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之万物生成论探析
——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说起

2014-04-03 04:24王亚军
山东开放大学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道生淮南子道德经

王亚军

(兰州大学 文学院,甘肃 兰州 730020)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此为《道德经》中阐述老子对于万物生成论的见解。对于此中具体指意,论者众多,却一直没有定论。古来注家或是将之与“道生于一”、“道立于一”等同对待,或是将“道”直接作为“一”,更多的是将“一”理解为“太一”等,于是就有了“道生太一,太一生阴阳”。然而,紧随的“二生三”却是无法得到让人满意的合理解释。更有现代注家,将之与现代物理学中粒子层面取得的成就相对应,赞叹中感叹中国古代文化的精深与博大。在众多的解释中,总而归之,共有两个方面:以一、二、三为具体的数字论;以一、二、三为步骤论。由此大约可以概括前人众多的见解。

一、以一、二、三为数字

纵观史籍,将一、二、三作为数字使用的大概有两种情况。第一种就是将三作为“三才”解。第二种便是一种“一加一”的认知结构。

(一)将“三”作为“三才”者

李鼎祚在《周易集解》中论及《系词》之“成象之谓乾”有言:“成象之谓乾。案: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才既备以成乾象也。”[1]359朱彝尊在《经义考》中则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故自道而下数至于三则天地人之道备矣!圣人画卦始止于三谓三才之道,因而重之乃可以观变。”[2]以上两解均是将重点放在了三作为三才这一点,进而对于“三才”进行义理的阐发上。而至于“一”与“二”则均未有所涉及。真德秀《西山读书记·记月令》中有云:“正义曰:‘按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生一者,一则混元之气与大初、大始、大素同,又与易之太极、礼之太一其义不殊皆为气形之始也。一生二谓混元之气分为二,二则天地也,与易之两仪礼之太一分为天地同也。二生三者,三才也。三生万物谓天地人既定,万物备生其间也。”[3]以上三家或言一为太一,二为阴阳,或言一为混元之气,二为天地,然其所指向皆在将三作为三才。不管一二之论证是否合理,但就这“三”而论,便觉其实在不妥。所谓三才者天地人也。天地则生万物可矣,然则人何以生万物。古人云:“天生地下,人而居其中,与天地相参”只是说相对于万物而言,人有超乎寻常的智慧,只可说为“万物之精明者也”。且如《西山读书记》之所谓二为“天地”,三为“三才”,三才既是天、地、人,如何又说“二生三”?因此,说“三才已备而万物生矣”似乎欠妥。

(二)以“一加一”之认知结构者

程大昌问: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先生答云:“熹恐。此道字即易之太极,一乃阳数之奇,二乃阴数之耦,三乃奇耦之积,其曰二生三者,犹所谓二与一为三也。”[4]12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始所生者一,一生阴与阳也,阴阳生和清浊三气。[5]117

在《文公易说》中可以看出,作者以易学之理数进行阐述。一二三皆为数,一为阳数之奇,二为阴数之偶,三为阴阳之积,故而阴阳和合而万物生。在《老子注》中一为元气,二为阴阳之气,阴阳之气加阴阳和合之气和而为三。此两者相较上文之“三才”说,似乎更为妥当。毕竟后文中有“万物负阴而抱阳,充气以为和”则阴阳为气,万物无不负有,由“充气以为和”则可知,其阴阳和合而万物生成,此说则似乎更符合先秦时代对于天地生成的理论。

二、以一、二、三为步骤

以三者为数字便是以一为一,以二为二,即以种类而言。而以步骤论则不然 “山阴陆氏曰:垂阳也,窍阴也,播阴阳也。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阴阳,冲气也,五行是矣。三然后有中,五然后有中和。中之所生也,和而后月生也。是以三五而盈,三五而阙。此言阴阳中而为五行,五行播而为四时,四时和而十有二月生焉。”[6]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生太极,一也;太极生天地,二也;天地生五行,三也;三生万物皆自五行。”[7]

可知,这作为步骤解的“一、二、三”中,通常将这“三”解为五行。暂且不说其他的对于“一、二”的解释到底对不对,单论这“五行”之说,似乎有后人附会之嫌。纵观许地山先生的《道教史》便可知“五行”之说真正的流传是在稷下学派邹衍大力倡导之后的事,且最早的五行理论是与占星术紧密结合的,而以阴阳与五行结合则年代就更迟了。故而,以后代阴阳五行附会春秋时期的著作,似乎不太可取。

有现代学者在论及此句时与出土文物相参,以为其与《太一生水》相对应。以为“道生一”就是“太一生水”但是这似乎无法自圆其说,在《淮南子》中“夫无形者,物之大祖也;无音者,声之大宗也。其子为光,其孙为水。皆生于无形乎!夫光可见而不可握,水可循而不可毁。故有像之类,莫尊于水。”以此观之,则太一便是光矣。道生一,太一以言道,而太一又与光同等,同于此论,则光又和道平行了,可见,此论诚然不妥。可以想见,《太一生水》似乎与此处关系不大,或许它只是先秦时代众多理论的一种,并不一定与道家有多大的关系。并且《道德经》云“水利万物而不争,故几于道”其几于道,则若说道生之一便是水,那二又是什么?“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以水为“有像类”之尊,则似乎在一二三之三者的等级中,水处于第三位似乎应该更合适。故而将《太一生水》与此相并,似有强加附会之嫌。

而在于医家,他们对此句也有其自己的解释,医者对于道生一采取的是“道生混沌”的理解,然后是“混沌生阴阳”。(张介宾《类经·阴阳类·阴阳应象》曰“道者,阴阳之理也。阴阳者,一分为二也。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天生于动,地生于静,故阴阳为天地之道”[8]至于“二生三”则是以“阴阳”可分为“三阴”、“三阳”做解。“三阴三阳生万物”这似乎也是合情合理,但是如前所述,阴阳五行学说真正的流行以及被广泛认同却是在稷下文士邹衍之后的事。并且前人之言邹衍谓“谈天衍”,另司马迁于《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也说“称引天地剖判以来,五德转移,治各有宜,而符应若兹。”[9]1804则可知邹衍是用五行来谈论天象的。由此可知,邹衍之应用五行乃是用来解释阴阳消息与天运的转乘,其目的则在于改变当时“有国者益淫侈,不能尚德”的现状而已。因此,以五行加于万事万物自然也就与较之邹衍更早的老子的思想无所关联了。如此,则以“三阴、三阳”来解释此中之“三”似是不妥。

许地山先生在他的《道教史》中感叹古代道家原始资料多有散逸,流传下来的经典也常有后人以一己之意改动之嫌,在论及“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时也觉无从下手。尽管如此,在《道教史》中我们会发现许地山先生论证道家文化时通常采用《庄子》、《淮南子》、《吕氏春秋》中的文句作为佐证,故而,我们便可以从这三本书中找到相关的解释。

在这三本书中可找到的最为明显的论述要数《庄子》。关于《道德经》创作年代以及《庄子》的成书等问题暂且不论,作为道家之一大宗,庄子不但继承了老子的学说,还将之进行了全面的扩充。在《齐物论》中有这么一段话:“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10]38(《齐物篇》中又有“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既已为以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谓之一矣,且得无言乎?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自此以往,巧历不能得……”此处所论盖在讨论世间万念不同之缘由,似乎与文章所论关联不大)老子云:“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11]110《淮南子》中又云“道生于虚廓”,可知引文中“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似乎就是庄子就“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解释”当然,以此论之,则一二三都是代表步骤,而不是具体的数字。在《淮南子》的《俶真训》中与此相关的解释为:

“有始者,有未始有有始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始者。有有者,言万物掺落,根茎枝叶,青葱苓茏,萑蔰炫煌,蠉飞蠕动,蝡动蚑行哙息,可切循把握而有数量。有无者:视之不见其形,听之不闻其声,扪之不可得也,望之不可极也,储与扈冶,浩浩瀚瀚,不可隐仪揆度而通光耀者。有未始有有无者:包裹天地,陶冶万物,大通混冥,深闳广大,不可为外,析毫剖芒,不可为内,无环堵之宇而生有无之根。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无者:天地未剖,阴阳未判,四时未分,万物未生,汪然平静,寂然清澄,莫见其形,若光耀之间于无有,退而自失也。曰:予能有无,而未能无无也。及其为无无,至妙何从及此哉!”[12]44

可以知晓,《淮南子》中相关的论断与《庄子》中的论述极为类似,故而可知其以“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为道也,“有未始有有无也者”则为道之产物即“有未始有有无者,包裹天地,陶冶万物,大通混冥,深闳广大,不可为外,析毫剖芒,不可为内,无环堵之宇而生有无之根。”以此类推由无到有而及于万物,恰好可与《道德经》中老子的阐述等同,故而可知,此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可以说是所有的论断中最为合理的解释了。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作为道家认识宇宙生成的重要理论,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我们无法知晓老子想要表达的具体旨意,但是,从前人的论断中却可以找出最为得体的论述,即如《庄子》、《淮南子》中对于此句的相关论断。

参考文献:

[1]李鼎祚.周易集解导读[M].张文智,导读.济南:齐鲁书社,2005.

[2]朱彝尊.经义考新校[M].林庆彰,蒋秋华,校.北京:中华书局,2012.

[3]真德秀.西山读书记[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6.

[4]朱熹.朱文公易说[M].朱鉴,辑.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5]王弼.老子道德经校释[M].楼宇烈,校.北京:中华书局,2008.

[6]卫湜.礼记集说[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7]张行成.易通变[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8]张景岳.类经[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9]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99.

[10]庄周.庄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7.

[11]王弼.老子道德经注[M].楼宇烈,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11.

[12]刘安.淮南鸿烈解[M].刘文典,注解.北京:中华书局,1989.

猜你喜欢
道生淮南子道德经
原本《玉篇》引《淮南子》校勘学价值举例
《道德经》的“中和”思想探究
代数中的从特殊到一般
道生说法,顽石也点头
代数中的从特殊到一般
传承与转化:《淮南子》核心价值理念探析
《道德经》中的领导智慧
从“道生”与“神说”看中西经典诠释思想之异同*——以《道德经》和《圣经》为例
国外首部《淮南子》英语全译本研究
《道德经》“鸡犬之声相闻”与《桃花源记》“鸡犬相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