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发展研究

2014-03-31 06:14张健威
湖北工业大学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金融业务金融市场商业银行

刘 洋, 张健威

(湖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68)

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发展研究

刘 洋, 张健威

(湖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68)

随着二氧化碳排放的不断增加造成的温室效应加剧,节能减排背景下的低碳经济模式已成为全球共识,而低碳经济的发展也带动了碳金融的蓬勃发展。商业银行作为不可缺少的中介机构,在推动碳金融业务发展中的作用不容忽视,而支持低碳经济发展和开展碳金融业务也已成为国内外商业银行新的业务增长点。通过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业务的意义及当前存在的问题,指出国内商业银行应抓住机遇向碳金融领域拓展,并就商业银行如何拓展碳金融业务提出了建议。

碳金融; 商业银行; 竞争

随着新技术的推广、低碳产业的勃兴和传统产业的改造,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碳金融随之兴起,并日益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商业银行作为碳金融市场中不可或缺的中介机构,其参与碳金融市场的程度不断深化。碳金融在中国的大力推进,不仅符合我国经济转型的需要,也能成为银行竞争的蓝海。

1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业务的现实意义

作为世界上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国,中国构建生态文明社会,实现低碳发展,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而在具体实施节能减排的任务中,发展低污染、低耗能投资,优化资源配置,都需要金融的大力支持。随着我国低碳经济的逐步完善,碳金融市场巨大的金融需求和盈利商机也逐渐显现。2013年我国已全面启动碳交易试点,按照国家发改委的要求,2015年将基本形成碳交易市场雏形,“十三五”期间在全国全面开展交易。这意味着中国的碳金融市场将会迎来史无前例的规模性扩张。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碳金融发展的主力军,商业银行大力发展碳金融业务时不我待。

中国银行业在经历过去数年的高歌猛进后,开始负重前行。标准普尔评级服务在《2014年中国银行业展望:前方航程动荡》的报告中指出,信用成本上升,利差缩窄,以及非利息收入增长放缓,将导致2014年国内银行业利润率的进一步下滑[1]。2013年阿里巴巴“余额宝”的问世,瞬间让整个中国银行业坐立不安,中国的商业银行正面临史无前例的严峻竞争压力,都在传统金融业务之外努力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

据有关专家预计,到21世纪中期,全球碳市场交易总额将有望突破20万亿人民币,届时全球银行业通过为碳交易市场进行融资、咨询等服务就可能获得上千亿人民币的中间收入[2]。据麦肯锡预计,至2020年,全球银行业仅从碳交易、减排项目融资和咨询业务中所获得的收入就可能高达150亿美元,相当于目前银行所有企业相关投融资业务的6%。到本世纪中期,全球银行业通过为碳交易市场进行融资、咨询等服务就可能获得上千亿人民币的中间收入[3]。迅猛发展的碳金融市场必定能为商业银行带来新的业务领域和利润增长点。在看到国内碳金融市场的巨大空间后,包括浦发银行、兴业银行等在内的国内多家金融机构已经展开了包括CDM项目开发咨询服务、项目融资和碳交易衍生产品等在内的碳金融市场的争夺。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商业银行的碳金融业务发展严重滞后。在银行业内竞争加剧和碳交易市场飞速发展的双重压力下,我国的商业银行必须及时进行经营战略的调整,积极开拓碳金融业务,以顺应碳金融发展的趋势和要求。

2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业务的主要障碍

2.1对“碳金融”缺乏足够的认识

由于碳金融的发展在我国尚处初期阶段,国内商业银行对碳金融普遍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虽然少数商业银行“捷足先登”,介入了碳金融业务,但大部分的商业银行在对碳金融业务风险识别不到位情况下,不敢贸然介入其中。2008年,在中央拟定的4万亿投资中,仅有2 100亿是属于低碳经济的投放,略高于全部投入的5%[4]。数据显示,2009年第一季度我国商业银行新增人民币贷款5.17万亿元,其中大部分资金都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等“两高”行业中。另外,国内商业银行在碳金融业务的发展上缺乏前瞻性,无法在国际碳交易市场上与碳排放权的买方进行有效合作。兴业银行是我国碳金融业务的领跑者,随后上海浦发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光大银行等也开始涉足碳金融业务,虽然相比以前有了较大跨越,但与国际碳金融的发展相比明显过慢。

2.2机构不健全和人才短缺

碳金融业务的有效开展需要健全的应对机构和专业人才做支撑,而国内的大多数商业银行还不具备对等的条件去提供这种服务。碳金融不同于传统金融业务,在我国尚属新兴领域,主要面对交易所、国际金融机构和工业企业,这就决定了其对人才的要求是具备化工、金融、外语和项目管理等专业知识的综合性人才,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对这些高素质综合性人才的储备还很滞后。相应内部机构和人才的短缺使得商业银行碳金融开展的内在动力不足,以至于缺乏足够的信心和勇气去深入碳金融领域。人才的缺失就好似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优秀的人才,商业银行就不能发掘碳金融的有效商机。同时碳金融的后续发展也难以跟上国际步伐。

2.3碳金融业务品种单一、创新不足

在认识到碳金融交易中隐含的巨大发展潜力后,我国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开始介入碳金融市场。与前些年相比,整个商业银行体系在碳金融业务上取得了长足发展,例如兴业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民生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和中国银行等均推出了绿色信贷业务;兴业银行和民生银行推出的CDM项目下的信贷模式;深圳发展银行和中国银行推出的二氧化碳挂钩型人民币和美元理财产品等[5]。但与国际银行同业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的碳金融业务发展明显滞后,国际主流商业银行早已深入到碳交易的各个环节,以至于国内的CDM项目中介市场也几乎被国际金融机构垄断。由于缺乏成熟的碳交易制度和碳交易平台,国内商业银行的碳金融业务主要集中在绿色信贷投资上,从而造成了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品种单一,大部分的碳金融交易都处于相对下游和附加值比较低的环节,对于项目咨询、二级市场交易以及相关延伸金融产品开发等领域涉足较少,更没有碳掉期交易、碳证券、碳期货、碳基金等碳金融衍生品的金融创新产品以及科学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尚处碳金融业务起步阶段的国内商业银行还难以与国际金融机构相抗衡。

2.4政府的相关激励政策缺失

我国目前尚处于低碳经济和碳金融发展的初级阶段,碳市场尚未完全建立,缺乏足够的法律保护,探索阶段碳金融业务的风险评估体系尚不完善。对于商业银行而言,虽然可以预计到碳金融市场潜在的巨大空间,但由于无法全面识别碳金融业务中的内涵风险,也就无法采取有效的风险控制手段,因此以稳健经营为原则的商业银行大都还处于观望状态,缺乏足够的动力参与到碳金融交易中,以至于商业银行体系内部的激励措施一时也难以到位。而碳金融的发展同时还需要外部的利率补贴、风险补偿或税收减免等配套政策的扶持,这类政策目前在国内严重“缺位”,即便有一些导向性的政策已经出台,其可操作性也难以达到理想状态。没有充分的外部激励措施,商业银行缺乏参与碳金融交易的外部动力,若商业银行不能积极参与碳金融市场,则碳金融以及低碳经济在国内的发展也会严重受阻。

3 推进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发展的建议

1)加强商业银行对碳金融的认识,培育相关专业人才 随着国家“十二五”规划的出台和经济结构转型的加快,低碳经济和碳金融领域必将面临重大的发展机遇。要抓住当前契机,商业银行业必须高度重视碳金融业务的发展,提前谋篇布局,根据碳金融业务的发展需要,成立如碳金融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或碳金融事业部的专业机构,谋划碳金融发展战略,开发新的碳金融产品,开拓新的碳金融市场业务。相对于传统金融而言,碳金融业务对专业性人才要求较高。因此,商业银行可通过招聘专门人才,或者对现有人员进行培训的方式,来构建适合碳金融业务发展的团队,研究金融支持低碳行业发展的规划,制定碳金融业务发展规划,总结和探索银行支持低碳经济发展以及开展碳金融业务的经验和模式。在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实现商业银行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2)出台切实可行的激励政策以推动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的开展 低碳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策、技术和资本三位一体的支撑框架,而这三个因素中,又以金融为重中之重[6]。商业银行能否将低碳项目作为支持的重点,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至关重要。而中国碳金融业务的开展和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的参与程度都与政府的支持和激励政策息息相关。管理部门应该充分认识到碳经济和碳金融在中国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站在长远高度,对我国低碳经济和碳金融的发展进行统筹规划,通过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激励商业银行更加深入地参与到碳金融业务领域中。同时应尽快出台相应的鼓励和优惠措施,刺激商业银行参与碳金融交易并承担相应风险,以更好促进我国碳金融和低碳经济的良性发展。

3)加强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的风险管理 低碳经济业务涉及的行业领域较多,而且相比一般项目,往往呈现开发周期长、风险因素大等特点,这就势必造成碳金融业务风险的复杂化。作为一国经济中坚力量的金融机构,商业银行必须充分识别碳金融交易的风险,并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限度内,才能确保碳金融业务的稳健发展。一方面商业银行要不断学习碳金融相关的风险识别方法,另一方面应采取不同方式来规避各类风险,充分利用如期货、期权等现代金融衍生工具来转移风险,同时密切关注风险来源的变化,及时进行风险敞口的调整,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商业银行碳金融风险管理体系。

4)加强商业银行“碳金融”产品的创新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导趋势,传统金融手段已经无法满足低碳经济时代的需求,金融创新势在必行。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深入,基于碳交易的金融产品层出不穷,远期产品、期货产品、期权产品及掉期产品不断涌现。发达国家曾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创新碳金融业务品种,80年代就已经开始蓬勃发展,而我国碳金融的发展不仅起步晚,而且都是比较典型的传统结算业务,新型业务较少,金融衍生工具业务更是微乎其微。作为碳金融市场的先行者,商业银行应加强与碳交易相关的金融产品的创新,尽快与国际市场接轨。除了加强目前国际市场上相对成熟的排放权远期和期货等产品的开发和交易之外,商业银行还应开发各种连接不同市场的套利产品,如CERs和EUAs之间以及CERs与ERUs之间的互换交易,基于CERs和EUAs价差的价差期权(Spread Option)等,同时加强应收碳排放权的货币化、碳排放权交付保证、套利交易工具、保险/担保、与碳排放权挂钩的债券等金融产品的创新[7]。

5)完善现有业务种类,进一步发展绿色信贷 目前绿色信贷已成为众多国际金融机构发展碳金融业务的主流趋势。绿色信贷重点支持节能环保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注重生态效益,追求商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佳平衡,着眼金融机构自身经营活动与外部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和有机统一。我国的绿色信贷不仅是我国传统信贷业务的创新和发展,更代表着我国银行信贷未来的方向,未来蕴藏巨大商机。商业银行应加大对绿色信贷产品的研发投入,尤其要结合中小企业和个人投资者的需求进行绿色信贷产品创新。同时要完善目前绿色信贷业务的操作流程,不断创新绿色信贷管理方法和技术,建立更为科学规范的、充分体现绿色信贷特点的绿色信贷管理制度,以更好支持我国碳金融的发展。

[1] 经济观察网.标普:2014年中国银行利润率将遭遇三重打击[EB/OL].[2014-02-19]http://www.eeo.com.cn/2014/0219/256293.shtml.

[2] 刘 博.低碳经济与商业银行金融支持[N].上海证券报,2013-02-01(A08).

[3] 王玉珍.碳金融的中国战略与商业银行策略[EB/OL].[2010-04-28]http://www.bankpi.ibicn.com/news/d40497.html.

[4] 聂伟柱.碳金融“蹒跚前行”[EB/OL].[2009-08-21]http://www.zgcxjrb.com/n1519887/n1520194/1585120.html.

[5] 黄 鹂.基于生态环境建设的我国碳金融市场发展战略路径思考[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3(01):61-63.

[6] 刘贵斌.碳金融需要政策将低碳经济点燃[J/OL].当代金融家,2010(10):122-126.[2010-10-11]http://www.zgcxjrb.com/n1519887/n1520194/1585120.html[7] 马 骁.发展“碳金融”商业银行大有可为[EB/OL].[2010-01-25]http://bank.hexun.com/2010-01-25/122477559.html.

[责任编校:张众]

AnalysisontheDevelopmentofCarbonFinanceBusinessinChineseCommercialBanks

LIU Yang, ZHANG Jianwei

(SchoolofManagement,HubeiUniv.ofTech.,Wuhan430068,China)

With the aggravation of greenhouse effect and steady increasing of carbon dioxide emission, all governments are taking measures to reduce greenhouse gas emission and low-carbon econom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nergy conservation has become a global consensus. Development of low-carbon economy has also led to carbon finance boom, as the indispensable intermediaries, commercial banks′ role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carbon finance business can not be ignored. However, support of low-carbo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arbon finance business has also become a new business growth point in both national and oversea commercial bank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ignificance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ommercial banks′ carbon finance business. It also points out that domestic commercial banks should seize the opportunity to expand into the carbon finance field and finally put forward some proposals on how to expand the carbon finance business for commercial banks.

carbon finance; commercial bank; competition

1003-4684(2014)03-0053-03

F832.33

: A

2014-04-19

刘 洋(1977-), 女,湖北武汉人,金融工程博士,湖北工业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资本市场

猜你喜欢
金融业务金融市场商业银行
金融市场:寒意蔓延【精读】
假如金融市场崩溃,会发生什么? 精读
绿色金融回顾与展望
商业银行资金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国际金融业务拓展策略探讨
商业银行发展住房租赁金融业务的路径探析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商业银行发展县域网络金融业务的策略探讨
Copula模型选择及在金融市场的应用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