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民族地区高校品牌构建简论
——以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为例

2014-04-08 21:05
河池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师范学院新建校园文化

李 金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 思政部,广西 崇左 532200)

现代高校建设的核心点在于打造品牌。而高校品牌的打造又必须以文化为依托——包括每一所高校所拥有的客观文化资源,以及高校自身在时代发展过程中所不断开创出来的文化积累。这些所谓的文化,指的是高校建设的总和;从宏观上看,又可以分为物质的(校园基建)、制度的(管理规章)和精神的(校园文化活动)三大层面;具体到不同的高校,情况各具差异。针对新建民族地区高校——比如笔者所在高校——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在坚持科学性、法制性以及先进性等现代文化构建的基本前提下,能够成功地调用本土地方性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参与打造自己的现代高校文化品牌形象,这应该是最为明智之举。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是一所2009年正式升本的全日制普通高校。学院的前身是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原校址在中越边境线上的龙州县城。为了发展需要,2007年起,学校开始往行政中心城市——崇左市搬迁;2011年学校完成了搬迁工作。崇左市成立于2003年,是一个新兴的地级市,其下辖五县一区一市,地缘优势相对明显——辖区地处祖国南疆,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市区距广西首府南宁市110公里,是中国通往东盟最便捷的陆路大通道;与越南接壤,边境线达533公里。这里是一片古老而神奇的亚热带土地,壮族是这里最大的原住民族,他们与汉、瑶等各民族兄弟一起,共同创造了广西传统民族文化的辉煌。学院立足广西崇左,面向全国以及东南亚,进行自己的现代化高校建设,履行“知识传播、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服务地方”的现代大学功能和责任。立足祖国南疆改革开放前沿,加上丰厚独特的民族传统文化人文资源,以及七十年艰苦奋斗所积累起来的学校建设经验,学院在打造自己未来高校文化品牌方面,可谓大有作为,具备一定的典型性,值得深入研究。

一、以民族传统个性文化元素打破新建民族地区高校校园基建“同质化”设计

校园建筑是高校的物质基础。从品牌文化打造的角度看,高校校园基建绝不应该仅仅是坚硬的物质——即仅仅只出于实用上的考虑,它还应该是“有意味的形式”存在,即可以满足民族地区高校品牌构建的功能需要。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于崇左市新城区择址重建,短短几年时间,已经初具规模。在这过程中,“西部大开发”、“泛北部湾经济开发”等种种国家针对后发展地区的现代化支持条件功不可没,但学院人确实也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其创业的主人翁精神,同样可歌可泣。当然,受种种因素的束缚,学院基建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难免也出现了一些遗憾。最大的遗憾,可能就是因时间上的紧迫,无法做到精心从容的个性化设计。现在的校园建筑个性不很凸显,标准化的“四方型水泥盒子”偏多,这跟全国各地的许多新建高校建筑一样,都是一个面孔,可谓“同质化倾向”严重。

当然,学院的建设者也早已意识到这个缺憾的存在。并且正在改变。比如,2013年刚启用的学院新大门——北门的设计,就堪称在这方面有所改变的代表。其中,壮锦、绣球纹饰图案的大理石雕刻门柱,以壮乡本地的奇石为门前屏风,以桂花种植为主体的门前绿化,等等。广西本土民族传统文化元素的调用,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

可见,地域的民族传统文化个性元素的有意“调用”,对于新建民族高校物质文化——民族高校校园基建品牌效应追求而言,堪称不二之捷径。所谓的“文化元素”,在建筑方面通常表现为一些风格化了的形式——包括那些具备了个性特征的结构框架或者外部装修纹饰(线条、图纹、形状)等,比如壮家民居常用的装修——“壮锦图案”、“雷纹图案”以及南洋建筑常用的“圆顶设计”和“连廊风格”,等等。“文化元素”是传统文化积淀的结果,包含了特定时代一个民族的生活情感和创造智慧。表面看,它是单纯的形式,但本质上包含着特定时代的民族精神内容,是一代一代人实践精神熔铸在具体形式里的一种结果。比如“干栏建筑”,作为一种固定的建筑形式,其中包含了壮族先民世世代代所逐渐形成的“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家居理念;而“南洋风格”,作为一种固定的建筑形式,则包含了先前漂洋过海一代又一代的南洋华侨客居他乡之后逐渐形成的“予人方便自己方便”的商业人性化伦理理念……而所谓的“调用”,指文化创造所采取的具体方式途径,这种方式途径对于传统文化持相对的尊重态度,但它又不是因循守旧,不是照搬照做,而是在坚持科学性现代文化构建的前提下不忘记对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是一种传统性与现代性的高度融合,尤其在文化创造的精神追求上,始终坚持继承与创新辩证统一的基本法则。比如,就广西民族师范学院而言,学院地处南疆崇左,这里是壮民族最大的聚居区。这片土地上的壮族人具有悠久灿烂的建筑文化历史,顺应南方山多水多天气湿热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他们发明了大斜顶、多窗户、下层放畜上层住人的竹木建筑——“干栏建筑”。同时,这里又是一个面向东南亚的民族迁徙文化交往频繁的南国边疆地带,这里一些比较成熟的传统城镇其街道建筑大都借鉴并融合了“南洋风格”的建筑元素,尤其商铺与商铺之间连廊设计的普遍采用,处处透露出人性化商业文化的设计理念。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欲打造自己未来的现代化特色校园品牌基建,以上所提到这两种著名的本土性民族传统建筑形式就是可资调用的“文化元素”。

除了科学的现代化追求之外,民族地区高校显然还有其特殊的文化功能要求,这就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在新建民族地区高校校园基建里,能够有意识地调用一些本地民族传统文化个性元素加以设计,这一方面体现了民族地区高校的民族文化责任,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打破当下高校基建“千校一面”的“同质化”困局,对于新建民族地区高校校园基建的未来品牌构建将大有帮助。

二、以民族传统个性化的制度文化打破新建民族地区高校制度建设的“时代僵化”

高校管理制度是高校教育行为的根本保障。从品牌文化打造的角度看,高校管理制度不应该只是冰冷僵硬的现实条文或者禁锢人性自由的条条框框,相反它应该是符合人性创造与人才自由发展的根本需要。理想的高校管理制度可以不断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能力,使人的学习工作效率达到最优化的程度,最终还可以成为别人(别的高校)广泛认可和愿意效仿、借鉴的楷模——即具备了品牌化的特征。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高校制度文化建设无疑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毋庸置疑,直到目前,存在的问题也仍然不少——“滞后”、“不健全”、“机械化”、“僵化”、“老化”、“官僚化”等等。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作为中国普通本科院校中最新成员之一,其制度的滞后性和制度执行过程中不成熟性所带来的尴尬,其实在所难免。这与现代高校品牌文化要求,自然是不相符的。要想突破这样困局,可能的途径当然唯有高校管理制度的不断改革与创新。

而改革与创新又必须根源于文化的传统。这也是文化创造的一般规律——包括特色制度创建在内的所有文化建设也不例外。因而,本土性民族传统中的制度文化历史资源,自然也就是新建民族地区高校制度创新的重要资源条件之一,应该认真挖掘和充分利用。以壮民族为代表的广西人民,自古以来就喜欢自由;为了保障自己的自由权益,他们也创造了与之相匹配的“制度文化”,比如“塞老制”,就堪称传统壮民长期遵行并行之有效的“民主制度”。改革开放初期,广西宜山壮族村落在全国率先进行了自己的“村民委员会选举”,这样伟大的制度创新,究其根源,无疑得益于壮民族传统文化中民主制度精神的沿袭。因而,就新建民族地区高校制度文化创建而言,在坚持科学性法制性的现代制度文化构建的基本前提之下,应该充分尊重自身的制度文化传承特点,尽可能挖掘前人的智慧,因地制宜,不断推陈出新,实现自己品牌化的特色制度文化构建。

升本以来,广西民族师范学院通过特色化制度文化创新求生存求发展求壮大的愿望是强烈的,其所做出的探索和所收获的成绩均有可圈可点之处。比如,学院管理制度的民主化举措。2009年10月,升本之初,学院迅速举行中层领导干部全员公开选聘,所有当选的中层领导干部全部经竞选现场演说后由全体教师投票直接产生,这种“完全的民主选举方式”,一时间吸纳了大量有能力有魄力的本院教师人才参与新建学院的各项管理,为开展良好的学院建设工作奠定了非常扎实的人才框架基础。再如,“教授工程”、“学科带头人和青年骨干教师聘任制”等高端民族师资人才培养特色模式的有效执行。受新建高校后发展性制约,升本之初,广西民族师范学院高职称高学历人才偏少,这成为了学院发展的瓶颈。为解决这个瓶颈,学院利用新建民族院校可以享受政府支持的优惠政策,先后实施了一系列积极的措施,尤其在经费上的持续投入,大力培养本院高端民族师资人才。还有,民族贫困学生激励制度的有效执行。针对少数民族生源地的自身情况,为解决本院大学生经济来源相对困难的现实问题,学院先后出台并实施了一系列旨在帮扶激励贫困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管理制度,全心全意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服务,为少数民族教育服务。

总之,从本土出发,充分考虑历史的因袭,秉承“民主合作,和谐共荣”的民族传统制度文化精神理念,充分考虑新时代少数民族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在追求现代章程的同时兼顾地方民族高校的特殊性,做到科学性、法制性与人性、效率的高度统一,通过特色化的制度创新,不断营造新建民族地区高校宜人育人环境,以民族传统个性化制度文化打破新建民族地区高校制度建设的“时代僵化”,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正在迈出现代高校特色制度构建的稳健步伐。

三、以民族特色校园文化活动构建新建民族地区高校精神文化品牌形象

所谓“高校精神文化”,“包括高校校园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理念,即人们共同遵循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事业观、治学观等,其主要表现是校风、教风、学风。”[1]可见,高校精神文化是高校办学的内在支撑,是一种“深到骨髓的信念”存在。具体到民族地区高校,它涉及到学校应该培养怎样或者怎样来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人才这样的核心问题。当一所民族地区高校终于寻找到了属于它自己的便捷高效的个性途径,使得整个学校的工作局面呈现出“教风严谨、学风浓厚、校风独特”的总体校园文化氛围境界,这样的民族地区高校自然而然也就具备了所谓的“精神文化品牌形象”。

高校精神文化品牌形象体现在优秀高校建设的方方面面,但毋庸置疑,其最为重要的载体(或实现途径)则非高品质的高校校园文化莫属。一所高校的精神文化品质之高低优劣主要由这所高校校园文化品质之高低优劣所决定。要构建高校精神文化品牌形象,必须先构建起高品质的高校校园文化。当然,这就有必要对高校校园文化精神实质及其基本特征有个透彻的了解。

简而言之,高校校园文化首先体现为一种人类高度自觉的文化实践,是青年人健康成长成才的根本需要;其表现出来的文化特征,大致有五点:即“青春性”、“先锋性”、“时尚性”、“创新性”以及“驳杂性与可引导性”等。从概括出来的特征中可以看出,高校校园文化其实也是一种复杂性的存在,社会文化的光怪陆离,如:幼稚、浮躁、跟风、盲从、堕落、沉沦,等诸多负面效应,高校校园文化也同样难以避免。高校校园文化必须以其自身所具备的教育性、革新性、创造性等正面价值功能与负面价值因素进行持续地抗衡、批判和改造;高校校园文化与所有的文化建设一样,只有不断地弘扬真善美,反对假丑恶;才能不断地向前发展、繁荣。所以,从本质上说,高校校园文化其实是一种高度自觉的不断完善的人类文化实践活动过程及其成果。

高校精神文化品牌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精神含量最为丰富的人类文化实践活动成果,其首先必须体现为一系列成熟独特的高校校园文化活动过程;换句话,一所高校,想要构建自己的精神文化品牌形象,必须在坚持先进文化构建的基本前提下,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长期经营,与时俱进,尤其要通过一系列富有个性特色和文化创意的校园文化活动,方有可能真正实现这样的精神文化品牌理想。具体到新建民族地区高校,想要构建自己的未来高校精神文化品牌,除了借鉴成功高校先进做法之外,最根本的途径,还是回到自身,回到本土的民族的文化渊源,回到自己的民族教育现代大学使命,脚踏实地、持之以恒、长期积累、不断打造,以自己独具的民族特色校园文化活动,打造出自己的高校精神文化品牌形象。

目前,“广西民族师范学院精神文化品牌形象”应该说还是一个遥远的梦想,但它的构筑绝对不是才刚刚开始;相反,它已经走过了70年的漫长岁月。从最初的“龙州师专”,经后来的“南宁师专”,再走到当下的“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一代又一代的“南疆国门大学”热血师生,他们在遵循“团结合作,积极进取;开放民主,文明和谐”等现代先进文化理念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实事求是、持之以恒,不断坚持自己的“边境性、民族性、红色性”等个性文化特点,努力开创属于他们自己的现代高校特色校园文化,尤其围绕“南国边疆师范人精神形象”的打造,学校长期以来努力搭建起了一个又一个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平台。如,坚持举办“天琴弹唱”、“花山文学比赛”、“红木棉讲坛”、“中越(泰)友好交流”,等等。通过这些极富南国边疆民族特色的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平台,学院非常成功地把自己祖国南疆现代高校优秀民族教师人才培养的理想信念播撒到每一位师生员工的心里,化为一种内在的坚固的教育文化精神力量……一批又一批具有高文化素养尤其掌握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少数民族师范大学生,不断地从这里走向了他们各自的工作岗位,扎根南疆,全心全意为“老少边山穷”地区基础教育服务。秉承一贯的文化精神,可以预见,新建的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其精神文化品牌形象,终究有朝一日可以屹立于全国高校精神文化品牌行列。

四、结语

总而言之,现代高校建设,核心点在于打造品牌。在坚持科学性、法制性和先进性等现代文化构建基本前提下,依托地域性民族传统文化资源打造品牌,这应该是新建民族地区高校品牌构建最为明智之举。笔者以自己所在的也是相对熟悉的高校——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作为个案,从特色校园基建、学院制度创新以及个性校园文化活动三个角度切入,初步探讨新建民族地区高校品牌构建文化问题,期待对于国内同类高校品牌构建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参考文献:

[1]罗瑞宁,韦茂斌.崇左高校文化构建简论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3,(1).

猜你喜欢
师范学院新建校园文化
Spin transport properties in ferromagnet/superconductor junctions on topological insulator
遵义师范学院作品
重庆三年新建农村公路6.26×10~4 km
《通化师范学院报》 征稿启事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洛阳师范学院
万紫蝶、梁新建作品
曹曙东、温新建作品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