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操作策略

2014-04-04 20:43曹兴军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4年4期
关键词:直角三角形内角独立思考

曹兴军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优化学生的思维方式,增强学生有效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创新的能力,而且对于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实事求是的态度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造环境、捕捉机会,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一、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

【案例1】“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片段。

师:(课件出示正方形)在数学中,我们将正方形的四个角叫做它的内角,正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呢?(板书:内角和)

师:现在老师将这个正方形沿着对角线剪开(课件演示),变成了两个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

师:三角形有几个角?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三角形的内角和。(板书课题)

师:(课件出示一个直角三角形)这个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呢?

师:把一个长方形沿对角线剪开,会怎样?(课件演示)这个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师:通过刚才的研究,同学们有什么发现?

生:是不是所有的直角三角形其内角和都是180度?

(师生交流。)

小结:所有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都可以看做长方形的一半,是180度。

师:通过刚才的研究,同学们还能提出和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有关的数学问题吗?

生: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师:(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三角形的内角和。(板书课题)

这里,教师巧妙地创设出一个特殊的数学情境: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以此引发学生深度思考。通过交流,学生发现和提出了新的有价值的数学问题,也就是本课要研究的重点问题。教学中教师营造了良好的、宽松的课堂氛围,让每个学生都敢于提问,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善用引导启发,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案例2】“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教学片段。

提问:(出示图形,如图1)这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吗?

引导:这两个图形规则吗?能不能想办法“变”成我们熟悉的图形呢?

操作:请同学们在练习纸上分一分、画一画。

提问:先看第一幅图,谁来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多媒体动态演示图形的平移和转化过程。)

引导:这两幅图原来怪怪的。经过平移或旋转,都转化成了什么图形?

交流:现在能比较它们的面积相等吗?

生:相等。

引导:这里的相等,是我们借助了一种很重要的策略得到的,是什么策略呢?

生:转化。

提问:转化以后,图形的什么没有变?

生:面积。

引导:面积没变,干吗还要转化?

学生自由说:原来图形不规则,不容易比较……

小结:转化后,我们就把复杂的不规则的图形转化成了简单的规则图形。

这里,教师通过问题情境,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意识到用转化的策略将复杂的不规则的图形转化成简单的规则图形,体会转化策略的优点,把握了问题的本质。学生自主意识得到增强,独立思考的能力得到提升,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三、巧抓课堂生成资源,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好奇心

【案例3】“长方形的周长”教学片段。

出示一道习题:“王爷爷家用篱笆围一个长10米、宽6米的长方形鸡圈,需要篱笆多少米?”

生1:(10+6)×2=32(米)。

师: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2:10×2+6×2=32(米)。

生3:如果鸡圈有一面靠墙,就不需要这么多篱笆了。

师:能够联系实践思考问题,很好。

生4:也有可能两面靠墙。

师:同学们考虑得很全面。一面靠墙或者两面靠墙需要篱笆多少米呢?我们可以借助什么思考?

生5:画图。

师:下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画出示意图,列出相应的算式解答。

就这道习题而言,面对课堂教学中学生这种突然出现的回答,教师没有打断学生的思考,及时有效地利用这一生成资源,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好奇心,使学生在新知学习中不断提高认识,有效构建新的知识体系,领悟方法,发展思维,实现创新。

四、经历猜想、验证,体验知识的再创造过程

【案例4】“比的基本性质”教学片段。

1.问题引入。

问题1:回忆除法的商不变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

问题2:说说比同除法、分数的关系。

问题3:求出3∶4、6∶8、9∶12三个比的比值,得出3∶4=6∶8=9∶12。

提问:观察、分析“3∶4=6∶8=9∶12”前项、后项的变化,有什么发现?

生:比的前项、后项同时乘2或3,比值不变。

2.引发猜想。

引导学生思考:根据刚才的发现,联系分数的基本性质和除法商不变的性质,想一想:两个比值相等的比之间有怎样的性质和规律?

学生交流汇报,形成猜想: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比值不变。

3.验证规律。

提问:是不是所有的比都有这样的变化规律?你能想办法验证吗?

学生验证后,交流各自的想法。

生1:根据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认为比应该有类似的性质。

生2:把比写成分数的形式,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发现比确实有这一规律。

生3:应用刚才的猜想举例,然后求出两个比的比值,发现猜想是正确的。

生4:将比写成除法的形式,根据除法商不变的性质推导出比确实有这样的性质。

4.总结提升。

师:谁能用一句话概括比的基本性质?“相同的数”是不是什么数都可以?为什么?

总结: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在整个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来探索,经历“先猜想,后验证”,将观察、分析、假设、验证交织在一起,体验知识的再创造过程,不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根据条件合理作出猜想,培养思维的创造性。在这样的数学活动中,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与技能,而且创新意识和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总之,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善于独立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应该从课堂的点滴做起,为学生创设发现并提出问题的情境,善用课堂中能够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好奇心的生成资源,引导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经历知识再创造的过程,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全面提升。

(责编 黄春香)endprint

猜你喜欢
直角三角形内角独立思考
多边形内角和再探
含30°角直角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育的目的是独立思考的培养
三角与数列试题精选
三角形分割问题
谈独立思考
拼搭直角三角形
多边形内外角问题的巧解
谈独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