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地方高校课程考试改革与实践

2014-04-01 07:14袁岳驷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平时成绩舞弊应用型

袁岳驷

(湖南科技学院 经济与管理系,湖南 永州 425199)

一 地方高校现行课程考试存在的问题

(一)考试目的不明确

对绝大多数教师而言,考试只是一个学期下来必须要有的一道程序,不然,意味着这门课程的教学工作还没有结束。对于学生来说,课程考试合格,就是为了拿毕业证,考高分就是为了评奖评优。对考试应该达到什么目的没有明确的认识,有的学校做法更是让人吃惊,考试就是要让多大比例的学生合法合规地毕业,将学分的价值凌驾于学业的价值之上。至于如何通过考试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和提高教学质量,对课程内容如何调整,如何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用能力考虑不多[1]。

(二)考试内容不能很好地检验学生的水平和能力

作为地方高校,其人才培养目标非常明确——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考试内容应该知识性、应运性内容兼顾,重点突出能力的检验。而当前地方高校,大多偏重于教材中相关概念,原理等基础理论知识的考核,对知识的深度理解、深层分析和综合运用还没引起足够的重视。一般是老师讲什么就考什么,老师怎么讲就怎么考,老师教多难就考多难[2]。有的考试内容比较简单和容易,甚至考试内容多年没有大的更新,对学生来说没有难度和挑战性,考试注重考生共性的内容而没能兼顾其个性发展,要求严格按照参考答案来给分,不利于学生想象空间的培养和个人能力的发挥。

(三)考试形式单一,不利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考试形式单一,主要体现为:开卷多,闭卷少;笔试多,口试、论文答辩少;理论知识考试多、技能操作考试少;记忆多,运用少;一次考试定结论的终结性考试多,多次考试综合评价的过程性考试少。这种单一的考试形式,既不能有效地发挥考试“尺子”的功能,较好的检验学生的学习能力;也不能发挥考试“鞭子”的作用,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制约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提高。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多是一次考试定结论,这容易使学生产生投机取巧的心理,在期末考试时舞弊动机强烈。

(四)考试管理制度不完善,不利于学生水平和能力的提高

一是成绩分配比例存在问题。一般规定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占用70%。这种期末考试成绩占比大,导致很多学生不太注重平时学习。尤其是文科专业学生,平时上课不认真,大都是“低头族”,主要靠在考试前几天搞突击,及格成绩没问题。虽然有30%的平时成绩,但由于平时成绩给分没有严格统一的考核标准,随意性大,容易出现给人情分。再加之目前有学生评教一事,容易出现学生与老师合谋,老师给学生高分,学生给老师好评。二是考试的反馈功能缺失,考试结束就是给个分,学生只关心自己得了多少分,这门课程过了没有,但却并不知道为何只得了这么多分,错在哪,下次该怎么做,现行的做法不利于学生的进步。三是谁教谁考谁评分,这既不能有效地检验老师的教学水平和质量,也难以检查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一个老师上某门课程,然后由他来出题、阅卷,这就相当于老师自己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为了提高自己的声誉,说自己教学水平如何高,学生教得如何好,因此,作为一个“理性”的老师,他可能会讨好学生,点重点、划范围,在评阅时放松评分标准,使大家的成绩都“好看”。

二 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课程考试改革与探索

为了更好地实现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对《区域经济学》课程考试进行改革探索。

(一)树立科学的考试理念

科学的考试观念首先要求对考试的导向、选拔、反馈、激励等功能有全面深入的认识,要充分认识到考试在育人这一环节中所起到的作用[3]。让学生明白,学习的目的不只是为了通过考试,而是促使他们更加深入地思考,发现自己的不足,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增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让老师清楚,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考试(包括平时的小测验)可以反馈出相关的教学信息,以便及时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更好地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丰富考试内容

经管专业要培养的应用型人才,主要应有外语能力、计算机能力、理财能力、专业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立世能力等方面的能力[5]。作为《区域经济学》课程考试,主要是为了更好地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考试内容上不能拘泥于书本中的理论知识,减少机械记忆和知识再现形式的客观性题目所占的比重,提升能够有效考查学生能力的需要学生分析、综合、归纳才能回答的主观性题的比重,注重理论结合实际,增加综合性知识和能力测试的考题,鼓励学生自由发挥。

(三)改革考试形式

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效地检验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我们尝试着改革以往单一的闭卷理论考试的形式。我们的考试形式主要有提问、课堂小组辩论、调研报告、口试、小论文和闭卷考试。使考试有多种形式,有一定难度,让学生有挑战性,但又不拘泥于某种定势思维,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答案。

(四)增加过程性考试,扩大平时成绩比重

学生之所以期末舞弊,主要是因为舞弊成本低、收益高。十几分钟就能使一学期的课程合格甚至优秀地结业。为了断绝学生期末考试舞弊的念头,我们增加学生考试舞弊的成本,减少他们通过舞弊能获得的收益。我们在《区域经济学》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增加多次过程性考试,作为平时成绩。并且,扩大平时成绩的所占比重。例如,一个学期下来,我们有3-5次的过程性考试,把这种过程性考试成绩提高到总成绩的 80%,期末再进行一次考试,占总成绩的 20%。并且规定,只要考试舞弊一次(包括学习过程中的考试),本课程成绩为0分。这样一来,即使一次考试舞弊成功,对于本课程能否通过没有决定性的影响。而只要抓到一次舞弊,则完全没有希望。这样会促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要努力学习,诚信考试。

(五)教考分离,交换监考

为了更好地检验老师的教学水平和质量,更好地检测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学习能力,在《区域经济学》课程考试中,我们进行了教考分离、交换监考的改革探索。《区域经济学》的考试题目,我们是通过试题库随机抽选试卷,来给学生考试。另外,监考和阅卷都是不同班级的任课老师交互进行,甲班任课老师给乙班监考,并给乙班同学阅卷评分;而乙班任课老师给甲班监考,并给甲班同学阅卷评分。这样,有效防止、杜绝了老师在监考、阅卷时给人情人。能更好地考出学生的真实水平和能力。

(六)充分发挥好考试的反馈功能

考试成绩评阅出来后,我们先对学生的成绩和试卷进行总体分析、评判。例如,分析为什么学生的成绩是这样,整体成绩好,是因为试题容易?还是学生学习扎实?整体成绩差,是试题太难?还是有其它原因?然后,我们把阅好的试卷复印一份,发给所有同学,让大家知道错在哪里,为什么只得了这么多分,并且拿一节课出来答疑,讲解答题方法、要领和技巧,以便让学生知识掌握得更透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三 《区域经济学》课程考试改革的成效

(一)学生的学习态度明显好转

一是以往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大多在下面低头干自己事的现象得到明显改观,课堂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参与程度加深。二基本杜绝了学生舞弊的情况。在没有推进考试改革之前,第次考试总有少数同学做了充分的“考前准备”,总能查收到一些纸条、手机短信之类的东西。但自从考试改革后,考试风气明显好转,除了极个别的同学在考试中还想弄点“外援”外,基本上不要老师叮嘱,学生能够自觉地遵守考试纪律。

(二)教学效果明显好转

《区域经济学》课程考试改革后,发生了诸多变化。一是学生普遍反映越学越有乐趣,对当前的区域经济现象和问题有了更多的关注,对很多的社会问题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二是学生觉得学有所获,自身的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高。不管是表述能力,还是运用所学的区域经济学理论来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当中的经济问题和经济现象的能力都要有明显长进。三是不及格人数大大减少。原来每个班总有几位同学不能及格,考试改革后,尽管考试更严、内容更多,但是不及格的同学明显减少,及格基本上都不成问题。

(三)学生的应用能力明显提高

这主要体现在考试改革后,学生毕业论文选题中与区域经济相关的论文选题数量明显增加。考试改革前,学生写毕业论文时,以区域经济内容作为选题的每届有12位左右,接近学生总数的6%。考试改革后,以区域经济学内容作为选题的学生大大增加,一届有 25人左右,占学生总数的13%,翻了一倍多,并且有多篇论文被学校评为优秀毕业论文。

[1]周广林,刘凤臣,韩鹏,赵汗青.深化考试改革,培养应用能力强的服务型人才[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1,(2).

[2]蓝昌裕.高校考试改革与应用型人才培养[J].丽水学院学报,2011,(1).

[3]李争一,王志丹.应用型人才培养视域下的考试制度改革[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2,(9).

[4]陈艳杰.构建新型考试模式,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J].考试周刊,2009,(28).

[5]李晓梅,邸彦彪,于洋.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经管专业考试方法改革[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

猜你喜欢
平时成绩舞弊应用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浅谈财务舞弊与防范
舞弊行为人特征分析
关于工科专业课平时成绩的思考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高校体育专业术科课程平时成绩评定方法的探究
让平时成绩回归本真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平时成绩评定与构成——以河南工业大学为例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识别模型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