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集聚与科技型中小企业活力关系研究
——基于31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

2014-03-30 20:21李丽君韩瑞香
关键词:科技型活力区域

方 琳,李丽君,韩瑞香

(1.天津外国语大学 国际商学院,天津 300201;2.天津国际发展研究院,天津 300201;3.天津科技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天津 300222)

【经管索微】

人才集聚与科技型中小企业活力关系研究
——基于31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

方 琳1,2,李丽君3,韩瑞香1

(1.天津外国语大学 国际商学院,天津 300201;2.天津国际发展研究院,天津 300201;3.天津科技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天津 300222)

根据1999-2011年期间31个省市自治区的统计数据,利用Eviews6.0建立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分析认为,以高校为载体的人才集聚与区域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活力之间是互相促进的关系,高校从人力资本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推动人才集聚。研究结论对加快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拓宽人才集聚途径以及提升区域创新系统能力等方面有积极的意义。

人才集聚;科技型中小企业;区域创新系统;大学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最具活力、最具潜力、最具成长性的创新群体,在创新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从长远来看,造就有生命力的大企业,关键需要大量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中小企业。为提高企业的科研创新能力,政府一方面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进行科研创新,另一方面,营造有利于创新知识产生、溢出、扩散、保护与转化的公共创新系统。推动人才的区域性集聚是这个公共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外对于人才移动(Migration)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885年的“移动法则”(the laws of Migration)。[1]国内自朱杏珍较早对人才集聚进行描述以来,[2]不少学者围绕人才集聚内涵、影响因素及效应进行了大量研究。但一些研究发现,人才的集聚同样会带来负效应,需要在人才集聚的途径、类型匹配等方面加以协调。除少数例外(如张樨樨,朱庆林),较少研究探讨不同类型的人才积聚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影响。[3]因此,本研究利用区域创新系统与人才集聚的相关理论,将集聚人才进行细分,重点分析高校人才集聚与区域科技型中小企业活力的关系,针对完善区域公共创新系统,提升区域创新力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一、理论回顾与假设提出

(一)区域创新系统与科技型中小企业

由于国家范围内不同区域创新活动与创新绩效的变异性,有学者提出可以从区域层面比较创新活动的差异,即考虑对区域创新系统的研究。典型的区域创新系统通常包括两个重要的构成要素:一是组织,包括研发的主体(如企业、大学、研究机构)、金融机构以及政府机构。其中,金融机构负责提供创新活动的金融支持,而政府则主要是制定政策和行业监管。另一个是制度、法律、政策等,这构成了创新系统各主体之间互动的游戏规则。

对于区域创新系统效率的影响因素,Li Xibao预测了一个随机边界模型(stochastic frontier model)来解释中国各地创新绩效之间日益增大的差距。[4]预测结果表明,政府支持、研发实施者的组织以及区域行业专有的创新环境都是创新效率的关键决定因素。Buesa、Heijs&Baumert以专利作为依变量,建立了知识生产函数模型,研究了欧洲区域创新的决定因素。[5]三位学者通过因子分析,将最初的21个探索性变量进行合并,最后发现,影响创新系统绩效的因素包括5个方面,即国家环境、区域环境、创新企业、大学研发行为及公共机构的研发行为。所有这些因素对区域知识的产出都有显著的影响。已有研究表明,我国目前的区域创新是公共机构主导型,企业主导的研发能力尽管不断增长,但总体上还比较弱。无论哪种主导类型的区域创新,知识的一致性以及多样性对于塑造区域创新业绩都非常重要。[6]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具有互补性与一致性的人才区域性集聚将对区域的创新业绩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区域创新系统中最具活力的构成部分。按照《天津市科技型中小企业管理办法》,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指拥有一定科技人员,掌握自主知识产权、专有技术或先进知识,通过科技投入开展创新活动,提供产品或服务的中小企业。换句话说,科技型中小企业是以创新为使命和生存手段的企业。

科技型中小企业整个生命周期都与区域创新系统密切相关,需要大量专业型人才的支持。初创阶段,科技型中小企业通常都是由科技人员创办,这些科技人员大都是高校研发人员、企业在(离)职研发人员、公共研发机构人员等。初创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初创团队、资本支持以及产品研发实验条件。成长阶段,科技型中小企业需要大量能够将技术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的技术型销售人才。在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阶段,对组织持续稳定有序运转的要求提高,企业从创新链向产业链过渡,大量的营销、职业化管理、融资管理方面的人才至关重要。进入成熟阶段,科技型中小企业通常面临着战略更新、重启快速成长的内外部压力,各方面人才的创新与均衡成为企业战略更新成功的关键因素。因此,可以提出假设1。

假设1:区域性人才集聚有助于提升区域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活力。

(二)研发人员集聚与科技型中小企业

人才聚集效应是指在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以企业、产业集群、高校、政府部门等组织为载体,各类人才按照各自的专业或其他相关性相对集中在一起,在相互学习、竞争和创新过程中所产生的效应。[7]国内外的研究已经发现,人才的集聚对于区域劳动生产率、创新等都有重要贡献。[8-9]Abel&Dey以美国城市的数据为基础研究发现,平均劳动生产率/人口密度的弹性会随着人力资本储备而增加。[10]如果人力资本储备高于平均值一个标准差,密度双倍的话,那么平均劳动生产率也会是平均水平的两倍。Fu&Gabriel对中国各省市人才集聚的研究发现:人口移动,尤其是高技能人才集聚,会加剧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11]

大专院校是高技能人才比较聚集的组织,大量高水平人力资本的聚集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有重要影响。Cowan&Zinovyeva实证分析了大学系统的扩张是否会影响到当地产业创业。[12]他们以意大利1985-2000年间的数据为样本,考察新大学创建如何影响区域创新力。研究发现,新学校创建后5年就已经能够提升区域创新活动。平均来说,一个新学校的创建会增加当地企业专利申请数量的7个百分点,这主要是因为新学校为当地带来了高质量的科学研究。Fini、Grimaldi、Santoni&Sobrero针对2000-2007年间从意大利64个理科、工程、数学等大专院校分离出去的404家企业的样本分析发现,大学层面的支持机制在培育科研型企业方面,经常扮演着本地环境支持机制的补充角色,同时还在一些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比如区域社会资本、区域金融发展、区域商业孵化器的存在等。[13]可以看出,一方面大专院校中大量高水平专有人才的集聚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初创、成长和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另一方面高校的科研经费、品牌效应和社会资本也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孵化运作平台。已有的研究也表明,大学研发的溢出效应是本地化的,仅仅产生在300公里的范围内,[14]甚至有学者认为超过5-8公里的社区范围,知识产出效率就会降低一半。[15]

假设2:高校的人才集聚有助于提升区域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活力。

研发活动的溢出也会增加大学研发人员的需求,从而进一步加速高层次人才的集聚,产生人才集聚的“马太效应”。[16]Abel&Deitz发现,学术研发活动会提高当地的人力资源水平,这说明这些研发活动的溢出会增加对人力资本的需求;拥有较高教育水平的城市,往往会有较大比例的人才在高人力资本的职位上工作。[17]因为,人才集聚提升了消费者的福利水平,比如文化活力,这会进一步增加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通常也产生了更多高层次水平的工作。人力资本地域上集中所产生的溢出效应,会推动个人增加对人力资本的投资,这从另外一个角度进一步提高了集聚区域的人力资本水平和数量。张樨樨等对海洋人才的研究发现,海洋的研发投入对相关人才集聚效应的影响最为显著。[18]

假设3:区域科技型中小企业活力的增强有助于推动高校人才集聚。

二、数据来源、处理和描述性统计

(一)数据来源与处理

考虑到一些不随时间变化的非观察因素可能与误差项相关从而导致内生性,本研究建立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分析。本研究的数据选择1999-2011这13年间全国31个省市区的人才、专利数据,共有403个样本。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科技统计年鉴。相较而言,这两个年鉴的材料,统计口径统一,数据较为完整。

(二)数据的描述性统计

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受益于近些年的高校扩招、促进人才流动相关政策的出台,以及大量海外人员归国创业任教等因素的影响,各省市高校教职工人数不断增长,但是相对来说,增长的幅度却在2008年之后逐渐平缓(图1,2)。

从现有的数据可以看出,近些年来全国大部分省份的科技创新能力在不断提高,尤其在2008年之后,大部分省市区的专利受理量都出现了大幅度的提升。随机抽取北京、上海、四川、河南、新疆、天津、安徽等11省市的专利受理量数据,可以清晰看到,在2008年,数据出现较大幅度的变动(见图3)。

三、实证模型与变量

(一)模型设定与变量说明

本研究主要采用面板数据来研究高校的人才集聚与区域科技创新活力之间的关系,基本的模型设定如下:

其中,y代表区域的科技创新活力,采用各地区每年的专利(发明)申请受理量的增加值。这主要是考虑,各省市关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统计口径存在差异,相关数据缺失比较严重,本研究采用各省市每年的专利申请受理量作为替代指标。这同时也基于以下考虑:第一,专利数据有国家统计标准,口径较为统一,容易获得;第二,选择专利受理量而不是授权数量,主要是考虑授权量数据会受到申请过程、相关政策等因素的影响,而选用申请受理量比较贴近反映创新活力的本意;第三,科技型中小企业从初创、成长、发展到成熟的整个生命周期都与各种专利密切相关,并正在成为各地区专利发明申请的主力军;第四,专利化是高校研发成果产业化的重要途径,许多学者也已经证实,专利数据可以用来衡量企业的技术能力,对于高技术企业来说,研发投入、专利数量、专利引用和新产品发布这些指标在衡量技术能力上没有系统性差异。[19]

α为模型的常数项,hc代表高校人才集聚,采用各地区每年的高校教职工人数增加值,是本研究的主要解释变量。这主要根据Li xibao的观点,在中国区域创新系统中,主要是公共创新系统在支撑,其中大部分是高校研发人员。[4]同时考虑到科技型小企业的创办团队成员不仅包括技术发明人,还会包括资金提供者、销售管理协调人员,因此,采用高校教职工人的总数,而不进行专业学科及后勤人员的区分。

X为控制变量,具体包括各地区的人均GDP研发内部支出额增加值。区域的人均GDP作为衡量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控制变量。uit和εit为随机误差项。

(二)估计方法和结果

本文采用面板数据的估计方法,并在估计之前,对数据进行统计检验,确定数据的特征和存在的问题。面板数据常用的估计方法有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两种,为确定选择固定效应模型还是随机效应模型,首先进行hausman检验,检验值为28.522,伴随概率为0,进行固定效应模型估计。估计结果如表1。

考虑区域创新活力对人才集聚的影响,同样检验数据特征,确定模型估计方法,估计参数,结果如表2。相比于模型1的估计,模型2估计的拟合优度更高(调整后R2为0.926045),F检验值为104.7268,P值为0,模型整体显著。

(三)估计结果分析

从1999-2008年间的数据估计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在2008年之前,高校教职工人数的增加会显著推动发明专利的申请数量,这证明了研究假设1和2。但是,从描述性分析可以看出,2008年之后,高校的人才集聚与专利的申请受理量之间的走向并不一致,这似乎与Li Xibao的观点略有出入,也与本研究最初的预期有差异。

考虑2008年的宏观经济、政策环境,发现有三个方面的外部刺激性因素可以部分解释这种短期的不一致。第一,2008年7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的《科技进步法》有力调动了企业的研发热情。新的《科技进步法》主要针对制约我国科技进步的制度性问题,从6个方面进行了重大修订: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写入法律;提出国家要制定和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加大对科技的投入;要有效配置、整合科技资源;设立企业技术进步专章;强调要调动科技人员的自主性、积极性、创造性,建立一种能够激励自主创新的制度。新的法律规定有力地调动了企业投入研发的积极性。第二,来自金融危机背景下企业技术升级的竞争压力。2008年的金融危机冲击了中国OEM商品的欧美客户,压缩了中国OEM企业的生存空间,使得大量中国企业面临或者投入大量研发力量进行技术升级转型,开拓新的市场,或者破产失败的考验。因此,许多企业加强了研发力量,再加上政策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加强及对企业研发的鼓励,企业的专利申请受理量大幅增加。第三,不少高校在2008年前后完成本科教学评估之后,教职工增加的速度迅速下降,甚至接近零增长。这样,从数据上就可以比较明显的看到,2008年-2011年间,高校的人才集聚与专利申请受理量之间的关系出现了负相关。

通过数据可以看出,区域创新活力对人才集聚的影响是显著存在的,在2008年前的影响较大一些,这验证了研究假设3。与此同时,一些区域内创新活力较强的省市区(见图4),比如江苏、上海、广东、北京、四川、陕西、辽宁等,往往成为区域内人才集聚度比较高的“人才高地”(见图5),周边省市在享受到人才溢出收益的同时,往往也面临着本地人才大量外流的尴尬。

四、结论、应用及局限

本研究考察高校为途径的人才集聚与区域创新活力之间的互动关系,31个省份13年的数据部分地支持了本文的研究假设,即认为高校的人才集聚能够增强区域的创新活力。同时,国际化背景下的宏观经济环境,以及国家的政策制度环境也会对区域创新活力增强起到较大的规范、促进和提升作用。

本研究的应用价值有两个方面。第一,高校是重要的人才集聚途径,要充分发挥高校的人才平衡协调作用。牛冲槐等认为,人才集聚不仅带来正效应,即人才集聚效应,同时还会带来非经济效应。[16]本研究认为,人才集聚效应能否产生的关键在于区域内人才的协调与匹配。从此角度来说,高校可以成为区域人力资本的重要协调平衡机制。这主要是因为,大部分高校都具有一些比较典型的区域化特征,体现了所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校的期望,这是高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与区域环境互动积淀形成的。这种区域特征,一方面满足了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对于人力资本的需求,另一方面,高校的这种特色也会构成对类似人才的吸引,成为人才吸铁石。代表如美国硅谷、瑞典的“移动谷”希斯塔。

第二,考虑中小企业的环境依赖度比较高的特性,要以高校人才集聚为引擎,提升区域创新系统能力。“大学—产业—政府”这样的“三股螺旋”关系被公认为创新创业生存环境的决定因素,[20]其中,大学研发扮演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基于省市区的数据分析可以发现,大学的人才集聚与区域创新活力显著相关。因此,本研究认为,大学可以扮演三者关系中的引擎角色,对区域创新系统的其他构成要素进行匹配性协调,提升区域创新系统能力。主要适用于创新创业相对比较活跃、有一定高校基础的城市省区。比如:“移动谷”希斯塔聚焦于ICT领域,在移动和无线通讯、多媒体、宽频带系统等领域尤为突出,还在IT密集型企业和技术、生物医学工程、环境工程和纳米技术等领域快速发展,可与美国硅谷、班加罗尔和马来西亚多媒体超级走廊等园区媲美。高等院校与园区在科研和业务上密切合作,产学研相结合,拓宽业务渠道,并为未来信息通讯技术标准的质量提供保障。

本研究的局限性主要来自于替代性指标的使用。由于全国性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统计数据难以获得,各省市数据的统计口径不尽相同,无法利用相关数据直接衡量区域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活力,而选择专利的申请受理量作为替代性指标,未来的研究有必要完善对此指标的衡量。

[1]Ravenstein E G.The Laws of Migration[J].Journal of the(Royal)Statistical Society of London,1885,48(2):167-235.

[2]朱杏珍.人才集聚过程中的羊群行为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7):53-56.

[3]张樨樨,朱庆林.海洋科技人才集聚促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增长的效应研究[J].东岳论丛,2011,32(9):143-147.

[4]LI Xi-bao.China’s Regional Innovation Capacity in Transition:An Empirical Approach[J].Research policy,2009,38(2):338-357.

[5]Mikel Buesa,Joost Heijs,Thomas Baumert.The Determinants of Regional Innovation in Europe:A Combined Factorial and Regression Knowledge Production Function Approach[J].Research Policy,2010,39(6):722-735.

[6]Frncesco Quatraro.Knowledge Coherence,Variety and Economic Growth:Manufacturing Evidence from Italian regions[J].Research Policy,2010,39(10):1289-1302.

[7]李乃文,李方正.创新型科技人才集聚效应研究[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12,(3):26-31.

[8]Larry A Sjaastad.The Costs and Returns of Human Migration[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62,70(5):80-93.

[9]王勇.科技人才集聚效应的实证研究——基于江苏的数据[J].科技管理研究,2011(5):153-157.

[10]Jaison R Abel,Ishita Dey.Productivitiy and the Density of Human Capital[J].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2012,52(4):562-586.

[11]FU Yu-ming,Stuart A Gabriel.Labor Migration,Human Capital Agglomeration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China[J].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2012,42(3):473-484.

[12]Robin Cowan,Natalia Zinovyeva.University Effects on Regional Innovation[J].Research Policy,2013,42(3):788-800.

[13]Riccardo Fini,Rosa Grimaldi,Simone Santoni,Maurizio Sobrero.Complements or Substitudes?The role of Universities and Local Context in Supporting the Creation of Academic Spin-offs[J].Research Policy,2011,40(8):1113-1127.

[14]Bottazzi L,Peri G.Innovation and Spillovers in Regions:Evidence from European Patent Data[J].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2003,47:610-687.

[15]Andersson R,Quigley J M,Wilhelmsson M. Urbanization,Productivity,and Innovation:Evidence from Investment in Higher Education[J].Journal of UrbanEconomics,2009,66:2-15.

[16]牛冲槐,接民,张敏,等.人才聚集效应及其评判[J].中国软科学,2006(4):118-123.

[17]Abel Jaison R,Richard Deitz.Do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crease Their Region’s Human Capital?[J].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2012,12(3):667-691.

[18]张樨樨.我国高技术产业集聚与高技术人才集聚互动关系的建模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7(11):72-75.

[19]Hagedoorn John,Myriam Cloodt.Measuring Innovative Performance:Is There An Advantage in Using Multiple Indicators?[J].Research Policy,2003,32(8):1365-1379.

[20]Younghwan Kim,Wonjoon Kim,Taeyong Yang. The Effect of the Triple Helix System and Habitat on Regional Entrepreneurship:empirical Evidence from the U.S.[J].Research Policy,2012,41(1):154-168.

Interaction Between Human Capital Agglomeration in Universities and High-tech SMEs

Fang Lin1,2,Li Li-jun3,Han Rui-xiang
(1.International Business School,TJFSU,Tianjin 300201,China;2.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Institute of Tianjin,Tianjin 300201,China;3.School of Economic and Management,Tianjin University of Science&Technology,Tianjin 300222,China)

The paper focuses 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human capital agglomeration in universities and Hightech SMEs.The paper uses a panel dataset classified by 31 provinces in China over the period 2005-2009. Themethodology involves a correlated cross-section fixed effect estimation with hausman test.The paper finds that human capital agglomeration in universities can improve the development of high-tech SMEs,the reverse is true.The paper also gives some policy suggestion.

human capital agglomeration;high-tech SMEs;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university

F270-05

:A

:1672-3910(2014)02-0081-06

2013-12-24

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项目(TJGL11-034);天津市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12127);天津外国语大学十二五科研规划2011年度科研项目(11QN11);教育部青年基金课题(12YJC630042)

方琳(1979-),女,河南驻马店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公司战略、创新管理、组织行为研究。

猜你喜欢
科技型活力区域
分割区域
云创新助推科技型中小企业构建持续性学习机制
活力
民营科技型集团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实践
改制增添活力
助力科技型中小企业铺天盖地顶天立地
收回编制 激发活力
论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人才供给体系的构建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全公开激发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