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玉米田要科学防控弯孢霉菌叶斑病

2014-03-31 19:34徐璟琨
河北农业 2014年7期
关键词:孢霉叶斑病分生孢子

徐璟琨

夏玉米田要科学防控弯孢霉菌叶斑病

徐璟琨

玉米弯孢霉叶斑病是近几年在我省玉米生产上新发生的一种玉米叶部病害,一般年份发病率在10—30%,严重的达50%以上,尤其是高温高湿多雨年份极利于该病的发生和流行,对夏玉米安全生产威胁严重。

一、病原

弯孢霉叶斑病的病原菌为新月弯孢菌(Curvularia lunata),属半知菌亚门、弯孢霉属。该病主要发生在东北和华北玉米产区,南方玉米产区局部发生。弯孢霉病菌主要危害玉米叶片,也可侵染叶鞘和苞叶。病株叶片自下而上相继枯死,造成结实率低、果穗瘦小、籽粒不饱满而减产。

二、发病症状

玉米弯孢霉叶斑病主要危害玉米叶片,也可侵染叶鞘和苞叶。典型症状,初发病时呈淡黄色或褪绿色半透明的小斑点,周边水浸状,中间枯白色至黄褐色,边缘暗褐色,四周有浅黄色晕圈。后期病斑多呈圆形或椭圆形(个别品种也有表现为梭形或长条形)。由于玉米品种抗性不同,其症状表现也略有差异,抗病性品种如唐玉5号,病斑小,病斑直径仅为1—2毫米,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中间灰白色至浅褐色,边缘无褐色环带或细纹,外围具狭细半透明晕圈。高感病品种病斑大小可达7×3毫米,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中央灰白色或浅褐色,边缘具较宽的褐色环带,外围褪绿晕圈明显。病斑中央灰白色或浅褐色,最外围有半透明的“浅黄色晕圈”,这是本病最大特征。

三、发生规律

病害以病原菌的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翌年春夏季节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病残体中的菌丝产生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随气流和雨水传播到玉米叶片上,在叶片表面有水膜的情况下分生孢子萌发出芽管和菌丝侵入叶片。病菌约经过3—4天完成侵染循环,形成初侵染病斑,病害多从植株的下部叶片向中、上部叶片蔓延。高温高湿条件有利于弯孢霉叶斑病的流行。玉米品种间抗病性存在明显差异。一般低洼积水田块和连作地块发病重。

四、防治方法

在发病初期,提倡选用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12.5%特普唑可湿性粉剂4000倍液或50%代森锰锌800倍液。经多点试验在玉米大喇叭口期灌心,效果较喷雾法好。如采用喷雾法可掌握在病株率达10%左右喷第1次药,隔7—10天再喷1—2次,喷药时重喷喇叭口,以使药液能流入植株内部,使植株吸收较多药液,能更有效杀菌。

(作者单位:隆尧县农业局)

猜你喜欢
孢霉叶斑病分生孢子
番茄糖转运蛋白SlSTP2在防御细菌性叶斑病中的功能
被孢霉对土壤养分有效性和秸秆降解的影响*
油松枯梢病菌孢子萌发率测定方法探索
“二月兰叶斑病菌甘蓝链格孢生物学特性观察实验”的教学设计
食用菌工厂化生产防治链孢霉技术探究
油松枯梢病菌分生孢子器诱导方法探索
菩提树叶斑病病原菌鉴定及室内药剂筛选试验
桃色顶孢霉代谢产物对绿豆白粉病的防治作用
食用菌链孢霉发生与防治
香梨树腐烂病菌分生孢子获取方法及萌发条件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