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艺文志》著录小说书目提要二则

2014-04-06 00:22王齐洲揣松森
华中学术 2014年2期
关键词:伊尹艺文志小说家

王齐洲 揣松森

(1.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79;

2.广东茂名第一职业技术学校,广东茂名,525400)

《汉书·艺文志》著录小说书目提要二则

王齐洲1揣松森2

(1.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79;

2.广东茂名第一职业技术学校,广东茂名,525400)

《汉书·艺文志》诸子略著录小说家之小说15部,不仅反映出传统小说的基本形态,也反映出汉人的小说观念。在全面系统收集整理有关小说资料的基础上,撰写每部书目的提要,是推进有关研究的必然要求,也是对史志子部小说研究作出的贡献。笔者已经完成《〈汉书·艺文志〉著录小说资料辑录》,拟在此基础上撰写书目提要。本文选取《伊尹说》《鬻子说》二书作为样本写出提要,希望听取各方面意见,使史志子部小说书目提要工作能够扎实而有效地开展下去。

《伊尹说》提要 《鬻子说》提要

为书目撰写提要肇自西汉刘向《别录》,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和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将其发扬光大,清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则集其大成。余嘉锡赞“《提要》之作,前所未有,足为读书之门径,学者舍此,莫由问津”[1],充分说明书目提要既是中国文化研究的传统形式,也是文化积累和传承的有用津筏。《四库全书总目》共为319部小说撰写了提要(其中存目196部),可谓传统史志子部小说书目提要的翘楚。通俗小说书目提要则以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和《日本东京所见小说书目》、柳存仁《伦敦所见小说书目提要》、江苏省社科院文学所主编《中国通俗小说总目提要》为代表。刘世德主编《中国古代小说百科全书》(1998年)、石昌渝主编《中国古代小说总目》(2004年)、朱一玄等编《中国古代小说总目提要》(2005年)收入两类小说,其取舍标准以今人为主,兼顾古人。笔者拟作《〈汉书·艺文志〉著录小说书目提要》,是要在全面收集整理《汉志》小说相关资料的基础上,以一种历史还原的方法,准确客观地描述史志著录小说的基本面貌,以利于人们正确了解和认识古体小说,借鉴和吸收其创作经验,促进当下小说的创新与发展。这里选刊二则,望读者诸君不吝赐教,以促进研究的深入。

一、《伊尹说》提要

伊尹名挚,一作贽,传为商初贤臣。生于空桑,有莘之君命烰人养之。长而贤。夏桀时耕于有莘之野,汤使人聘迎之,五反然后肯往从汤。相汤伐桀救民,以天下为己任。商汤立,尊之为阿衡。一说为有莘氏媵臣,负鼎俎,以滋味说汤,致于王道。汤崩,立外丙。外丙崩,立仲壬。仲壬崩,立太甲。太甲暴虐,伊尹放之于桐宫,摄行当国。三年,太甲悔过返善,乃迎太甲而授之政(一说伊尹放太甲而自立,太甲潜出桐宫,杀之。然伊尹在有商尊崇几于商王,观甲骨卜辞自知,若果自立被杀,不当如是受崇)。太甲尊为保衡。沃丁时卒,沃丁以天子之礼葬之于亳。孔子曰:“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孟子称:“伊尹,圣之任者也。”《尚书·胤征》说伊尹作有《汝鸠》《汝方》,《史记·殷本纪》说伊尹作有《女鸠》《女房》《咸有一德》《伊训》《肆命》《徂后》及《太甲》。今《尚书》有《咸有一德》《伊训》《太甲》三篇。

《汉书·艺文志》道家有《伊尹》五十一篇,小说家有《伊尹说》二十七篇。伊尹虽为先秦诸子所景仰,但儒、道两家取径不同。儒家强调其“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进,退亦进”,只承认其“以尧舜之道要汤”,不承认其“以割烹要汤”。道家则强调伊尹“强力忍垢”。《吕氏春秋·先己篇》载汤问伊尹:“欲取天下,何如?”伊尹曰:“欲取天下,天下不可取;可取,身将先取。”《淮南子·泰族训》云:“伊尹忧天下之不治,调和五味,负鼎俎而行,五就桀,五就汤,欲将以浊为清,以危为宁也。……游不论国,仕不择官,行不辟污,曰伊尹之道也。”这些记载均有鲜明道家色彩。可见伊尹在秦汉之际已是道家面目,故《汉志》道家首列《伊尹》五十一篇。《汉志》道家《伊尹》中是否含有《汝鸠》《汝方》《肆命》《徂后》等《尚书》未收之篇,不得而知。揆诸情理,以上诸篇当时已佚,不然应收入《尚书》。而《逸周书·王会》载伊尹“四方献令”,当是伊尹传闻之遗存。孟子称“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以为伊尹不能与孔子相提并论,战国中期以后伊尹在儒家学者中影响力减弱。而《庄子》及秦汉间道家对伊尹颇多推崇,故《汉志》所著录之道家《伊尹》,应是战国中后期以来道家所述之伊尹学说,此学说当合于“强力忍垢”之内涵,故入道家类。而《伊尹说》者,解说《伊尹》大义,辅以闾巷传说,实小说家之流。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经、说受到重视,故解说儒家者入六艺或儒家类,不入小说家类。汉初推崇黄老之学,道家亦尊宠一时,故不独《老子》有多家解说,其他道家亦多有解说者。《老子》为可靠文献,道家尊之为《道德经》,故其解说可自成家,《汉志》仍在道家类著录;《伊尹》乃集合道家传说而成,本与儒家之说不合,亦不如《老子》有系统条理,其解说者只能是道听途说,不本经传,故《伊尹说》列入小说家类。

《伊尹说》二十七篇何时成书不可考。《吕氏春秋·本味篇》述伊尹以至味说汤事颇详,并未说来自何书。鲁迅云“盖亦本《伊尹书》”,实为推测之辞,并无确证。然儒家不信“割烹要汤”事,故此事当是道家所传。其事虽有道家之理,却颇多里巷之说。伊尹故事,播在人口,传闻异词,《本味篇》据以载入,其为解说《伊尹》之小说家言盖亦明矣。清人严可均云:“《吕氏春秋·本味》……此疑即小说家之一篇;《孟子》‘伊尹以割烹要汤’,谓此篇也。”观其文辞风格,洵为卓见。梁玉绳也赞成此说,他在《吕子校补》中云:“《汉志》小说家有《伊尹说》二十七篇,《司马相如传》索隐称应劭引《伊尹书》,《说文》栌字、秏字注亦引伊尹之言,岂《本味》一篇出于《伊尹说》欤?”余嘉锡以为:“古书所引黄帝、成汤、伊尹、师旷语,未必出于小说家。王应麟《汉志考证》,以贾谊书及《史记》所称汤曰为天乙书,殊无以见其必然也。然谓《吕氏春秋·本味篇》为出于小说家之《伊尹说》,则甚确。”并详引翟灏《四书考异》以证明“王说之确”。《伊尹说》之内容风格大略类此。以此类推,《说苑·君道》之论君主知人择士,《臣术》之论三公九卿,也许即《伊尹说》遗篇。如《说苑·臣术》载伊尹语云:“三公者,知通于大道,应变而不穷,辨于万物之情,通于天道也。其言足以调阴阳,正四时,节风雨,如是者举以为三公。九卿者,不失四时,通于沟渠,修堤防,树五谷,通于地理者也。能通不能通,能利不能利,如是者举以为九卿。”亦为有道家之理而多里巷之说,所谓“其语浅薄,似依托也”。《伊尹说》成书年代不会太早,可能在秦汉之际。《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唐司马贞索隐引应劭云:“《伊尹书》曰:‘果之美者,箕山之东,青鸟之所,有卢橘夏熟。’”如《伊尹书》疑即小说家《伊尹说》,则东汉后期此书仍在。今本应劭《风俗通义》不载,乃因宋以后《风俗通义》缺失太甚所致。魏晋以降,不见有人再引《伊尹说》,则小说家《伊尹说》已失传矣。清人马国翰有辑本一卷,收入《玉函山房辑佚书》,有嫏嬛馆本、楚南书局本;《子编》道家类亦收入[2]。

二、《鬻子说》提要

鬻子,姓芈,名熊。鬻,古音米,省作粥,故一作粥子。帝喾高辛火正祝融之后、陆终子季连之裔。相传年九十见文王,文王尊为师,武王、成王皆师事之,并有所问,然未及受封而卒。至成王时,举文、武勤劳之后嗣,鬻熊子熊丽、孙熊狂均亡,封其曾孙熊绎以子男,居楚蛮之丹阳。而鬻熊被封为楚祖,为后嗣世代祭祀。唐、宋时官祠诏与文王配享。

《鬻子说》,《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小说家著录十九篇,注曰:“后世所加。”又有道家《鬻子》二十二篇,注曰:“名熊,为周师,自文王以下问焉。周封为楚祖。”如同《伊尹说》乃是对《伊尹》之解说,《鬻子说》亦当为解说《鬻子》之书,故道家之《鬻子》与小说家之《鬻子说》应是两书。然后世只传《鬻子》,未见《鬻子说》,或著录于道家,或著录于小说家,或著录于杂家。《隋书·经籍志》子部道家著录《鬻子》一卷,注云“周文王师鬻熊撰”。《旧唐书·经籍志》丙部子录小说家著录《鬻子》一卷,题“鬻熊撰”。《新唐书·艺文志》丙部子录道家著录《鬻子》一卷,题“鬻熊”撰;又录《逄行珪注鬻子》一卷,注云“郑县尉”。此后,逄注本《鬻子》通行,而古本《鬻子》失传。《宋史·艺文志》子部小说类著录逄行珪《鬻子注》一卷。《四库全书总目》入子部杂家类,且注云“浙江总督采进本”,而此本正是逄注本。凡此种种,说明唐以后各《史志》所著录之《鬻子》均为逄行珪注本。至于马总《意林》所引《鬻子》六篇本,《文献通考》引高似孙《子略》所收十二篇本,《文献通考》称陆佃所校十五篇本,皆是一书,只是归类、分合不同而已。今传本《鬻子》是《汉志》著录道家《鬻子》二十二篇之残篇断简,原本成书当在秦汉以前。《鬻子》一书当然不是鬻熊自撰,而是由后人根据传闻“裒集成编”。而《汉志》著录之小说家《鬻子说》十九篇为“后世所加”,极可能产生在汉初黄老道家盛行之时。《鬻子说》在隋唐已不传,故《隋志》小说家不载,其散佚大概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考《文选》李善注多引《鬻子》,与今传逄注本《鬻子》文多相合,如《文选》卷十六江淹《恨赋》注引《鬻子》:“君王欲缘五常之道而不失,则可以长矣。”与逄注本《鬻子·贵道》最末一句同,仅“长矣”逄本为“长久”。《文选》卷三十谢灵运《斋中读书》注引《鬻子》:“禹治天下,朝廷之间,可以罗雀也。”逄注本《鬻子·上禹政》为:“是以禹当朝廷间也,可以罗爵。”“爵”“雀”,古今字。《文选》卷三十六王融《永明九年策秀才文》注引《鬻子》:“昔大禹治天下,以五声听治,为铭于筍簴曰:教寡人以道者击鼓,教寡人以义者击钟,教寡人以事者振铎,语寡人以忧者击磬,语寡人以狱者挥鞀。”逄注本《鬻子·上禹政》为:“禹之治天下也,以五声听,门悬钟、鼓、铎、磬,而置鞀,以得四海之士,为铭于簨簴曰:教寡人以道者击鼓,教寡人以义者击钟,教寡人以事者振铎,语寡人以忧者击磬,教寡人以狱讼者挥鞀。此之谓五声。”《文选》卷三十八任昉《为萧扬州荐士表》注引《鬻子》:“吾闻之于政也,知善不行者谓之狂,知恶不改者谓之惑。夫狂与惑者,圣人之戒也。”逄注本《鬻子·曲阜》全同,仅前有“昔者鲁周公曰”一语。逄行珪与李善为同时人,《文选》注引《鬻子》又与逄注本《鬻子》原文略同,说明他们各有所本,且为前代所留传,不然,二人不可能同时造假而偶合。四库馆臣以《四八目》不载《鬻子》所提禹、汤七大夫而断定“似乎六朝之末尚无此本。或唐以来好事之流依仿贾谊所引,撰为赝本,亦未可知”,纯为揣测之词,不足为据。《四库提要》云“贾谊《新书》亦引其成王问答凡五条”,亦误。其实贾谊所引为六条,其中一条与文王问答,一条与武王问答,四条与成王问答。至于谓:“观其标题甲乙,故为佚脱错乱之状,而谊书所引则无一条之偶合,岂非有心相避而巧匿其文,使读者互相检验,生其信心欤?”亦为勇于质疑之说。而换一个角度,其文“佚脱错乱之状”,正是该书流传日久、散佚脱落之表征。说“谊书所引(与该书)则无一条之偶合”,亦不尽是事实。其实贾谊《新书》与今本《鬻子》多有相似之说,稍作比对即知。此外,杨慎《丹铅录》以为逄注本《鬻子》不载贾谊《新书》所引之文,以及“《文选》注引《鬻子》‘武王率兵车以伐纣,纣虎旅百万,阵于商郊,起至黄鸟,至于赤斧,三军之士莫不失色。’今本无之”,从而断定其为“伪书”,亦难以服读者之心。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九流绪论下》又谓今本《鬻子》“概举修身治国之术”,“与柱下、漆园宗旨迥异”,以为其非道家言。此亦因不了解早期道家不避谈礼,故亦有修身治国之术,《庄子》有孔子问礼于老子之记载,湖北荆门郭店出土楚简《老子》甲、乙、丙本均无攻击儒家礼义之言辞,而鬻子乃楚族先祖和楚人精神之源,其思想对春秋战国时期的道家或有影响,但起始并非严格意义之道家,故不应以老庄思想为规范来判断其非道家言。也许正因为《鬻子》思想不全合于老庄思想,它才可能真正是楚地传留之鬻熊学说,而不是后人伪造。《列子·天瑞》引《鬻子》云:“物损于彼者盈于此,成于此者亏于彼。损盈成亏,随世随死。”《列子·黄帝》引《鬻子》云:“欲刚,必以柔守之;欲强,必以弱保之。积于柔必刚,积于弱必强。观其所积,以知祸福之乡。”这与老庄“清虚自守,卑弱自持”“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旨趣相合,将《鬻子》列为道家之祖至为允当。

《鬻子》有一卷本和二卷本。一卷本主要有《十二子》本、《五子书》本、《子汇》本、《诸子褒异》本、《四库全书》本、《墨海金壶》本,均为逄行珪注本。另有明《杨升庵先生评注先秦五子全书》本、归有光辑评《诸子汇函》本、谢汝韶注《二十家子书》本,清任兆麟选辑《述记》本。二卷本主要有《道藏》本,明杨之森补辑《养素轩丛录》本、《廿二子全书》本、《子书百家》本、《百子全书》本,清钱熙祚辑逸《守山阁丛书》本,民国叶德辉校辑《观古堂所著书》本。今通行本为钟肇鹏《鬻子校理》本,收入《新编诸子集成》,中华书局2010年出版[3]。

*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二十五史《艺文志》著录小说资料集解”[11AZD062]阶段性成果。

注释:

[1]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卷首《序录》,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51页。

[2]参见孔安国传,孔颖达疏:《尚书正义》,何晏集解,邢昺疏:《论语注疏》,赵岐注,孙奭疏:《孟子注疏》,杜预注,孔颖达疏:《春秋左传正义》,郑玄注,孔颖达疏:《礼记正义》,以上均为《十三经注疏》本;王先谦:《韩非子集解》,王先谦:《庄子集解》,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应劭撰,王利器校注:《风俗通义校注》,以上均为《新编诸子集成》本;徐元诰:《国语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刘向撰,向宗鲁校证:《说苑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刘向编著,石光瑛校释:《新序校释》,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范晔:《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萧统编,李善注:《文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郦道元:《水经注》,《四部丛刊》本;魏征等:《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欧阳询:《艺文类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李昉等:《太平御览》,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郑樵:《通志》,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王应麟撰,张三夕、杨毅点校:《汉艺文志考证》,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马端临:《文献通考》,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杨慎:《丹铅录》,《四库全书》本;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58年;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顾实:《汉书艺文志讲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李学勤:《简帛佚籍与学术史》,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期刊论文从略。

[3]参见王先谦:《韩非子集解》,王先谦:《庄子集解》,杨伯峻:《列子集释》,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应劭撰,王利器校注:《风俗通义校注》,以上均为《新编诸子集成》本;徐元诰:《国语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刘向撰,向宗鲁校证:《说苑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刘向编著,石光瑛校释:《新序校释》,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萧统编,李善注:《文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魏征等:《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欧阳询:《艺文类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李昉等:《太平御览》,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刘昫:《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郑樵:《通志》,北京:中华书局, 1987年;马总撰,王天海译注:《意林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王应麟撰,张三夕、杨毅点校:《汉艺文志考证》,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马端临:《文献通考》,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高似孙撰:《子略》,《丛书集成初编》本;脱脱等:《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杨慎:《丹铅录》,《四库全书》本;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58年;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顾实:《汉书艺文志讲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李学勤:《简帛佚籍与学术史》,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期刊论文从略。

猜你喜欢
伊尹艺文志小说家
一个厨子灭了一个王朝
伊尹摄政
《明史·艺文志》史部地理类订误十一则
著名小说家、诗人、编剧阿来
欲共牡丹争几许:小说家周克芹
如果历史是一群喵
一个厨子灭了一个王朝
湘乡文化发展的历史与概况——《湘乡县志·艺文志》与《湖南省志·艺文志》之比较分析
经商讨债讨成了“小说家”
《南明史·艺文志》经部著录标准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