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沣寨遐想

2014-04-02 10:07张振营
时代报告 2014年4期
关键词:朱家寨子芦苇

张振营

沣溪从寨东向寨西流去,把寨子精心地萦绕呵护着,临沣寨也因此而得名。静卧在河上的石桥和曲折的红寨墙好像于水中脱颖而出,夕阳余辉中的临沣寨就像一幅浓淡相宜的水墨画,将临沣寨美而不媚的美演绎到极致。没有都市尘嚣的干扰,也没有浓妆艳抹的装饰,无论世事怎样变迁更迭,她似乎都那么怡然自得,静如止水。

环绕村子的一汪清水千年不竭,静静地见证着历史的古老。始建于明末、重修于清同治元年(1862年)的临沣寨,其寨墙是由浅红色条石砌筑而成,故当地人又称临沣寨为“红石寨”。寨墙有6米多高,全长约1100米。临沣寨有东、西、南三个寨门,西寨门取名“临沣”,东寨门取名“溥滨”,意为此寨濒临沣溪、利溥两水。南寨门叫“来曛”,“来曛”包含着祥和美好、喜庆大吉之意,寄托着当地人对生活和平安宁、财源兴盛的期盼。白居易在《首夏南池独酌》中写道:“薰风自南至,吹我池上林”,“薰(今同熏)风南来”由此而来,它和“紫气东来”有异曲同工之妙。从临沣寨寨门的名字可以感受到一个小村寨厚重的文化底蕴。

明朝万历年间,中原地区暴发瘟疫,人口锐减,山西洪洞县一支朱姓人家移民至此。朱紫贵、朱振南和朱紫峰三兄弟靠盐业贸易发迹,据说鼎盛时期三兄弟分家时都是用抬筐来分元宝的。朱氏三兄弟发迹后以乐善好施、行侠仗义而为外人尊崇。清朝咸丰末年,面对纷繁乱世,朱氏三兄弟对自家拥有的巨额财富非常担心,他们商议扒掉土寨墙,修建石寨墙。

改造工程很快开始了。寨墙为外石内土结构,外墙60厘米长的红色花岗岩取自紫云山,内墙的建筑材料则就地取材,全部是挖自护寨河的土。据说当年给寨墙放线时为求得公正,由一朱姓老人用黑布蒙住双眼,手提装满白灰面的篮子放线,于是就“走”出了人们今天看到的弯弯曲曲的寨墙。寨子里遍布机关,有暗道、死胡同和射击孔。寨子的修建暗合九宫八卦方位,主建筑朱镇府,有三条暗道分别通向三个寨门。一百多年来,不知有多少土匪强盗想要洗劫临沣寨,可最后都无功而返。抗日战争时期,日军的一支精锐部队久攻临沣寨不下,只好灰溜溜地绕道而去,一时沦为笑谈。

徜徉在寨内一座又一座古老幽静的庭院,像是走进了历史深处,油然而生一腔访古之幽叹。临沣寨展示出一册悠久的村寨建筑史,陈列着一幅历史民俗风情画,暗藏着朱氏兄弟创业致富的传奇故事。

在朱镇府的官宅,尽管雕梁画栋凋谢了朱颜,但精美的木雕、石雕和砖雕仍旧透出豪门大户的荣华与富贵。灰砖青瓦的建筑都是内敛而含蓄、朴素而古雅的。寨内大部分是清代民居,尚有明代民居3间,和北京的四合院十分相似,尤为珍贵。这些建筑残留着风雨剥蚀的痕迹,仿佛每个精雕细刻的门与窗子都回荡着凄婉的韵味,不由自主地显示着古色古香。

在临沣寨,路边随便找一位上点年纪的人,他都能跟你娓娓道来一段段传说,还会领着你参观一间间明清时期的房屋,告诉你里面的讲究和说法。比如,寨子里的老人会告诉你有句成语叫仗势欺人,其实应该是“丈石欺人”。因为过去的房屋的门厅前都有一条横石,最长的尺寸是9尺9寸,叫做丈石。这个规格只有房子的主人达到一定级别才能使用,家有丈石,那是有权势的大户人家的标志。纨绔子弟横行乡里,无恶不作,才有“丈石欺人”的说法,后来演绎成了“仗势欺人”。再如,长兄如父,就是长兄的房子格局可以跟父亲的一样,其他的只能比父亲的房子低一点、小一点。这些在临沣寨的朱镇府都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出来。

在朱家的正房楼上,是朱家女儿的绣楼。房间内光线暗淡,窗子上钉有铁条,楼梯口有扇上锁的门。据说,大户人家的女儿要七岁上楼,不到出嫁是不能下楼的,吃喝都要丫鬟侍候,如果一辈子找不到门当户对的人家,就要老死在绣楼里。现在看来,封建时代的大家闺秀无异于是生活在一座牢笼里,真不如现在普通人家的女儿幸福啊。

我沿着幽深的街巷漫步,穿梭在屋舍民居,看见旧时的拴马石还在墙上,但再也不见骏马华车。昔日辉煌的朱家后来逐渐没落,如今朱家的后人过着闲适平淡的生活;今日的临沣寨也没了往日的繁华喧嚣,而眼下的这份幽静却也让人回味无穷。这里就像梦里的桃花源,使人留恋,让人陶醉。

临沣古寨能够保存下来,得益于一场洪水。遥想当年,地势低洼的村子最初建寨的起因是防匪患,也可能是为了防洪水。1958年这里曾发过一次水,水位线达到今天寨墙的高度,本来被计划扒掉的寨墙从此保留了下来,但水位线以上的地方还是被拆掉了。

如今的临沣寨让我不免有一些遗憾,因为我曾见过它原生态的样子:过去的街道是红石铺路,而后人为了方便,前几年在红石头上铺了一层水泥;最早出去打工挣了钱的村民就把自己家的老房拆掉,建成了钢筋混凝土筑成的房子;两个兄弟在分家时把一个雕花屏风一锯两半,做了盛粮的缸盖……当然,现在不会再有这样的现象了,村民们已经知道这里的一砖一瓦都是宝贝了。

岁岁枯荣的芦苇,曾是朱洼人的摇钱树,他们用芦苇编织成苇席、苇筐等制品出售。那些年,串街赶会卖席之人不用问就知道是朱洼的。如今生活条件好了,很少人再用苇席了,加之前些年到处在填湖造地,朱洼的芦苇自然也没能幸免。失去了这些芦苇,河里的水小了,鸟走了,朱洼好像也失去了灵气。好在人们已经认识到失去的珍贵,正在着手恢复芦苇荡,但愿不久之后我们能够重新看到那挡不住的勃勃生机。

厚重的古寨临沣,真如一本意趣盎然、图文并茂的书,它独特的人文历史和自然风光,让久居喧闹之中的人们向往留恋,这也许是人们返璞归真的心理使然吧!endprint

猜你喜欢
朱家寨子芦苇
石磨豆腐
水泊梁山行
起风了
寨子
芦苇
着火谜案
一个人远行
转角追到爱
红瑶寨
人是会思想的芦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