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合作与发展
——《中国卫生统计》杂志30年载文知识网络可视化分析

2014-04-04 03:25曹红艳郭海强张岩波
中国卫生统计 2014年6期
关键词:卫生统计科研机构可视化

李 鹭 曹红艳 郭海强 孙 高△ 张岩波△

《中国卫生统计》杂志于1984年创刊,至今已整整30年,是国内卫生统计专业的唯一学术性期刊、卫生统计领域的核心刊物。30年来,《中国卫生统计》专注于统计方法与卫生应用的研究,以其严谨却又不失生动的风格,精益求精,不断创新,在卫生统计学以及相关专业领域独树一帜,彰显出专业学术期刊的魅力。凝聚了一脉相承的高水平核心作者队伍,并拥有相当广阔的忠实读者群体,引导和推动了我国卫生统计学科的快速发展[1-4]。《中国卫生统计》的发展过程,也是作者之间、机构之间的合作过程,合作与发展相得益彰。本文通过对本刊1984-2013年的载文量、科研机构情况、作者情况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研究科研机构之间、作者之间的合作与发展的历程,为卫生统计领域的发展提供独特视角。

资料与方法

1.数据来源及筛选

本文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检索式:“文献来源=中国卫生统计”,年限设定:“1984-2013”年,共获得6438条数据。剔除简讯、新书介绍、会议通知、会议纪要、资料等非学术性文献,最终筛选出符合要求的文献共6021篇。

2.研究方法

采用华人学者陈超美博士开发的新型可视化软件CiteSpaceⅢ[5],将有效数据转化并录入软件,分别研究机构、作者的合作关系。

结果分析

1.总发文量情况

本刊自1984年第1卷第1期至2013年第30卷第6期,共出版180期,刊登学术性文献6021篇。年度发文量演进的过程,正是本刊为适应卫生统计学科的迅速发展,满足科技论文产出量日益增大的需求,而及时做出调整的过程:创刊初期,限于当时国内卫生统计工作的科研状况和科研队伍,《中国卫生统计》杂志 1~5卷为季刊;1988年,杂志在各方努力下改为双月刊;1999年,杂志改版为大16开[4];2012年从原来的每期128页增加到每期156页,载文容量进一步扩大。

2.高发文量机构及合作分析

将科研机构的各级名称合并为一级结构名称,选择机构为网络节点,绘制机构合作网络图谱。圆环直径代表该机构累积出现频次,圆环不同颜色表示机构出现的不同年份,圆环最外层如出现紫色圈表示该机构在整个合作网络中有重要的连接作用。圆环之间连线的粗细表示机构之间的合作强度,连线颜色表示首次共现时间。由于不同的文章包含的作者个数不同,以至于机构名称出现频次与其研究强度不对等,但可以认为频次出现高的机构,有更多的研究人员,更频繁地参与到卫生统计领域的相关研究工作中[6]。

为更好地剖析机构合作的发展历程,我们首先研究整个30年的科研合作情况,然后以十年为间隔分别考察。

(1)科研机构发文频次分析

表1分别列出了1984-2013年及每个10年中出现频次排名前20的机构。随着时间的推移,科研机构出现频次明显增多,表明在我国整体科研实力提升的大环境下,卫生统计学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表1 《中国卫生统计》频次排名前20的机构

(2)科研机构中心度与科研合作能力分析

中心度是社会网络分析中的概念,度量了网络节点在整个网络中所起连接作用的大小,中心度越高说明该节点在整个社会网络中的地位越重要。选择机构为网络节点,分别设置时间为1984-2013年、1984-1993年、1994-2003年、2004-2013年,时间分割为1年。设定阈值为:(2,2,20),(3,3,20),(3,3,20)。表2列出了各年度频次排名前20且中心度大于0的机构。30年的合作网络中,复旦大学、四川大学、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第四军医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山大学、山西医科大学的中心度均大于等于0.05,说明这些院校在合作网络信息传播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作为政府举办的实施国家级疾病预防控制与公共卫生技术管理和服务的事业单位,承担的各类项目往往代表国家意志,并通过全国各地科研机构通力完成,表现为较强的科研合作能力;复旦大学作为综合性的部属重点大学,在学科和科研方面发挥着引领作用,也表现出较高的合作能力;第四军医大学到第三个十年其中心度出现较大提高,说明该机构在三十年中不断传承发展,不断加强与其他机构的合作,其科研实力不断增强;作者所在单位山西医科大学,从第二到第三个十年中心度逐渐提高,得益于该学科十多年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特别是近些年来连续获得1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科研合作能力明显增强,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其余在此不一一类举,总之中心度随着年代的更替,不断地增大,说明机构之间的合作强度有了明显的增加,形成了较为复杂的合作网络。

(3)30年机构合作网络分析

选择机构为网络节点,设置时间为1984-2013年,时间分割为1年,所得结果见图1,其上方彩色条带(从蓝色到红色)表示不同的年度(从1984到2013年)。所得结果中N(节点)=125个,由于数据量大,图2仅显示发文量≥10的机构,共63所,占机构合作网络总节点数的50.4%。排名靠前的机构为:中国医科大学、复旦大学、第四军医大学、山西医科大学等,出现频次均超过了150次。E(连线)=63条,说明各机构之间形成了复杂的合作网络,单位有:复旦大学、四川大学、第四军医大学、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诸多机构,其中,四川大学、复旦大学的圆环最外层出现紫色圈,说明这两个机构在整个网络中起着重要的连接作用。科研机构所在地涉及面广,不仅包括北京、上海等地,也包括新疆、宁夏等西部地区,但后者出现频次明显低于前者,说明我国各地区的科研机构均纷纷开展了卫生统计学研究,但西部地区的卫生统计科研实力仍有待于提高。

表2 频次排名前20机构的中心度大于0的单位

图1 1984-2013年机构合作网络可视化图谱

(4)以10年为间隔的机构合作网络分析

以10年为间隔,分析不同年代机构合作的发展历程。分别设置分析时间为1984-1993年、1994-2003年、2004-2013年,时间分割为1年,设置阈值为:Top N per slice=50,绘制不同间隔的机构合作网络图谱,如图2、3、4,基本信息见表3。

图2 1984-1993年机构合作网络可视化图谱

图3 1994-2003年机构合作网络可视化图谱

从表3及图2、3、4可见,科研机构之间的连线从最初的21条增加到66条,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不断增强。从第一个十年的主要合作网络:(1)第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南方医科大学;(2)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通大学、山东大学;(3)中国医科大学、沈阳医学院;(4)华中科技大学、暨南大学;(5)北京大学、卫计委统计信息中心;(6)中山大学、安徽医科大学,到第二个十年部分主要合作网络的扩充融合,直至近十年融合为一个错综复杂的合作网络,逐渐形成了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第四军医大学、山西医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复旦大学等机构为大融合的科研网络,实现了由机构作者间,至跨机构、跨地域的合作。

3.高产作者及合作网络分析

选择作者为网络节点,设置时间为1984-2013年,时间分割为1年,设定阈值为(2,2,10),(3,2,10),(3,2,10),绘制作者合作网络可视化图谱(如图5)。

图4 2004-2013年机构合作网络可视化图谱

表3 不同年代科研机构基本信息

圆环直径代表该作者累积发文量,包含所有作者顺次的文章。圆环不同颜色表示文章发表的不同年份,彩色条带意义同图1。圆环之间连线粗细表示作者之间的合作强度,连线颜色表示首次合作时间。结果共得出N(节点)=408个,因数据量大,图中只显示发文量≥9的作者,共143人,占作者合作网络总节点数的35.0%,E(连线)=543条。

图5 《中国卫生统计》作者合作网络可视化图谱

30年的传承与发展,作者之间合作逐渐密切,形成了多个实力雄厚的合作网络,如图5所示。同时,不同网络之间也不断融合,形成了复杂的合作关系网络。

讨 论

《中国卫生统计》杂志的创刊,是我国卫生统计学专业发展史上的里程碑。30年的风雨兼程,孕育了卫生统计事业大批后继人才,承载了卫生统计学的重大科研成果和创新成就。本文借助信息可视化软件CiteSpaceⅢ,对文献进行了数据挖掘及分析。

《中国卫生统计》杂志乃至卫生统计学的发展过程,是作者间传承、合作与发展的过程。作者是期刊生存的基石,是期刊质量的根本性保障[2],《中国卫生统计》经过30年的发展,凝聚了坚实的高水平核心队伍。早期作者间所建立的合作关系,一直传承、延续、发展至新时期,形成了承上启下、稳固发展、欣欣向荣的合作网络,为本刊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如以老一辈统计学家所形成的核心合作团队为基础,经过十年的传承发展,不断吸引优秀学者的加入,至近十年,这些合作网络/团队延续扩展,成为了《中国卫生统计》一脉相承、薪火传递的核心队伍。同时,新的合作团队不断涌现,团队间又不断融合,呈现出复杂的合作关系网络,形成了本刊稳定、雄厚的作者队伍。

科研机构之间逐渐形成了复杂的合作网络。不同机构的作者间合作,促成了机构间的合作,且随着年代的更迭,不断的推进,逐渐实现了跨机构、跨地域的合作,形成了学科间的大融合,促进了卫生统计学科的发展。但是,我们也看到,机构之间的合作,始终仅限于以中心度>0的机构为中心形成的科研合作网络,仍有部分机构未参与到合作网络中;随着生物学以及卫生统计学科的迅猛发展,不论是统计方法学研究,还是生物应用研究,都涉及到学科间的交叉、渗透与综合。任何个人乃至机构都不可能全部解决复杂卫生统计中的问题,因此作者间和机构间的合作显得尤为重要。进一步推进跨机构、跨地域的合作仍然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任重而道远。

本文仅研究了《中国卫生统计》杂志30年的学术性文献,未涉及刊登在国内其他杂志或者国外杂志的卫生统计学论文,不能完整地体现卫生统计学科的发展趋势,同时,由于软件的局限性,不能概其全貌,但仍不失为我国卫生统计学30年发展的掠影。

参 考 文 献

1.武志欢,尹爱宁,宫天祥.《中国卫生统计》2007-2011年文献计量分析.中国卫生统计,2013,30(4):601-603.

2.陆守曾,荀鹏程,陈峰.回顾与前瞻——为《中国卫生统计》创刊二十周年撰文.中国卫生统计,2004,21(5):260-263.

3.孙高,任继萍,郭继军.《中国卫生统计》十年载文分析.中国卫生统计,1994,11(5):36-38.

4.郭海强,曲波,任继萍,等.与时俱进 再创辉煌——纪念《中国卫生统计》杂志创刊20周年.中国卫生统计,2004,21(5):264-265.

5.Chen C.Citespace II: Detecting and visualizing emerging trends and transient patterns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6,57(3):359-377.

6.张持晨,段志光,于琦,等.基于CiteSpaceⅡ的《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文献信息可视化分析.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12,6(5):306-310.

猜你喜欢
卫生统计科研机构可视化
基于CiteSpace的足三里穴研究可视化分析
思维可视化
新医疗背景下卫生统计工作的实践与发展思考
吉林省加快发展新型科研机构的综合思考
基于CGAL和OpenGL的海底地形三维可视化
逆行者的武汉
浅谈加强卫生统计工作的作用及措施
“融评”:党媒评论的可视化创新
我国卫生统计的深化与改革探讨
医疗科研机构生物安全柜使用管理相关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