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斯特的小说创作理论与实践
——以《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为例

2014-03-31 14:37薛琳璐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4年9期
关键词:面面观丽亚卡罗琳

薛琳璐

(广西师范学院 文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1)

福斯特是英国著名小说家和批评家,他的小说理论专著《小说面面观》(以下简称“《面面观》”)发表于1927年,是根据他当年在剑桥大学作的一系列文学讲座整理出版的。福斯特在《面面观》里提到了小说的七个方面:故事、人物、情节、幻想、预言、模式和节奏,这七个“面”既是分析小说的方法,又是创作小说的技巧。《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以下简称“《天》”)是福斯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讲述了一个英国寡妇莉丽亚外出旅行,在意大利爱上了当地一位平民出身的青年,她怕婆婆阻挠便与青年仓促成婚。由于两个人民族文化的冲突,莉丽亚最终抑郁成疾、死于分娩。她的婆婆为了维护家族面子,派自己的儿女去意大利夺回婴儿,但最后婴儿却死于一场意外。本文以《天》为例,分析福斯特小说创作理论在其小说创作中的具体体现。

一、故事

在《面面观》中,福斯特为“故事”下了一个定义:它就是对依时序安排的一系列事件的叙述。福斯特认为,故事是小说的基本层面,并且强调了故事必须能够激起读者的好奇心。

在《天》中,故事是由四次从索斯顿到蒙泰里阿诺的旅行组成的。第一次是莉丽亚和卡罗琳到蒙泰里阿诺的旅行。第二次是菲利普到蒙泰里阿诺的旅行,他此行的主要目的是破坏莉丽亚的订婚,但他并没有完成任务。第三次是菲利普和他的姐姐哈里特一起到蒙特里阿诺的旅行,此时莉丽亚已经死去,他们要把莉丽亚生下的婴儿带回索斯顿。第四次是卡罗琳的蒙泰里阿诺之行,她偷偷来到蒙泰里阿诺帮助姐弟俩把婴儿带回索斯顿。这四次旅行构成了整部小说最基本的方面——故事层面,连接了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读者通过这四次旅行了解到了整个故事的始末,它们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并旨在抓住读者的好奇心而安排的。

二、人物

福斯特在《面面观》中将小说中的人物划分为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扁平人物就是类型人物,是基于某种单一的观念或品质塑造而成的。关于圆形人物,福斯特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检验一个人物是否为圆形的标准,那就是看它能否以令人信服的方式感到意外。如果它不能让我们感到意外,它就是扁的;如果它让我们感到意外却并不令人信服,它就是扁的想冒充圆的。

《天》中的赫里顿母女就是代表着保守、冷漠和狭隘的扁平人物,她们在整部小说的各种场景中从未改变过,她们是整个英国中产阶级“发育不良的心灵”的象征。哈里特是一个刻板的宗教信徒,即使是在意大利这样热情的国度,她也无法被感染。相反,意大利之行使她愈加虚伪、势力,仍然拒绝任何真诚与自然的情感。小说中的圆形人物则是以卡罗琳为代表的,在去意大利夺回婴儿之前,她和赫里顿母子一样从未把莉丽亚的婴儿看作是一个真正的人,而是把他看作一种他们必须要捍卫和维护的信条。在意大利,当她看到吉诺给孩子洗澡时所流露出来的那副神圣的样子,她经历了精神上的震动,觉得这个婴儿“再也不代表任何信条,他是一个血肉之躯,浑身上下充满了生命”。这是卡罗琳的一次重大转变,此次改变直接让卡罗琳抛弃了夺回婴儿的念头,读者感到很意外,却令人信服,因为在此之前,发生在卡罗琳和菲利普之间的一段对话已经是她这种转变的暗示。在小说的第五章,卡罗琳曾告诉菲利普她讨厌索斯顿的懒散、愚昧、绅士阶层以及偏狭而故作大方。这次谈话已经预示着卡罗琳日后的转变,卡罗琳以令人信服的方式让我们感到意外,她的这个角色既有深度又有厚度,并且随着情节的发展而变化,所以,他是福斯特创造的一个圆形人物。

三、情节

福斯特在《面面观》中同样对情节下了一个定义:情节同样是对桩桩事件的一种叙述,不过重点放在了因果关系上。为了解释这个定义,他举了一个著名的例子:“国王死了,后来王后也死了”是个故事,“国王死了,王后死于心碎”就是个情节了。之后他又举了一个例子:“王后死了,谁都不知道是什么缘故,后来才发现她是因国王之死死于心碎。”他认为这非但是一个情节,里面还加了一个谜团。并且他还认为,故事和情节的根本不同在于,如果我们听的是个故事,我们会问“然后呢?”如果是个情节,我们会问“为什么?”

在《天》中,作者并没有把卡罗琳第二次去蒙泰里阿诺的旅行按时间顺序叙述出来,这是一次秘密旅行,直到赫里顿姐弟在蒙泰里阿诺遇见卡罗琳,这次旅行才被读者知晓。为什么卡罗琳也出现在蒙泰里阿诺?读者和赫里顿姐弟一样意外,都会在心里产生疑问。莉丽亚死后,赫里顿夫人为了保护家族名声,一直保守着莉丽亚在意大利生子的秘密。但是,这个秘密还是很快被索斯顿的人知道了,也包括卡罗琳。她认为在意大利是她怂恿了莉丽亚和吉诺结婚,才造成了莉丽亚的悲剧,她感到很愧疚,认为只有把孩子带回索斯顿抚养他长大才是她赎罪的唯一方法。虽然赫里顿夫人已经派自己的儿女去夺回婴儿,但她明白赫里顿夫人并不是真心想要把婴儿带回英国抚养。所以在赫里顿姐弟赶到蒙泰里阿诺之前,卡罗琳就到了,目的就是帮助赫里顿姐弟夺回孩子。这个答案在文中是显而易见的,也向读者展示出了因果关系,所以,卡罗琳的第二次蒙泰里阿诺之行是一个情节。

四、幻想和预言

在《面面观》中,虽然福斯特用了两章来分别讨论幻想和预言,但遗憾的是,他并没有为幻想和预言下一个清晰的定义,因为它们的抽象特质,他只能以比喻来界定。从他的描述中我们可以得知,幻想和预言本质上是相同的,它们都超出了理性逻辑进入形而上的境地,都能为小说增添一丝超现实的美感。福斯特指出,幻想暗示有超自然之物的存在,但又不必表现出来,而预言比幻想更高一筹,是小说家的一种腔调,它可以包含人类曾经有过的任何种类的信仰或者仅仅是将人类的爱、恨提升至极端的强度,远远超出其正常表现的程度。可见,虽然他把幻想和预言分开来讲,但并没有清晰地指出它们二者的区别,由于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在这里我们将幻想和预言一并进行讨论。

在《天》中,作者对幻想和预言的运用集中体现在婴儿惨死的那个雨夜。这部小说有一个重要主题就是生活中的事件并非都是有逻辑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毫无原因也没有任何征兆的,这一主题就是通过婴儿的惨死和作者在小说中采用的种种神秘因素共同来彰显的。哈里特偷了婴儿之后,和菲利普一行乘马车去赶夜班火车,在黑暗的雨夜中哈里特一遍又一遍地强调婴儿睡着了,之后菲利普在黑暗中划了一根火柴,却惊讶地发现婴儿是醒着的,而且在默默的流泪。这个场景很神秘,似乎在预示着什么,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婴儿的哭泣不可能是无声的,所以很显然这是作者有意渲染的一种神秘气氛,在这之后,他是这么描写他们一行人的:“他们似乎载着整个人世间的忧伤旅行,似乎聚集种种神秘和无尽的悲痛于一个源泉。”在这种神秘气氛的包围下,读者有一种不安的感觉,随之,就像读者感觉到的那样,车祸便发生了,婴儿不幸惨死在车祸中。

五、模式

“模式”一词是福斯特从绘画中借用的词语,它指的是小说结构形式方面的美感。为了说明“模式”到底是什么,福斯特举了两个例子:一部小说状如沙漏,另一部则像旧时交谊舞的长链队形。所谓‘沙漏’形,即涉及主要人物的故事情节在中途出现了戏剧性的变化,使原本处于对立面的人物发生碰撞,并互相换位,而最后又回到不同的对立面。所谓“长链”形,即小说的开头和结尾如同一根首尾相连的链条,转了一圈又回到原点。

《天》中的主要人物之一菲利普的人格在小说中经历了一次重大转变,而他人格的转变正是通过他对意大利的态度转变体现出来的。在小说的一开始,菲利普是一个一提到意大利就如痴如狂的人,他热爱意大利,渴望同其他人分享他的爱好。之后,他为了让吉诺放弃和莉丽亚的订婚,准备用钱收买吉诺,当吉诺的脸上闪烁出贪婪时菲利普对意大利的好感完全消失殆尽。当他第二次到蒙泰里阿诺,在剧院听歌剧的时候,整个剧场自由、热烈的气氛深深地感染了他,他被这种自由和快乐的意大利精神触动了,由此,他对意大利的态度再次发生改变,回到了最初,他又一次爱上了意大利,转了一圈他对意大利的态度又回到原点,呈现出一个长链模式。

六、节奏

福斯特被公认为是将音乐术语“节奏”用于小说理论的第一人,他认为节奏能赋予小说一种音乐美。他把节奏分为简单节奏和复杂节奏,简单节奏被他定义为“重复加变化”,关于复杂节奏,他用《第五交响曲》做类比,指出复杂节奏是一种整体性的效果。

在《天》中,也存在很多节奏,有一个镶嵌盒子在小说中多次出现。小说的开头,大家在站台上送别莉丽亚和卡罗琳的时候,哈里特曾对莉丽亚大声嚷嚷:“手绢和花边领子在我的镶嵌盒儿里!我把盒子借给你用。”后来得知莉丽亚在意大利订婚的消息时,赫里顿夫人在写给莉丽亚的信中问到能否归还哈里特借给她用来装手帕和花边领子的镶嵌盒子,那是借给她的,而不是送给她的。当哈里特自己到达蒙泰里阿诺时,她请求菲利普帮她拿回她的镶嵌盒子:“还有我借给——是借给,而不是送给她装手帕的镶嵌盒”。这个盒子再次出现是在作者描写吉诺的客厅时,这一次盒子的出现可以看作是一种重复中的变化,它不是哈里特对这个盒子的老生常谈而是作者的描述。这个盒子最后一次出现是在小说的第九章,“在病中,她常常谈起的是借给莉丽亚而不是送给她的那个镶嵌盒,对近来的麻烦很少提及。”莉丽亚死了,哈里特只关心她的盒子,婴儿因她而死,她依然只关心那个盒子,在哈里特心中,两个人的生命竟比不上一个盒子重要。这个盒子在小说中出现了五次,除了第四次是作者的描述,其余的几次哈里特用来描述它的词语都是一模一样的,福斯特用这个节奏讽刺了英国中产阶级的古板。

综上所述,福斯特在《面面观》中所述的所有“面”都是一种写作技巧,并且每种技巧都在《天》这部小说里有所体现,展示了福斯特小说创作理论和实践的一致性。

参考文献:

[1](英)E·M·福斯特.林林,薛力敏译.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

[2] (英)E·M·福斯特.冯涛译.小说面面观[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3] 王丽亚.E.M.福斯特小说理论再认识[J].外国文学,2004,(4).

猜你喜欢
面面观丽亚卡罗琳
图画捉迷藏
并购基金“面面观”
“数阵”面面观
我排第一个
我排第一个
金星面面观
How to Use the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in English Teaching of Ethnic Group Students
我的莫丽亚
15 Neurological Disorder
放开“非公”价格面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