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的二语习得研究

2014-04-08 21:05邓杏华
河池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二语动态学习者

邓杏华

(广西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西 柳州 545006)

动态系统理论(Dynamic System Theory,简称DST)被称为复杂理论(Complexity Theory)、混沌理论(Chaos Theory)、协同理论(Synergetics theory)或自组织系统理论(Self-organizing Theory)。该理论是在二战后源于自然科学领域,并被广泛应用于物理学,生物学,经济学,气象学等多个科学领域。近年来,这一理论开始应用于认知科学,如心理学,应用语言学等领域并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Larsen-Freeman最早在应用语言学领域中提倡动态系统理论,她较全面地讨论了语言作为一个动态系统的特点和研究方法,基本奠定了动态系统理论在该领域的理论框架。本文尝试进一步对动态系统理论的理论框架、特点进行总结,并从动态系统理论角度看待二语习得研究的内容和方法,为二语习得理论的深化研究提供参考。

一、动态系统理论概述

动态系统理论作为一种研究范式,主要强调事件关系的重要性和系统内部各元素间的关系。Larsen-Freeman[1]141-165首先将该理论引入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她摒弃了传统语言简化论(reductionism),将语言发展的认知观和社会观融于一体,认为许多相互作用的因素决定二语习得的发展过程。语言学习不仅仅是学习语音、词汇、句式、语篇、语法等语言中的成分,还应该考虑语境、个体差异等外围因素。语言学习者是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动态系统,该子系统包含许多次一级子动态系统,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此外,这些子系统又与大量外部的动态系统交互作用。每个学习者自身拥有一个认知平衡系统,包括认知环境(如智力、母语、第二语言、动机等)、社会环境(如二语习得、社交能力、受教育程度)、教学环境(如教材、课程、教法等)、客观物质环境以及社会政治环境等。这些系统交互影响,取长补短,使得语言发展形成一个多维度、复杂、动态的过程。

语言的动态系统理论具有以下三组原则:动态、非线性、混沌、不可预测;复杂、开放、自组织、自适应力;初始状态敏感和反馈敏感[2]411-414;(李兰霞,2011)。其中,有几个基本概念是DST的核心部分:

(一)非线性(non-linearity)。它是指在这个系统中,结果和原因是不成比例的,即原因未必会导致结果。这有别于传统线性系统所认为的某个力量形成的原因会产生同等力量的结果。例如,语言学习者长期的努力学习未必能获得优秀的语言能力,而偶然的事件,如出国,则可能激发学习者的动机和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导致外语水平的提高。

(二)自组织性(self-organization)。语言会对外部的输入进行反应,并与内部子系统交互作用,通过自组织引起系统重组。语言系统不断自我重组,从未静止。

(三)初始状态敏感性(sensitive dependence on initial conditions)。亦称蝴蝶效应。系统中任何一个细微变化,甚至是偶然随机的变化都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导致一个不能预测的结果。它表明了语言发展的不可预知性。

(四)变异性(variation)。变异是指语言学习者对语音、词汇选择、造句和语法上的差异。变异来源于系统中的自组织性。由于每个学习者均遵循自身的轨迹自组发展,因此变异是任何系统的必然组成部分,不可避免。

(五)非重建平衡态(attractor states)。语言发展系统实质上具有创新和自组织性,同时伴随着常态的“引子”(attractor)。“引子”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加稳定和抗干扰。

二、动态系统理论与二语习得研究的内容

(一)动态系统理论与中介语石化

Larsen-Freeman(2005)认为石化反映了DST中的非重建平衡状态,是反映“引子”的最好例子。传统观念的中介语石化是一种最终的结果状态,而动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的石化是“一个相对于其他状态,系统更容易停留的状态,只有通过强大的力量才能克服”是一种暂时的状态。随着语言的不断使用,不断发展,石化现象是学习者内部的各种变量不断地相互影响而导致的不可预知的结果,但绝非语言学习的终止状态,而是“潜能无界性”(boundlessness of potentiality)的一种表现。因为很可能这一时刻的系统状态在下一刻又开始运动,不断重组,继续发展。

(二)动态系统理论与语言变异

传统的二语习得观点使用线性方法解释各种语言问题和学习者的行为问题。认为其中的个体差异是“背景噪音”,常作为极端值或测量误差忽略不计。研究者从DST角度出发的研究改变了语言习得呈线性发展的结论,发现学习者个体自身和个体与个体之间都存在语素习得顺序的差异。个体差异不应被视为稳定、固化不变的个人特点,而是语言发展从一个引子跳跃到另一个引子的前奏,体现了语言的不连续发展。研究者从语言输入的频率,话题以及学习者的情感因素,外语学能和动机等方面阐述个体差异对语言发展不可忽略的影响,只有把这些看似矛盾的因素融合在一起,才能发现现象背后各种错综复杂的动态因素。因此,语言变异对于理解动态系统下的二语习得发展过程是一个关键的、必不可少的步骤,从DST角度观察个体变异能帮助我们更全面地发现语言发展模式。

(三)动态系统与学习环境

Larsen-Freeman(1997)认为语言学习是学习者通过教师的指导,借助教材等语言材料,自主构建有意义的语言动态交流模式的过程。Herdina和Jessner[3]200-213指出有意义的语言交流模式是需要根据变化的语用环境和语言内部机制调节共同完成。Larsen-Freeman和Cameron提出在第二语言发展过程中,“学习者所具有的语言资源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学习者与语言环境作为独立的系统,各自动态发展的同时,不断相互调整,相互影响,以达到相对平衡。语言的学习不仅仅是孤立地学习抽象的符号,最终是要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这反映了动态的交流情景。比如,学习者在学习语言知识后,要与外部系统,如环境、教材或他人交流才能真正掌握语言知识;若忽略与语境的动态交流,仅停留在个体系统内部消化,即便一时记得,却不能持久并促进语言持续发展。这也是为什么学习者会出现老记不住单词,今天记明天忘的现象。

(四)动态系统理论与社会文化理论

社会文化理论(Sociocultural Theory)是以维果茨基创立最近发展区理论为代表和起点,它包括思维发展过程分析、人类思维的社会渊源以及符号系统在人类高级思维活动中的作用。其核心概念是中介论与内化论:中介论是指人所特有的高级认知功能以社会文化的产物——符号来中介个体和社会物质世界的关系。符号包括数字、计算系统、音乐、文学作品,尤其是语言,通过社会互动,语言符号才开始在行为中由外到内发挥心理工具的作用。内化论是指社会成员把交际活动中的符号产物转化成心理产物以中介自己的心理活动的过程。显而易见,社会文化理论与动态系统理论都试图将认知与社会视角融为一体,在此理论框架下,语言与学习者被视为一个动态系统,系统内部自身以及与外部环境相互交流,相互作用使两者组成一个更大、更高等级的系统。无论是最近发展区,搭架子,个体言语,调节等社会文化相关理论,都注重了语言学习的动态过程——发展。它们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通过学习者的心理,身体活动与外部系统的交互达到新的、更高的发展阶段。韩大伟等[4]认为社会文化理论更突出人的本性,强调人的全身发展,而DST理论强调语言的自身功能,融合了系统性和生物基础,并尝试将社会文化理论与动态系统理论的共同点和交叉点构建一个动态、系统、互动的新体系。

三、动态系统理论与二语习得研究方法

DST理论把语言发展当成一个随着时间推移语言系统内部和外部环境互动的动态过程,因此纯粹的定量分析或定性分析不能全面地揭示其发展规律。DST理论强调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避免简化论,通过计算机程序编码和数据分析的定量研究,或通过类比隐喻等建构模型,类似于“双人舞”。

Larsen-Freeman 从DST理论角度提出需要遵循的八个方法论原则:重视语境,整体观,以自组织性和反馈为中心,坚持动态的因果关系,避免二元论思维,互动是动态变量的原因,根据水平和时间横向和纵向地关注系统变化,从变异性角度观察动态系统。根据这些原则提出动态系统理论的研究方法:

(一)形成性实验(formative experiments)。该实验是设定一个教学目标,然后根据所需教材、资源的组织和变化来通过改变教学目标。教师可以灵活随机地改变教学目标来考察与之相应变化的过程。

(二)设计实验(design experiments)。该实验是通过反复改变学习环境,收集发生变异的数据,然后补充到未来设计中不断完善。

(三) 行动研究(Action Research)。在该系统研究中,教师既是旁观的研究者,也是参与其中的组织和指导者。行动研究观察的是教学中某个具体的方面,比如动机、学生自主性。确定研究对象后,研究者对其反应持续、反复解读作出计划、行动、评估等反馈,以便了解系统的动态机制。

(四)纵向个案研究(longitudinal case-study)。该研究方法是研究变异的典型方法。变异性是DST的核心概念,也是目前DST研究中最为活跃的一个领域(李兰霞,2011)。DST角度的变异性研究着眼于个案研究,考察个体系统在不同时段中的发展水平的变异过程。Verspoor et al.(2008)跟踪了一个英语水平较高的荷兰学生三年时间里的英语文章写作,观察和分析其文章中的词语和句子的多样复杂的数据描述学生的语言发展。

(五)微观发展法(microdevelopment)。特点是在较短的时间内高强度收集数据,高密度地观察以获得直接的变化发现。

(六)计算机建模(computer modeling)。结合数学和计算机技术,把语言发展系统外部的输入加入到已有的知识中,观察引起其变化的各种变量在时间维度中的发展,最后建成某种模型。模型可以反复实验,模拟时间流逝中的变化,也可以改变变量参数,观察结果如何变化,探索系统内外交互作用的方式,进而完善模型。

(七)二语习得、话语分析和语料库语言学三者交叉法。语料库语言学是根据计算机处理的大型纵向语料库产生的语言学。二语习得研究愈来愈依赖语料库提供的实验数据;语料库用静态的方法收集语料的输出形式,而话语分析则可以根据语料的纵向动态特性描述语言活动的变化。这三种方法的结合各取所需,取长补短,能避免语料库的静态特性带来的被动,使得语言动态发展的考察成为可能。

四、结语

我国在近五年才逐步关注动态系统理论,相关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一些研究者不断引入介绍和完善DST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一些研究者还尝试将DST与其他理论相结合,探索新的理论模式,例如将动态系统理论与社会文化理论、信息加工理论进行对比分析,以期构建一个融会贯通的新体系;[6]亦有研究者开始将DST理论运用到二语习得研究中,对词汇习得和发展、个体差异、认知动机、环境互动、反馈等进行实证研究,例如从外语学能和二语学习动机方面诠释动态系统理论的特征,对个体差异的研究提供理论和实践层面的指导。[7]因此,动态系统理论在二语习得领域的研究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置于课堂教学环境中,基于动态系统理论指导,采用行动研究方法,以“全人”视角对个体学习者的语言发展进行全面的考察,符合了我国当今外语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要求。同时,我们也应注意不能一味地强调变异性而忽略规律性,只有把握好宏观的语言发展规律,关注微观的语言学习要素,才能更好的为外语教学改革提供良好的条件和保证。

参考文献:

[1]Larsen-Freeman, D. Chaos/Complexity Science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J]. Applied Linguistics, 1997,(18):141-165.

[2]李兰霞. 动态系统理论与第二语言发展[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1,(3):409-421.

[3]Larsen-Freeman,D.& L.Cameron. Research Methodology on Language Development from a Complex Systems Perspective [J].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2008,(92):200-213.

[4]韩大伟. 动态抑或互动_动态系统理论与社会文化理论在二语习得中的应用[J]. 外语电化教学, 2013,(5):10-15,25.

[5]Verspoor, M.W.Lowie &M.Van Dijk. variability in L2 development from a d ynamic systems perspectivs[J].The Modern Lanyuage Journal: 2008,(92):214-231.

[6]王涛. 从二语习得到二语发展:一个动态的观点[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10,(4):1-7.

[7]郑咏滟,温植胜. 动态系统理论视域下的学习者个体差异研究_理论构建与研究方法[J]. 外语教学, 2013,(5):54-58.

猜你喜欢
二语动态学习者
国内动态
国内动态
国内动态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动态
“透视”第二语言习得心理过程*——关于二语加工的一次学术访谈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
当代二语习得研究中介语对比分析方法理论与实践
《教学二语习得简介》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