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格列佛游记》中的讽刺艺术

2014-03-31 14:37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4年9期
关键词:格列佛游记小人国格列佛

袁 群

(宜春学院 外国语学院, 江西 宜春 336000)

若论起讽刺小说,有一部小说不得不提,就是英国有名的讽刺作家江奈生·期威夫特的作品《格列佛游记》。“一个作者,用了精练的,或者简直有些夸张的笔墨——但自然也必须是艺术的地——写出或一群人的或一面的真实来,这被写的一群人,就称这作品为‘讽刺’”。如上所述,《格列佛游记》成功地运用了讽刺的表现手法,为英国乃至世界的讽刺小说文学的发展做出了深刻长远的贡献,而该小说也被称为讽刺小说体裁的代表作之一。

初读,感觉《格列佛游记》是一篇想象小说,它描绘一位航海家格列佛的奇特经历。格列佛在游历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和智马国这些国家时,经历了现实生活中几乎不可能发生的天方夜谭般的虚幻的遭遇,由此有些人把这部小说看成了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然而只要仔细品读和思考,大家就会发现它实质上是一部很严肃的作品,小说中描写的那些“怪事”或“奇闻”,好像都是作者凭空想象的,但在现实生活中这些都能找得到原型的。

整部作品中到处都是讽刺的运用,“讽刺是一种饱含着作者理想与善意的普遍存在于文艺创作中的对现实社会和人类生活中消极落后、愚蠢丑恶、腐朽反动的人事与现象给予揭露批判,以期予以破坏并进行重建的具有独特表现形式和巧妙表现手法的艺术。”为达到针贬时弊、讽刺世事的效果,斯威夫特在这部小说中运用了反语、对比、夸张、象征等多种讽刺艺术手法。笔者在这里主要阐述夸张和对比的运用手法。

夸张是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其目的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格列佛游记》中作者为了达到强烈的讽刺目的,运用了许多漫画式的夸张手法,在小说中逼真细腻的细节描述与漫画式的夸张的强烈的反差,使小说产生了强烈的滑稽、幽默的艺术效果。夸张的艺术手法的运用,将描写刻画的对象艺术地扩大或缩小,可以将问题的本质更加明显地揭露出来,因而可以达到讽刺批判之效果。

格列佛在小人国的游历过程中,发现自己置身于小人国,小人国的国民身长小于六十英寸,格列佛在他们面前是一座巨人山,他可以把小人们放在自己手掌中把玩。格列佛一个人就可以把一个国家的整支海军舰队打败:一泡尿就可以扑灭皇宫的火灾。斯威夫特是利用缩小的方式夸张地描写了整个小人国的概况。作者为什么要用缩小的方式来描写利立浦特呢?其实斯威夫特是借利立浦特来影射英国,利立浦物虽然小,但功能齐全,完全是一个微型的社会,通过描写利立浦特的渺小来揭示英国的渺小。在第一卷第三章中,小人国选拔官吏的方法是绳上跳舞,表面看来很不可思议,很荒唐,很不符合逻辑,事实上作者却揭露了当时朝廷的实质,揭示了当时英国朝廷大臣只不过是一些上窜下跳、趋炎附势、逢迎拍马的势利小人而已。第四章中,作者描述了利立浦特国内两大政党的党派之争,其实是影射当时英国国内的辉格党和托利党之争,利立浦特两党的派别之争是通过谁穿的鞋的鞋跟高一些,谁穿的低一些来划分的,实际揭示了两党之间根本没有实质性的区别,完全是一丘之貉,不顾公众利益专为自己谋利益的党派。作者描述了利立浦特和不来夫斯古两个小人国之间的战争,战争本来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肯定是两国之间发生了难以调和的利益冲突造成的。但是他们两个国家之间战争的原因是什么呢?只不过是一个国家吃鸡蛋时坚持打破小端剥蛋,而另一个国家则坚持打破大端,两个国家因为这个原因互不相让,就这样引发了一场战争。这种战争的理由着实让读者忍禁不俊,其实斯威夫特在这里运用了缩小的夸张艺术手法来影射当时英法两国交战的原因只不过是一些没有原则的小事和利益。揭示了英国只不过是像利立浦特这样渺小的国家,党派斗争却十分激烈,统治阶级好战,最终受苦的还是普通老百姓。

既然格列佛在利立浦特的情形是作者用缩小的方式来表现其夸张手法的,那么格列佛在大人国的情形则是扩大的方式去表现其夸张手法的。格列佛在大人国的情形就像一个利立浦特人在我们现实中一样,那里的一个普通农民身材有普通教堂的尖塔那么高,一个耳光能把一队欧洲骑兵打倒。画眉鸟敢无视格列佛的存在,公然的抢他的食物,猴子有一只大象那么大。全国最矮的矮子差不多也有三十英尺高,格列佛在当地则被称为“格立锥格”(小人、矮子)。斯威夫特为什么会用扩大的夸张手法来描写布罗卜丁奈格呢?这是值得读者们去思考的。大人国的国王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君王形象,格列佛在同国王的几次谈话中,通过具体阐述英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法律等情况,而国王则对英国社会进行了质疑和批判,由此揭示了英国社会的弊端与丑恶,尤其是国王拒绝了格列佛提供的制造火药的秘方,以镇压他的臣民,这里运用了反语的方式,称国王“死板的教条和短浅的目光竟会产生这样奇怪的结果”!“让到手的机会轻轻失去”,还声称并不想降低这样卓越君王的若干美德,实质是斯威夫特歌讼心目中伟大的君王形象,进而更加充实丰满了国王高大光环。

而小说的后两卷格列佛在飞岛国和智马国的游历中,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的痕迹也是很明显的。像在勒皮他飞岛上,飞岛上的贵族们终日沉思默想,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到了毫无意义的思考上去了,以至于要雇佣拍手来维持自己的正常生活,这是作者运用夸张的手法来抨击贵族们的荒诞,影射英国当朝贵族们整天只知空想,不干实事,增强了作品的讽刺效果。飞岛是运用磁场的原理在巴尔尼巴比大陆下随意升降飞行的,这就令人联想到了科幻影片中的UFO,这种虚幻的描写其实也是夸张手法的运用,实质是揭示英国的统治阶级和政客们终日不问世事,残酷压榨下层民众的丑恶嘴脸。巴尔尼巴比首都拉格多的科学院中种种荒唐的实验,格列佛在格勒大维目睹一巫人召唤从古至今一些历史人物的鬼魂,揭示出历史学家们的实质以及拉格奈格的“斯特鲁布鲁格”(长生不老的人)的情形都是夸张手法的运用,给人是而非是,又婉如真实之境的感受。

在智马国中,斯威夫特夸大慧铟们的理性、智慧和诚信等优点,以及“耶胡”的罪恶不堪,通过这样无疑能加强小说的批判力度。

对比是把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或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列举出来进行互相比较,这种手法就是对比。1827年10月法国作家雨果发表了《〈克伦威尔〉序言》,这篇洋洋洒洒的雄文,在文学批评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其中雨果提出了一条新的美学原则:对照。他认为:“丑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背后,美与丑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共。”这条对照原则对后世影响极大。其实早在雨果之前,就有许多作品中含有这种美学原则,在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中也处处可见这种对比、对照的原则的运用。

在《格列佛游记》中,作者将真、善、美与假、恶、丑进行对比,对照,充分体现了斯威夫特鲜明的爱憎、褒贬的观点。

小说的前两卷中,作者通过描述格列佛在小人国和大人国的遭遇,对两个国家的情况做了对照。由于斯威夫特是想借利立浦特来影射英国,并揭示当时英国的腐败和罪恶,因此将利立浦特描述成为一个国民身高不过六十英寸,皇帝只比国民高出一个指甲盖的小人国,这样就将利立浦特的渺小就刻画出来了,实际上也就是揭示英国当局的渺小。而大人国的国王是斯威夫特心目中的理想君王,是作者要正面歌颂和赞美的,因而把国王以及这个国家都描写成一个巨人的国家,在这里读者也可以联想到法国作家拉伯雷在《巨人传》中也釆用了这种方法。斯威夫特借小人国的皇帝的渺小与大人国国王的高大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揭示出小人国皇帝的阴险毒辣和伪善。利立浦特这国家虽然微小,但功能却十分完备,朝廷、议会、军队、法律刑罚和学术等设施都很齐全。和利立浦特相对比,布罗卜丁奈格在这方面就逊色多了,“他们至今还不晓得像欧洲那些较为精明强的才子们一样把政治发展成一门科学”。“这个民族的学术十分贫乏,仅仅有伦理、历史、诗歌和数学等几个部门……”但“他们的数学完全用在有益于人生的事情上,用在改良农业和一切机械技术上……”“在他们的法律中,没有一条条文的词数超过他们字母的数目”。他们的军队是“由各城市的居民和乡下农民组成的”,“他们不领薪饷,也不受赏赐,他们操演得非常熟练,纪律很好”。通过这些对比也能读出内含的讽刺蕴味。

在第二卷中,小保姆葛兰达克利赤的形象贯穿始终,尤为引人注目。从格列佛被带到农家初识小女孩,到他们一起去市集上演出,再到他们一起进入皇宫,小姑娘都表现出了极大的耐心、宽容、尊敬和呵护。这与葛兰达克利赤父亲对格列佛的贪婪压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与国王和王后的宠爱形成对照。

在勒皮他的飞岛中,飞岛上的国王和大臣们高高在上,整天沉思默想、脱离实际,而岛下大陆上的老百姓则不像他们那样思虑重重,心情沉重。大陆上的人民英勇不屈、勤劳勇敢、团结一致,这样就形成了明显的对比,飞岛上的统治阶级和贵族实际上是影射英国的统治阶级和贵族,进而来讽刺英国的统治集团色厉内荏的真面目。尤其是斯威夫特利用大陆上的城市达里诺叛乱,迫使飞岛上的统治阶级达成妥协一例来影射1722至1724年爱尔兰都柏林的伍德铜币事件,极有讽刺意味。

在第四卷慧铟国的情形过程中,美丑对照的手法如影随形,慧铟国是作者心中的“乌托邦”,作者则处处将慧铟们的智慧、礼貌、高贵等诸种美德与“耶胡”们的卑劣、肮脏、低贱的种种罪恶加以对照,激发了读者们对人类丑恶的极端厌恶,唤起人们对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

在小说中,诸如此类的对比也是挺多的。总之,运用对比手法,加强讽刺的艺术效果,在《格列佛游记》中,作者通过大量的对比,使各种对象形成强烈的对照,以反衬作者的真正意图。

为使得自己的作品的批判性更加的有力而深刻,也为了让广大读者对统治阶级的罪恶产生强烈的憎恶,作者大胆地用夸张强烈的字句淋漓尽致把这些表达出来。斯威夫特也成功地运用了夸张和对比的讽刺手法深刻表达了这篇小说的主题。当然,小说中的讽刺手法远不只这些,小说中运用了许多修辞手法,浪漫主义的手法,甚至还包含了现代主义的因素。像斯威夫特这样运用喜剧性的夸张手法表现某些看似荒诞却又合情合理的生活现象,既能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又能引起广大读者的共鸣,这也是这部作品能够保留并广为流传的一个法宝。

参考文献:

[1]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M].张健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2]黑格尔.美学(第二卷)[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3]郑克鲁.外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 刘国屏,于心文.世界文学名著导读[M].南昌:白花洲文艺出版社,1996.

猜你喜欢
格列佛游记小人国格列佛
格列佛游记之利立浦特游记
格列佛游记
穿越小人国
从《格列佛游记》漫谈斯威夫特的讽刺、批判与社会理想
《格列佛游记》中讽刺手法的运用探析
格列佛游记
《格列佛游记》练习
格列佛游记
小人国奇遇
蹦蹦跳跳的高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