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收入问题的河南粮食生产与现代农业发展研究

2014-04-08 02:35张良悦程传兴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河南现代农业粮食

刘 敏, 张良悦, 程传兴

(河南农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2)

近年来,中国粮食生产呈现明显的“北移西扩”趋势,中部粮食产区的产量比重不断上升,在中国粮食安全战略中占据重要地位.河南省是粮食生产的重点省区,连续多年一直位居全国之首.2011年9月,《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提出,“积极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发展的路子”,这使河南省的农业发展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中国目前的粮食安全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粮食问题”,而是发展经济学所称之的“农业问题”或“收入问题”[1],即粮食安全可能的隐患不是由于生产能力,而是由于生产者收入低下和增长滞缓所致.粮食产出增加与农民收入下降的困惑成为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的最大障碍,也是中原经济区建设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如何解决“收入问题”对粮食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就成为河南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发展必须解决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本研究基于河南农业和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对河南粮食和农业生产“收入低下”的制约因素进行了理论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河南农业发展应该走以提高农业收入促进粮食增产的发展思路,以及从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方面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具体措施.

1 河南粮食生产的成就与再增长的困境

河南是全国粮食生产的主产区,在中国工业化大力发展和城市化加速推进的今天,河南作为国人粮仓生产基地的地位愈加凸现(图1).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粮食播种面积占全国粮食播种面积的比重稳中有升,从最低的7.56%上升到最高的9.01%;粮食产出水平占全国产出水平的比重也稳步增长,从最低的6.25%上升到最高的10.26%.1998年河南粮食产量突破400亿kg,2006年突破500亿kg,占全国粮食产量的1/10.不仅保证了河南近一亿多人口的粮食供应,而且每年还有150亿kg的粮食调出河南.2005年以来,河南省对全国粮食安全的贡献率一直保持在15%以上,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2].

图1 河南粮食生产与全国粮食生产情况的比较

河南粮食生产大省的地位不仅表现在粮食总产出水平上,更表现在粮食的种植结构上.2010年,河南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面积的6.51%,仅次于黑龙江,占全国的9.72%,居全国第二;但是,播种面积占全国播种面积的8.87%,大于黑龙江省,居全国首位.在农业生产中,河南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68.36%,与全国平均水平68.38%基本持平;从种植结构上看,河南谷物种植比重为91.59%,远高于全国水平55.92%,其中,稻谷、小麦、玉米的种植比重分别为6.44%,54.21%,30.25%,而同期全国平均水平分别为18.59%,15.10%,20.23%.中国近年来虽然粮食持续增长,但种植结构的调整也是其中的一个主要因素,其中玉米所占比重逐步提高,对此应该有客观的认识,不能盲目乐观(图2).例如,1995年,稻谷、小麦、玉米的种植比重为20.51∶19.26∶15.20;2005年的种植比重调整为18.55∶14.66∶16.95;2010年则进一步调整为18.59∶15.10∶20.23.所以,无论是从粮食总产量上,还是粮食种植结构上,都说明河南粮食生产的主体地位不容动摇,由此也决定了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河南粮食生产的战略定位.

河南粮食生产对国家粮食安全做出重要贡献的同时,也必须清楚地看到河南粮食生产进一步增产的困难和忧患.图2显示,河南粮食生产在改革开放后的30多年里,其年增长率的变动幅度大于全国粮食年增长率的幅度,只是到了2008年之后才趋于一种稳步增长状态.这里面除了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以外,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粮食生产可能由于“农业收入低下”而导致的徘徊甚至下滑.

图2 河南粮食增长与全国粮食增长比较

表1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来源比较分析

Table1Comparativeanalysisunitpercapitanetincomeofruralhouseholds

2000纯收入/元Netincome工资/元Income经营/元Operating财产/元Property转移/元Transfer2010纯收入/元Netincome工资/元Income经营/元Operating财产/元Property转移/元Transfer全国National2253.42702.301427.2745.0478.815919.012431.052832.80202.25452.92构成Composition0.310.630.020.030.410.480.030.08速度/%Speed10.1313.227.1016.2019.10河南Henan1985.82473.681427.2429.1555.755523.731943.863240.4359.29280.14构成/%Composition0.240.720.010.030.350.590.010.05速度/%Speed10.7715.168.57.317.52

表1将全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与河南进行比较,由表1看出,2010年,河南省的人均纯收入水平为5 523.73元,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5 919.01元.从收入来源看,全国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占比分别为0.41,0.48,0.03,0.08;而河南省相应的比重分别为0.35,0.59,0.01,0.05.比较可以发现,河南省农民人均收入低下,主要是由于家庭经营性收入所占比重过高导致的,从而说明农民在粮食和农业生产上投入的越多,则相对越贫穷.为了提高家庭收入水平,农民可能会进一步增加外出务工的劳动投入,减少农业生产的劳动投入,这将有可能造成未来粮食生产中的劳动投入不足.

与2000年相比,从增长速度上进行比较发现,河南省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的增长速度却低于全国水平.尤其是在转移性收入中,河南省的增长速度不仅低于全国水平,而且在转移收入的量上排名逐步下滑,到2010年河南省成为全国农民转移收入最低的省份.将东部(山东和浙江)、西部(陕西和新疆)、中部(河南)及全国农村家庭人均转移性收入平均水平比较,河南农民的转移性收入不仅低于东部和全国水平,而且也低于西部水平(图3).将中部河南、江西、安徽、湖北、湖南的粮食生产大省与全国农村家庭人均转移性收入相比较,从中发现,5个粮食主产省农民的转移性收入都低于全国水平,而河南又处于最低水平(图4).这说明,虽然中央政府为了扶持农业和粮食生产采取了各种惠农政策,但这种普惠制在粮食生产大省并没有得到多少实惠,反而进一步印证了“穷省”(粮食生产大省)对“富省”(粮食主销大省)的补贴.这成为中国粮食和农业生产的一个典型性特征:粮食增产与农业收入低下.所以,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必须充分地认识农业发展中的阶段性特征,认识河南农业发展中存在着粮食生产在国家粮食安全中日益重要和农民收入持续低下的矛盾困惑.

这种状况除了政策因素之外,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客观原因:首先是人多地少,人地矛盾非常突出,劳动投入的边际产出严重低下,不足以引起农民对农业生产的应有重视.从总量上看,河南耕地面积仅次于黑龙江省的耕地面积,但是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112Ha,不足黑龙江省人均水平的15%,低于全国平均0.152 Ha水平.第二,城市化率严重偏低,2010年,全国城市化率平均水平为49.59%,河南省的城市化率为38.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11个百分点.尽管河南省已经成为劳务输出大省,但并没有实现真正的城市化移民,农地的社会保障功能包袱沉重,现代农业生产和精细化耕作障碍较多.第三,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种植业比重偏高,养殖加工业比重偏低,而且,在种植业中,粮食种植面积偏高,高价值农业偏低.例如,2010年河南省与山东省相比,在养殖业方面,从农村家庭居民平均每人出售的畜产品和水产品上看,河南省猪牛羊肉的人均销售量为52.26 kg,高于山东省的人均销售量36.4 kg,但是,在禽、蛋、奶和水产品上的人均销售为6.84,17.46,2.07,4.05 kg,远不及山东省的人均销售量44.37,24.66,5.26,24.07 kg.在种植业上,河南省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出售的主要农产品粮食、棉花、油料、麻类、烟叶、蔬菜、水果分别为540.07,4.42,15.21,0.47,4.12,126.29,39.25 kg,山东省相应的数据为563.16,34.78,25.11,0.05,1.10,366.4,88.08 kg.不仅粮食人均出售低于山东省,而且,在棉花、油料、蔬菜和水果上更是远远低于山东.比较分析充分说明粮食生产和农业发展仅从农业产业内部解决是不够的,必须考虑劳动力的转移和传统农业的改造,把现代农业生产和粮食生产结合起来统筹解决,从解决农民收入的角度来解决粮食生产问题.

图3 全国及部分省区农村居民人均转移性收入比较

图4 中部5省农村居民人均转移性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

2 河南粮食和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战略与措施

上述分析表明,中原经济区建设要把河南省建设成为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必须解决农民收入增长低缓问题.要解决农民收入问题,必须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并使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融入三化协调发展的战略之中.

中国农业现代化的主要目标有:一是保障粮食安全,保持谷物消费的高自给率;二是提高农业收益,增加农民就业岗位,改变农业弱势产业地位和农民收入低下的境况;三是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考虑资源、环境的客观约束,从长期上考虑粮食安全和农业生产;四是食品健康与安全,在保障宏观粮食供给的前提下,从食品生产链的角度保障居民获取健康与安全的食品.与此相对应,综合考虑河南粮食主产区地位凸显和农民收入低下的现实情况,研究认为,河南粮食发展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任务应该是:通过制度变迁与技术进步确保粮食生产,在粮食生产保障的基础上转变生产方式,发展高价值农业与食品加工产业,实现农业现代化与城市化的直接对接(图5).

具体措施为:(1)实施劳动力转移,适度规模经营.劳动力转移主要是转出农业劳动就业领域,包括2个方面,一是实施城市化移民,二是增加非农就业机会.实施城市化移民可以减少人地压力,提高人均耕地面积,从而有利于适度规模化经营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河南与山东人口总量相差无几,但由于山东的城市人口远远高于农村人口,尽管在粮食生产总量上,山东的产出水平低于河南的产出水平,但在人均提供的粮食供给方面却高于河南的水平.同时,山东省在现代高价值农业蔬菜和水产品生产上具有绝对的优势,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当然,城市化移民必须以放弃土地为先决条件,必须与土地流转相结合,真正形成城市化市民;否则,不能形成城市化的内需市场,也不能促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可以这样说,户籍制度改革、劳动力转移、土地流转与现代农业发展是相辅相成的,需要统筹解决[3].不能让一部分已经融入城市生活的农民一直低效率地占有农村的土地资源,也不能因为土地流转将不具有城市生活能力的人“被迫”离开农村.所以,在转移劳动力的过程中,要从大农业发展的角度去思考.非农就业机会的增加,既包括城市经济第二、三产业,也包括农村经济中围绕食品链所形成的第二、三产业.

注:①制度变迁;②技术进步;③农业生产方式转变;④农民生活方式转变;⑤农业产业化与农业治理模式转变.

图5河南粮食生产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任务与关键环节

Fig.5Henangrainproductionandthedevelopmentofmodernagricultureandkeystrategictasks

(2)重视技术进步,提高产出效率.河南虽然是粮食生产大省,但也是人口大省,土地资源稀缺,人均耕地资源低于全国水平,决定了传统的耕作方式的长期性和土地细碎化耕作的现实情况,农业经济效益低下,进而影响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发展.所以走现代农业道路必须解决农业收益低下的根本问题.这就需要进一步发展以“绿色革命”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农业的常规耕作方式,进一步推进以种子开发、现代养殖、设施农业为主要内容的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农业收益和农民收入.另一方面,随着收入增长、城市化和全球化带来的饮食结构的巨大变化,以及相应的高价值农产品生产和食品工业部门的变化[4],也进一步提出了对技术进步的要求,比如,产品加工、冷藏物流、保鲜配送等等.

重视技术进步不仅表现在加大农业技术投入上,而且更表现在完善农业推广体系和农民经营素质的提高上.现代农业生产无论是常规的化学方法生产,还是有机农业生产,都对农民提出了更高的知识要求.因为,现代农业已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土壤、天然种子、水利、气候、季节等内部生产因素,还需要大量的化肥、农药、人工种子、机械、农业设施等外部生产因素.如果从食品生产供应链的角度去考虑,则农民除了农业耕作方面的知识之外,还需要对居民的消费需求、市场信息、产业结构、产品品质、质量安全等其他方面知识的掌握.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在分析传统农业的改造时也特别强调对农民生产知识的改造和人力资本的提升[5].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是抓住了这一核心问题,就农业技术推广问题进行重点实施和政策安排.

(3)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实施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6].河南农业生产一方面必须紧紧抓住粮食生产,另一方面又必须大力发展设施农业,适度发展有机农业.在粮食生产方面,应该通过绿色革命,通过依靠以种子培育为代表的技术进步、完善的田间水利设施和实用的农业机械,进一步提高土地的产出效率,保持常规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设施农业方面,应该根据居民饮食结构的变化,大力发展现代养殖业和现代种植业,并通过养殖业和种植业,拓展产业链条,提供深加工和物流服务,增加非农就业机会.在有机农业生产方面,应适度开发特色有机农业生产,保持和传承传统的生态环境和田园风光,为城市居民提供农村生态旅游资源,通过旅游产业增加农民收入.有机农业生产必须作为未来农业的一个发展方向及早考虑,因为有机农业生产一方面更加适合部分高收入群体消费的意愿,有较大的市场空间,另一方面相对于常规农业能够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其产品增加值要远高于常规农业所生产的农产品.在目前劳动力转移较为困难的情况下可看作是解决劳动就业的一种有效替代.

(4)制度创新与产业化经营.主要包括土地流转制度、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制度、劳动力培训与转移制度,农产品加工产业化发展等内容.在现代农业发展中,技术进步和基础设施的提供固然必须,但制度供给与管理创新更为重要.例如,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必须做好土地流转,而土地流转又涉及到户籍制度改革、劳动力转移;产业化经营需要解决好产业政策和市场运行,解决好产业价值链驱动的内在动力;在集体经济组织治理弱化,家庭农业经营逐步瓦解的过程中,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专业协会将会作为一种农村治理结构的替代形式等等,都需要通过不断的制度创新和供给来解决.产业结构的调整,一方面必须保障粮食产出水平的稳定与增长,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高价值农业,提高农业收益.这一过程中需要解决好劳动力转移与土地流转,农民合作组织与农产品加工产业价值链的有效结合,通过产业价值链的驱动不断保持产业发展的动力.这些都是农业产业化发展不可缺少的内容[7].

(5)重视食品安全与健康.现代农业的发展,不仅体现在粮食供给的保障上,更体现在以粮食保障为基础的日益多样化的食品加工产业.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多样化的需求推动了食品加工产业的大力发展,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更为复杂的食品(质量)安全隐患.所以,食品的卫生检疫与安全生产控制以及健康的食品提供就成为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内容.这就需要在食品安全上提供更高的安全标准和监督机制,如实行科学的危害与关键点控制(HACCP)和食品追溯制度[8],为粮食和农业产品的生产提供一个良好的质量声誉保障.需要说明的是,食品(质量)安全或者说食品风险控制不可能做到100%,但是一定要清楚有些食品安全是由于技术原因和自然原因引起的,需要技术进步加以克服;有些食品安全则是由于制度原因引起的,是完全可以通过食品监管能够解决的.如果不通过食品监管制度有力地解决食品安全,就会造成所有食品安全都是由于政府的“失职”造成的错误认识和印象,进而在消费者中产生对食品安全的不信任感和恐慌.当出现这些问题时,就会严重影响对食物生产和食品加工产业的发展,使农业发展面临市场信任危机的风险.所以,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中,必须未雨绸缪,高度重视.

3 结论

河南省是一个农业和人口大省,粮食生产占全国产量的1/10,是国人的粮仓;但另一方面,农业收入低下,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相对不足,产业结构演化滞后,城市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业生产方式相对低下.所以,中原经济区建设提出把河南建设成为国家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发展基地,必须通过增加农业收入的方式提高粮食产量,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河南粮食发展与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任务可以概括为:通过制度变迁与技术进步确保粮食生产,在粮食生产保障的基础上转变生产方式,发展高价值农业与食品加工产业,实现农业现代化与城市化的直接对接.其发展的主要措施包括:劳动力转移与土地流转;农业培训与农业技术推广;农业公共产品的供给增加;农民合作组织的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与食品价值链的攀升以及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构建.实现现代农业的标志应该包括:明显的制度变迁和技术进步;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转变为现代农业的生产方式;农民生活方式转变,农业生产成为一种职业概念,不再是一种“维生”手段;农业产业化与农业治理模式发生转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农业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食品安全与健康取得国人的高度信任,成为食品产业的重要信誉保障.

参考文献:

[1]胡 霞. 中国农业成长阶段论——成长过程、前沿问题及国际比较[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王兆华,褚庆泉,王宏广.粮食安全视域下的中国粮食生产结构再认识[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3):32-36.

[3]张良悦.户籍对价、劳动力迁移与土地流转[J].财经科学,2011(1):89-91.

[4]GANESH THAPA.亚洲和拉美地区经济转型过程中小规模农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J].中国农村经济,2010(12):54-56.

[5]西奥多.W.舒尔茨.梁小民译.改造传统农业[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6]韩长赋.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加快发展现代农业[J],农村工作通讯,2011(1):36-38.

[7]世界银行.2008年世界发展报告:以农业促发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8]牛立超,祝尔娟.日本与中国的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比较[J].世界农业,2011(7):77-79.

猜你喜欢
河南现代农业粮食
珍惜粮食
“用好现代农业科技,多种粮、种好粮”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砥砺奋进 打造现代农业强市
现代农业
出彩河南
我的粮食梦
河南:过大年,逛庙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