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引思维 交学习主权

2014-04-04 19:16蓝丹梅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4年4期
关键词:分数情境妈妈

蓝丹梅

EEPO是一种新的教育模式,由云南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孟照彬教授创立,其最根本的理念是“效率优先,过程优化”。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优化过程中实现教学效率的提升呢?我在积极尝试EEPO有效教育的三年时间中积累了一些经验,下面就以问题情境的创设与大家分享一下调控课堂教学的策略。

一、设疑引问,以问激思

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开始。学生只有在“为什么”的情境中思维才开始启动,在“怎么办”的情境中思维才开始深化。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常常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教学“乘法分配律”时,我以比赛情境设疑,将学生分成两组进行计算比赛,第一组计算9×37+9×63、31×8+29×8,第二组计算9×(37+63)、(31+29)×9。统计计算结果之后评出胜负,并征求学生意见。学生有异议则再次进行比赛,第一组计算(40+4)×25、125×(8+80),第二组计算40×25+4×25、125×8+125×80。统计计算结果后评出胜负,并征求学生意见,若还有异议再进行第三次比赛。我启发学生思考:“你们(第一组学生)为什么总是输?有没有办法赢呢?”这样,学生将会带着“为什么”的问题意识和极大的探究欲望进入乘法分配律的学习活动中,并积极深入探究。在这个情境中,我组合EEPO有效教育的七大要素之“做+想”,为交给学生学习主动权奠定了基础,使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提升。

二、引导探索,以静促思

俗话说:“静想出智慧。”EEPO有效教育要素组合课型的主要特征是“动静转换”,核心要素是“想”。课堂上,要使学生学会数学思考,教师必须提供思考的素材,并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安静的氛围中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同时对学生的探索加以引导。

例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创设如下问题情境:“猴妈妈买了3个同样大小的饼分给小猴三兄弟,猴妈妈把第一个饼平均分成4块,给了大兄弟灵灵其中的1块。二兄弟聪聪吵着要吃2块,猴妈妈就把第二个饼平均分成8块,给了聪聪2块。三兄弟皮皮更贪吃,非要吃3块不可,猴妈妈就把第三个饼平均分成12块,给了皮皮3块。三兄弟谁分到的饼最多呢?”学生纷纷各抒己见,急切地想知道答案,但我并不急于出示答案,而是引导学生思考,启发学生利用学具(3条一样长的线段、3张一样大的纸等)自己去寻找答案。在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找到猴妈妈合理分饼的秘密(1/4=2/8=3/12)后,我再次提出问题:“你们还能创造出一组相等的分数吗?”学生踊跃发言,得出了许多等式。这样,学生在质疑后均得到了思考的时间,并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解决了问题,深刻感受到了分数基本性质的内涵,顺利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三、和谐创新,以错导思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陶行知先生用这句话警示我们,任何人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都具有创造性。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精心呵护学生的不同思维,特别是学生出现错误和意外情况时,更应善于发现其中的闪光点。

例如,学习“几分之几”时,教师发给学生每人一张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纸,要求折出这张纸的1/2并涂上颜色。学生交流汇报时,一生指着同桌说:“老师,他没有交作品。”这个学生无奈地把纸片从桌下拿出来贴到黑板上,这时全班学生大笑起来,并传来了“这是1/4,不是1/2”的议论声。为了不使这个学生更尴尬,我极力保护他的自尊心,并引导学生进行再思考:“他知道折出了一个1/4,说明他听懂了今天的新知识。那么,怎样在1/4的基础上修改一下得到这张纸的1/2呢?”学生看着黑板上表示1/2和1/4的纸片纷纷思索,并得出了答案。突然,又有一个学生说道:“老师,我也得到一个分数——4/8,它的大小与1/2一样。”于是,教室里的气氛一下子热闹起来,那位出错的学生也笑了。因此,教师在课堂中既要营造民主、平等的氛围,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问题的思考中来,并及时引导学生反思。这样,学生才会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才能有所创新,从而提高创新能力。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之中,使学生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学习数学。这样不仅能交给学生学习的主动权、张扬学生的个性,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获得学习数学方法的同时体验知识,体验EEPO有效教育,品尝到成功的喜悦,甚至产生EEPO有效教育倡导的“二八效应”及“三八效应”。

(责编 蓝 天)endprint

猜你喜欢
分数情境妈妈
分数的由来
无限循环小数化为分数的反思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可怕的分数
算分数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不会看钟的妈妈
妈妈去哪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