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融资分配的财务协调与控制

2014-04-02 20:34卢燕
商业经济研究 2014年9期
关键词:内部化委托代理交易成本

卢燕

内容摘要:企业融资后形成的内部资本市场财务分配活动是商业实践及学术理论探究的重要领域之一,一般情况下,这种对于内部资本市场活动的论述多以融资分配的过程性介绍为主,本文通过交易成本、委托代理以及内部化理论视角,综合阐述企业融资分配财务协调与控制的功能及作用,分析其对企业经营活动的优势提升效应,为完善内部资本市场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融资分配 交易成本 委托代理 内部化 内部资本市场

企业融资分配活动的财务协调控制理论基础

(一)交易成本理论

交易成本概念是指达成一笔交易所需要花费的成本,也包括买卖过程中花费的时间及货币成本,交易成本在非完美市场中的存在可以归结为理性人假设、机会主义倾向以及市场不确定性等原因,与古典经济学完美市场假设相悖(杨鲁,2012)。在契约的签订过程中,契约双方最少要付出三种形式的交易成本,分别为契约签订之前交易双方搜寻相关交易信息而付出的成本、契约签订过程中对契约条款进行讨价还价而付出的协商成本以及契约签订后监督契约执行而付出的成本。如何有效地突破信息不对称从而降低交易成本中的搜寻成本是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前沿。

(二)委托代理理论

委托代理理论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当时的美国经济学家米恩斯和伯利认为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单一集中控制存在很大的弊端,提倡所有权和经营权的不同归属,企业的所有者在保留剩余索取权的前提下,将经营权利让渡给职业经理人,让渡者是委托人,被让渡者则是代理人,委托代理理论也是制度经济学契约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根据企业集团内外部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划分,委托代理理论又分为“所有者-经营者”委托代理、“双层”委托代理以及“大股东-小股东” 委托代理。集团企业的融资活动常以总部为代理进行,而财务控制和协调同样需要部门间代理的形式来进行。

(三)内部化理论

内部化理论强调企业以内部的组织体系为出发点,获得以较低成本优势在内部转移分配资源的能力,该理论起源于科斯的新厂商理论和市场不完全假设,科斯认为企业内部的生产活动以市场价格为指挥,市场和企业的相互磨合发展形成了集团企业和市场的活动边界,通过集团内部的金融交易活动,一方面节省了融资的财务成本,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外部资本市场缺陷的影响(张维迎,1995)。美国学术界在内部化理论的基础上发展了企业内部资本市场理论,认为内部资本市场活动是企业内部财务协调控制活动的核心,肯定了内部资本市场对于集团企业财务协调的积极作用。

三种理论对于企业融资分配活动的财务协调功能体现

企业的对外融资及内部融资分配活动涉及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通过对筹借资金进行科学的财务协调和控制是每一个企业面临的现实问题。一般的,企业集团的融资活动分为外部融资和内部融资,进而形成外部资本市场和内部资本市场,如图1所示。

(一)交易成本理论对企业融资分配财务协调控制的功能体现

一方面,在外部资本市场融资领域,企业获得资金通常受到资本市场建设完好程度、国家宏观经济环境、政府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融资难度较大,企业和以商业银行、投资银行、证券公司、养老基金以及保险公司为代表的外部资本市场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需要付出很高的搜寻成本、谈判成本以及监督成本来完成融资契约的执行,而对于外部资本市场成员来说,也会对因为对优势项目不了解而错过很多投资机会,外部融资整体上呈现出较繁琐的约束条件和高交易成本现象(周娜,2013)。

另一方面,在内部融资分配领域,企业以财务协调为主要手段对所融资金进行统一化的安排和分配,提升融资分配效率。内部资本市场的存在使得企业以总部形式的对外统一融资活动有了融资基础,企业集团的整体性优势得以发挥,降低了外部融资的约束条件。通过企业总部对各个分部部门间充分了解的信息优势,较有发展前景和优势的核心项目便可以争取到更多的资金支持,从外向内突破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对称的方式不仅提升融资效率,而且在集团内部财务控制和协调方面也具有很强的指向性作用。

(二)委托代理理论对企业融资分配财务协调控制的功能体现

第一,“所有者-管理者”委托代理功能;委托方一般为企业集团董事会,代理方则为职业经理人,委托标的物则为企业融资资金。委托方从企业可持续发展及专业化利益提升的角度,希望代理方执行董事会决议,配合财务人员,合理优化配置企业发展资金。在第一委托方即职业经理人之下,总经理和部门经理之间同样具有二次乃至多次委托代理关系,形成委托代理的树形结构,总经理掌握资金总调配权,统筹部门间的资金配置,实现高收益流向对应高资金投入的匹配性资金划拨,进而创造最大效益(尹文专,2013)。

第二,“双层”委托代理功能;多部门化的企业集团利益关系纷繁复杂,代理层次呈现出多层次的树形结构,而“双层”代理理论则整合优化了企业集团的委托代理层次,使得融资财务协调与控制链条得以精简,减少资金流通环节成本。在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一般都高度集中,控股股东和经理人之间、中小股东和代理人之间都存在代理问题,而“中小股东-控股股东-经理人”结构的双层委托代理则解决了传统的企业融资分配财务协调弊端,使得代理人可以按照全体股东的意愿行事,企业资源得以更优分配。

(三)内部化理论对企业融资分配财务协调控制的功能体现

首先,对于资源配置功能,内部化理论的运用实现以协调企业内部利益群体冲突为基础的财务资源配置效率提高。企业总部作为资金的供给者,可以通过外部信息优势和内部信息透明的特点来对各个节点进行有效控制,缩减融资低回报分配部门的资金投入规模,增加高效益部门投资,并且通过资源配置功能还可以观察财务协调效应的运作机理,即企业收入的增加和经营成本之间存在显性反向关系,增加收入一定要适时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经营成本。企业融资分配财务协调效应的收益及成本关系如图2所示。endprint

在图2中,企业融资分配财务协调效应成本和收益曲线相交于A点和B点,A时间点为收益取得点,B时间点为收益截止点,两端曲线之间的阴影部分为财务协调效应下的企业价值增加值,无论在A点之前还是B点之后,企业财务协调效应对应的均是负价值增加。

其次,对于财务预算功能,企业进行融资分配时,由于内部资本市场的存在,节省下来的融资成本及时补充了企业可控资本选项,债务承压能力增强,而总部以企业资产控制权和支配权为优势的权利特征使得信息不对称现象得以消除,不会造成预算资金的流向混乱和流量不匹配现象,不仅是总部和分部之间的纵向财务控制有了科学化的指导,并且部门间的横向财务协调也实现了集中和加强,从而企业的内部消耗大大减少。财务协调环节的节约成本还可以对冲企业固定成本支出和融资利息成本支出,降低经营风险,形成规模化的产业效应。

企业融资分配财务协调效应的影响分析

(一)以成本控制为导向的财务管理体制的优化

财务资源包括企业自有资本及资本利用过程中形成的专用性资产,以财务管理体制、财务分析工具、财务网络关系以及财务人员作为表现形式。以成本控制为导向的财务协调效应实现了资源错配情况下以纠正为主要形式的“财务机制优化倒逼”,集团以总部为主体的内部资本市场多元化资源配置可以对资本的形成进行科学组合,科学划分融资结构,安排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短期资本和长期资本的构成比例,还可以凭借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的财务管理体制调节资金利用,调节利益冲突,化解部门间矛盾,保持资金在部门间的动态平衡,使企业朝着良性的轨道前进,以财务分配机制的优化促进企业经营水平的提高。

(二)以委托代理为导向的财务治理水平的提升

企业财务权力在股东、董事会、代理人以及财务人员之间配置,是动态化的公司资源管理效率优化安排,融资分配的财务协调效应在企业内部资本市场中建立起科学的财务治理系统,以财务层级关系和地位来决定财务的执行与监督,委托代理形式的财权划分可以理顺复杂的财务治理网络,关系人的行为通过约束机制而控制了风险,投资过量、寻租、公费挥霍等行为通过委托代理的层层监督而无法进行,避免了过度内耗,企业财务治理水平和质量都有所提高。此外,在制度层面上,企业财务智力的权、利、责关系得以明晰,结构复杂带来的治理问题实现有章可循,可以说,科学的融资分配财务协调机制的建立决定了企业未来现金流的可持续性及资金质量。

(三)内部化建设过程中实现的企业凝聚力增强

一般情况下,企业融资分配的内部资本市场建立及内部效率优化以员工对于企业价值的认可及工作热情作为条件,财务协调的过程最终体现为资源配置和人际利益关系的处理,员工在内部资源最优化调节过程中既可以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所认识,熟悉企业的主营业务流程,同时还可以主动或被动地适应岗位职责,增强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而上下级、同事间、部门间现实利益关系的捆绑又决定了员工一致的努力方向,较为容易接受企业集团的调控方案或是能够主动提出更为妥帖的资源分配和利用计划,在企业的财务实力得到增长的同时,一系列潜移默化的互动交流及认同协商也使得企业的凝聚力得到了增强。

结论

交易成本理论、委托代理理论以及内部化理论是微观经济学领域的基础化理论,自诞生以来得到较大发展,在企业契约订立及资源配置一般均衡等领域应用广泛。对于集团企业融资分配的财务协调及控制,三种基本理论具有较为深入的应用前景,然而也必须认识到单个企业等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效率提升和财务治理优化是包含一系列理论及实践指导的系统性流程,任何拘泥于三种基本理论的片面财务控制体系建设都是相对不完备的,企业融资分配的财务协调收益曲线边界在实践中保持动态均衡,对于均衡点的选择与控制还需要企业和学术界进行相关的后续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赵丽娜.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财务协调效应研究[D].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2.杨鲁.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融资契约财务治理效应分析[J].财会月刊,2012(12)

3.张维迎.企业和企业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4.周娜.国有企业正式契约关系中管理者薪酬制度研究—基于委托代理理论[J].商业时代,2013(8)

5.尹文专.我国物流行业产融结合的路径研究—交易费用理论与企业内部化理论视角[J].商业时代,2013(11)endprint

在图2中,企业融资分配财务协调效应成本和收益曲线相交于A点和B点,A时间点为收益取得点,B时间点为收益截止点,两端曲线之间的阴影部分为财务协调效应下的企业价值增加值,无论在A点之前还是B点之后,企业财务协调效应对应的均是负价值增加。

其次,对于财务预算功能,企业进行融资分配时,由于内部资本市场的存在,节省下来的融资成本及时补充了企业可控资本选项,债务承压能力增强,而总部以企业资产控制权和支配权为优势的权利特征使得信息不对称现象得以消除,不会造成预算资金的流向混乱和流量不匹配现象,不仅是总部和分部之间的纵向财务控制有了科学化的指导,并且部门间的横向财务协调也实现了集中和加强,从而企业的内部消耗大大减少。财务协调环节的节约成本还可以对冲企业固定成本支出和融资利息成本支出,降低经营风险,形成规模化的产业效应。

企业融资分配财务协调效应的影响分析

(一)以成本控制为导向的财务管理体制的优化

财务资源包括企业自有资本及资本利用过程中形成的专用性资产,以财务管理体制、财务分析工具、财务网络关系以及财务人员作为表现形式。以成本控制为导向的财务协调效应实现了资源错配情况下以纠正为主要形式的“财务机制优化倒逼”,集团以总部为主体的内部资本市场多元化资源配置可以对资本的形成进行科学组合,科学划分融资结构,安排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短期资本和长期资本的构成比例,还可以凭借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的财务管理体制调节资金利用,调节利益冲突,化解部门间矛盾,保持资金在部门间的动态平衡,使企业朝着良性的轨道前进,以财务分配机制的优化促进企业经营水平的提高。

(二)以委托代理为导向的财务治理水平的提升

企业财务权力在股东、董事会、代理人以及财务人员之间配置,是动态化的公司资源管理效率优化安排,融资分配的财务协调效应在企业内部资本市场中建立起科学的财务治理系统,以财务层级关系和地位来决定财务的执行与监督,委托代理形式的财权划分可以理顺复杂的财务治理网络,关系人的行为通过约束机制而控制了风险,投资过量、寻租、公费挥霍等行为通过委托代理的层层监督而无法进行,避免了过度内耗,企业财务治理水平和质量都有所提高。此外,在制度层面上,企业财务智力的权、利、责关系得以明晰,结构复杂带来的治理问题实现有章可循,可以说,科学的融资分配财务协调机制的建立决定了企业未来现金流的可持续性及资金质量。

(三)内部化建设过程中实现的企业凝聚力增强

一般情况下,企业融资分配的内部资本市场建立及内部效率优化以员工对于企业价值的认可及工作热情作为条件,财务协调的过程最终体现为资源配置和人际利益关系的处理,员工在内部资源最优化调节过程中既可以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所认识,熟悉企业的主营业务流程,同时还可以主动或被动地适应岗位职责,增强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而上下级、同事间、部门间现实利益关系的捆绑又决定了员工一致的努力方向,较为容易接受企业集团的调控方案或是能够主动提出更为妥帖的资源分配和利用计划,在企业的财务实力得到增长的同时,一系列潜移默化的互动交流及认同协商也使得企业的凝聚力得到了增强。

结论

交易成本理论、委托代理理论以及内部化理论是微观经济学领域的基础化理论,自诞生以来得到较大发展,在企业契约订立及资源配置一般均衡等领域应用广泛。对于集团企业融资分配的财务协调及控制,三种基本理论具有较为深入的应用前景,然而也必须认识到单个企业等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效率提升和财务治理优化是包含一系列理论及实践指导的系统性流程,任何拘泥于三种基本理论的片面财务控制体系建设都是相对不完备的,企业融资分配的财务协调收益曲线边界在实践中保持动态均衡,对于均衡点的选择与控制还需要企业和学术界进行相关的后续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赵丽娜.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财务协调效应研究[D].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2.杨鲁.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融资契约财务治理效应分析[J].财会月刊,2012(12)

3.张维迎.企业和企业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4.周娜.国有企业正式契约关系中管理者薪酬制度研究—基于委托代理理论[J].商业时代,2013(8)

5.尹文专.我国物流行业产融结合的路径研究—交易费用理论与企业内部化理论视角[J].商业时代,2013(11)endprint

在图2中,企业融资分配财务协调效应成本和收益曲线相交于A点和B点,A时间点为收益取得点,B时间点为收益截止点,两端曲线之间的阴影部分为财务协调效应下的企业价值增加值,无论在A点之前还是B点之后,企业财务协调效应对应的均是负价值增加。

其次,对于财务预算功能,企业进行融资分配时,由于内部资本市场的存在,节省下来的融资成本及时补充了企业可控资本选项,债务承压能力增强,而总部以企业资产控制权和支配权为优势的权利特征使得信息不对称现象得以消除,不会造成预算资金的流向混乱和流量不匹配现象,不仅是总部和分部之间的纵向财务控制有了科学化的指导,并且部门间的横向财务协调也实现了集中和加强,从而企业的内部消耗大大减少。财务协调环节的节约成本还可以对冲企业固定成本支出和融资利息成本支出,降低经营风险,形成规模化的产业效应。

企业融资分配财务协调效应的影响分析

(一)以成本控制为导向的财务管理体制的优化

财务资源包括企业自有资本及资本利用过程中形成的专用性资产,以财务管理体制、财务分析工具、财务网络关系以及财务人员作为表现形式。以成本控制为导向的财务协调效应实现了资源错配情况下以纠正为主要形式的“财务机制优化倒逼”,集团以总部为主体的内部资本市场多元化资源配置可以对资本的形成进行科学组合,科学划分融资结构,安排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短期资本和长期资本的构成比例,还可以凭借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的财务管理体制调节资金利用,调节利益冲突,化解部门间矛盾,保持资金在部门间的动态平衡,使企业朝着良性的轨道前进,以财务分配机制的优化促进企业经营水平的提高。

(二)以委托代理为导向的财务治理水平的提升

企业财务权力在股东、董事会、代理人以及财务人员之间配置,是动态化的公司资源管理效率优化安排,融资分配的财务协调效应在企业内部资本市场中建立起科学的财务治理系统,以财务层级关系和地位来决定财务的执行与监督,委托代理形式的财权划分可以理顺复杂的财务治理网络,关系人的行为通过约束机制而控制了风险,投资过量、寻租、公费挥霍等行为通过委托代理的层层监督而无法进行,避免了过度内耗,企业财务治理水平和质量都有所提高。此外,在制度层面上,企业财务智力的权、利、责关系得以明晰,结构复杂带来的治理问题实现有章可循,可以说,科学的融资分配财务协调机制的建立决定了企业未来现金流的可持续性及资金质量。

(三)内部化建设过程中实现的企业凝聚力增强

一般情况下,企业融资分配的内部资本市场建立及内部效率优化以员工对于企业价值的认可及工作热情作为条件,财务协调的过程最终体现为资源配置和人际利益关系的处理,员工在内部资源最优化调节过程中既可以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所认识,熟悉企业的主营业务流程,同时还可以主动或被动地适应岗位职责,增强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而上下级、同事间、部门间现实利益关系的捆绑又决定了员工一致的努力方向,较为容易接受企业集团的调控方案或是能够主动提出更为妥帖的资源分配和利用计划,在企业的财务实力得到增长的同时,一系列潜移默化的互动交流及认同协商也使得企业的凝聚力得到了增强。

结论

交易成本理论、委托代理理论以及内部化理论是微观经济学领域的基础化理论,自诞生以来得到较大发展,在企业契约订立及资源配置一般均衡等领域应用广泛。对于集团企业融资分配的财务协调及控制,三种基本理论具有较为深入的应用前景,然而也必须认识到单个企业等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效率提升和财务治理优化是包含一系列理论及实践指导的系统性流程,任何拘泥于三种基本理论的片面财务控制体系建设都是相对不完备的,企业融资分配的财务协调收益曲线边界在实践中保持动态均衡,对于均衡点的选择与控制还需要企业和学术界进行相关的后续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赵丽娜.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财务协调效应研究[D].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2.杨鲁.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融资契约财务治理效应分析[J].财会月刊,2012(12)

3.张维迎.企业和企业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4.周娜.国有企业正式契约关系中管理者薪酬制度研究—基于委托代理理论[J].商业时代,2013(8)

5.尹文专.我国物流行业产融结合的路径研究—交易费用理论与企业内部化理论视角[J].商业时代,2013(11)endprint

猜你喜欢
内部化委托代理交易成本
交易成本对西藏青稞种植农户纵向协作选择行为的影响
试论工程采购合同谈判中的交易成本
高等教育收费之本质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
浅析农村三资委托代理工作
阿里巴巴并购新浪微博的动因分析——基于交易成本的视角
新疆五彩湾露天煤炭开采环境成本内部化驱动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