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研究的独特价值与方法论探析

2014-04-03 12:49
关键词:传统文化研究

邱 文 山

(山东理工大学 齐文化研究院,山东 淄博 255049)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内容与架构方面,呈现出“一体多元”的特征。形成这一特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地域文化的影响不容忽视。中华大地区域广阔,在不同历史时期,在中华大地上不同区域范围内从事生产与生活的人们,创造出了丰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这正是地域文化的主体,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基础所在。

有学者指出,中国地域文化的自觉创造当是从夏、商到西周的封邦建国而渐渐推展。西周大分封,致使各诸侯国在其治国方略中主动将姬周的文化传统与当地的风土民情相结合,这就促成了各地地域文化的发展脱离了原始的“自在”状态而转向了“自觉”的发展阶段。春秋战国时,上古时期丰富多彩的民风遗俗的流播传扬,造就了风格各异的地域文化氛围。从经济方面看,地理环境的差别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促成了文化的区域分化;从政治方面看,随着周天子的失势,诸侯国的势力不断增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从政治上强化了文化的区域分野;从思想方面看,当时的“养士之风”催生了一批思想家,从学术上突出了文化的地域特色。《荀子·荣辱》曰:“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是非知能材性然也,是注错习俗之节异也。”对于先秦地域文化的格局,学者有不同的划分,有的将这一格局划分为:齐鲁文化、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秦文化、三晋文化;[1]405-424有的则将这一格局划分为:中原文化区域、齐鲁文化区域、燕赵文化区域、吴越文化区域、荆楚文化区域、巴蜀文化区域、秦陇文化区域。[2]186-200虽提法有异,但主旨相同。本文将对地域文化研究的独特价值与方法论试作探析,以求证于方家。

一、地域文化研究的独特价值

(一)地域文化研究应遵循文化发展中“百花齐放”的规律

人只能尊重与遵循规律,而不能改变和违背规律。众所周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多元化”是宇宙中的万物存在与变化的基本样态。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特点,以人为主体的社会也是如此。生活在不同区域之中的人们,因其生产方式、生活样式、精神风貌及其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这些因素长期以来浸染着本区域的乡土人情,于是渐渐积淀为色彩斑斓的地域文化。而地域文化一旦形成,其影响力不容忽视。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等方面的差异,都会受地理环境、不同的生产方式以及社会结构、人文环境、风俗习惯和历史传统等方面的影响。这符合事物的多元发展规律。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不同地理环境、经济土壤和社会结构等因素影响下形成的不同地域文化,自然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地域文化不仅以可见的、外在的形式存在于个体的实际生活中,从行为方式方面影响并塑造着个体;而且还以无形的、潜在的方式制约、影响着个体的意识形态,从精神观念的深处影响并塑造个体的道德品格。因此地域文化是人的健康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要素,它能满足人多方面的需求,对人的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所以,加强对地域文化的研究,是“多元文化教育”中的应有之义。“多元文化教育”倡导文化的平等,强调文化间的互动、交流与融合,从而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中的宝贵财富,进而拓展与创新当代的社会主义新文化。熟悉自己家乡的乡土民情、风俗习惯、历史渊源和文化传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不可或缺的前提与基础。

(二)对地域文化的研究可以强化中国文化的生命力

传统文化的“多元化”是一个民族、地区或国家从历史传统中继承宝贵精神财富的基础,也是建设顺应时代潮流的新文化的重要资源。从文化发展的整体性来看,加强对地域文化的研究与保护有利于保存和延续中国传统文化。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口流动的加快,特别是世界经济一体化加剧,一部分地域文化因子将不可避免地退出历史舞台;而不同地域文化之间的融合也是大势所趋。但由于地域文化产生的基础是地理环境的差异,经济结构的不同,政治权力和行政区划、民族、宗教以及外来文化等方面综合影响的结果,所以,地域文化之间界限的消失甚至完全同化也是不可能的。人类文明的长期发展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从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实际情况看,尽管实现了国家政治与经济的统一,但地域文化差异仍然持续存在。对此,任继愈强调指出:地区文化不仅在春秋战国存在,秦汉统一以后也仍然存在。大一统的封建国家形成之后,由于封建经济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由于中国地域广大,有千山万水相隔,各地文化传统具有保守性,思想文化上的地区差异性仍长期存在。不仅在秦汉,且在三国、南北朝、隋唐、宋、明乃至清,地域文化一直是存在的。[3]鉴于此,以积极的态度做好对地域文化的研究与保护,才能让后世子孙欣赏、怀念、追忆我们的先祖所创造的辉煌而灿烂的古代文明。

(三)对地域文化的研究有利于文化的多元共存与融合创新

文化是由活生生的人创造的,所以它始终就是一个动态、开放、不断变化着的有机系统。从文化生发学的角度看,文化的产生、发展、成熟与完善,始终是众多不同的文化形态不断交流与融合的结果。在这一不断交流与融合的过程中,各种文化都有平等的生存权利和发展空间。所以,不同地域文化之间应该平等共处、和谐发展。《论语·子路》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当然孔子所言的是人际之间的原则,但我们可以作进一步的推演,在人所创造的文化与文化之间,这一原则同样适用。世界上已存的和现存的各种文化之间应“和而不同”,“和谐”有利于共生共长,“不同”有利于相辅相补。按照这一原则,各种地域文化应在平等竞争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

整个人类的文化恰恰是在各种不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中不断繁荣与创新的。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文化发展不但没有彼此“同化”,反而是“文化多元化”的趋势不断增强。各种不同特色的文化彼此共存,为它们的相互交流、融合提供了可能。不同的传统文化是不同的民族、国家和地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创造文化的汇融与整合。在这一汇融与整合的过程中,地域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彼此借鉴、取长补短,产生了互相依存的共生性,从而形成了传统文化由“多元一体”到“一体多元”的演变。在这一过程中,处于同一时代背景之下、同一文化体系之中的不同地域文化虽各具特色,但彼此之间又是不断地相互交流与融合。在相互交流与融合的过程中,每一种地域文化都依据自己的价值体系和取舍标准来吸纳其他文化的精髓,从而丰富和发展自身。不同的地域文化在融合的过程中也会包含着矛盾或冲突;但这并不是一种相互敌对的关系,而是一种在竞争中的相互渗透、交流与融合的关系,这也正是不同地域文化保持其生命力的途径和方式所在。

二、地域文化研究的方法论思考

(一)研究地域文化要以历史唯物主义与当代文化学理论为指导

研究地域文化,其最终目的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继承祖国的优秀文化遗产,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服务。所以,研究地域文化的原则和方法,最根本的就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原则,秉承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由于种种比较复杂的原因,学术界在研究传统文化时,往往存在一种教条化、简单化的倾向,这种倾向在十年动乱中更是达到极至,其实这是极“左”思想造成的恶果。因此我们坚信历史唯物主义既是研究地域文化的指导理论,又是研究地域文化的行之有效的方法。问题在于应该正确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精神实质,并将其具体化。

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与科学的文化学理论,就要避免绝对化和片面性。这是研究地域文化首先要注意的问题,地域文化属于传统文化的范畴,而在以往对传统文化的研究中曾经存在过绝对化和片面性的倾向。比如有人认为,传统文化是一种过去的、僵死了的封建文化,过去了的不能复现,僵死了的不能复生,封建主义的东西都是糟粕,全是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因素,因而研究传统文化没有任何价值。与此相反,也有人认为,传统文化好得不得了,完全可以原封不动地拿到现在来用,只有传统文化才能振兴中国。很显然,这两种观点都存在绝对化和片面性的错误,因而是不可取的。

(二)研究地域文化要由浅入深、由点到面、由局部到整体

我们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有着极强的生命力,蕴涵着无穷的智慧,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绚丽瑰宝,值得我们很好地开掘,并加以继承和发扬。而地域文化是传统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古代的地域差异加上交通不便,更增强了不同区域的相对独立性,使各地的文化形态也具有了各自不同的风格。正是由于幅员辽阔,在不同地理环境、经济土壤和社会结构等影响下形成的不同地域文化,才使得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异彩纷呈。从研究片段性的文化因子入手到系统性的学科构架再到会通式的理论整合,这是文化研究的必由之路。坚持由浅入深、由点到面、由局部到整体,才能最终在宏观上展现地域文化的逻辑发展和学科研究深化的历程。

虽然是研究地域文化,但绝不是简单地拘泥于地域范围,而一定要从文化学整体的角度全面地看问题。既要用现代的观点来分析,又要防止把古人现代化,这也是在研究传统文化过程中经常需要面对的问题。如有人认为,《管子》所提出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精辟地阐述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辩证关系,是一个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命题;有人认为管仲推行的“相地而衰征”的租税改革制度,已经涵盖了级差地租理论的核心要素;《管子》的轻重理论具有了现代市场经济的内容,等等。其实这些说法都是值得商榷的。我们认为,研究地域文化,要时刻记住时间、地点、环境和条件等因素,并以此为出发点来思考问题,力争做到既不苛求古人,也不任意拔高,客观、公正地对地域文化进行评析,以期对今人有所借鉴和启迪。

(三)研究地域文化要坚持逻辑与历史、理论与实际的统一

地域文化多属于历史范畴。为了给现代人以比较明晰的印象,研究地域文化时应尽可能地介绍典型的史实和资料,注意具体性,避免驾空立说。但地域文化又是极其丰富多彩的,为避免被材料所淹没,又必须适当地抽象化,对材料精择而审取,用逻辑的方法加以整理分析,努力做到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是古今学者治学的通行准则,也是做好一切工作、搞好学术研究、学好一切知识的基本方法。研究地域文化当然也必须坚持这一原则和方法。努力做到观点和材料、历史与现实的统一。在研究地域文化各方面具体内容时,应注意揭示古今的联系,对传统的理论、观点等作出恰如其分的解释和阐发,挖掘其现实的价值和意义,而不能只是古董展览,毫无新意。当然,这种分析、解释又必须是恰当和贴切的,是所研究的地域文化中题中应有之义,而不能断章取义、生拼硬凑,更不能胡编乱造,搞“影射史学”。可以说,研究地域文化既需要饱满的热情,又需要清醒而理智的分析。

(四)研究地域文化要采取溯本探源式的跨文化比较研究方法

溯本探源式的跨文化比较研究,不是为了比较而比较,而是在揭示各种地域文化异同的基础上,最终达到返璞归真、融贯超越的目的,以便担负起现代人的崇高文化使命。有学者指出:文化的交融与整合是文化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当代文化学理论认为,在文化的发展中,文化不仅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发生联系和作用以不断推进自身的演变,同时,文化自身也处在内部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中,这是促使文化发展变化的重要因素。在文化自身因素的相互作用及其发展中,有一条起着支配作用的重要规律,这就是“互渗—统一”律。所谓“互渗”,指的是人类文化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而“统一”则指人类文化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一体化趋势。若把中国传统文化总体视为一个统一的总系统,那么各地域文化可视为其子系统。文化子系统本身是一些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文化事物,它们之所以相互区别开来,是因为它们彼此之间具有不同的文化特质。文化子系统的相异性使它们各自表现为具有独特风格、形态的文化事物。文化子系统不仅具有相异性,而且具有共同性,各种文化事物之所以能够相互作用、影响、渗透和整合,原因就在于它们具有共性的特质。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子系统的各地域文化,虽然它们各有自己的不同特质,然而它们也有共性的一面,即都属于文化;不仅如此,各地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还具有许多相似或相同的背景。[4]

溯本探源式的跨文化比较研究,既分门别类,又通过相互联系与比较,努力揭示出不同地域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在研究地域文化时,应首先对每一种文化形态的渊源、发展及其演变等方面作具体的研究,使当代人能对每一文化形态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进而能对地域文化的面貌和特征有一个基本的理解和把握。其次,通过对各地域文化之间的比较研究,揭示不同地域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等联系,进而确立各地域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发展过程中的地位。

[参 考 文 献]

[1]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2]龚书铎总主编.中国社会通史·先秦卷[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

[3]邱文山.齐鲁文化及其交融与整合[J].管子学刊,2003,(2).

[4]邱文山.试论中国古代早期文化的汇融与整合[J].管子学刊,1998,(3).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老传统当传承
谁远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