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良好家风

2014-04-02 09:45上文一宗
时代报告 2014年4期
关键词:孝义家规爱国

上文一宗

有人方有家,人家需有教,家风由教化,家教化民风。

家庭教育在内是对子女品质的培养,呈现在外的是家人处事待物的姿态。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很强的家庭观念,家风更是这个家族立足于世的颜面,家风或是忠良爱国,或是孝义清廉,或是节俭诚信,等等传承家风,自然少不了言传身教,更有前人把“教”落实到了文字上,变成了家规。

文字记载的家规资料,可谓历史悠久,我们却发现纵然时代变迁,历史更迭,但是对于子女的要求,对于家风的传承,先人对家规的教育,往往都是相同或类似的几个词语,譬如:孝义、俭约、清廉、诚信、自尊自重、精忠爱国……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的先辈也许发现,正是这些词语蕴含的品质符合了历史的需求,一代代人曾经就是因为具备了这样的品质,才得以让家族繁荣,才得以促进历史的进步,才得以调和时代的发展,才得以让文明延续。

家教、家规的品质,对于家族的延续究竟有多大的影响?

正如《曾国藩家书》中所言:“吾细思凡天下官宦之家,多只一代享用便尽,其子孙始而骄 ,继而流荡,终而沟壑,能庆延一二代者鲜矣;商贾之家,勤俭者能延续三四代;耕读之家,谨朴者能延五六代;孝友之家,则可绵延十代八代。”

傅雷家书享誉海内外,他教育自己的孩子爱国,“首先,自己得全心全意地爱国”。他的儿子傅聪,铭记父亲的谆谆教导,毋忘祖国,永远维护国家尊严,以“贫贱不移”的自爱情怀,报答父母,报效祖国。

晋商在中国商业历史上久负盛名,诚信是晋商的立足之道。乔家是晋商历史的一个缩影,在历经战火的岁月中,时局动荡,乔家人不违祖训,恪守商道,宁可赔钱,也不能失信。用信誉稳固了商家的根基,延续了商号命脉。

周总理在“任人唯贤”和“举贤不避亲”之间,无疑倾向前者。他对自己的亲人严格要求和谆谆教诲,以身作则不搞裙带关系,为建国初期的党风建设,掀起一阵清廉之风。

郑氏望族,以孝义治家,谦让恭敬,宋、元、明时期,“一门尚义,九世同居”,郑氏家族同居共食360多年,族人和睦共处,以孝义行天下,被称为“江南第一家”。

尊重是一种态度,是一种对人性的礼敬,唐朝郭子仪深明尊重之道,他位居三朝元老,功高而主不疑,芳泽延绵数代,是因为他能做到对人内在的尊重。这种对生命的尊重,就像遵守自己的一个承诺,答应别人的一个请求,在别人需要时给予一个帮助,但更重要的是能自重。

观今宜鉴古,好的家规的确可以让家庭成员保持生长,保持良好的品质,有利于家族的传承。对于中国家庭而言,能够让后代子孙繁荣昌盛、光宗耀祖地延续下去,是每个做长辈殷切希望的。可以说家规有无、家规品质与贫富无关,与社会地位无关,与男女无关,但与当下社会风气有关,更与家庭和子孙的未来有关。

那么在今天,我们的家庭又该如何规范家庭品质呢?

古代的中国家庭结构就像“十”字,竖线代表祖父辈、父辈、儿孙辈,横线代表伯父、叔父、姑姑、兄弟姐妹,四世同堂算是最明了的家庭模式。这么多人生活在一起,自然要长幼有序,举止有礼,不乱纲常。一般来说,家中年龄辈分最大的长者,是最有威严的,话语都很有分量。但是这种话语权不是仅仅靠年龄和辈分来支撑的,更多是靠德,所谓位尊德厚,不然很难教导子孙。老一辈人为了保持自己的威严,都是严格要求自己,尤其是在家规方面更是身体力行。教“孝义”,自己肯定是个孝子;讲“诚信”,自己肯定诚信不私;说“爱国”,自己一定精忠大义;言“尊重”,定做表率自重尊人;道“清廉”,更无亏心之事。

现如今,家庭大多是小单元的三口之家,独生子女渐多,家庭结构衍变成了“Y”字形,家庭成员变少,家族规模变小。家里面很少有老人当家作主,反而一家人都围着孩子,独生子女成了家庭延续的唯一希望,自然独享了老人的所有关爱。父母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每天都忙着工作、应酬,老人带孩子成了一种社会默许的理所当然。古代说教子要有义方,现在“教子”大多是长辈们满满的溺爱。

历史上,扬州是安徽徽商的天下。安徽的父母在子女教育上也很有一套,尤其是培养孩子自立方面。在安徽有这样的谚语,“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二三岁,往外一丢”,那时的孩子就是这样。父母对孩子用心培养,十二三岁就送出去当学徒,跟着学商,到外面发展,没有父母兄弟朋友帮忙,都是自己站起来的。对父母来讲,一个孩子要自立,只希望他有口饭吃,不要做坏事,出来做什么事业是他的本事与命运。结果安徽在历史上,涌现出了一大批了不起的商人和世家。

我们很好奇的是,那些父母在孩子十二三岁之前都是怎么培养的,怎么用心的?

《朱子治家格言》开篇:“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

家庭教育的目的在于生活,怎么穿衣,怎么端碗,怎么吃饭,怎么洗脸,怎么洒扫,怎么卫生,怎么做人有规矩,怎么说话有礼貌……这些是孩子家庭教育最基础的,也是自立的前提。原来对孩子自立的培养应是从“洒扫应对”上开始。

现在的父母大多不会那么“狠心”了,都是先帮着孩子成家,然后再找个稳定工作,最好有五险一金的……

三十而立,成家立业。立,不单是事业的成就,更重要的是立足于世。立足于世靠的不是财富地位,而是个人的品行。

对于个人品行的教与养,在中国历代的家庭教育中母教是最重要的。

《三字经》中所说:“养不教,父之过”即是针对父母,尤其是母亲,因为再伟大的英雄都是由母亲(女人)养育的。父母在家庭中的分工和作用不同,父亲是承载,要外出劳作养家;母亲是孕育,抚养儿女。子女大多会遗传父亲的体质,但会沿袭母亲的性情,毕竟和母亲生活相处的时间会更长一些。胎教近些年很流行,因为科学证明从怀孕开始,不管是女人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言语举止、意念情绪,孩子们都已经自觉在娘胎开始学了。

新时代的女性普遍接受过学校教育,具备了在社会生存和立足的能力,女人和男人都一样赚钱养家,古代的那种“男主外,女主内”的生活方式在今天更是已经演化,现在的女性都是半边天,甚至在家里占大半边天了。但现在女人都要出来工作,自然在家的时间相对减少,真正相夫教子也很少有人能做到。

无论怎样,在家庭中女人都直接关系到孩子生命的成长,因此女人就应该多多受到男人的尊重和家庭的关爱,但女人更应该自重,自爱!

家庭风气直接影响社会风气,社会风气又是一个个家庭风气的放大,我们的家庭是什么样的风气、具备什么样的品质、教养的方式都直接决定了子女的品行,这也是日后他们立足于世的根基,也是为社会风气带来改变的力量。

时至今日,我们需要更友善、真诚、尊重、廉洁、爱国的社会风气,我们更需要一些能感知到彼此友善、真诚、尊重的爱。我们需要新的家风,新的家规,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让我们的国家更加富强文明,这是我们的时代责任和使命!endprint

猜你喜欢
孝义家规爱国
感爱国事,承爱国志
家规伴我成长
祖训家规重传承
家风家规我来说
爱国学·晒佳作
厉害了,大孝义
孝义变迁我见证
爱国学·晒佳作
父母用心才能做好家规
郑氏家规的伦理价值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