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理论视角下语境的构建与解读

2014-03-31 14:37曾爱华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4年9期
关键词:关联性译者关联

曾爱华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语用学旨在研究语言的使用,即研究在特定语境下的意义,而这取决于发话者是谁,受者是谁,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什么样的情境下说的话。

关于语用学的研究牛津哲学家奥斯汀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20世纪下半叶,格赖斯提出了具有里程碑式的会话含义理论。关联理论则是在格赖斯的会话含义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本文试图对其做进一步的简化探讨。

关联理论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交际和认知。依据关联理论,语言交际是一个明示和推理的过程。从发话者角度来看,语言交际是一个明示过程,从受话者角度来看,语言交际是一个推理过程。明示就是发话者提供有关信息,明确表明自身说话意图。推理就是受话者根据最佳关联性原则进行逻辑推理,推断发话人的意思。威尔逊(Wilson)和斯波伯(Sperber)于1986年在《关联性——交际与认知》中提出这一理论。

关于语境的概念分类有很多,几种重要的分类如下。

人类学家Malinowski最早提出语境概念,之后Firth将其扩展, 把语境分为由语言因素构成的上下文和由语言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构成的情景上下文。Halliday 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角度对语境概念进行了综合, 认为语境可分为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两种。文化语境包括一个社会的风俗习惯,文化背景,人文地理,典故象征等等。情境语境则包括特定时间地点下的特定说话人受话人的交际语境,它包括说话方式、语气、交际者的关系,措辞等。

钱冠连先生则对语境进行阐释和分类,他认为语境是指言语行为赖以表现的物质和社会环境。该环境既包括语言符号内因素, 即可听的上下语或可见的上下文;也包含语言符号外因素, 可以是显性的、外在的、可见的因素, 如对象、场合、自然环境、物体、意外出现的人或物等, 也可以是隐性的、不可见的, 如社会文化、风俗习惯、行为准则、价值观念等( 钱冠连, 2002: 79) 。显性语境因素即情景语境,隐性语境因素即社会文化语境。

一、关联理论视角下语境的构建与解读

在言语交际中, 说话人通过明示向听话人表明自己的信息和意图, 为推理提供必要的根据; 听话人就依据对方的明示行为进行推理, 而推理过程就是寻找关联进行解读的过程。

在翻译中,语境的构建是基于双方的。不论是翻译者还是读者。对于原文,译者是听话人,而对于译文来讲,读者是听话人,译者是发话人。上述的这些过程,都涉及到语境的构建与解读。翻译其实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译者根据他自己的知识、经验构建语境,选择语境,继而转换成目标语境,这其中会用到关联原则去选择语境效果最大的。语境的大小取决于所要处理的设想。给定关联性,然后根据语境决定设想的关联性。而读者在阅读一篇译文时,会依据最大关联性和最佳关联性对文本进行解读。

关联理论语境观是动态的,具体表现在:交际双方以一定的认知环境为基础, 在双方不断的交流过程中, 新的经历新的情况不断被添加到潜在的语境之中, 构成新的语境。这样不断构建动态的语境。用来处理新假设的语境实质上是旧假设的子集, 其和新假设一起产生多样的语境效果( Sperber & Wilson, 1995)。关联理论认为,语境是动态的,是选定的而不是给定的,是一种心理构建,是理解话语使用的前提,是对世界的假设子集。这些假设影响话语的理解。语境不仅仅只是当时的客观自在环境,动态语境的构建和解读非常重要。任何新话语的理解尽管需要运用同样的推理能力和同样的语法知识, 但不同的语境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语言交际中,受话者关于世界的假设以概念表征等形式储存在大脑中,进而运用关联原则处理,构建语境,形成用来处理新信息的认知环境。构成听话者认知环境的一系列假设对话语理解起关键作用。话语理解需要对语境进行解读,涉及新旧两类信息的结合和运算等处理过程, 新信息是由语言信号建立新的假设,旧信息是在此之前已被处理的旧假设。受话者利用关联理论原则,从新旧假设提供的前提,根据特定的语境推断发话者意图。

另一方面关联理论的语境是选定的, 是变项,具体表现在:在理解话语时, 人们总是从可及的假设中选择语境, 进而根据省力原则, 去寻求最佳关联。

Gutt认为翻译的实质是力图使译文与原文的解释性相似。译者根据关联理论原则从潜在的认知语境中选择正确的语境假设, 从原文的句法层、语音层、语义层、语用层等各交际线索推断源语言作者的意图, 同时对目标语受者的认知语境做出正确的假设, 进而选择恰当合适的译文。译者必须给读者提供具有最佳关联性的信息, 使读者通过最小的努力获取最大量的信息,努力使源语言作者的意图与目标语读者的期待相吻合。因而在语境的翻译与构建中应采取的策略是,使源语言作者的意图与目标语言读者的期盼尽量重叠,关键是使明示的或隐含的背景知识产生好的语境效果。源语言作者的试图传达的有明示意和暗含意,译者应根据关联原则,寻求最佳关联性,选择合适的恰当的语境,有时候为了与最大关联相一致,译者需提供与目标语读者最相关的语境假设,使读者能以最小的努力获得最好的语境效果。

发话者利用关联性原理,构建语境。受话者在明示的基础上借助三种信息:词汇信息、逻辑信息和百科知识,做出语境假设。利用关联性原理,对文本、会话进行解读。

二、具体实例

例1:

Today is Saturday.

对这句话的解读依赖于具体的语境。

如果孩子对妈妈说这句话,是在妈妈催促他做作业的语境下,孩子说出这句话时表明他不想做作业,想先放松一下。而如果语境是一个人问另外一个人今天星期几,则其是字面含义。如果是两个朋友之间说这句话,并且是在几天前约好星期六一起出去玩的语境下,那么这句话的含义是我们今天可以一起出去玩了。

在这几种解读中,都是根据关联性原则对其进行的解读。

例2:

Susan challenged Tom for lying.

I now challenge Mr Green to deny that words.

They challenge for the win cup.

She stared at me with challenge.

It’s a great challenge for me.

在上述五句话中,虽然都有challenge,但是在每一个具体的语境下的话语中,每一个challenge的意思都是不同的。第一句话在两人当面对质的情况下,Susan有事实证明汤姆在说谎,那么challenge是“指责”的意思,即“苏珊指责汤姆说谎”。第二句话,政客格林在竞选中说的话没有兑现,我作为一名记者,那么现在当面质问,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现在我要问问格林先生敢不敢否认他说过的话。”第三句话,几个爱好足球的青年为了比赛做准备,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他们决心争夺冠军”,challenge在此的意思是“决心争夺”。第四句话,我因为做了什么心虚的事被她发现了,于是“她用毫不在乎的眼光看着我”,这里challenge的意思是“以毫不在乎的眼神看”。第五句,上司给我指派了一项对于我来说很艰巨的任务,这个时候的challenge是它的本意,是“挑战”的意思。

例3:

During his study in the open university in NewYork,he often did his homework conscientiously and even completed the open questions.

两个open虽然拼写一样,意思却不同。从关联角度,依据上下文语境,可知前半句话中的“open university”是指“广播电视大学”的意思,后半句的“open question”是指“开放性问题”的意思。

例4:

在茅盾的小说《动摇》里,有这样的一段话:

胡太太叹了口气,看见胡国光还是一肚子心事似的踱方步。

“张铁嘴怎么说的?”胡太太惴惴地问。

“很好,不用担心了。我还有委员的福分呢!”

“么事的桂圆?”

“是委员!从前兴的大人老爷,现在兴委员了!你还不明白?”

这一段话中,委员和桂圆的谐音关系怎么译出来,需要技巧,这个时候,需要运用最佳关联原则,最大限度的将这神似传达出来,即这谐音效果。

且看钱哥川是怎么译的:

Madame Hu gave a sigh and watched her husband anxiously pacing about as before.

“What did Chang Tieh-tsui say?”she asked timidly.

“He gave me very good news.We need not look for trouble ,I have the possibility of being a member of a Committee!”

“What’s a common tea?”asked the wife,who only vaguely caught the sound.

“A committee!Lords and esquires are out of date,and the prevailing nomination is to a Committee.Don’t you still understand?”

在本例中,译者根据语境,运用最大关联性原则,巧妙地译出了原文的谐音的意思。“委员”与“桂圆”的谐音用committee和common tea的谐音表达,自然贴切,让读者很快意会到原著的意思。

三、结语

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对于同一个单词甚至同一句话,发话者可以在其潜在语境范畴内,试图让受话者作出不同的解释;当然,受话者在自己的潜在语境范畴内也会对同一句话作出不同的解读。依据关联理论, 话语的内容、和特定的语境可使受体对话语产生不同的理解。在发话者建构起的语境下,受话者应该用什么样的标准去对语境进行解读呢?最好的办法就是用一种大家都接受并且都认可的标准去进行交际,这个标准是大家都共同遵守且默认的,该标准就是关联性。

不论是交际还是翻译,都涉及到语言的编码和解码。而翻译则涉及到两轮交际。在所有这些过程中,语境的构建与解读都非常重要。为了确保交际活动顺利进行,交际行为本身应具备最佳关联,也即交际活动中所有语言或非语言因素都应有助于取得交际效果——话语被理解,或者有助于减少理解话语所付出的努力——使话语容易理解,那么发话者必须给受话者在寻找关联、理解话语的过程中提供指引,从而使受话者获得足够的关联。总之,关联理论为语境的构建和解读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也是许多翻译所遵循的原则。

猜你喜欢
关联性译者关联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不惧于新,不困于形——一道函数“关联”题的剖析与拓展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一带一路”递进,关联民生更紧
奇趣搭配
四物汤有效成分的关联性分析
智趣
如何准确认定排污行为和环境损害之间的关联性
CRP检测与新生儿感染的关联性
设计鲜为人知的一面:匠艺的关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