的因素相互影响,相似的技术用于不同的环境,会导致不相同的能产量。”[3]梅山蛮早期的工具和使用技术主要用于捕鱼、狩猎原始生活,当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改变时,这些工具的制造和使用技术也不断得到变化,逐渐用于部落、军事斗争,并最终从军事斗争中分离出来,演变成今天梅山武术中主要的武术器械和套路形式。恶劣的梅山地理环境也造就了古梅山人勇猛顽强、不惧凶狠、叛逆性强的性格,由此也形成了梅山地域蛮横、尚义、善武、好斗的民风习俗。梅山自宋代置为新化县后,汉民不断迁入,居住在梅山本土的土著居民逐渐迁出梅山,向湘西、湘南及广西、贵州等地迁徙,但早期在梅山形成的尚武民风不但没有衰退,反而得到延续并不断影响着当地民众生活。梅山武术古朴、强悍的套路风格和靠身短打的技击风格就是在这种浓厚的尚武民风中逐渐形成的。至今,梅山武术套路仍然是短小、精悍,直来直去,动作紧凑、勇猛、刚健有力、朴实无华,多以手法多变、桩功稳固著称,讲求稳打稳扎,给人强悍的风格,技击运用上,讲求靠身短打,给人勇猛蛮横的感觉[4]。笔者在当地孟公村考察时发现,当地村民演练的梅山武术套路内容简单,来回两段,动作多重复,少跳跃、腿法动作,但手法变动丰富,桩法以坐桩、箭桩、丁桩为多,少有起伏。据娄底拳师陈益球①反映,梅山武术发展至现在,形成多个支派,有老架(桩矮)和新架(桩高)之分,但梅山武术拳种至今大多仍保留着其原始古朴特色,手法、桩法在各套路演练中都大同小异,这足可见当时的地理环境依附对梅山武术发展的影响之深。

(二)梅山武术拳谚歌诀:梅山先民利用自然环境、回归自然本能状态的体现

人类在原始社会为了生存,不断与大自然斗争,而在与大自然斗争过程中也逐渐锻炼出了人类生存技能,这种生存技能为人类对武术的创造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创造力。从上古时期的“百兽率舞”、炎黄时期的“三人操牛尾以舞”到汉魏时的“五禽之戏”,足以说明我国人类社会早期就有取鸟兽虫鱼之长来丰富和完善自身生存本领的能力。武术就是在人类的这种生存能力锻炼中得到丰富和发展。如今,这种像虎之威武、豹之凶猛、鹰之利爪、鹤之轻盈、猴之灵巧等动物的生存技能均可在武术套路和技击动作中得到体现。

梅山地区在宋代置县后已不再是封闭的原始地区,汉民的迁入带来了当时先进的汉文化,汉文化的进入为当地的文化发展起到了很好的融合和推动作用。在这种融合发展过程中,当地民众生活思维、创造能力都得到很大程度的开发,特别是在清朝后期,整个武术良好发展的大环境为新化本土拳师的武术文化创造力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智慧。这些拳师也常根据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创造许多仿生取意之技能,并依据当地生活习俗,伴随着当地方言俚语,逐渐形成一些方言味浓厚的乡土性拳谚歌诀。在当时的新化农村社会,这些拳谚、歌诀虽没有形成系统的文字理论,但体现了当地浓厚的乡土民间文学色彩,表现出了旧时梅山先民要以大自然为师、回归自然本能状态的自然生态思想。笔者在当地一家庭保存下来的拳谱中,发现这样的拳谚歌诀:“二龙戏珠是好打,徒子徒孙莫乱传”、“双龙抢宝是总打,五马破槽是真打”、“好打就是闪电亨,四肢相議不倒身”、“猛虎当堂坐,大水穿心过”、“上打雪花盖顶,下打雷火烧天”、“五雷下界”、“月里斩刀”、“雷打空心树”等;还有一些仿生取意的术语,既有表述套路名称的,也有表述动作名称的,如“五牛犁土”、“犀牛望月”、“死鸡斗(踢)鹰”、“五雷下西川”、“猿猴献果”、“乌龟扒沙”、“双车滚槽”、“云中走马”、“鸡公捡米”、“水枯(牛)练泥”、“乌龟缩颈”、“猛虎最(罩)猪”、“竹山牛烈(摆)尾”、“烂草缠麻”等等。这些拳谚歌诀与当今其它武术拳种拳谱中的拳谚歌诀相比,有其自身的文化本土特色,如,表述拳谚歌诀时用的是当地晦涩难懂的本土方言,和其他地区拳谱中同样的术语所要求的具体动作展示以及技击表现风格不同,等等。这些本土特色是对梅山先民要求人的肢体动作与大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的和合思想的体现。任何拳谚歌诀都离不开本土环境的滋养。梅山武术拳谚歌诀大多融合在当地的一些方言俚语中,因此,外来人听起来似乎晦涩难懂,但对本地人来说,却是悦耳动听的,这有利于当地习武者对梅山武术操练意境的心灵体验和感应,能减少单纯的肢体运动带来的枯燥,有利于习练者将思想、情感带入一些绘声绘色的自然情景之中,有利于习练者做出来的动作充满意韵,把自己带入到一种生动逼真、出神添彩的境界中,从而使自己的思想间接地、不知不觉地融合到对大自然中的认识中[5]。

(三)梅山武术器械及技术:梅山先民对社会环境适应的体现

工具的产生和使用为武术的形成提供了极大生产力[6],应该说先有生产斗争工具的使用技术产生,才有武术的形成和发展。古梅山蛮远古时期是在险恶环境中过着与外界隔离的捕鱼、狩猎原始生活。据宋代吴致尧《开远桥记》记载,梅山蛮“食则燎肉、饮则引藤、衣则斑澜、言语侏离、出操戈戟、居枕铠弩、刀耕火种、摘山狩猎”,原始的捕鱼、狩猎生活为梅山武术器械及原始技术产生提供了原始的技击素材,也是梅山武术形成的最初原动力。但梅山武术器械及技术的真正形成与发展主要应来自于部族争夺、朝廷征讨、民众反抗等战争。部落争夺、朝廷征讨、民众反抗所造成的的社会环境才是造就梅山武术器械及技术发展的主要因素。氏族公社后期,一些部落首领为了扩充自己的财富和人口,便掠夺其他部落,由此引起了部落战争。新化自古就是南蛮之地,各种部族、朝廷征讨战争不断。宋代置县以前,居住梅山地区的先民为苗、瑶等土著族,汉代称为“长沙蛮”,隋代称为“莫徭”,唐宋后统称“梅山蛮”[7]147。据考证,蚩尤部族为梅山蛮远古祖先。陈子先、李新吾等学者在大量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发现,湖南新化大熊山有一处名为“蚩尤屋场”的所在,并通过考证历史学、民族学、道教、梅山教等资料,证实古梅山区域是上古蚩尤部族的世居地之一[8]。至少可以认定新化曾是蚩尤故里与活动地之一。因此,可以说在远古时期蚩尤领导的部族战争中,梅山先民应为主要参与者,与其他部族争夺渔猎之地。历史上蚩尤是公认的兵器之祖,曾创造了戈、殳、戟、酋矛、夷矛(作五兵)等战斗兵器。《世本》记载:“蚩尤以金作兵器。”“金”本是青铜器,因此,可以认为,古梅山地区在部族战争时期就已有青铜器器械存在和相应的器械格斗技术,由此可以论证,梅山武术器械及技术产生与蚩尤领导的部族战争具有很大关系。笔者在当地看到的梅山武术器械铁叉、耙就与传说中的蚩尤头生二角极为相似。后来不断的朝廷征讨及民众反抗斗争为梅山武术器械及技术发展创造了更进一步的天时地利。梅山蛮强悍,反抗性强,叛服无常,由此而引发兵事不断。从东汉开始,到宋代置县,梅山地区发-生过多次兵戎征讨战争,如北宋年间宋朝大使翟守素多次率兵征讨梅山未果。从南宋到清代,新化民间反抗斗争也常年不断,如南宋1277年,新化人张虎、周龙起兵抗元;明正德1508 年,新化人李再万、李再昊、李廷禄聚众造反;永历四年,李自成部将牛万才在新化横阳山地段与清兵作战[7]786-788。常年战争打斗,使得梅山武术器械及技击套路得到进一步发展。

(四)梅山武术“投师约”:梅山先民对人际关系和谐相处的体现

各地拳种在形成与发展中,基本上都伴随着武德的存在和制约。武德的表现形式当以各拳种提出的戒约为主,戒约是指习武者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如少林武术有少林戒约,佟忠义的《武士须知》中以“有恒心,守法律,尚谋略,勿骄矜,守信义”为习武戒约。《青萍剑·剑箴》中记载有五戒约,为一戒自矜,二戒务名,三戒好与人争胜,四戒好杀,五戒目空一世。六合门拳谱中戒约主要讲求“谦恭如美”,包括处事之道、人情戒事等。梅山武术也有其习武戒律,笔者在新化实地考察梅山武术文化中,发现了真实的梅山武术戒律,当地人称为“投师约”。虽然发现的“投师约”呈纸质毛笔或钢笔书写形式,时间上多出现在1970-1980 年代,但能证明梅山武术文化近现代发展中武德思想、学武戒律的存在。从当地一陈姓拳师②保存的“投师约”中发现,“投师约”就是学武者对一些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向师父做的一个书面承诺,主要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尊师、礼教、和气、正义、宗族等传统文化观念,在当地看来,尊师就是指自愿拜某某为师,并听从师傅教诲,不忘恩负义;礼教就是要尊敬、孝敬师父,逢年过节看望拜访师父;和气就是指要团结群众,助人为乐,遵纪守法,不惹事生非;正义就是不欺软怕恶,敢于伸张正义;宗族就是不背叛师门,没经师父同意,不得擅自跟其他支派拳师学习梅山武术。梅山武术“投师约”体现出了后期梅山武术发展还是受到了我国儒家、道家思想的影响,也是对梅山先民希望在人际关系上和谐相处的传统道德和行为规范的最好说明。

二 梅山武术传统生态资源开发路径

(一)以梅山武术为载体,打造湖南具有区域性影响力的梅山文化圈

湖南有湘东湖湘文化、湘中梅山文化、湘西五溪文化等“三大文化圈”。由于居住湘西、湘南的瑶族、土家族、苗族大多来自古梅山的土著族,因此梅山文化圈实际上覆盖了湘西、湘南、大西南等区域,只是其核心地带在湘中梅山。打造梅山文化圈,既要看梅山文化影响力和辐射力,也要看其核心区域是否有代表性的民俗文化活动,是否为核心区域的标志性文化。梅山武术经过近现代发展传承,已成为梅山地区新化县的标志性文化。过去湖南邵阳、益阳、怀化、永州等地多有民众来新化拜师学武,而新化本地拳师也常去这些地区教打③,对当地民众体育生活产生了很大影响。旧时梅山地区一带就流传“不会梅山功,愧为新化(旧时新化涉及今天的邵阳、益阳等部分地方)人”、“长沙城的戏子,王爷山(新化横阳山)的打”等俗语,可见梅山武术在民众生活中的影响力。提升梅山文化圈影响力,要充分依托民俗节日、旅游资源,以梅山武术为载体,实现4 个战略:

1.政府主导战略

梅山文化覆盖区域很少开展区域性的大型梅山武术文化主题活动。特别是与民俗、旅游结合的大型活动的开展对政府的依附性较强,需政府的参与和引导,在活动宣传、场地、人力、制度、设施、举办方式、资源保护等方面需要政府的出面干预和协调。政府要结合节日民俗、旅游环保资源,充分考虑保护和开发价值,制定相关文件,用制度来约束、规范、指导民众参与行为,提高活动举办的社会效应。

2.文化品牌战略

品牌是一张名牌,对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非常大的推动效应。打造有影响力的梅山文化圈,应该推出地域文化品牌,形成有市场效力的文化产业。梅山武术是天然的文化名片,梅山人的尚武、善打、好打在周边具有较大的影响。梅山文化区域民俗节日资源丰富,也存在许多旅游景点,如人文景点有魏源、曾国藩、罗盛教、陈天华等名人故居,自然景点有紫鹊界梯田、大熊山森林公园、梅山龙宫等,这些资源对区域内民众来说很熟悉,对区域外的民众来说却比较陌生,但也不乏吸引力,把它们与梅山武术结合起来能加强文化产业竞争力,提升梅山文化影响力。

3.区域合作战略

区域合作是指各个区域举办方利用一定的协议、章程、合同,将相关的资源在不同地区之间进行合理化、系统性的优化配置,从而达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生态效益三者的统一。梅山武术作为梅山地区共同的文化资源,梅山文化覆盖的所有地区均可以打出梅山武术招牌,协同其它地区旅游、民俗资源,进行合作化活动开展,这样有利于整合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利用,扩大梅山文化的辐射力。4.人才战略

文化品牌打造,需要高素质人才来做保障和支持。梅山文化区域内各地高等院校、职业技术学院应积极为梅山文化、旅游、体育等系统培养相关管理、技术、科研、经纪等人才,同时也要加强对地方梅山武术传承人的培养,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创新和运用能力。

(二)以延续村落尚武民风为目的,挖掘梅山武术大众化竞技表演性能

新化民风剽悍,以尚武著称,村民多尚义、蛮横、好勇、尚俭。新化县志称:县民“尚气贵信,淳而不佻,……,喜气而恶欺,好高而尚俭”。据《湖南武术史》记载,新化自1983 年以来,被评为县“武术之乡”的有400 余户,四代同堂习武的有33户,全县习武人数达最多时达到21 万人。1978年,江西、江苏两省体育代表团来该县峨塘乡参观,该乡组织了1 000 人参加的拳术表演、500 多人参加的棍术表演……[1]83。可见当时新化村落尚武风气的浓厚。延续尚武风气,也是我国和谐社会构建的需要。虽然文明社会提倡和谐,而尚武从字眼上却流露出打斗痕迹,但今天的尚武显然不是过去的好斗和血腥搏斗,而是对正义精神的体现,正义是维护社会和谐不可缺少的正能量。因此,挖掘和传递梅山武术大众化竞技表演性能,延续武术之乡尚武风气,对当地和谐社会构建有着重要意义。

延续梅山地区村落尚武风气,要积极发掘梅山武术大众化竞技性能,营造现代习武氛围。首先要充分发掘梅山武术的技击性能,传递梅山武术格斗技能正能量,树立浩然正气,扼制社会上的胡作非为。梅山武术的打在方圆出了名,民国时期新化曾举办过3 次武术擂台赛。旧时许多村落拳师也常“以武会友”,切磋技艺。当地民间至今还流传着许多本地有名拳师比武交手的传奇故事。梅山武术拳械套路中每一动作都简单实用,技击性能明显,出手时讲求劲力与稳固。因此,当地旧时操练梅山武术时,强调单操练习,同时辅以打沙袋,插谷子、击千层纸、蹲马步、扳手劲、抵手棍、抓木瓢等功力练习,目的是为了提高习武者对动作攻防技击含义的体会,提高击打和抗击打能力,同时培养吃苦耐劳精神。在今天社会治安环境不容乐观的时代,和谐村落社会构建,需要村落民众树立正气,这种正气必须以良好的防卫能力来承载。如何提高民众的防卫能力,进行梅山武术单操和功力练习,仍是一种很好的手段。其次要大力开展梅山武术技击对抗性竞赛活动和功力对抗性展示活动,可利用电视媒体,依靠本土环境,开展类似于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武林大会”式的竞赛交流展示活动,以营造现代习武氛围,提高村民的关注度和参与度,达到延续尚武风气之目的。延续梅山地区村落尚武风气,还要充分培育梅山武术的表演性能,要利用梅山武术套路动作的古朴性、攻防性,对内容进行重构,以梅山先民原始生活、战争为题材,以舞台演出为手段,编制舞台情景剧或武舞式的武术表演项目。通过舞台演出,使演练者在套路技术演练中,展示出排山倒海、雷霆万钧的整体劲力,形神兼备、内外合一的身手,以及勇敢无畏、无坚不摧的战斗气势,更好地把观众带入到表现梅山先民早期生活战争场景的意境中,通过舞台艺术化的表演熏陶村民的艺术情操,引导村民树立尚武精神。

(三)以村民健康娱乐为导向,建设生态型梅山武术民间服务组织

武术注重自然生态,强调天地人和谐,这是武术服务我国民众休闲生活的优势和特色。休闲时代,我们要积极拓展武术生存空间,开发武术生态价值,构建生态型民间武术组织,服务城乡居民健康余暇生活。梅山武术严格意义上来说,是“典型的村落体育”[9],主要娱乐当地村民生活。20 纪七八十年代,新化一些尚武村落每年春节都要举行舞龙武术表演活动,各村拳师还要互相进行拳脚比试,增加活动娱乐性。因此各村先后都建立了武术队、拳社、辅导站、武术馆,这些地方性梅山武术民间组织在政府的指导下常年发动、组织村民训练梅山武术,参加各种表演与竞赛活动,当时不仅培养了一批具有传承意义的村落拳师,也丰富了当地村民娱乐生活。今天,在武术发展萧条的时候,再次提出建设梅山武术民间组织,对梅山武术的开发性发展、村民的成长、新农村的建设仍然具有意义。

梅山武术文化研究院是成立于2011 年娄底市的一个民间组织。笔者在考察中发现,娄底市梅山武术文化研究院管理和运作模式值得学习。访谈中,了解了其管理运作和活动开展的大致情况。负责人陈益球是新化人,有较深的梅山武术功底,通过社会资金筹集,发动相关人士组建了梅山武术文化研究院,请各界威望、资深人士担任顾问,下设办公室、人力资源部、宣传部、拓展部、科研部、竞训部、蚩尤文化艺术团等相关组织机构,并由在民政、农业、教育、体育、公安等系统任职的人士担任部门联络人,利用业余时间,以梅山武术和新化山歌为主要内容开展活动。曾开展了娄底市《梅山之韵》文艺晚会、以“弘扬梅山文化,促进社会和谐”为主题的新化孟公村文艺演出、送文化下乡庆十八大为主题的新化县长春村文艺演出、2012 年娄底市第4 届房交会开幕式表演、梅山文化进校园为主题的娄底职业技术学院专题文艺演出、梅山文化进社区为主题的娄星区广场文艺演出等文体活动,对梅山地区文化生态建设产生了较深影响。如何提升梅山武术民间组织服务性能,梅山武术文化研究院有6 个方面值得借鉴:第一,负责人对梅山武术了解较深,而参与者面广,且对梅山文化感兴趣,活动积极性高。第二,内容丰富,形式灵活多样。既有传统梅山武术套路,如丁字桩、梅花桩、五点梅、齐眉棍、梅山耙,也有创新性的梅山武术新套路,如蚩尤拳等,还有梅山武术兵器展示以及原生态的新化山歌演唱。既有精心准备的舞台表演,也有就地取材的搭台献艺。第三,服务范围大,辐射面广。活动范围涉及到了政府、社区、学校、乡村、企业、个体户,既有政府组织的公益性活动,也有私人邀请的有偿服务活动。第四,管理运作自主,组织机构、制度较为健全。以社会力量为主,政府为辅,建立相关运作机构和制度,自我经营管理,自力更生。第五,建立网站,通过网站打造,树立信誉和形象,以网络为平台,扩展服务范围,提升知名度。第六,重视科研、开发、培训,以科研、开发、培训促进表演质量提高。

(四)以培育乡土情怀为根本,拓展校园梅山武术教育

学校是否重视民族文化教育,是影响一个国家民族发展的文化基石。全球化时代,民族文化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校园本土文化教育。目前,武术在校园的欢迎程度远不及跆拳道、空手道等异国民族体育项目,导致很多学生民族情怀偏离。因此,要拓展校园武术教育,实现民族特色体育与现代体育并重的校园体育活动格局,培育学生乡土情怀,提高学生民族文化信仰。梅山武术展示的风格与梅山地区民众生活个性有着密切联系,在套路、技击,或是谚语歌诀、戒约表现形式方面也与当地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关系密切,客观说,梅山武术就是梅山乡土文化主要代言之一,因此,培育当地学生乡土文化情怀,梅山武术须走进校园。

梅山武术进校园,要加强3 个方面的拓展:第一,教育思维拓展。现代体育教育,重学生身体素质与技能教育,忽视学生民族文化与精神培养。由于缺乏对本土文化的了解,很多学生民族文化情怀缺失,反而热衷于异国文化。开展体育教育活动,要拓展教育思维,把学生身体素质锻炼和学生民族文化情怀培养结合起来,把民族体育与现代竞技体育结合起来,通过教育提高学生素质与文化修养[10]。梅山地区农村学校要利用梅山武术文化传统生态资源特色和优势,开展多样化梅山武术文化活动,把梅山传统文化贯穿于武术教育活动中。在进行套路、技击教学时,要积极运用拳谚歌诀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动作要领,也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本地文化习俗。业余辅导活动时,可利用武德戒律、老一辈拳师传奇事迹,向学生灌输做人的道德和准则,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达到培养学生民族情怀和体育技能的目的。第二,内容和形式拓展。梅山武术进校园,对内容、开展形式要进行适时变化与创新,要用变化的、发展的眼光来分析具体教学内容,做到变与不变的统一。梅山武术文化具有普遍意义的精神和内容是不变的,但其具体内容与形式是可以变动的,我们可以从适合对象、目的、场地和器材、方法、规则、音乐等6 个方面对梅山武术教学进行创新,比如低年级可进行丁字桩等基本套路学习,中学生可进行简单器械、单操教学和练习。学校缺乏器械时,可以组织学生取根木材当刀使。另外,要组织人员把梅山武术传统基础套路、拳谚歌诀、武德、当地武术事迹传说整理编写成教学小册子,作为教材使用,编写形式要新颖,如针对小学生,可以以漫画形式来体现动作形式、武德戒律、武林传说情节,以提高学生的观感和积极性。还要建立校园武术队,开展各种舞台文艺表演活动和基层竞赛活动,营造校园文化氛围,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第三,活动空间拓展。要走出田径场、体育馆、球场、室内场,走向舞台,走向乡村田野,走向乡村拳师生活空间,走向竞赛表演场地,以空间扩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视野,促进学生对梅山武术文化的了解。

三 结语

如何开发传统武术传统生态资源,服务民众现代生活,需要我们加强重点和针对性研究,特别是具有武术拳种特色的武术之乡,如何保护、优化武术拳种生态资源,延续、创新拳种生态价值,显得特别有意义,相当程度上说,武术之乡流传的拳种代表了目前我国传统武术生态整体状况,它们的开发,无疑会影响整个民族文化生态建设的进程。

注释:

①新化一级拳师,全国千名优秀武术辅导员,1980 年代梅山武术挖掘整理人之一,擅长梅山武术套路,著有多部梅山武术文化方面的书籍,组织民间力量成立了娄底市梅山武术文化研究院。

②名福球,已故,新化孟公村十二组人,湖南省一级拳师,新化县武术馆馆员,曾在新化、安化、邵东、涟源等地村落以教梅山武术为生,是当地的村落职业拳师。

③教打,新化本土武术拳师的一种谋生职业。当地旧时曾有很多拳师以教武术来谋生,常年在本地或外县从事此项职业,多以30-40 天为学习期限。1980 年代,新化县对全县本土拳师进行了统一管理与技能考核,按技术等级颁发相应的拳师执照,要求领取拳师执照才能从事传承武术的工作,这些措施促进了当时新化县教打职业的鼎盛。自1990 年代开始,教打职业淡出。

[1]《湖南武术史》编写组.湖南武术史[M].湖南省武术挖掘整理内印资料,1990.

[2]《湖南武术拳械录》编写组.湖南武术拳械录[M].湖南省武术挖掘整理内印资料,1992:38.

[3]马文·哈里斯.文化人类学[M].李培茱,高地,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88:54.

[4]梁海雄,谭克理,陈永辉.对传统尚武村落尚武风气的考察与分析:以湖南新化孟公村为例[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0,27(2) :182-185.

[5]杨建英.武术传统中的自然生态剖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2,46(12):63-67.

[6]雷军蓉,巩子天胤,张继生.自然关怀与武术离位:自然生态学视角下的思考[J].体育学刊,2013,20(2):103-105.

[7]新化县志编纂委员会.新化县志[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6.

[8]陈子艾,李新吾.古梅山峒区域是蚩尤部族世居地之一[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8):5-10.

[9]陈永辉,陈勤.对一个地域村落乡土武术的考察与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7,43(4):43-45.

[10]陈永辉.“美丽中国”视域下民族传统体育生态文明与建设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47(9):41-45,49.

猜你喜欢
拳师新化梅山
新化三合汤
新化山歌的传承与开发初探
新化山歌
梅山
梅山情
拳师和西瓜皮
拳师
梅山铁矿矿泥选别工艺优化
梅山钢铁公司高炉助燃风机节能改造实践
戈新化:让农村变成吸引人才的“凤凰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