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在体检人群中的流行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2014-04-04 03:26宁夏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750004郭忠琴周丽娜潘玉阳杜健财
中国卫生统计 2014年6期
关键词:骨量高脂血症骨质

宁夏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750004) 赵 健 郭忠琴 周丽娜 潘玉阳 王 云 杜健财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生活压力的骤增以及社会老龄化进程,一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在逐年递增。其中骨质疏松已成为威胁中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全球性健康问题,其危害程度仅次于心血管疾病[1]。骨质疏松 (osteoporosis)是以骨量减少、骨组织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的,致使骨骼的脆性增加甚至易于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代谢疾病[2]。本研究旨在对6914例健康体检的职业人群骨质疏松患病情况进行分析,并对影响骨质疏松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探究骨质疏松的主要影响因素,为人群做好健康教育工作和临床防治骨质疏松提供理论依据。

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收集2012年1月-2012年12月某市健康体检人群6914例,其中包括在职和离退休的机关单位、大学、医院、科研单位和事业单位的干部以及知识分子。入选条件:具有良好的依从性,能够配合完成本研究,排除行动不便,交流障碍以及妊娠妇女。最终确定男性5005人,平均年龄(55.2±11.6)岁;女性1909人,平均年龄(51.2±9.9)岁。

2.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 由培训合格的调查员使用统一的调查表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年龄、性别、教育程度、职业等。

(2)人体测量学指标 测量身高、体重并计算体重指数(BMI)。使用常规袖带式水银血压计测量收缩压和舒张压。

(3)实验室检查 使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早晨空腹的各项相关指标。

(4)骨密度测定方法 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扫描双侧股骨第1~4腰椎,获取双侧股骨骨面积密度(g/cm2),腰椎1~4骨面积密度。与同性别正常人群的峰值骨量对比,计算T值,T值=测定值-骨峰值,正常成人骨密度标准差。

3.诊断标准

(1)骨质疏松的诊断标准 结合我国国情并参照世界卫生组织(WHO)骨质疏松的制定,骨质正常:T值>-1.0s;骨量减少:T值为-1.0s ~-2.0s; 骨质疏松:T值<-2.0s。

(2)BMI=体重(kg)/(身高)2(m2),BMI分组标准:BMI<18.5为体重过轻,18.5~23.9为标准体重,24~28为超重,BMI≥28为肥胖。

4.统计分析法

进行数据的录入和处理,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骨量分布和骨质疏松检出状况进行频数统计,运用秩和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以及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对骨质疏松的影响因素进行相关分析,检验标准α=0.05。

结 果

1.不同性别各年龄段的骨质疏松检出情况

将全部抽检人群,按照年龄分为<45岁、45~岁、55~岁、65~岁和≥75岁共5组,经统计学检验,男女各年龄段骨质疏松检出分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男女各年龄组两两比较得出,男性<55岁与≥55岁各年龄组骨质疏松的检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55岁的男性人群,骨质疏松的患病风险显著增加;女性<45岁与≥45岁各年龄组骨质疏松的检出情况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45岁年龄组骨质疏松的患病风险显著增加,见表1。

2.BMI与骨质疏松的检出情况

不同BMI组骨质疏松的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5.777,P<0.001),且随着BMI值增加,骨质疏松的患病率呈现降低趋势。各BMI组两两比较得出,仅超重与肥胖组骨质疏松检出分布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不同年龄段及性别分布与骨质疏松的关系

3.不同职业骨量状况及骨质疏松检出情况

不同职业骨量状况及骨质疏松检出分布有统计学意义(χ2=103.993,P<0.001)。不同职业两两比较显示,公检法、四大机关与其他受检职业人群骨质疏松检出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四大机关骨质疏松的检出最多,公检法骨质疏松的检出最少。

4.不同骨量分布组的检测指标比较

骨质疏松组和骨量正常组比较提示,年龄、身高、体重、BMI、尿酸、总胆固醇、HDL-C以及LDL-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量下降组和骨量正常组比较,身高、体重和舒张压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不同骨量分布组的检测指标比较

5.常见疾病的检出及骨质疏松的分布情况

抽取的6914例体检人群中,骨质疏松在高脂血症(42.2%)、脂肪肝(29.1%)、甲状腺结节(25.4%)、动脉粥样硬化(23.4%)、胃肠道疾病(14.0%)中的检出率分别为11.4%、9.6%、11.5%、10.6%和10.6%。分析不同疾病的骨量分布可知,高脂血症、脂肪肝、甲状腺疾病与骨量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6.骨质疏松相关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按骨质疏松有无作为因变量(0=无,1=有),以年龄、性别、高脂血症、BMI、职业、总胆固醇、LDL-C、HDL-C 、脂肪肝和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总胆固醇和高脂血症是骨质疏松发生的危险因素,BMI及职业是公检法和厅局级是骨质疏松发生的保护因素 (P<0.05),见表3。

表3 骨质疏松相关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讨 论

目前全球约有2亿人患有骨质疏松,其患病率已跃居常见病、多患病的第七位[3]。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稳步增长,骨质疏松的发病呈上升趋势,因骨质疏松而导致的骨折及其并发症是中老年人群残废和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给社会医疗卫生服务系统、家庭以及个人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4]。骨质疏松的病因至今仍不清楚[5],本研究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总胆固醇和高脂血症是骨质疏松发生的危险因素,BMI及职业为公检法和厅局级是骨质疏松发生的保护因素 (P<0.05)。

1.职业与骨质疏松的关系

本次研究提示机关单位骨质疏松的检出者最多,公检法骨质疏松的检出者最少。这可能由于机关工作人员主要从事脑力劳动,长期以案坐工作为主,户外劳作时间较少,缺乏阳光的照射,活动量较少。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公检法与厅局级部门骨质疏松的发生率低,可能与规律饮食、作息合理,自我保健意识强以及户外活动量较多,接触阳光充足有关。有研究表明,阳光中的紫外线能促使皮肤中的7-脱氢胆固醇转变为维生素D3[6],维生素D可促进肠钙吸收和尿钙的重吸收,而钙是骨组织的主要无机盐成分,骨矿物质含量下降,将导致骨质疏松发病风险增加。秦朗[7]等认为运动干预可明显改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骨密度及其他临床症状,从而预防骨质疏松的发生。

2.年龄、性别与骨量分布及骨质疏松的关系

目前多个研究证实骨质疏松与年龄密切相关,随着年龄的增长,骨小梁致密级数逐渐下降,骨量不断丢失,本研究与既往研究一致。在本次研究中,年轻人骨量异常的现象增加,究其原因大多与现代年轻人的生活工作方式有关,如吸烟饮酒[8],膳食不均衡,以及生存压力大而内分泌失调等。因此及早发现骨质疏松和高危人群,并对其进行治疗和预防是十分必要的[9]。女性45岁以上中老年骨质疏松的患病风险显著增加,且女性出现骨质密度异常的时间比男性早。这可能由于女性体内雌激素不足,从而加速骨钙流失,导致骨质疏松[10]。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性别未进入,可能与本次研究对象性别构成以及55岁以上男性构成(47.6%)较女性(29.5%)多有关。

3.BMI与骨量分布及骨质疏松的关系

本研究提示BMI是骨质疏松的保护因素,国内外已有许多研究表明[11-12]较高体质指数可以保护机体减少骨质疏松的发生,体质指数大者骨骼所受应力也大,能刺激负重量的生长和延缓骨量的丢失。本次研究得到不同BMI组骨质疏松的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在一定范围内,随着骨质BMI值增加,骨质疏松的检出呈现降低趋势,但超重和肥胖组骨量分布无统计学差异,这与Hsu Y等的研究结果一致[13]。

4.血脂与骨量分布及骨质疏松的关系

血脂检查提示骨质疏松组总胆固醇、HDL-C、LDL-C较非骨质疏松组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总胆固醇是骨松疏松的危险因素。有研究表明,脂代谢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动脉硬化能造成骨组织的病理变化,表现为骨矿物质含量下降,增加了骨质疏松的患病风险[13]。目前对血脂与骨质疏松研究尚未得到统一结论[14],因此骨质疏松与血脂之间存在的联系和意义待进一步研究。

5.常见疾病与骨质疏松的关系

作为继发于其他疾病或合并其他疾病的常见病之一,继发性骨质疏松与其原发病之间又互相影响。在本次研究人群的主要检出疾病中,高脂血症、脂肪肝、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对骨质疏松有影响。已经证实脂肪肝、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可引起继发性的骨质疏松[1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高脂血症是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这可能是随着年龄增长,高脂血症患者的血管中氧化型脂蛋白含量增高,抑制成骨细胞的分化,使其骨钙素表达降低,从而减少了钙结节的形成。

综上所述,骨质疏松是一类与年龄、职业、BMI、血脂关系密切的疾病,提示预防和控制职业人群的骨质疏松应采取综合措施,包括作息规律、控制体重、适当运动、戒烟限酒等。以单位为依托开展健康教育,普及预防骨质疏松的知识。此外,针对骨质疏松在青年人中患病增加的趋势,应加强对青年人群的骨质疏松的监测,完善健康体检制度,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参 考 文 献

1.Lampropoulos CE,Papaioannou I,D′Cruz DP.Osteoporosis a risk factor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 Nature Reviews Rheumatology,2012,10(8):587-598.

2.马先富,黄振武,杨晓光.基于logistic 模型对影响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症的动物性饮食因素研究.中国卫生统计,2012,29(2):206-213.

3.王毓铭,杨美,吕振雷,等.上海城郊某社区中老年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和影响因素调查.社区卫生保健,2011,10(6):408-411.

4.赵小兰,陈虹,李永红,等.重庆市部分公务员三年62169例健康体检状况评估与分析.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12,6(2):85-88.

5.江辉,闫韵飞.南京地区老年人骨质疏松症危险因素分析研究.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2,18(7):641-643.

6.Holick MF,Binkley NC,Bischoff-Ferrari HA,et al.Guidelines for preventing and treating vitamin D deficiency and insufficiency.J Clin Endocrinol Metab,2012,97(4):1153-1158.

7.秦朗.运动对骨密度的影响分析.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0):1886-1889.

8.Maurel DB,Boisseau N,Benhamou CL,et al.Alcohol and bone: review of does effects and mechanisms.Osteoporos Int,2012,23(1):1-16.

9.王素芳,穆敏,赵艳,等.合肥市大学新生膳食模式及其与骨密度的关系.卫生研究,2012,41(4):579-584.

10.王萌.雌马酚健康效应的研究进展.卫生研究,2012,41(5):874-876.

11.韩丽芳,胡爱珍,方晟.南昌市社区40岁以上女性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及影响因素分析.护理学报,2013,20(4):33-36.

12.Sukumar D,Schlussel Y,Riedt CS,et al.Obesity alters cortical and trabecular bone density and geometry in women.Osteoporos Int,2011,22(2):635-645.

13.Hsu Y,Venners S,Terwedow H,et al.Relation of body composition,fat mass,and serum lipids to osteoporotic fractures and bone mineral density in Chinese men and women.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2006,(83):146-154.

14.陆金华,王静,金贤,等.老年人动脉粥样硬化指标和骨密度的相关性研究.老年医学与保健,2011,17(1):30-34.

15.王庭俊,王中心,严孙杰,等.不同性别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血压与骨质疏松的关系 .中华高血压杂志,2012,20(12):1152-1156.

16.张一鹏.骨质疏松症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西南军医,2013,15(2):138-148.

猜你喜欢
骨量高脂血症骨质
关注健康 远离骨质疏松
中老年骨质疏松无声息的流行
骨质疏松怎样选择中成药
军队离退休干部1231例骨密度检查结果分析
高脂血症的日常保健护理该怎么做
营养影响骨骼强度
“骨康操”预防骨质疏松
高脂血症对生化检验项目的干扰及消除
两种不同剂量辛伐他汀治疗60例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蒲参胶囊联合瑞舒伐他汀片治疗中老年混合型高脂血症43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