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文之“美”

2014-04-01 07:14雷珍玲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探究语文教学

雷珍玲

(东安县澄江实验中学,湖南 永州 425900)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在语文学科中蕴含了丰富的“美”,如“小桥流水人家”是自然之美;“春江水暖鸭先知”是哲理之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理想之美;“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浓浓的亲情之美。但如何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获取知识,开发思维,陶冶情操,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与质量呢?近年来,笔者在语文教学中尝试利用语文之美,充分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点,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效地提高了语文教学质量。

一 创设情境“美”,引导学生寻求“美”

“美是最好的老师,是成长的起点。”一堂课能否达到引起学生的兴趣,进行“美”的享受,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老师创设的教学情境。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声、像、图并茂的教学情境,唤起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强烈的好奇心,使学生的注意力、求知欲和自主寻求美与课堂教学融合在一起。

例如在讲授《沁园春·雪》一课时,笔者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先录制了毛泽东的声音、手势、图像,诵读《沁园春·雪》时,音响的效果,逼真的画面,让学生听了、看了,都会心地笑了,仿佛看到了伟大领袖毛主席叱咤风云,才华横溢,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的雄姿,看到了祖国江山如此多娇。课后,学生都模仿毛泽东的声音、手势朗读《沁园春·雪》一文,不到一天,全班同学都把这首词背得滚瓜烂熟、有声有色,教学任务在寻求“美”的过程中超前完成。

又如在分析《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文时,特别播放了“百万雄师过大江”的视频,让学生了解到当时万舟齐发,百万雄师横渡的蔚为壮观的宏大场面。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当年人民解放军的斗志高扬、英勇善战的威猛形象。再利用画外音总结:渡江战役胜利的原因是我方“英勇善战,士气高扬,锐不可当”,敌方“全体官兵希望和平,都很泄气”。让学生在学习这篇消息的同时,真正的知道当时以蒋介石为首的反动派违背历史潮流,不得人心的事实。真正体会到人民解放军是正义之师,真正的感受到正义常在,和平永存,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在“美”的享受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又使“教”与“学”相得益彰,可谓一举两得。

二 设计导语“美”,引导学生享受“美”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涵盖了人类社会方方面面的知识,老师教学时,可以精选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好课堂导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语文兴趣,在“美”的享受中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

例如在传授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一课时,笔者设计了如下导语:“《圣经》上说:上帝不能来到每一个家庭,便创造了‘母亲’。母亲是爱的使者,母爱是神圣伟大的,犹如冬天的和煦太阳,夏天的丝丝凉风。一曲《世上只有妈妈好》的赞歌,唱出了普天下人民对母亲的敬仰之情。一个香喷喷的荷包蛋,一碗热乎乎的稻米饭,一件暖和和的毛线衣……寄托了多少真挚的母爱?”同学们听了,马上沉浸入对自己的母亲的温暖回忆中,在“爱”中享受母亲“人性”的“美”。课后,笔者又不失时机得布置了一篇题为《我的母亲》的作文,同学们写的非常认真投入,真实细腻,深深地表达了自己对母亲的爱。调皮的学生也因此受到教育反省。课堂教学,作文教学,德育熏陶,“美”的享受四者有机结合在一起,效果非常明显。

三 预留悬念“美”,引导学生探究“美”

好的电视剧之所以能吸引观众是因为每到精彩之处就戛然而止,留下悬念,让观众忍不住想看下期。同样,在语文教学中,笔者也常常在课堂里设置一些“美”的悬念,留下一些“美”的余音,让学生学生自己去探究“美”,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在讲完《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后,设置了这样“美”的悬念:1.鲁提辖打死镇关西之后,直奔南门走了,他究竟去了哪里?去干什么去了?官府是否通缉捉拿他?2.鲁提辖以前是个下层武官,而我们在电视剧中看到的他多以和尚身份出现,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引导学生课后去阅读《水浒传》,了解相关知识。从而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又如在授完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后,总结说:小石潭是永州八景之一,除了小石潭外还有哪七景呢?柳宗元又为这七景写过文章吗?请同学们课后去查查资料。这八景中你去过几景?你觉得哪个景点最美?为什么?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为何生活在偏远的永州呢?通过这些问题的设置,鼓励学生去图书馆探究,去“八景”实地考察探究,对永州的风土人情及柳宗元的身世有了一个大体了解。这也是结合本地课程资源进行教学的一次尝试。同时在班主任协助下,不失时机地组织了“永州八景在我心中”的主题班会,让学生不仅是接受一次自然景物“美”的洗礼,而且是一次合作学习的体验,有利于促成学生自觉养成合作学习的好习惯。

四 剖析经典“美”,引导学生感受“美”

一本好书,犹如一位好友。一篇佳作犹如一处美景,使人百看不厌,越读越有味。在教学中通过对经典课文的剖析,帮助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应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和实践欲望。

例如在讲述朱自清的《春》这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时,笔者重点引导学生欣赏这篇文章的语言,使学生感受到语文课的语言之“美”。“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东风是春天的信使,“脚步近了”把春天当人写,仿佛使人听到了她的脚步声。“小草偷偷地从地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偷偷地”三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写出了人间春早,小草报春的可爱,“嫩嫩的,绿绿的”写出了小草的质感和颜色,赏心悦目,让人忍不住想亲抚一下。作家是语言文字的魔术师,他们把简单枯燥的文字编织成精美的艺术品,“美”不胜收,令人叹服,这样的语言这篇文章很多,这里不再一一例举了。通过具体分析这篇文章的语言使学生感受到语言的无穷魅力,从而增强他们自主阅读、创作的欲望。

五 研读品味“美”,引导学生体验“美”

一篇课文,一部小说,或粗犷豪放,或细腻婉约,或浪漫飘逸,或现实沉郁,或高雅隽永,或通俗晓畅,艺术的形式丰富多彩,艺术的内容包罗万象,艺术“美”是它们的共同归宿。对于读者来说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美’不同”。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在阅读中通过对重点段、句的研读来品味出它的“美”,就能潜移默化体验到它的“美”,获得思想文化的升华。

例如在《斑羚飞渡》中指导学生重点研读斑羚飞渡的全过程,感受其悲壮之美;在《岳阳楼记》中欣赏“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的情怀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超然,进而读懂范仲淹的胸襟抱负,欣赏了理想之美;在《走一步,再下一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一些人生道理,体会到哲理之美;在《谁是最可爱的人》、《登上地球之巅》中,让学生品味人性之美、崇高之美;在《安塞腰鼓》中,使学生明白什么是阳刚之美;在冰心的诗歌《纸船》让学生品味到母性之美;在《女娲补天》、《夸父逐日》中让学生领略神话之美……

总之,语文教学中无处不存在“美”。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挖掘“美”、利用“美”、展现“美”,让学生在“美”的氛围中去“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去追求语文之“美”,就一定能“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探究语文教学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