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于涟阅读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2014-04-07 15:30乔一航
关键词:于漪阅读教学文章

乔一航

(河南大学 文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0)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中所占的比重最大,它是以文章的阅读教学为中心,组织学生解读文本、培养阅读能力的教学活动,在整个语文教学中处于基础和核心地位。学生听、说、写能力的提高,都要依赖于语文阅读能力。但是在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因长期找不到有效的教学方法,仍然存在许多问题。近年来,有许多教师、学者针对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其中,我国著名教育改革家于漪老师,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进行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丰硕的阅读教学成果,提出了一些重要的理论,对于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阅读教学实践来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一、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就学校的语文教学而言,阅读是语文之根,是学习之母,是教育之本”。①通过阅读训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也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形式多样,方法不一,若不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往往会事倍功半。传统语文阅读教学中就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首先,在阅读教学中重教轻读。传统的阅读教学方式就是老师讲、学生听,受这种阅读教学方式的影响,很多老师在上阅读课的时候,过于注重“教”,不是指导学生读教科书,引导他们理解掌握知识,而是迷信自己的讲解,认为只要自己讲得系统、生动,学生就一定能理解得透彻,掌握得牢固。在实际的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却成了观众,这种阅读教学方式,于教于学都不合理,对于老师来讲,费尽心思设计教学中的问题,课堂上还要不停的对文章进行分析讲解,学生还未必能理解;对于学生来说,语文课上自主阅读的时间很少,思考的时间也少,只是一味的听老师讲,被动地接受知识,成了被填的鸭子、知识的容器,所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自然也不好。

其次,教学方式单一。首先是讲解方式单一,教师从文章的题目讲起,一个自然段接着一个自然段地讲,而不是将整堂课分成若干部分,精心设计各个教学环节。提问方式单一,提问的内容总是文中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段落大意等问题。练习方式单一,通常是通过布置课后作业的形式,对文中的内容加以练习。形成教学方式单一的原因有多种,老师在备课过程中没有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老师习惯了这种教学模式,缺乏创新精神,如果是讲某一篇或几篇文章时都用这种方式,老师所讲的内容对学生就会失去吸引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老师讲课的情绪就会受到影响,从而导致教学效率不理想。

第三,教学中死扣教材进行教学。很多老师在上阅读课的时候,把教材当作中心,当成考试阅读的典范进行教学,把学习这一篇文章作为教学目的,教学中很少联系实际或联系其它学过的文章中的知识,教学过程就是分析这一篇文章的内容,分析之后得出的结论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和这篇文章的写作特点,要求学生熟记难写的字词,背诵有关文学常识,归纳文章主要内容。一篇文章的内容是有限的,所涵盖的知识也是有限的,但相关的知识却是无限的,用这种死扣教材的方式来教导训练学生,将会扼杀学生的思考,他们的阅读教学并不是引领学生自己去阅读、去感悟,而是让学生记一些标签式的知识,这就造成学生阅读能力无法提高,而且对阅读越来越不感兴趣。

二、于漪语文阅读教学的优势

首先是充满吸引力的阅读教学理论。于漪老师通过长期的语文阅读教学实践,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探索、研究,为我们总结出“要使阅读训练有成效,课要上得有吸引力”的阅读教学理论,要想让阅读课充满吸引力,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阅读教学要有明确的目的

在传统语文阅读教学中,往往存在着教学目的不明确,要求繁多的问题。教学目的不宜过多,但一定要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提高语文阅读能力。例如《记金华的两个岩洞》一文,可讲的内容很多,但于漪老师在确定这篇文章的教学目的时,只选取了两个:“(1)学习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状物的方法;(2)理解本文以‘泉水’为线索组织材料的特点,懂得插说在文中的作用”,②简洁精炼。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文章时集中精力,学有所得。在这堂课中学生学得并不多,但是,学生可以将所学内容切实掌握,“一日不多,十日许多”,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学生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就会得到提高。

(二)阅读教学要有鲜明的节奏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依据教材的内容精心设置教学的各个环节,而且各环节要环环相扣,有详有略,有主有次,有起有伏。采用这种教学方式进行阅读教学,可以解决阅读教学中平淡无奇的问题,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是重视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阅读教学思想。“阅读教学是引导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一种特殊形式的认识过程”③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目的不是让学生学会某一篇文章,而是通过学习某一篇文章,来学习阅读文章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还学生阅读思考的时空

阅读就是思考,于涟老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过程中,为学生创造积极思考的条件,让学生动脑思考问题。具体来说,首先要抓住矛盾,才能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其次,要增加一定的难度,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但要注意的是,问题也不要提得过难,要掌握好这个“度”。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善于调动学生记忆仓库中的旧知识,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识理解掌握新内容。她在讲《春》一文时,讲到“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一句时,抓住了“逼”字,要学生运用学过的诗句恰当地表达出这个生动的字眼的含义,学生积极地思考,找出了“两山排闼送青来”的古诗句。这样一来,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2.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阅读教学中,能让学生提高语文能力的方法并不是唯一的,但有一点很重要,就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上海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曾讲过:“学生的学习过程虽然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但无论这个过程如何特殊,学生总是认识的主体,他的认识活动只能通过他自己的实践和感知,在他自己的头脑里进行,旁人是谁也代替不了的”。④这句话就说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长期以来,阅读教学中都存在着“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教师恨不得把所有的知识都塞进学生的脑袋,一味的进行讲解,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都得不到充分发挥。针对这一问题,于漪老师提出:“课堂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语文能力训练的场所,要放手让学生读,让学生说,让学生写,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求知。上课最忌讳的是教师喋喋不休地讲,学生无事可做,无须动脑筋,处于被动状态,学生学习潜力受抑制,不可能精神振奋地学习”。⑤因此,在阅读课上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于漪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及其影响

(一)阅读教学声情并茂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最常见的问题就是把课上得枯燥无味。如果阅读课没有上得使学生兴趣盎然,对学生没有吸引力,那么学生的学习效果自然不会好。但是,阅读教学中怎样才能吸引学生、让学生兴趣盎然呢?对于这个问题,于漪老师提出了“课文教学声情并茂,对学生学习有强大的吸引力”,⑥就是在阅读教学中,既要重“声”,又要重“情”。“阅读”不是只阅不读,文章只有读通了,才能理解,尤其是那些读起来琅琅上口的文章,就更应该多读。于漪老师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就特别注重学生的朗读,例如,讲朱自清的《春》一文,由于文章描绘景物的语言十分优美,用词准确、生动,比喻的形象鲜明,于漪老师就抓住文章这一特点,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朗读,在讲解之后,再次指导学生进行朗读,通过反复诵读,咀嚼推敲,让学生体会文章的情境,理解文章的情感。同时,作为老师,要用各种方式去引导学生体会蕴含于文章之中的情感。学生体会到了文章中的情感,自然也就理解了文章。

(二)不忽视知识的储存

对学生来说,在众多类型的阅读中,古诗文阅读相对于现代文阅读,要更加难懂,可背诵一些古诗文中的名篇是中学生所必需的,课本中所选的古诗文又是古代文学作品的精华,要求学生能够背诵,如果是靠死记硬背来掌握,显然不行,于漪老师指导学生背诵课文的实践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例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一文,文章篇幅较长,所以于漪老师先范读全文,让学生熟悉生字难词,然后再分段让学生朗读,每读过一段,就对这一段进行分析、讲解,让学生理解本段内容,讲解之后,让学生再次朗读,并尝试着背诵。让学生先理解课文,体会文章文辞的优美,结构的严谨,在此基础上记忆,就可以记得快、牢、准。

(三)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作一番精心的设计,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巧作安排。这样才能切实废除繁冗、呆板的讲解,使学生有兴趣,学有所得”。⑦可以看出,精心的课堂设计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那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到底要怎样安排、设计教学环节呢?于漪老师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课堂的导入,我们知道在中学语文教学活动过程中,导入是一堂课的开始,如果没有好的开始,整堂课的效果就会受到影响。于漪老师在实践中不会因某一环节简短而不去重视它,她强调要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且要环环相扣,让学生觉得课堂既有节奏感,又有连续性,这样的教学环节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聚精会神的听课,于教于学都能取得良好效果。

总的来说,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它既要传承文化知识,也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情感,又要塑造学生的心理品质,还要为写作实践奠定基础,所以我们必须予以重视。对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许多老师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看法,学习于漪老师的阅读教学理论,领会她的阅读教学思想,对当前的阅读教学实践有积极影响。这个“学习”并不是机械的照搬她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我们要结合自身的特点,博采众长,广泛的学习和借鉴,灵活的吸收和运用他人的优秀的教学方法,而不是生搬硬套和简单模仿,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发挥其指导作用,这样才能成长为一名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优秀的语文老师。

注 释:

① N.B.史密斯:《阅读中理解的多样性》,山东教育出版社,1982年1月。

② 于漪:《于漪文集》(第二卷),载自《于漪文体教案选》,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88页。

③ 于漪:《于漪文集》(第二卷),载自《拨动学生心弦》,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95页。

④ 陈成龙:《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载自《教学与管理》,1997 年第 1、2 期。

⑤ 于漪:《于漪文集》(第二卷),载自《拨动学生心弦》,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97页。

⑥ 于漪:《于漪文集》(第二卷),载自《阅读课面面观》,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4页。

⑦ 于漪:《于漪文集》(第二卷),《谈谈课堂设计》,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73页。

[1]于漪.于漪文集[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2]吴静.于漪语文阅读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

[3]N.B.史密斯.阅读中理解的多样性[M].山东教育出版社,1982.

[4]王绳媛,杜慧春.于漪课堂教学节奏没说略[J].景德镇高专学报,2006-09,21(3).

[5]曾一果.关于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D].苏州大学,2010-09.

[6]吕叔湘.叔湘论语文教学[M].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

[7]于漪.看新课程标准[J].中学语文,2003,(1).

[8]于漪.语文教育集[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猜你喜欢
于漪阅读教学文章
“人民教育家”于漪:坚守三尺讲台,胸怀江河世界
于漪:用一辈子学做教师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如何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教出说明文的“立体感”——从于漪老师《晋祠》一课的经典性与现实意义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