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当代首饰艺术的风格与类型化

2014-03-31 10:44胡俊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14年1期
关键词:类型化风格

胡俊

摘 要:文章主要阐述了当代首饰艺术的风格与类型化创作手法之间的关系。风格是指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形成的具有一定稳固性的创作个性与艺术特色,而类型化的创作手法是一个动态的、具有生成性的概念,是一种先入为主的创作手段。风格与类型化需要在创作实践中区别对待,正确理解和处理风格问题以及类型化问题,是新时期首饰艺术创作者必须面对的首要任务。

关键词:风格 类型化 首饰艺术 伪风格

纵观当代首饰艺术的作品状况与生态环境,可谓佳作频出、群星璀璨,首饰艺术展接二连三地在世界各地得以举办,首饰艺术节也开展得如火如荼,而首饰艺术家们则东奔西走,兴高采烈地穿行于展览与学术会议之间,不厌其烦。各大专业媒体争先报道活动状况,或高调、或务实、或另类,实在是各取所需、热闹非凡。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经济的腾飞以及现代首饰设计教育的日臻成熟,中国的首饰艺术作为一支新兴力量,于国际间异军突起。我们可以肯定,是中国首饰行业的持续发展带动了国内首饰设计艺术活动的勃兴,一时间,仿佛全世界首饰艺术家和设计师的眼光都投向了中国。

“新的”西方首饰艺术创作观念旋即涌入中国,随之而来的,有千奇百怪的所谓“当代首饰艺术材质”、令人瞠目结舌的“原创设计理念”,还有各种使人真假难辨的“风格化”首饰作品。我们不禁要问,这些独具特色的首饰作品与艺术家的个性和修养的关系到底在哪里?它们的所谓“风格”或“类型”到底来于何处?目的又在哪里?而“风格”或“类型化”之间到底是怎样的关系?

一、当代首饰艺术的风格及其形成

什么是艺术风格?所谓艺术风格,是指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形成的具有一定稳固性的创作个性与艺术特色。它既是一种个人风格,也是一种集体风格。艺术风格不是所有艺术家和艺术品都具有的,只有成熟的艺术家和艺术品才有自己的风格,它象征了艺术家和艺术品在艺术创作上已经达到了极高的境界。艺术风格具有独特性,正如贡布里希所说:“风格是创作者所采取的或应当采取的独特而可辨认的形式。” 同时,贡布里希还认为:“现实中根本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1]这个论断的深刻之处是把艺术放在一个大的人类历史进程之中来考察,你会发现所谓的艺术实在是一群人的具体工作或活动而已。

从当代首饰艺术作品来看,其风格的多样性简直令人咋舌,恰好印证了贡布里希的上述言论。可见,首饰艺术家在当代首饰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和排他性不言而喻。而就在一个世纪之前,首饰的状况完全是另有一番景象,那时,首饰尚未脱离“工艺美术”或“应用美术”的范畴,其形制、主题、材质,都延续一定的传统惯性,设计师或工艺师的个人文化修养、艺术气质以及情感远未占据作品的首要位置,故而,首饰作品的所谓“个人风格”还未成型,人们能够见到的首饰样式比较单一,缺乏差异性。随着现代艺术的不断发展,现代艺术的创作观念一路高歌猛进、攻城略地,传统首饰的防线被攻破,现代艺术创作观念在首饰领域生根发芽,并茁壮成长,许多首饰艺术家在艺术实践中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艺术风貌、特色、作风、格调和气派,它是首饰艺术家鲜明独特的创作个性的体现,是首饰艺术家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是衡量首饰艺术作品在艺术上成败与优劣的重要标准和尺度。由于当代首饰艺术家的价值观、生活方式、性格气质、文化修养、审美情趣以及悟性各个不同,因而形成了各不相同的首饰艺术风格,这些不同的风格主要通过主题的归纳、形象的塑造、材质的运用、制作工艺的选择以及加工等方面体现出来。

艺术风格形成从理论上讲有很多原因,由于个人风格是艺术风格的重要构件,首饰艺术家的个人经历因此变得尤为重要。在一个首饰艺术家的成长过程中,他不但要学习相关的首饰制作工艺技法,还要把自己对生活、艺术、宗教和哲学的领悟融入到自己的首饰创作中,在此期间,艺术家的审美鉴赏力、艺术价值观一直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现今信息爆炸和泛滥的时代,审美鉴赏力赋予了艺术家一双慧眼,使他能够从海量的首饰艺术作品和风格中寻找适合自身的创作突破点,要知道,在这个“创新”观念甚嚣尘上的时代,任何一种绝对意义上的“创新”都是难上加难的事情。艺术家想寻找专属于个人的艺术风格的确是非常艰辛的,艺术家必须具备独特的美学判断力从众多的艺术作品中鉴别出对于自身有利的作品并进行分析,为己利用。而艺术价值观则是艺术家提升自己作品格调的利器,是作品免于流俗的强有力的保证。

首饰艺术创作的新手往往由于眼界所限,而在纷繁复杂的创作素材面前无所适从。对他们而言,眼前所见、脑中所想,似乎都可作为自己创作的内容或形式,至于如何分析、归纳、筛选、甄别、整合、重组这些素材,如何以此为依据而进行主观再创造,他们尚且力不从心。此时,他们处于创作的混沌状态,犹如一张白纸,空无一物。此阶段与风格形成无关。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创作实践,他的艺术修养在提高,眼界得以开阔,他会逐渐发现自己在选择创作题材方面的好恶以及自己在形式表现方面的强弱,这一点很重要,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扬长避短”确实是一种“寻找”风格的捷径。

带了引号的“扬长避短”并非贬义,无论是创作者主观刻意为之还是无意之举。我们知道,在一位首饰艺术创作者选择和处理创作素材时,这些素材可能是他时常面对的,也可能是偶然邂逅的,但无论如何,对这些素材下意识或者有意识地选择,以及用何种手段或方法来处理这些素材,都出自于他的创作惯性,这种惯性他早已谙熟于心,或者说,内心的潜意识,促使他不得不如此这般地选择和处理,这股子“潜意识”或者说“惯性”,取决于他的秉性、气质、修养、喜恶、情绪,乃至人生观、世界观。除非所有这些元素得以改变,否则,艺术家选择和处理创作素材的手段一直是相似的,具有延续性的特点,绝不会一夜之间脱胎换骨,其作品完全改头换面。故而,艺术家的创作风格具有相对稳定的特质,而那些决定他的创作风格的内在元素亦是相对稳定的。当然,有了这些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元素,还需要有一个外在的相对稳定的环境,这个环境包括:社会制度、经济状况、技术特点,以及艺术发展状况等等。正如海因里希·沃尔夫林所言:“在大概地叙述个人风格、民族风格和时代风格这三个例子时,我们已阐明了一种美术史的目的,这种美术史主要把风格设想为一种表现,是一个时代和一个民族的性情的表现,而且也是个人气质的表现”[2],这些关于时代的、民族的外在元素与艺术家个人的内在元素形成互动的关系,一旦其运作状态相互契合,便会激发艺术家的创作热情,促使艺术家进行创作,而当这种运作状态达到高度默契,并且,这种默契相对稳定、相对长久,那么,艺术家的创作风格就可逐渐成形,并走向成熟。可见,艺术家的创作风格之形成是内在元素与外在元素共同作用的结果。endprint

二、伪风格的类型化首饰

日本美学家竹内敏雄对于“类型”做了如下定义:“所谓类型是我们比较许多不同的个体,抓住它们之间可以普遍发现的共同的根本形式,按照固定不变的本质的各种特征把它们全部作为一个整体来概括;同时,在另一方面,把这个超个体的、同形的统一的存在与那些属于同一层次的其他的统一的存在相比较,抓住只有自己固有的、别的任何地方均看不到的特殊形象、把这一整体按照它的特殊性区分于其他的整体时,在两者的关系中形成的概念。”[3]可见这是一种“风格类型”的研究方法,是在“艺术类型”这一整体框架下讨论风格问题的一种方式。然而“首饰艺术类型化”是一个动态的、具有生成性的概念,首饰艺术家们为了避免自己的作品与他人的作品面貌相混淆;主动地、刻意地“抓住只有自己固有的、别的任何地方均看不到的特殊形象”,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

类型化的首饰作品是先入为主的首饰作品,作者在创作之初就已“设定”了某种“风格”,或者“样式”,从作品的选材、材料的组合方式、到作品的结构,再到作品的整体造型和形式,作者都做了充分的“设定”,这种“设定”是一种先入为主的“布局”,是主观刻意而为之的结果,以“风格”之名,行“类型”之实,故名“伪风格”。这种“类型化”给作者带来的好处就是“省时省力”,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给自己的作品贴上某种“标签”,这种“标签”属于该作者所独有,如同身体上的气味一般,而动物界常以气味(如尿液或粪便)来划分自己的势力范围,有不允许他者侵入之意。的确,大多数熟悉类型化创作手法的首饰工作者都对流行于坊间的首饰类型烂熟于心,一旦发现与自己相似的首饰类型出现,他的选择只有两个,一是强化自己的类型,使自己的标签更加醒目(也就是使自己的气味强过他人的气味);二是干脆另辟蹊径,寻找另一种类型首饰,也就是时下常说的所谓“转型”。显然,在风格主义的诱惑下,许多首饰艺术家都在不断强化自身的“气味”,以获取所谓艺术成就,或者直白一点:名声和利益,要知道,名声总是与利益如影随形。而在当今所谓“触屏时代”,点击率和眼球是如此的重要,只有吸引到了无数的眼球,才有声名鹊起的可能。而如何吸引眼球,则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作品的类型化,只是其中的“技巧”之一。

必须注意,类型化是由外及内的、强迫性的创作手法,它就像人的衣裳,随时可换,且可以根据穿者的兴趣、爱好、情绪或者环境需要而随时更换。相比之下,风格犹如一个人的内心气质,它是由内而外的显现,当他内心里的学养、艺术观、人生体验臻于成熟,那么,它对艺术家的创作行为的影响则是水到渠成、悄然发生的,没有意外、没有造次、没有惊喜,也没有刻意。这是艺术家的灵魂的真实再现,艺术家通过首饰这种载体,来宣泄他的个人情绪、表白他的世界观以及生活态度。

类型化首饰可能会给创作者带来显而易见的好处,当然,前提是该种类型一定是大众所喜欢的,这种短期内就可见效益的好处的确具有很强的诱惑力。可是,类型化首饰对作者的创造力又会带来限制和破坏,它一定会把作者的思维限制在既定的、狭小的范围之内,并诱使艺术家不要轻言放弃自己的“领地”,因为,放弃领地就意味着放弃名声和利益。不过,如果作者是一位真正的艺术家,多半不会长时间选择类型化首饰的创作方法,毕竟,简单化的重复一定会使真正的艺术家感到厌倦和消极。此外,类型化首饰对首饰艺术的整体生态环境也造成了限制和破坏,它在扼杀艺术家个体创造力的同时,也扼杀了首饰艺术群体的生命力。

结语

类型化首饰在发端之初,主要活跃于商业首饰领域,对于无需承载过多艺术观念和思想的商业首饰来说,类型化的首饰倒也从某种程度上丰富了商业首饰的面孔,避免了“千人一面”的尴尬局面。不过,随着时尚艺术不断向纯艺术领域渗透,类型化首饰也逐渐渗透到了艺术首饰领域,这种伪风格的首饰作品应该引起广大首饰艺术家的警惕。

注释

[1] [英]贡布里希著.艺术发展史[m].范景中译、林夕校.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

[2] [瑞士]海因里希·沃尔夫林著.艺术风格学[m].潘耀昌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1.

[3] [日]竹内敏雄著.艺术理论[m].卞崇道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80.endprint

猜你喜欢
类型化风格
以法律知识类型化为基础的知识产权学习与思考
浅析美国商业电影中的新闻形象
“小妞电影”在国内的类型化发展
不动产登记信息承载之权利
非“舞”之舞
浅谈日本浮世绘设计艺术风格
电影视听艺术中的影像色彩表达
解读木刻版画在动画中的运用
著作权侵权案件中停止侵害适用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