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南戏起源时间问题的思考

2014-04-08 21:05赵兴勤
河池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戏文南戏海盐

赵兴勤

(江苏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宋元南戏为最早成熟的戏曲样式之一,是中国古代戏曲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宏大的结构、丰富的内容以及别具情趣的表演艺术,完善着古代戏曲的形态,至今仍产生着积极的影响。作为南戏研究开创者之一的钱师南扬先生,是“对南戏最早注意并进行研究”[1]215的戏曲史专家,他的《宋元戏文辑佚》(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和“《戏文概论》以及《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元本琵琶记校注》等论著,一起奠定了南戏研究这一戏曲史分支学科的基础,也代表了20世纪南戏研究的最高学术成就”[1]219。尤其值得珍视的是,早在1936年,钱先生就注意到戏曲的场上传播问题,并撰写有《宋金元戏剧搬演考》一文,发表在当年出版的《燕京学报》第二十期。钱先生说:“做学问,‘拓荒补阙’才有意义。”该文如同他的南戏研究一样,皆具有发人所未发的拓荒意义。并且,在他后来所著《戏文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戏文的发展”等章节中,亦论及南戏之传播状况。近年来,刘念兹《南戏新证》(中华书局1986年版)、俞为民《宋元南戏考论续编》(中华书局2004年版)、赵山林《中国戏曲传播接受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等论著,均涉及这一层面。本人亦拟步前贤时彦之后尘,就此而略陈浅见。

南戏究竟产生于何时?论者在讨论这一问题时,一般所依据的文献史料,多为祝允明《猥谈》、徐渭《南词叙录》、叶子奇《草木子》等。因相关论述较多,这里不妨约略举数例具有代表性的意见。钱南扬先生在《戏文概论》中,以戏曲发展、演变的规律为切入点,认为“戏文怎样由村坊小戏进入城市,怎样由城市生根发展而流传到外埠,自然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的”。并由此推论,“戏文的发生,应远在宣和(1119-1125)之前”。[2]25张庚、郭汉城主编《中国戏曲通史》则称:“在北宋末的宣和年间(1119-1125)已有南戏的前身,作为多种民间技艺之一项,在温州一带农村出现(即所谓“滥觞”)。不过当时还只是一种与节日社火或敬神仪式有关的季节性活动;无论在剧目或演出形式等方面,都还不具备足够成熟的条件。南渡以后,特别是到十二世纪末,即宋光宗朝(1190)前后,这才逐渐演变成了完整的戏剧形式。”[3]84在时间上,大致框定在宣和、南渡之际。郑振铎在《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第四十章“戏文的起来”中认为:“盖中国最早的戏曲,其产生期,今所知者当在北宋的中叶(约第十一世纪),至宣和间(第十二世纪初半期)方才有具体的戏文,为民众所注意、所欢迎。”[4]87-88刘念兹《南戏新证》则谓:“宋元南戏是十二世纪三十年代至十四世纪六十年代期间,在中国南方流行的舞台艺术。”[5]1廖奔、刘彦君《中国戏曲发展史》比较认可祝允明《猥谈》所谓“南戏出于宣和之后,南渡之际”之说,认为“祝允明关于南戏兴起时间的说法,在明代前期既是一种通行的认识,也具有相当的可信度”[6]325。周贻白《中国戏曲发展史纲要》,将“温州杂剧这一新的体制”的产生,大致定在“南宋乾道、淳熙年间以后的宋光宗赵惇时期(1190-1194)”[7]121。近年,学者曾永义又进一步推论:

(南戏)宋宣和间(1119-1125)滥觞,号称“鹘伶声嗽”;南渡之际(1127)吸收流布而来的“官本杂剧”,形成“永嘉杂剧”或“温州杂剧”并向外流布;其间相距不过数年,皆为“小戏”时代。至光宗朝,已从说唱文学诸如话本和诸宫调中汲取充足之养料,发展成为“大戏”,称作“戏文”或“戏曲”;其间约六十余年。在永嘉发展形成的“戏文”或“戏曲”,于宋度宗咸淳间(1265-1274),已经明显的流布到杭州和江西南丰一带,被称作“永嘉戏曲”,应当也可以称作“永嘉戏文”。[8]160

由此看来,各家所论,并没有太大的分歧和悬殊,唯对起始之年的推测,相差七八十年而已。这毫不奇怪。南戏作为一个较为完善的综合艺术,其中所蕴含的各类表演伎艺,碰撞、裂变、融合、发展并进而汇融在一起,决非短时期内所能完成。犹如历史上的歌舞发展成歌舞小戏一样,必然经历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段。正如学者所论,“南戏的形成必然是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从无到有地突然就能够演出完整的剧目。”[6]325所以,对于南戏萌芽之时历史时段的推测,有个几十年的悬殊,并不足为奇,也是合乎情理的。鉴于此,我们依然可以推论,南戏滥觞于北宋宣和之前,形成于“宣和之后,南渡之际”[9]2099,大概比较接近事实。

不妨就南扬师所论及各家论著之观点,略申述之:

首先看南曲戏文所用曲调: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曾根据沈璟《南九宫谱》所收五百四十三调,“就其曲名分析之”[10]93,谓出于大曲者二十四,出于唐宋词者一百九十,出于金诸宫调者十三,出于南宋唱赚者十,同于元杂剧曲名者十三,还有“古词曲所未见、而可知其出于古者十八”[10]97。并云:“南戏之曲名,出于古曲者其多如此。至其配置之法,一出中不以一宫调之曲为限,颇似诸宫调。其有一出首尾,只用一曲,终而复始者,又颇似北宋之传踏。又《琵琶记》中第十六出,有大曲一段,凡七遍;虽失其曲名,且其各遍之次序,与宋大曲不尽合,要必有所出。”[10]98且当时所检,并不包括《永乐大典戏文三种》。今人“据胡雪冈《温州南戏考述》统计,《张协状元》采用唐、北宋词者共三十六支,远远超过南宋词调;南宋词调仅【糖多令】,始见辛弃疾《稼轩词》;【荷叶铺水面】,始见康与之《顺庵乐府》,作于南渡至绍兴年间;【亭前柳】,见朱雍词,作于绍兴年间;【似娘儿】见赵长卿《惜香乐府》,作于约绍兴年间;【凤时春】,始见王质《雪山词》,王质孝宗淳熙中曾游临安;【惜黄花】,年代不详;共计七支,均为南宋初年之作”[11]131-132。而且还将影戏曲子用入戏文。如《张协状元》(十六齣)【大影戏】:

今日设个几案,(喏)些儿事要相干。(净白)相干,莫是空口来问我?(末)且听下文:(唱)靠歇子有个猪头至。(净笑指末白)饿老雅喜欢!(唱)斟些酒食须教满。(末)怕张协贫女讨校柸。是它夫妻,是它姻缘,千万宛转。(净)有猪头,看猪面看狗面。[12]83

因影戏是以影人表演,且辅以说唱来表现情节进展的,“且听下文”,就带有说唱文学的痕迹,说明吸纳影戏唱腔艺术入戏文,还未及细细消化,不意露出蛛丝马迹。又如“赚”,此曲乃产生于南宋初绍兴年间。《梦梁录》(卷二○)载曰:“绍兴年间,有张五牛大夫,因听动鼓板中有《太平令》或赚鼓板,即今拍板大节抑扬处是也,遂撰为‘赚’。赚者,误赚之之义也。”[13]315《张协状元》(十四齣)“我且问伊”唱段,即用此曲。因新曲方兴,风靡一时,剧作者信手拈来,用作唱腔,正是为了招徕听众。《张协状元》仅是现存最早的南戏剧目,所用曲牌,基本上都在南宋初之前,何况其产生之前的剧目。由此可以证明,南戏当产生于南北宋之交,亦即徐渭所说的“宣和间已滥殇,其盛行则自南渡”[14]239。

其次,从海盐腔的产生年代来看:

我们知道,南戏演唱所用乃为海盐、余姚、弋阳三大声腔。仅就海盐腔而论,钱南扬《戏文概论》引明人李日华《紫桃轩杂缀》(卷三)曰:“张鎡,字功甫,循王(张俊)之孙,豪侈而有清尚,尝来吾郡海盐,作园亭自恣。令歌儿衍曲,务为新声,所谓海盐腔也。”[2]23可以这样理解,在张鎡生活的那个年代,海盐腔已经形成。据南扬师考证,张鎡生于绍兴二十三年癸酉(1153),韩侂胄的被杀,是在宋宁宗开禧三年(1207),“时张鎡五十五岁,不久即贬谪广西而卒”[2]24。起码可以这样认定,大概在绍兴年间(1131-1162),海盐腔已具雏形,不是说海盐腔自张鎡始,而是张鎡令歌儿演习新声——海盐腔。又据赵翼《陔余丛考》卷一八“南宋将帅之豪富”条载称,“南渡诸将帅之豪侈,又有度越前代者”,并举例说:

张俊岁收租六十四万斛,偶游后圃,见一老兵昼卧,询知其能贸易,即以百万付之。其人果往海外,大获而归。高宗尝驾幸其第,俊所进服玩珠玉锦锈皆值巨万,自宰相以下俱有赠遗。延及其孙鎡,园池声伎甲天下,每宴,十妓为一队,队各异其衣色,凡十易始罢。客去时,姬侍百余人送客,烛花香雾,如游仙窟。[15]330

周密《齐东野语》卷二○“张功甫豪侈”条谓其“能诗,一时名士大夫,莫不交游,其园池声妓服玩之丽甲天下”,尝举牡丹会,“群妓以酒肴丝竹,次第而至”,“执板奏歌侑觞,歌罢乐作乃退”。酒毕,“歌者、乐者,无虑数百十人,列行送客”,“歌吹杂作”。[16]374赵翼所载张鎡事,或采自此。《武林旧事》所收《约斋桂隐百课》、《张约斋赏心乐事》二文,当即述其事。上文有“壬戌岁中夏张镃功父书”、下文有“嘉泰元年岁次辛酉十有二月,约斋居士书”等字样。张鎡,字“功甫,号约斋”[16]374,“居临安,循王诸孙,官奉议郎直秘阁,有《南湖集》”[17],其“清标雅致,为时闻人,能画竹石,字画亦工”[18]。壬戌,乃宁宗嘉泰二年(1202),嘉泰元年为公元1201年。钱先生推测,张功甫“在海盐的年代,至迟应在宁宗嘉泰(1201-1204)以前,因为此后他参加了政治活动,不是‘作园亭自恣’的时候了;或许更早一些,竟在宋光宗朝,倒是可能的”[2]24,是非常正确的。《约斋桂隐百课》称:“淳熙丁未秋,余舍所居为梵刹,爰命桂隐堂馆桥池诸名,各赋小诗,总八十余首。逮庆元庚申,历十有四年之久,匠生于心,指随景变,移徙更葺,规模始全,因删易增补,得诗凡数百。”(周密《武林旧事》卷十)淳熙,乃宋孝宗年号,丁未乃淳熙十四年(1187),时张鎡始三十五岁,竟然有八十首诗分别咏其居处之堂、馆、桥、池,生活之豪奢可以想见。至庆元庚申(六年,1200),又重新扩建,成其规模。那么,张鎡来海盐,究竟是三十来岁时,还是五十岁之后,则须作进一步探究。然据文中所流露的情绪,晚年似有嗜静向佛之意,“盖光明藏中,孰非游戏,若心常清净,离诸取著,于有差别境中,而能常入无差别定,则淫房酒肆,偏厉道场,鼓乐音声,皆谈般若”(周密《武林旧事》卷十《张约斋赏心乐事》),“区区安恬嗜静之志,造物亦不相负矣”(周密《武林旧事》卷十《约斋桂隐百课》)。所述皆如此。有此心境,似无“务为新声”之争强好胜之意。而且,《张约斋赏心乐事》,以“南湖之清狂者”自许,《约斋桂隐百课》又谓,“南湖则管领风月”,均叙及南湖。南湖,在杭州北,又称白洋地。张鎡《舍宅发愿文》“秀踞南湖之上,幽当北郭之邻”,即指此处。可知,此处所述,乃杭州事。由此可知,李日华所述张鎡逗留海盐的这段经历,或发生在其三十余岁之时。若此说不谬,那么,海盐腔大致形成于绍兴年间的推论,当较可信。南戏的“徒取其畸农、市女顺口可歌”[14]240之时代,当在南、北宋之交。

再次,是从南戏的流播来看:

永嘉杂剧的出现,给当时的表演艺术领域带来了新的气象,且借助水上贸迁或陆路运输通道很快得以传播,遍及湘、闽等地。

朱熹《伊洛渊源录》卷一○引《龟山语录》曰:“余在潭州、浏阳,方官散青苗时,凡酒肆茶店,与夫俳优戏剧之罔民财者,悉有以禁之。散钱已,然后令如故。官卖酒,旧常至是时亦必以妓乐随处张设,颇得民利。或以请,不许。往往民间得钱,遂用之有力。”朱熹出知潭州,是在绍熙四年(1193)十一月,至次年八月解任东归。在任期间,朱熹曾“申教令,严武备,戢奸吏,抑豪民”[19]1481,并发布约束榜。宋吴子良《林下偶谈》卷三“晦翁斩大囚”载其事曰:“晦翁帅潭,一日得赵丞相简密报,已立嘉王为今上,当首以经筵召公。晦翁藏简袖中,竟入狱取大囚十八人,立斩之。才毕,而登极赦至。”[20]即发生于此时。朱熹所禁“俳优戏剧”,当与南戏传播有关,至今湘剧高腔仍残留南戏的某些唱法。

南曲戏文,亦可能沿海上贸易通道流传至福建。宋时陈淳在《上傅寺丞论淫戏》中说:

某窃以此邦陋俗,常秋收之后,优人互凑诸乡保作淫戏,号“乞冬”。群不逞少年遂结集浮浪无图数十辈,共相唱率,号曰“戏头”,逐家裒敛钱物,豢优人作戏,或弄傀儡。筑棚于居民丛萃之地,四通八达之郊,以广会观者,至市廛近地四门之外亦争为之不顾忌。今秋自七八月以来,乡下诸村正当其时,此风在在滋炽。其名若曰“戏乐”,其实所关利害甚大。[21]

陈淳(1153-1217),字安卿,一字功夫,号北溪,漳州龙溪人。与张鎡生年相同。“陈淳字安卿,漳州龙溪人。少习举子业,林宗臣见而奇之,且曰:‘此非圣贤事业也。’因授以《近思录》,淳退而读之,遂尽弃其业焉。及朱熹来守其乡,淳请受教,熹曰:‘凡阅义理,必穷其原,如为人父何故止于慈,为人子何故止于孝,其他可类推也。’淳闻而为学益力,日求其所未至。熹数语人以‘南来,吾道喜得陈淳’,门人有疑问不合者,则称淳善问”。“以特奏恩授迪功郎、泉州安溪主簿,未上而没”。[22]6622朱熹知漳州,乃在淳熙十六年(1189)十一月,至次年即绍熙元年(1190)四月始到任。十一月,陈淳来受学,其自称:

自儿童执卷,而世儒俗学已蛊其中,穷年兀兀,初不识圣贤门户为何如。年至二十有二矣,始得先生所集《近思录》读之,始知有濂溪、有明道、有伊川,为近世大儒,而于今有先生,然犹未详也。自是稍稍访寻其书,间一二年、三四年,又得《语孟精义》、河南《遗书》及《文集》、《易传》、《通书》与夫先生所著定《语》、《孟》、《中庸》、《大学》、《太极》、《西铭》等传,吟哦讽诵,反诸身,验诸心。于是始慨然敬叹当时师友渊源之盛,抽关启钥如此之至,而重自愧觉此身大为孔、颜罪人,而且益仰先生道巍而德尊,义精而仁熟,立言平正温润,精切的实,明人心,洞天理,达群哲,会百圣,粹乎洙、泗、伊、洛之旨。[21]

足见对朱熹之崇敬。漳州一带,信浮屠者居多,巫风甚盛,“平时习浮屠为传经礼塔朝岳之会者”,“附鬼为妖,迎游于街衢而抄掠于闾巷者”,[21]在在皆是。陈淳《侍讲待制朱先生叙述》中描述道:“郡俗良家子女多学佛老,别创精庐,错居市廛,峰冠缁裘,出入为群,至有以败度至讼庭者。”[21]缘此之故,朱熹到任未久,便颁布《劝女道还俗榜》、《劝谕榜》等,整理风俗。陈淳《上傅寺丞论滛戏》文,正是对其师思想的承继与发扬。文中所描述的乡间“秋收之后”的“优人作戏”,当为南曲戏文。南曲在福建一带的广泛影响,至今仍有迹可循,福建的“莆仙戏和梨园戏保存了较完整的宋元南戏的遗音,从它的剧本内容及其舞台艺术风格均能辨识”[5]327。古剧《荔枝记》即为闽南人所作,其中的语言,以泉州话居多,其次多数为漳州话,再次为潮州话,还有兴化、福州话。[5]231可知,陈淳要求禁止的“优人作戏”,很可能就是南曲戏文。朱熹供职漳州,上距北宋京都汴京失陷仅六十余年,竟然流传至地处南海之滨的漳州一带,并对乡村生活产生不小的影响,若非有较长时间的辗转流播,岂能达到这一程度,这又是南戏产生于南北宋之交的一个明证。

当然,福建的地方小调也会渗透进南曲戏文。如《张协状元》(第二十三齣)所用【福清歌】,很可能是采盐者所唱的歌谣。福清场,在今福建福清县东南二十一里,盛产海盐。据《三山志》:“连江、罗源、宁德、长溪、福清此六县者,各地产盐,岁掯卖其民,以其余运纳南台仓。”[23]1086又曰:“盐仓,国初运转司置仓南台,储福清、长乐等县盐。”[23]1088盐工们劳动之余,唱歌以自娱。那些从事海盐营运者,将此歌带回温州,传唱开来,并影响及戏文演出与创作,则是可能之事。

最后从祝允明的一段记载来看:

明人祝允明在《猥谈》中曾记载:“南戏岀于宣和之后,南渡之际,谓之温州杂剧。予见旧牒,有赵闳夫榜禁,颇述名目,如《赵贞女蔡二郞》等。”[9]2099南扬师的《戏文概论》在引述这段话后叙述道:“榜禁戏文的赵闳夫,是宋太祖赵匡胤兄弟魏王廷美的八世孙;而光宗赵惇,则是赵匡胤的八世孙;他们两个是弟兄”[2]22,“赵闳夫与宋光宗赵惇的年龄,不会相差得十分大的,他的做官可能就在宋光宗朝。”[2]23故推论,“戏文的产生,应远在宣和之前”[2]25。检《宋史·宗室一·魏王廷美》记载,廷美图谋不轨,觊觎大宝,与卢多逊等相交通,“愿宫车早晏驾”,还欲乘太宗泛舟水心殿之际予以起事加害。事发,被贬涪陵县公,房州安置。“雍熙元年,廷美至房州,因忧悸成疾而卒,年三十八”[22]6144。雍熙元年,为太宗太平兴国九年,即公元984年。 依此而论,廷美当生于后汉天福十二年,即公元947年。宋太祖赵匡胤生于后唐天成二年(927),长廷美二十岁。古人以三十年为一世。由此下推,闳夫生活的时段,与南扬师推论大致相符,至迟不会晚于宁宗登基之初的庆元年间。由“罕节奏”之“顺口可歌”的小戏,发展成搬演长篇故事的《赵贞女蔡二郞》,由“畸男市女”演唱于“村坊”,到流播于都市、形成气候,以致引起统治阶层人物的重视,若无有五六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酝酿、积累,是根本不可能的。京剧、豫剧以及流行于苏北一带的柳琴戏的演化轨迹,无不证明了这一点。胡雪冈、徐顺平《早期南戏的几个问题》一文,认可南扬师的观点,并进一步申述说:“大约在宋光宗时,温州南戏早已由温州流传到当时的京都临安,由于南戏本身的发展和演出影响的扩大,引起了官府的注意,从而使赵闳夫这样的人出来榜禁,因此,南戏产生的时间肯定要比‘榜禁’的时间早得多。所以《南词叙录》说南戏‘始于宋光宗朝’是不确切的。‘出于宣和之后’,或‘宣和间已滥觞’的说法是比较符合实际情况。”[24]130所言符合情理。

由上述可见,南扬师依据相关史料文献推断,“戏文的产生,应远在宣和之前”[2]25,是可信的。

参考文献:

[1]苗怀明.二十世纪戏曲文献学述略[M].北京:中华书局,2005.

[2]钱南扬.戏文概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3]张庚,郭汉城.中国戏曲通史(上册)[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

[4]郑振铎.郑振铎全集(第9册)[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8.

[5]刘念兹.南戏新证[M].北京:中华书局,1986.

[6]廖奔,刘彦君.中国戏曲发展史(第一卷)[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

[7]周贻白.中国戏曲发展史纲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8]曾永义.戏曲源流新论(增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2008.

[9]祝允明.猥谈[M]//陶宗仪等编.说郛三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10]王国维.王国维戏曲论文集[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

[11]徐宏图.南宋戏曲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12]钱南扬.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79.

[13]吴自牧.梦粱录[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

[14]徐渭.南词叙录[C]//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三册).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

[15]赵翼.陔余丛考[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

[16]周密.齐东野语[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7]厉鹗.宋诗纪事[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8]倪涛.六艺之一录[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9]黄榦.朝奉大夫文华阁待制赠宝谟阁直学士通议大夫谥文朱先生行状[M]//束景南.朱熹年谱长编(卷下·附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0]吴子良.林下偶谈[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1]陈淳.北溪大全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2]宋史[M]//二十五史(第八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

[23]永乐大典方志辑佚(第二册)[M].北京:中华书局,2004.

[24]沈不沉.南戏探讨集选编[Z].内部印刷,2007.

猜你喜欢
戏文南戏海盐
盐城监:跨越千年的海盐文化
清新福建 生态海盐
明万历《荔枝记》戏文新解
南戏《张协状元》中古庙和鬼神的功能探析
华天骅手捏戏文泥塑作品
喻湘涟手捏戏文泥塑作品
“南戏遗响”莆仙戏:从“草台”到课堂
北方海盐区大粒优质海盐生产工艺浅谈
“印度戏剧输入说”的生发与南戏研究的专门化
浅析《拜月亭记》中所体现的“南戏”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