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治水理念与浙江水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

2014-03-31 16:11涂师平
关键词:浙江文化遗产文化

涂师平

(中国水利博物馆,浙江 杭州 311215)

新时期治水理念与浙江水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

涂师平

(中国水利博物馆,浙江 杭州 311215)

在当今我国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背景下,新时期治水工程建设的理念在不断提升,各地政府希望投入的治水工程,不仅要发挥水利工程作用,而且要成为生态、文化、经济效应的“综合体”。浙江省把治水作为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开展“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大行动。浙江水文化遗产历史久远、内涵丰富、价值不凡,建议采取五种方法进行保护利用。

治水理念;水文化遗产;保护利用

浙江省委省政府2013年提出“五水共治,治污先行”,重点突破治污难题,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齐抓共治,具有新时期的治水新思路,跳出“就水论水”的治理模式,把治水作为转型升级最关键的突破口,追求生态、文化、经济一体化效益。五水共治对水文化建设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浙江作为水文化遗产大省,在治水工程建设中,必须注意保护好、利用好水文化遗产资源,提升治水工程的文化品位、旅游效益。

一、新时期治水理念趋向水文化品位

(一)背景:全国治水工程建设投入空前巨大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指出,“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最近,在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号召下,我国迎来了一轮治水工程建设热潮,其特点是政府各部门齐抓共管。

环保部最近公布了《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送审稿)》,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投入资金预计达2万亿元,规模将高于大气污染防治的1.7万亿元。而在浙江省,去年因“邀请环保局长下河游泳”和“水困余姚”的热点事件,充分认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今年开始把治水作为转型升级最关键的突破口,作出“五水共治”的战略部署,举全省之力,开展“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大行动[1](P15),以砸锅卖铁的决心兴修水利基础设施,计划在2014——2016年,全省仅防洪供水工程就投入1 022亿元,其中宁波市投入141亿元。

无疑,从中央到地方,已经拉开一场声势浩大的治水工程建设序幕。

(二)机遇:治水工程建设呼唤水文化建设

新时期治水理念比以前出现了明显的提升和创新,许多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倡导全社会要从传统的“就水论水”的单一治理模式,转变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综合治理理念。同时,要将治水工程建设上升到文化建设,提高工程文化品位和综合效益。

中共浙江省委书记夏宝龙说:“水,不仅是资源要素,也是文化元素,是文明之源、文化之源。”河海大学教授崔广柏,最近给浙江省水利厅直属单位中层干部作了题为《新时代治水理念的创新》的学术讲座,阐述了治水工程建设目标指向五个递进的概念:水环境——水生态——水景观——水文化——水旅游。他经过受多地地方政府邀请参加治水工程建设规划,深切了解到各地都希望将治水工程建设成为水环境干净,水生态和谐,水景观漂亮,水文化深厚,水旅游兴旺的生态、文化、经济“综合体”。可以说,目前,水文化建设伴随治水工程大建设,迎来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发展、大繁荣机遇。

(三)挑战:水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面临诸多问题

一是“水文化”认识模糊问题。普遍认为“水文化”包罗万象,只要是与水有关的都是“水文化”。这样一来,反而使“水文化”成为一种太宽泛甚至虚无缥缈的东西,水文化的研究、利用必须寻找落脚点——遗产。

二是水利、文化两个部门跨界合作问题。目前,似乎只有水利部门在研究水文化,而文化部门却并没有将水文化作为一个门类概念去研究、保护、利用。由于两个部门跨界合作不够,使水文化遗产没有得到科学研究、合理利用。

三是目前大部分治水工程建设项目中,都只有水景观设计,而没有水文化设计,有待去挖掘、提升和创意,使之由一般的公共休闲场所,变为人文旅游线路景点。

二、浙江省水文化遗产历史久、内涵丰、价值高

浙江因水而得名。在这片江南水乡大地上,盘踞着钱塘江、瓯江、椒江、甬江、苕溪、运河、飞云江、鳌江八支水系;静卧着东钱湖、西湖、鉴湖、南湖四大湖泊;密布着杭嘉湖、姚慈、绍虞、温瑞、台州五大平原河网。这些自然水环境的先天条件造就了浙江水文化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数千年的治水、用水、亲水、乐水的实践活动,为这一地区遗留了数目众多、种类丰富的宝贵水文化遗产。

水文化遗产也像其他遗产一样,包括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两大类。目前,浙江省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2处,居全国第5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48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 800余处,文物保护点6 100余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7个,其中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名村30个,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1个,省级历史文化街区、村镇79个。在国务院公布的三批国家级非遗名录中,浙江入选187项,顺利实现“三连冠”。

水文化遗产具有极大的渗透性和包容性特点,在以上文化遗产中,大多都可以寻找到水文化的渊源。

浙江的水文化遗产发展历史久远,内涵丰富。从目前考古发现,可以追溯到距今八千年前的杭州市萧山跨湖桥文化和七千年前宁波市余姚河姆渡文化时期。跨湖桥文化遗址出土的“中华第一舟”和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木构方井、水稻谷,都是浙江先民水文化的文明曙光。

数千年来,浙江省境内历代建设了大量的水利工程。相传早在4 000多年前的大禹治水时代,就疏九河,建农田沟洫。春秋末期(公元前5世纪初),越王勾践兴建了富中大塘、吴塘、山阴古道等水利工程。东汉卢文台在金华白沙溪上筑三十六堰,为流域最早的梯级引水工程,至今仍泽被天下。东汉会稽太守马臻主持筑堤而成鉴湖,为流域最早的大型蓄水灌溉工程。西晋贺循凿山阴运河,为浙东运河的一段。南北朝时期兴修了处州通济堰,两宋时代增筑配套设施,制订了堰规,实行“三源分片轮灌”制度。唐代修建了明州它山堰,为我国御咸蓄淡的水利工程杰作。京杭大运河是中华民族创造出的最伟大的水利工程之一。西湖自唐宋修整以来,一直是杭州地区的重要水利工程,而且形成了闻名于世的“西湖文化”。五代吴越王钱缪用竹笼块石之法筑起杭州捍海塘,历代浙东海塘工程是浙江水利奇观。

浙江省水文化遗产不但历史久远、内涵丰富,而且遗产价值高、特征鲜明,不乏在世界上占有独特地位的水文化遗产。

杭州西湖文化景观2011年6月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浙江省水文化遗产的品质代表。2014年中国大运河联合申遗中,含浙江段河道300余公里,涉及杭州、宁波、湖州、嘉兴、绍兴等五个城市。在大运河申遗工作不断推进的过程中,众多先前被遗忘的水文化遗产被发掘出来,现已登录在册的大运河(浙江段)遗产点达4 800余项之多。宁波是中国大运河最南端的出海口,连接“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两条文化线路的交汇点,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独一无二的重要性。宁波在“海上丝绸之路”申遗中,有十处遗存列入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丝绸之路中国段(海路部分)。这十处遗存是:元代永丰库遗址、宋代渔浦门码头遗址、唐——清州城遗存(鼓楼、天宁寺塔、天封塔、和义门瓮城遗址)、唐代它山堰、北宋——清保国寺建筑、西晋——清天童寺、阿育王寺建筑、清代庆安会馆、明代天一阁、宋——清镇海口海防遗址,这些遗存较集中地分布在以宁波城为中心的近海和江河两岸,内容涵盖了宁波港口与贸易、城市建设、海防设施等多元文化,充分反映了水文化的线性特点和包容性特点。

此外,浙江还有江南水乡古镇(乌镇、西塘、南浔、新市)、良渚遗址、青瓷窑遗址等水文化遗产被列入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在2012年公布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百大新发现中,浙江有4项入选,包括杭州富阳市泗洲造纸作坊遗址、杭州市余杭区彭公水坝遗迹、浙东沿海近代灯塔群、台州市玉环县坎门验潮所旧址,这些重大新发现都与水密切相关。中国陶瓷史,半部在浙江,越窑、德清窑、龙泉窑、南宋官窑、婺州窑,这些窑都依水而建,用水淘泥,通过水路运输到国内外。陶瓷上的水波纹,陶瓷中的缸、灌、壶、洗、舟、井、水盂器物,无不与水有关。浙江省还有两件著名的水文化文物,为国家一级文物。一件是春秋战国“羽人竞渡纹铜钺”,上面刻有奇特的图案:四个人排成一排,戴着高高的羽毛头冠,双手持桨奋力划船。羽人竞渡纹表现了浙江先民龙腾虎跃、劈波飞渡的奋发进取精神;另外一件是国内罕见的唐代“秘色瓷荷花托盏”,茶盏造型犹如一朵盛开的莲花,盏托仿荷叶形,整体构成了一幅轻风吹卷的荷叶载着一朵怒放的荷花在水中摇曳的画景。这个托盏从造型创意来看,融水文化、禅文化、茶文化于一身。

除了蔚为壮观的物质水文化遗产外,浙江先民在治水用水的过程中,还积累了丰厚的与水利、水文化有关的非物质水文化遗产。钱塘江每年八月十八日的天下奇观“钱塘江潮”;浦阳江上流传的西施“沉鱼”的传说;曹娥江畔流传的“曹娥投江寻父”的故事;绍兴市的大禹祭典、象山县的渔民开洋、谢洋节;海宁市先民在车水集体劳动中产生的劳动型民歌——“车水号子”;临安市先民为感谢钱王“兴修水利、重视农桑、保境安民、富裕百姓”的恩德,创制的“临安水龙舞”;嘉兴市先民为祭蚕神而举行的“踏白船”水上竞技;温州各地端午时节举行的“划龙船”或“划斗龙”民俗活动;久居新安江上的“九姓渔民”——陈、钱、林、袁、孙、叶、许、李、何,所形成的具有特色的“水上婚礼”婚嫁风俗;举不胜举。此外,水利记忆遗产,如海塘志、河闸志、堰志、湖经等也为数众多;以水为载体的水制度文化、水精神文化产品丰富多样。

三、浙江水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思考

水是城市文明的摇篮,也是生态旅游资源。在治水工程建设中,我们应该采取多种方法保护和利用水文化遗产[2],使水文化遗产变成旅游资源,发挥其生态、文化、经济一体化效益。

(一)建水文化类的博物馆

建博物馆是保护和利用水文化遗产的最好形式[3](P93-98)。目前国内已经有许多成功案例。比如,都江堰博物馆、黄河博物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等。浙江省在建水文化类的博物馆方面有大手笔的行动。杭州中国湿地博物馆是国内第一个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文化项目,也是国家4A级景区。水利部直属的中国水利博物馆,是在杭州市钱塘江南岸的围垦治水工程项目里,建起了我国第一座国家级的水利行业博物馆,使昔日一片荒芜的盐碱围垦地,变成了一处人水和谐的水博园旅游景区。宁波北仑区人民政府正在建设的中国港口博物馆,综合了港口博物馆、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中科院“数字海洋”实验基地、交通部现代港口技术实验基地三个功能,组成“一馆三基地”格局。建成后,将成为我国现代化、多功能的集收藏、科研、展示、教育、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港口专题博物馆。当然,浙江省还有很多资源可以建独具特色的水文化博物馆,比如宁波市鄞州区的它山堰陈列馆,就有潜力建成一座大型水利遗址公园式的博物馆。

(二)将古代水文化遗产保护并开发成人文景观

我们在治水工程建设中,要有敏锐的水文化发现眼光。既要发现现在还保存在地面的古代水文化遗产,如古桥、古庙、古堰等,更要善于搜寻那些已经荒废埋没在地下、水中、草丛的水文化遗址,比如古井、古纤道、古码头等。而对于那些已经散落各地的水文化文物,如古代水利工程构件、镇水兽、水利碑刻、水力机具等,则要从民间访问寻找回来。以上水文化遗产、遗址、文物一旦发现找到,都要如获至宝,树立说明牌标志、划定保护范围、维修复原旧貌,使之成为一处处水文化人文景观。如浙江省宁波市发现了古代水则碑(测量水位的碑刻)遗物,分别为南宋的水则碑亭亭基和明代重修的“平”字碑,便由文物部门重修重现水则碑(亭)旧貌,还恢复了古代的平桥河,与月湖水系相通,还原了历史上真实水文化的环境氛围,成为一处水文化教育景观。

(三)创作水文化雕塑雕刻艺术品

雕塑雕刻艺术品非常适合永久展示,而且,当这类艺术品具有一定年代后,也会成为日后的文化遗产。因此,最好要请艺术名家来创作,才有较高的艺术传承、审美价值。

立体的雕塑,适合创作表现水文化的人物精神、故事场景;平面的雕刻,则适合创作表现水文化的书画。采用雕塑雕刻艺术品来表现水文化的方式,自古就有很多,并流传至今,成为游客欣赏的美品。比如:清代乾隆年间,曾经创作了《大禹治水图》玉山子,称得上是水文化无与伦比的国之瑰宝。

如今,在很多景区,我们经常可以发现许多富有地方特色、令人印象深刻的雕塑雕刻作品。比如,天津北运河畔采用水利史组雕,展现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治水人物群体,还设计了72块小型节水内容的石刻,象征着天津72沽。

浙江具有很多生动的水文化并包容其他多元文化的题材,适合创作成为反映城市精神的雕塑雕刻艺术品景观。比如,在浙东史学派中享有重要地位的万斯同,不要清朝官衔,不要俸禄,以布衣(平民百姓)身份入史局,纂修《明史》,前后十九年。他因“布衣修史”一事,成为宁波文人骨气铮铮的奇士代表,清人陈韶所绘《鄞江送别图》,描绘了万斯同、万言叔侄北上修《明史》,甬上证人书院学友、同谊为其送行饯别之事。这个故事可以在鄞江边创作一处水文化和浙东文化相结合的雕塑景观;还有,东汉董黯,母患痼疾,因住地濒临姚江,遭咸潮入侵,水味苦涩,不适宜饮用,董黯竟然每次来回二十余里到大隐溪上游的永昌潭去担水奉母,据传在途中绝不转换肩胛,为的是把肩前的纯净水供母饮用。董孝子的传说,产生了慈溪、慈湖等地名,非常适合创作一处水文化与孝文化结合的雕塑景观。

(四)设计具有地域传统特色的水文化体验活动和纪念品

现代旅游方式在由看客式转向游学式。游学的本质是文化的融合,在游玩体验当中学习。这便要求在水文化创意设计中,同时要考虑结合水文化人文景观,创意设计具有地域传统特色的水文化体验活动项目和纪念品。这种活动和纪念品,在设计时必须考虑两大实用价值:在文化效益上,要达到传承传统水文化的目的;在经济效益上,要达到发展水文化产业的目的。这也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方式[4] (P1-5)。宋城集团构建了浙江旅游休闲业的主流产品“山、海、湖、城”和“西湖观光,宋城怀古,休博园杭州乐园度假游”的杭州主流旅游线路。宋城旅游景区有“清明上河图”再现区、南宋风情苑区、大型歌舞剧《宋城千古情》等文化体验项目。尤其《宋城千古情》中有一场《美丽的西子,美丽的传说》,将西湖水文化演绎得淋漓尽致,该剧是杭州唯一获得国家五个一工程奖的旅游演艺类作品,每年逾300万游客争相观看。

(五)探索线性水文化遗产的综合保护与旅游开发模式

线性文化遗产(Lineal or Serial Cultural Heritages)主要指的是在拥有特殊文化资源集合的线形或带状区域内的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族群。线性文化遗产是新兴的一种全新的世界遗产保护理念,它着眼于线性区域,所涉遗产元素多样,兼具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旅游价值较高。一般来说,利用线性文化遗产开展旅游活动是实现遗产“保护、保存和展示目标”的重要手段。对于浙江水文化遗产而言,大运河(浙江段)遗产、海上丝绸之路(宁波段)两大文化线路,已经正在申遗,它们就比较符合线性、大尺度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的模式。这两条水文化线路,包含镇水文化、海塘文化、古桥文化、古船文化、航灯文化、水乡文化等等,可以开发出许许多多的不同主题游览线路。

四、结论

在五水共治工程建设中,应该树立水文化品位意识,将治水工程建设成为水生态、水文化、 水经济和谐发展的旅游景点。浙江的水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我们在对水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时,应该尽量选择反映当地重要人物、重大事件,具有较久历史年代、较高艺术水平、较高科技含量的水文化遗产,以恰当、适用的形式,进行科学保护、旅游开发,使水文化遗产资源,转变为生态文明资源、人文旅游资源、经济转型资源。

[1] 夏宝龙.以“五水共治”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N].人民日报,2014-01-22(15).

[2] 靳怀堾.试论水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C].2013年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学术年会暨中国大运河水利遗产保护与利用战略论坛论文集,2013.

[3] 傅才武,陈 庚.当代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模式[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

[4] 宋俊华.文化生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J].文化遗产,2012 (1).

(责任编辑:刘明)

OnWater-controlConceptandZhejiangWaterProtectionofCulturalHeritageintheNewPeriod

TU Shi-ping

(WaterConservancyMuseum,ZhejiangUniversityofTechnology,Hangzhou311215,China)

In the current, our country put forward to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the Beauty o China. The government hopes to put around the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not only to give play to the role of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s, but to become the “complex” of the ecological, cultural, economic effect. Zhejiang province carries out the “governance sewage water, flood control, drainage water, water supply, water saving” action. The article suggested five kinds of protection methods.

water conservancy concept; water culture heritage; protect

2014-02-10

涂师平(1967—),男,江西宜春人,中国水利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宣传教育处副处长,研究方向为文化遗产宣传教育。

K928.4

: A

: 1008—4444(2014)04—0012—04

猜你喜欢
浙江文化遗产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
谁远谁近?
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放管服”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浙江“双下沉、两提升”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