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悲悯中负重前行——评邵丽的中篇新作《第四十圈》

2014-04-02 09:56周其伦
时代报告 2014年4期
关键词:副县长光荣派出所

周其伦

女作家邵丽在《人民文学》第二期上发表的中篇新作《第四十圈》,听圈里人讲,这是邵丽以下派挂职为背景创作的又一部力作,读起来很是令人震撼。而我手边恰好没有《人民文学》,心里一直挂着这件事,还想着找个时间专程去重庆市图书馆看看。真想不到《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慧眼识珠,几乎是在第一时间就为广大读者转载了这部作品。当我从该刊第三期上阅读到这部作品的时候,那种愉悦的心绪真可谓难以言表。从这个角度去考量,这也是我最近几年特别关注《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的一个重要因素。

就这样,我很快就走进了邵丽《第四十圈》所营造的艺术场域中。就我个人的阅读爱好而言,我是特别佩服一个作者能够直面自己周遭的世界,尤其是能够负责地把环绕在自己身边的看似琐碎的人物和事件,以艺术的手法拿捏到自己的文学作品中,我觉得阅读这样的作品时常常有一种亲身经历的触动。前段时间,我与重庆市的一帮作者还就文学创作话题谈到自己这样的感受,我不喜欢在创作中过度编故事,我觉得我们所生存的环境和我们所从事的事业本身,有许许多多可以供我们的文学去描写去讴歌甚至去批判的东西,我特别赞赏那种用满腔的热诚去捕捉现实困惑、负责任地显像社会现实的好作品,我觉得这样的作品读起来很接地气,因而阅读以后也很过瘾。在我喜欢的作家中,邵丽就是其中之一,她严谨的写作态度和敢于活脱脱地表现生活本质的勇气,更是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的。

我不知道《第四十圈》是作者第几次把自己的挂职经历换算成文学作品了,仅就这几年所能读到的她的作品,就有《挂职日记》《刘万福案件》《老革命周春江》等好几篇,而且每篇都曾深深地触动我。我从她的这些作品中,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作者相当丰富而又内敛的人文情怀。当她老到的笔墨与特别有亲和力的艺术构思交相辉映的时候,她对现实生活的热诚和对底层人群的深情关注,尤其是对我们生活中的黑暗和不公痛彻心肺的描写和批判,针针见血,笔笔精彩,读来让人振聋发聩。

在《第四十圈》里,作者再一次把我们带入那种逼真和残酷的场域。从一开始就进入一种欲罢不能的现实语境之中,以历史和地理切入,似乎还原了某些被时间掩埋的东西。刚开始还感觉《第四十圈》的题目和作品没有太大的关连,细细咀嚼后方知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作者先是虚晃一枪,继而又峰回路转地推演出故事,欲擒故纵,不露声色,而悬念在环环相扣中形成。作品的真正内核就在她一层层地铺垫后,以故事固有的逻辑和饱满的推动力,从从容容地抵达。依然是作者惯常的平实口吻温婉地讲述,依然以一个挂职者的身份出入其中——赵副县长日常工作的庸常繁复;牛大坠子和妻女生活的枝枝蔓蔓;一个中原古城的生活情态,一一展露笔端。直到赵副县长想为与县城隔河相望的天中镇架设一座便民桥时,才引出了整个故事的前因后果。本篇作品的主人公齐光禄和牛光荣渐渐来到了舞台中心,开始了大开大阖的人间悲欢。

这样的架构看起来漫不经心,实则却是作者的匠心独运,很有章法,我们在不知不觉间就沉浸到小说所设定的氛围中了,几乎无法自拔。齐光禄和牛光荣本是一对在县城做小买卖的合法夫妻,就因为城关镇派出所查所长的小舅子看上了他们店铺的地理位置,这一下就摊上事了,而且一摊上就是大事。有了派出所警察的从中作梗,他们二人的命运波澜陡起,其中的曲曲弯弯外人难以想象。在警察设定的陷阱里,牛光荣无论如何都不能两全,为了保护齐光禄,她只能违心地承认自己曾经卖淫,因此进入劳教所。在劳教所,她失去了几乎是支撑她生命的东西——肚子里的孩子。故事又从此改向,造成了在声势浩大的国际风筝节上,齐光禄等人现场喊冤,引起了媒体以及上级部门的重视,导致派出所长因涉嫌滥用职权被撤职,牛光荣被解教。故事本来到此就可以结束了,然而作者笔锋一转,又把我们领入更深更诡异的漩涡里来——新上任的公安局长为了实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司法理念,执意重新审理此案,逮捕了齐光禄,致使牛光荣愤而跳楼身亡。惨烈的事件再度引起了县委的重视,公安局长被撤职,副县长受处分,齐光禄重获自由。看起来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转变,然而多年来积累在齐光禄内心的仇怨以及他对未来生活的绝望,使他终于如火山般爆发了。他积极寻找复仇时机,执意认为他的悲剧完全是由派出所所长一手造成的,于是,在派出所所长晨跑到“第四十圈”时将其砍杀,使这个扑朔迷离的故事最终在血腥中完结。

如果单纯地从讲故事的角度看,这个故事除了比较复杂之外,表面上并无令人欲罢不能的地方,无非是冤冤相报快意恩仇。但在赵副县长看来,事情却远远没有那么简单,一来,事过十年尚没有一个了结;二来,为何大家都对此讳莫如深?就本案看,表面上城关镇派出所所长与内弟的霸道没有任何瓜葛,接受处分也是委曲求全之举,甚至事实上他也是一个受害者。但是处于他这样的地位,即使他没有暗示,派出所干警为他的小舅子以权谋私确是中国社会的潜规则,这也是他百口莫辩的地方。新来的公安局长一身正气,为了法律的尊严可以不计后果,他又何错之有?但是,面对百姓死亡群情激惯这个局面,他必须成为一个牺牲者。齐光禄和牛光荣,两个升斗小民,合法利益得不到保护,不得不铤而走险,用生命维护自己最后的尊严,到底是谁之恶造成的?而在这诸多事情发生之后,总能拿纪律说事儿的“县委、县政府”,好像就是包拯一样的正义化身,在整个事件中一点责任都没有,而且还能祭起“道义、公正、为民”的大旗。难道让一个县城连最起码的讲理的地方都没有,政府部门不应该是最大的责任承担者吗?

这个案件曾经牵涉到县里许许多多人,而且群众上访不息也让它成为一个禁忌,似乎每个人都有话要说,而每个人都躲躲闪闪地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初来乍到的赵副县长,面对的犹如一张密密麻麻而又看不见的大网,牵一发而动全身,更莫说势单力薄的齐光禄等普通百姓了。对于他们来说,恐怕更多的只能是默默承受和欲哭无泪。作者把自然而又透切的文学描写与我们日常见惯不惊的生活交融在一起,把故事所发生的场域与自己曾经有过的那段挂职生涯链接起来,这就为作品增加了极大的艺术张力。就文本结构而言,这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套盒”式表达方式,一方面为我们讲述她的挂职经历,一方面是齐光禄案件的演进过程。读者在这双重现实的循循善诱下,不知不觉地过完了另外一个人的人生,而且感同身受。endprint

我特别佩服邵丽居然能够把这样一个很多人都见惯不惊的故事演绎成一部很有声势且波澜起伏的文学作品,而且它的高度和意义就在于,恰恰是见惯不惊,我们才无力反抗,因为它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个合理部分。作者这样的主体觉醒意识,我觉得首先应该归功于她所具有的立意高远的人文情怀和她多年来从事文学创作练就的娴熟的文字把控力道。作家始终牢记着自己的使命,而且把这样一种使命化作一种态度表现在作品里,并因而形成一种气贯长虹、一气呵成的威势。她的眼界已不再局限于某个局部地区的一件仅仅是关乎个别小人物的事件了,而是把这件孤立的案件放在了构建和谐社会、体现人文关怀、崇尚人的幸福尊严这一至高点上去考量,这就使得作品的意义有了非常大的溢出效应,因此我们阅读起来就会特别地厚、震撼、疼痛和深思。

作者在她游走的空间里,为我们鲜活地刻画出了当下一些让人无法排解但又无可奈何的社会情态,权势、舆论、民心、道德、忍耐、仇恨等,这些东西看似来无影去无踪,但它们其实就真实地游离于我们周围,并形成左右我们生活的文化,我们谁也不可能跳出三界外,毕竟我们都是普普通通的人。我们的喜怒哀乐,我们的爱恨情仇都须臾不能和我们所生存的社会环境完完全全地割裂开来。

每次我在读邵丽作品的时候,都常常会有疼痛之后的沉思,而且浸淫其中久久不能自拔。我不知道这算不算是她作品艺术磁场的辐射,我经常会通过阅读联想到我们生活中的很多东西。阅读《第四十圈》,我依然有这样的沉思,谁来为“齐光禄”们创造一个足以让他们感觉到幸福和有尊严的生存环境呢?我觉得这才是作者试图为我们提出的一个诘问,抑或是一个没有答案的答案。

要期待一部文学作品来解决这样的难题实在是有些求全责备,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有责任心的作者一次又一次地去奋力抗争,我们的文学说到底就是试图为普通的大众那卑微的心灵增加一点点鲜亮的色彩和希望。我个人觉得邵丽在这方面的努力是卓有成效的,这也是我特别看好她作品的根本原因。在她的一系列作品里,作者把自己日常的生活和虚构的故事嫁接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这样的作品有态度,有风格,有品位。我们既可以从她的作品中去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人文景观,领略其艺术韵致,也可以游走于她的作品内外,去触摸作者内心深藏的一些东西。我觉得这样的写作在随意之中暗含沟壑,在没有雕琢的情况下体现着取舍,有时候就像是在阅读一篇叙述生活场景的散文,读起来特别能带动读者的情绪。

《第四十圈》作为邵丽马年的开篇作,应该是一个很好的开端,希望她能够在新的一年里,为读者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我们将在“第四十圈”之外等待。endprint

猜你喜欢
副县长光荣派出所
劳动最光荣
派出所民警轩哥的故事(四)缺钱的你别再被骗了
派出所民警轩哥的故事(九)
派出所民警轩哥的故事
上榜派出所统计表
害人的玉虎
“劳动”最光荣
咋这样火爆
杀人的书法
光荣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