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生态城镇化建设与中国梦的实现

2014-03-31 06:14刘建红江易华
湖北工业大学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城镇城镇化生态

刘建红, 江易华

(湖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68)

论生态城镇化建设与中国梦的实现

刘建红, 江易华

(湖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68)

生态城镇化建设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不仅体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而且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基础。我国在生态城镇化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近些年取得了一些成就和经验,但也存在着重“城”轻“镇”、市场机制欠缺、体制机制不协调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必将有利于加快实现中国梦的步伐。

城镇化; 生态文明; 中国梦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顺应时代发展和人民期盼,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奋斗目标的导向,既体现了全体中国人的理想,也反映了中华民族不懈奋斗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党的十八大确立了“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1]19。按照这一部署,笔者认为,生态城镇化建设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在总结经验教训基础上,自觉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全过程,有利于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和产业结构以及生产生活方式。它不仅体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而且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基础。

1 中国梦和生态城镇化的内涵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第一次阐释了“中国梦”的概念。中国梦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严肃认真的战略思考,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追求和价值实现,也体现了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追求和目标。

城镇化在推进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工业文明的标志之一,这已经从发达国家发展历史得到充分印证。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类要素向城镇聚集,传统城镇化道路的弊端也日益凸显,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我国,都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并努力改进。客观讲,发达国家在城镇化探索方面无疑走在前列。党的十八大提出要走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是适应世界发展形势的新要求,也是顺应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所谓“新”,主要体现在统筹考虑城市建设与人口、环境、资源、产业等关系,以方便、和谐、宜居、低碳为目标,全面贯彻生态文明的理念,打造生态城镇化发展的道路。生态城镇化既是过程,也是目标,它是在弥补传统城镇化的不足基础上,按照生态学的原理建立起来的人类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人与自然、人与人和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从而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的发展模式。

基于此,笔者认为,中国梦体现的是一种理想价值追求,生态城镇化体现的是工具理性和路径选择。中国梦的实现在客观上孕育着生态城镇化建设的要求。生态城镇化建设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途径、重要基础,没有生态城镇化建设,人们追求的美丽家园、幸福生活无从体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缺乏有力支撑。生态城镇化建设与中国梦是统一的,共同体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建设现代化国家征程中。

2 生态城镇化建设是实现中国梦的基础

2.1生态城镇化建设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中国梦”的本质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当代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决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梦”的根本要求,“中国梦”相应地也呈现出这个阶段的特征。就世界范围来讲,发达国家的实践一再表明:工业化和城镇化业已成为推动国家现代化的主要驱动力量,如果两者都搞好了,必将大大推进国家现代化的进程。我国要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当前就是要全力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扎实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推进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城镇化就是要在提升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好地解决好发展问题、环境保护问题以及系列社会问题,更好地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相处,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2.2生态城镇化建设有利于建设美丽中国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1]36,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2]建设美丽中国,必须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努力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和生产方式,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环境。生态城镇化作为世界范围内城镇化的一种发展新趋势,它的着力点在于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是我国未来城镇化探索的方向,有利于更好地推进美丽中国的实现。

2.3生态城镇化建设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3]它是建立在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基础之上,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人民,为了开辟美好未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化发展出现了一些问题。诸如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城镇的区域布局不合理,城镇发展规模粗放,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生态环境突发事件增多等,这些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人民群众的反映比较强烈。这就决定了要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要开辟一条新型城镇化道路,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生态城镇化作为新型城镇化的一种重要模式,将以生态文明的理念解决社会问题等,它有利于提升经济发展,解决城乡差距,使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好地让人民共享,也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3 实现中国梦必须重视生态城镇化建设中的问题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快发展,世界范围内的人口迅速向城市集中,城市的数量越来越多,其规模也越来越大。“城市作为人类主要的聚居地已成为历史的必然。但近几十年来,伴随着世界快速工业化的进程,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了全球性的生态环境危机”[4]。生态城镇的建设,不少国家早在几十年前就已经付诸实践且取得了一定成果。进入21世纪,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推行,生态文明理念的传播,科学发展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在中国也掀起了生态城镇化建设的高潮。通过多年的实践,我国在生态城镇化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一些成就和经验,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面临诸多挑战。这些问题能否得到有效解决,直接决定了能否顺利实现中国梦。笔者认为,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重“城”轻“镇”,忽视区域生态联动

2010年11月份,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对全国的地级以上城市开展了网络搜索和问卷调查。根据对中国大陆287个地级以上城市的调查,“其中包括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四个直辖市和283个地级市,目前提出‘生态市’、‘生态城市’、‘低碳城市’为发展目标的城市有276个,占调查城市的96.2%”[5]。以上数据也表明,我国在生态城市建设方面已经达成共识,但是关于城镇的生态建设研究相对较少。殊不知,城镇中特别是中小城镇是连接农村与城市的纽带和桥梁,如果没有城镇的生态化建设,那么城市的生态建设也就无从谈起。另一个方面,“我国现阶段进行的生态城市建设只是片面强调各个中心城市的生态发展,忽视了区域间的合作与发展,没有从大区域发展和城市集群发展整体考虑区域之间在生态建设上的互补效应”[6]30,从当前来看,因地区条块分割、生态成本较高等因素影响,不仅城市之间生态联动不强,而且城与镇之间,城乡之间的生态联动也未引起高度重视。

3.2过分强调政府力量,市场机制欠缺

要实现现代化和中国梦,对于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来讲就是要实行赶超战略,必须依靠政府为主导,这一点毋庸置疑。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依靠政府的力量来推进,这在生态城镇化建设方面也不例外。“现在有不少地区在城镇化和城镇建设的推进方式上,存在用行政推动代替市场推动的倾向”[7]。即使从目前正在建设的“天津生态城”、“曹妃甸生态城”、“无锡生态城”、“武汉花山生态新城”来看,政府无疑发挥了主导性作用。需要指出的是,生态城镇化建设,囿于观念问题,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发展动力不足等因素,过分强调依靠政府的财政投入,容易造成资源配置效率过低,政府财政负担过重,不利于产业的发展,也不利于地区的自我造血功能的发挥。另外,生态城镇化建设中的市场化投融资机制作用的广度和深度存在明显不足,民间资本和外资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不高,目前还主要依赖政府政策,建设的成本较高,代价较大,甚至部分生态城镇在实施中出现了“前热后冷”、进展缓慢的现象。

3.3体制机制不协调,特色优势不突出

在生态城镇的建设过程中,对城镇的定位忽视了一般性原则,考虑其特殊性较多,甚至开辟“特区”,造成运行过程中与诸多现行的体制机制不匹配,冲突现象频发,协调存在较大难度。生态城镇建设的相关法律滞后,缺乏法律保障。从国家的立法层面上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经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修订,是对我国环境保护的总的要求,但遗憾地是至今没有出台关于生态建设或生态城镇建设的专门法律法规。有关专家指出:“生态城市建设缺乏硬性的约束和法规保障,政府、企业往往偏重于经济发展指标,而相对弱化了环境保护指标”[6]31,甚至出现部分城市假生态城镇建设之名,行与生态建设并无多大关联的所谓“大开发”、大搞“房地产”等经济活动之实,不仅未实现生态建设的目标,反而带来了环境更大的污染,引发社会矛盾,对这类行为的监督甚至是打击力度明显不足。部分生态城镇建设偏重拉动GDP增长,盲目引进和发展工业,人文传统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优势和特色不明显,因地制宜考虑的少,从众现象较突出。

4 深化生态城镇化建设实现中国梦的思考

中国梦是人民的梦,是建设美丽中国、打造生态宜居城镇的梦。它的实现需要把生态文明的理念贯穿到新型城镇化道路上来,实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发展。基于此,笔者认为完善生态城镇化建设要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4.1要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

改革创新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也是推进生态城镇化建设实现中国梦的动力。在推进生态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对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要敢于突破,不断创新。一是要理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政府在推进生态城镇化建设中,要肩负责任,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条件,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属于政府管辖范围内的,政府要“到位”而绝不能“缺位”。同时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凡依靠市场调节的,要放权给市场,依靠市场的力量进行调节,保证效率和资源的优化配置。二是探索适合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对于不合时宜的机制要大胆突破,深化适应生态城镇化要求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税费改革,加强政府的指导和服务,突出重点。三是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和法律制度。要针对生态城镇化建设发展要求,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从法律上予以保障。同时在现有基础上,对涉及经济、文化、人口等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发展和创新,努力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

4.2要统筹兼顾,做到有序推进

统筹兼顾,有序推进生态城镇化建设,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要求。针对我国特殊的国情,在推进生态城镇化进程中,要做到分类指导,统筹兼顾,构建多元多级网络化的生态城镇空间布局结构,切忌搞“一刀切”和“大跃进”。要打破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兼顾城市和农村的发展,做到相互促进,相互提高,构建和谐的城乡关系,做到城市与农村、大城市与中型城市、中型城市与小城镇的互动协调发展。对于我国的欠发达地区,国家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使生态城镇化建设处于一个较高的起点水平。对于部分发达城市和城镇群,要增强其综合服务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提高品质,强化辐射能力。针对农村地区,要将生态文明的理念融入到新农村的建设发展中去,打造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提高乡村的吸引力。同时要正确处理好重点和一般的关系,做到统筹兼顾,稳步有序推进农村城市间、区域间的合作,建立技术和资源共享,形成互惠互生的网络系统,促进区域和城乡的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协调发展。

4.3要激发活力,凸显特色优势

建设生态城镇,建设美丽中国,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以不断激发城市的活力。大城市或者特大城市近些年受到了国家极大重视,聚集了不少资源,但诸如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恶化、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等“城市病”也随之而来,且越演越烈。构建生态城镇,重点之一就是在解决大城市生态发展问题的同时,不断激发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活力。激发活力,主要体现在要“加强城镇体系的规划,合理确定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功能和发展目标”[8],充实其发展动力,不断改善硬件条件,提高软件服务水平。要做好宣传教育工作,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引导人民群众投身于生态家园的建设,形成强大的动力和活力。要针对各个地区的特殊地理位置、人文底蕴、历史基础等因素,做到因地制宜,突出特点和优势,不断提升生态发展的硬实力和软实力。

[1] 本书编写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 习近平.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3年年会的贺信[EB/OL].[2013-07-20]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7/20/c_116619687.htm.

[3] 习近平.再接再厉,继续为实现中国梦奋斗(实录)[EB/OL].[2013-03-17]http://www.chinanews.com/gn/2013/03-17/4650079.shtml.

[4] 沈清基,安 超,刘昌寿.低碳生态城市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12:43.

[5] 于 立.中国生态城镇发展现状问题的批判性分析[J].国际城市规划,2012(03):93-101.

[6] 李景源,孙伟平,刘举科.生态城市绿皮书: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发展报告(2012)[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7] 尚 娟.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50.

[8]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课题组.“十二五”中国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140.

[责任编校:张众]

OnTheRelationshipBetweenEcologicalUrbanizationAndTheRealizationOfChinaDream

LIU Jianhong, JIANG Yihua

(SchoolofManagement,HubeiUniv.ofTech.,Wuhan430068,China)

As the important composition of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urbanization not only reflects the internal require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well off society, but also becomes the inevitable choice and the important orientation and the main basis to realize the Chinese Dream. Having actively explored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urbanization, our government has achieved much success and experience, but some problems still exists. Solving the problems will help speed the way to realize the Chinese Dream.

urbanizati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hina dream

1003-4684(2014)03-0024-04

D035

: A

2014-04-01

刘建红(1980-), 女,江西新干人,湖北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城镇化与政府管理

猜你喜欢
城镇城镇化生态
“生态养生”娱晚年
2.5 MPa及以上城镇燃气管道与输气管道区别
文化边城镇远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家乡的城镇化
城镇排水系统量化指标体系研究
城镇医保支出为何跑赢消费支出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