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生存价值的界定与类型

2014-04-02 01:12朱运海湖北文理学院管理学院湖北襄阳4410532湖北大学哲学学院武汉430062
商业经济研究 2014年9期
关键词:本真价值世界

■ 朱运海(1、湖北文理学院管理学院 湖北襄阳 4410532、湖北大学哲学学院 武汉 430062)

价值和旅游价值

价值是价值哲学研究的重点和关键,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李连科(1999)的主客关系说(价值是客体与主体需要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王玉(1993)的主客效应说(价值是客体对主体的效应,是客体对主体生存、发展、完善的效应,主要是客体对主体发展、完善的效应)、江畅(2000)的欲望满足有用性说(价值就是人的欲望所指的,能满足人的欲望的事物的有用性。此处的有用性是指事物有助于至少是无害于人的生存、发展和享受的需要的满足)、邓晓芒(2006)的生命活动的合目的性说(价值就是符合并促进人的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的属性;或者说,价值就是对于人的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的合目的性)。笔者认为邓先生关于价值的界定是基于生存论视角的,以人的生命活动来界定价值。

目前国内外对于旅游价值的言说方式主要有:一是“……的旅游价值”,如生态资源的旅游价值、地名的旅游价值等,其实质是生态资源、地名等资源用于旅游开发所具有的经济方面的价值。二是“……旅游价值”,如生态旅游价值、文化旅游价值等,其实质是某一旅游资源在满足旅游者在生态、文化旅游需要方面的有用性。前者实际上是指旅游资源用于旅游开发的经济价值,是对旅游经营者的投资经营行为而言,后者是指特定旅游资源对于旅游者特定旅游需求的有用性,是对旅游者旅游需求而言。但是无论是哪种言说方式,都导致了旅游价值本身被遗忘。按照斯蒂文森的理解,旅游价值可以转化为“旅游……是有价值的”的言说方式,省略处所加的内容包括“对谁”、“就什么方面而言”、“与什么相比”、“以什么为标准进行衡量”(冯平,1995),也就是旅游活动对于旅游者而言,就其生存方面,相对于日常生活而言,以实现自由自觉的本真生存的内在和目的性为标准进行衡量,来评价旅游活动本身的价值。旅游价值和人的旅游需要息息相关,旅游需要的层次决定了旅游价值的重要性,那么旅游需要在人的生存中到底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呢?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和皮尔斯的旅行生涯阶梯理论该模型假设认为人的旅行生涯随着其生命历程和积累的旅行经验而变化—人们随着旅游经验的丰富而向更高层次的旅游动机迈进(王宁等,2008)。可见,旅游需要更多关注的是对人生存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心理和精神方面的较高层次的需要,这也是笔者比较赞同邓晓芒先生的价值界定的重要原因。

旅游生存价值的界定

生存是存在论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海德格尔将追问存在意义、领会存在的人的存在这种特殊存在方式称之为“生存”(Existenz),而将人称为“此在”(Dasein)。与传统从事实性出发定义人不同,海德格尔从可能性出发来描述人,认为人的本质就是要超出自己趋向存在、去存在—“它所包含的存在向来就是它有待去是的那个存在”,因此海德格尔将此在从本质上规定为超越(张汝伦,2003)。现代生存论对人与世界的关系作出了新的界定—“人在世界之中”,这可以看作是对近代人与世界彼此外在、主客二分的认识论哲学的扬弃,它使人重返世界之中,在具体生存境遇中,通过生命意识、生存感受来追问生存意义,实现人大本真生存(张曙光,2001)。价值问题是和人的生存息息相关的一个问题,合目的性的价值是和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展开的过程息息相关的,而人的生命展开的过程就是人在世界之中存在,也即人的生存。其实无论是价值的主客关系说、主客效应说,还是欲望满足有用性说,都自觉不自觉的将价值问题放到人的生命自由自觉展开的生存之中,离开人的生命活动又何来需要、效用和欲望。因此,“把价值看作人在其对象性活动中生发的生命和文化现象,看作是人的现实生存与理想生存、有限的个体与无限的族类之间的历史性的辩证关系亦即人的自我超越历程”(张曙光,2002)。基于此,笔者认为从生存论的价值是指人在世界之中,谋求更好生存、有待去是的自我超越的生命意识所指向的,有利于人实现本真存在的、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的事物的合目的性。这个定义从人的生存出发,首先规定了人与世界的关系是“在世界之中”,而非主客二分式的;其次肯定了人的谋求更好生存的本性;再次将自我超越的生命意识及其指向性作为价值的缘起;最后将价值界定为能实现人本真存在的、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的合目的性。

从生存论的视角看旅游,作为此在的人总不甘于老呆在一个地方,需要暂时离开,去寻找自由的、动态的、活生生的生活,去发现人生和世界的意义—旅游者通过暂时的空间上隔离实现对具有种种规定的“定居者”不自由状态的摆脱,进入“非定居者”的无规定性的自由自在的“游”生活状态中去,而这种“游”状态中的人最有可能体验到“活生生”的生活和人的本真存在,这种本真存在有利于人实现自我的完善和人生境界的提升。旅游和自由是密切联系的,无论是“旅”还是“游”都是动词,都意味着对先前空间位置和日常生活环境的脱离,“旅游”一词也应作动词解,表示的是一种具有内在目的的,对日常生活环境的有意识的脱离和回归,这种简单的“离开—回归”是对日常生活中各种束缚的暂时摆脱,去体验一种独立自主、自由自在的本真生存的状态,从而更好的回归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去。中国旅游的标志“马超云雀”非常形象地揭示了旅游之于人的理想生存—自由、逍遥、无拘无束。因此,本文认为,旅游生存价值就是旅游活动对于旅游者自我超越的生命意识的自觉,谋求更好生存,实现旅游者有待去是、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的本真存在的合目的性。旅游活动的价值的本质就在于旅游暗合了人自我超越、独立自主、自由自觉的本真存在的内在需求,旅游有助于人们重获本真生存,甚至可以说存在论意义上的旅游生存就是本真生存。这就是从生存论的视角所理解的旅游价值,这种价值要优先于以旅游资源开发的经济价值,旅游资源开发的经济价值的实现,取决于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旅游者的旅游价值。

旅游生存价值的类型

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价值类型划分方法有:李连科、王玉 分别从主体需要角度和客体类型将价值划分为物质价值、精神价值和人的价值三类;江畅先生按照人的欲望指向的目的的不同将价值分成目的价值和手段价值;邓晓芒先生从生命活动的合目的性角度讲价值分为技术的价值、工具的价值、贡献的价值、至善的终极价值四个从低到高排列价值环节。参照这些已有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生存论视角的旅游价值主要指李连科、王玉 先生所说的精神价值和人的价值范畴,江畅、邓晓芒先生所言的目的价值范畴。

(一)旅游的认知价值—生存之真

作为前旅游的旅行和求知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非常明确的联系在一起了,人类为了生存必须去认知世界,在早期人类社会人们对于世界的认知是取决于行动空间的范围,为了拓展生存空间,人们必须不断的旅行,从而增强认知能力、增加生存知识、拓展生存空间。亚里斯多德说哲学的产生需要两个条件:其一是作为外部条件的闲暇时间,其二是作为内部条件的“惊讶”—好奇心。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完善,出现了专门从知识研究、创造和传承的有闲阶级。雅斯贝尔斯所说的“轴心时代”的伟大的精神导师:如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的犹太教的先知们,古印度的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子等,无不具有四处旅行求知、传道的经历。近代的许多科学发现都和旅行有关,如沈括的《梦溪笔谈》、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达尔文的《物种的起源》以及地理大发现等都是旅行求知的结果。自托马斯·库克开创近代旅游先河以来,旅游的认知价值一直存在,“探险”、“学习”、“探索”、“文化”等旅游动机,其实都是认知价值在现代旅游的反映。只是现代旅游中的认知更体现在生存体验上:离开家到达一个和家有差异性的地方,感受下“他者”的生活,从而更好的回归自己的生活,在这种“离开—回归”的环形运动中获得了万事万物都“是其所是”的存在着的生存之真的体验。

(二)旅游的伦理价值—生存之善

旅游(行)活动从产生之日起就具有浓厚的伦理色彩,无论是西方苦难色彩“travel”、休闲娱乐性游憩(Recreation)、哲学沉思性的闲暇“leisure”,还是中国古代“小亨,旅贞吉”的“旅”卦、“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的“游”、“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但却“一朝阻旧国,万里隔良辰”忧国之情的“旅游”等无不反映了旅游过程中浓厚的伦理色彩、以及通过旅游对于人的生存伦理价值体验—人应该如何更好的生存呢?自孔子提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比德观”之后,中国文化对于旅游的伦理关注较多,不仅不同的旅游主体的旅游的称呼不同,如帝王之“游幸”、“巡游”,文人之“游宦”、“游学”,即使需要道德谴责某些旅游行为时,所用的贬义词亦各不相同,如“游燕”、“游盘”、“淫游”等。中国旅游伦理的价值导向是天人合一,提倡人与自然的互融旅游观。中国的天人合一观与海德格尔人在“世界之中”存在尽管有差异,但在处理人与世界的关系时却不约而同的提倡人与世界的和谐共融。当现代人忘情自然山水时,不经意间从新找回了“在世界中”、人与世界合一、亲密无间的存在感和生存意识的自觉,人才会发现,被遮蔽的自身,那个本应如此的自我此时才得以开显出自己一直在寻找,确又找不到的真面目——原来我还可以是这样,从这个意义上说存在之善就是存在自身应该如其所是,是其所是的存在着。

(三)旅游的审美价值—生存之美

从人的生存的来看,人与自然(世界)有三种关系:认知关系如科学家之于世界万物,欲求关系如农民之于土地,审美关系如诗人之于山水草木。人和自然的认知和欲求关系使得人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使自然更好的满足人的生存。但是,这两种关系都是一种对象性思维,将人作为主体自然作为客体是人认知、改造和索取的对象。人类依靠科技使人类整体改造自然的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同时人和自然、人与人、人自身身心的对立也越来越严重,人们变得越来越平均化,世界也不再是生存的家园。海德格尔认为这是由于挑战、安排、操纵、控制和整理自然的现代技术,最终将世界“座架”于科学技术之上,因此人的不自由便是必然的。作为“有待去是”的自我超越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常处于不自由的主客二分之中,但人本性又是向往自由的,要自由就必须超越主客关系,但是如何才能做到呢?席勒认为只有游戏和审美的时候人是自由的,海德格尔也认为存在和世界的本性就是天、地、神、人的游戏。正如彭富春先生(2005)所说“美通过对于事物功利或利害的否定,切断了手断和目的的关系之网,让事物回复自身,而获得自由,并显示出自己的光辉出来”。尽管读小说、看电影、玩游戏都可使人获得暂时的自由感,但唯有在身临其境、动态化的旅游审美中人才可以切实的感受到人在“世界之中”与世界融合的生存之美,此时万物如其所是的向人显现并把人的存在包括于其中的存在。

1.李连科.价值哲学引论[M].商务印书馆,1999

2.王玉 .价值哲学新探[M].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3.江畅.理论伦理学[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

4.邓晓芒.对“价值”本质的一种现象学思考[J].学术月刊,2006(7)

5.冯平著.评价论[M].东方出版社,1995

6.王宁,刘丹萍,马冰凌.旅游社会学[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7.张汝伦.现代西方哲学十五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8.张曙光.生存哲学在当代中国之缘起[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

9.张曙光.价值论研究:问题与出路[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

10.彭富春.哲学美学导论[M].人民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本真价值世界
坚守本真做教育 履职尽责显担当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找的
论贾宝玉之本真善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