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师生关系建立大于知识传授

2014-04-08 22:41
关键词:共情评判师生关系

盖 静

(淮安市淮阴区教学研究室, 江苏 淮安 223300)

良好师生关系建立大于知识传授

盖 静

(淮安市淮阴区教学研究室, 江苏 淮安 223300)

从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角度探讨相关教学方法和技巧,用以阐明满足学生心理需要对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性。

心理咨询;师生关系;学习效率

0 引言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互动过程,师生之间不仅有认知方面的信息传递,而且有着情感方面的信息交流。情感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教学因素,它使教学活动呈现一种情感与知识有机交融的复杂状态,且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产生潜在的影响。稍微有些工作经验的教师不难发现,从小学中高年级开始,在学生中有一种现象,喜欢某位老师就喜欢学习那门课程。这说明,在求学期间学生会把师生关系看得比学习内容更重要。所以,任教于相关学段的教师应重点把握“亲其师而信其道”的原理,真正地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在教学中拉近适切的人际距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1 改变观念,师生互尊

传统的师生关系理论将师生定义为主客体关系,即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的关系。这种师生关系一方面强调教师对学生的主导和支配地位,强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又强调学生对教师的制约和促进作用,要求教师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成长规律开展教学活动。这种师生关系被部分教师和家长演绎为“单边条约”,只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对教学甚至教育有着绝对的控制权,要求学生听从服从,极其容易忽略对学生人格的尊重。

1.1 尊重的定义和重要性

尊重指敬重、重视。人的内心里都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尊重他人是一种高尚的美德,是个人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是一种文明的社交方式,是顺利开展工作、建立良好的社交关系的基石。简·尼尔森在《正面管教》中也认为尊重和合作是师生和亲子沟通的一个重要基础。

作为教师和家长,我们都希望学生能形成自尊自爱自强的人格,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一个人自尊的完整形成,通常要经过他尊到自尊。他尊又要经过别人尊重我,我尊重别人的发展顺序。只有他尊两个部分充分发展融合后才能顺利进入自尊的部分。所以,学生如何尊重别人很大程度是需要教师和家长的示范。

1.2 目前现状

目前我国师生之间,家长和孩子之间,更多地注重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孩子对家长的尊重,相对于学生和孩子,我们这些教育者会一贯地表现出绝对的优势。如果只是一味的要求孩子尊重师长,而孩子较少或根本体会不到被尊重的感觉,即他尊的部分没有发展好,那么这些受教育者将来对他人表现出的尊重在很大程度上是根据社会或环境需要来决定,而非出自一个人本性。这将影响到他与他人关系的发展,当然更影响到对自尊的形成。

1.3 尊重的方法和技巧

1) 完整的接纳。尊重学生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把学生看作有价值、有情感和有着独立人格的人。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就比较容易同时接纳一个学生的优点和缺点,而不是只接受优点排斥缺点。当然完整接纳并不意味着允许缺点的长期存在,而是在于师生建立良好关系后,适时适当地去引导和影响学生的改变。

2) 一视同仁。无论学生成绩好坏、相貌美丑、家庭经济贫富、父母社会地位高低等等,教育者都应尽最大可能一视同仁,予以尊重。

3) 以礼待人。对学生成绩或行为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不嘲笑、不讽刺、不动怒、不贬抑。如果我们不会管理自己的情绪,任由这些不良情绪和行为操控着我们,那意味着我们会用最有杀伤力的武器将这些学生驱逐或使学生抛弃我们。

4) 信任学生。信任是尊重的基础,缺乏信任就难有尊重。对于学生在学习上表现出来的不理想,相当一部分教育者第一反应便是这些学生课后有没有认真复习,时间精力都用到哪了。不认同学生的表现,不相信学生的努力。这种怀疑一旦被学生接收到,学生对自己的努力就很难坚持,双方会进入到一个恶性循环。

2 态度热情,温暖心灵

2.1 热情的定义和重要性

热情,指个体在情境因素下,表现出来的友好愉悦情绪情感。如果说尊重是以礼待人、平等交流,富有理性的色彩,那么热情则充满了感情的色彩。如果师生之间仅有尊重而没有热情,则会显得是一种你交钱我上课的公事公办意味,两者结合,才能情理交融。

2.2 目前现状

老师们忙于备课、教学,忙于改作业,忙于指出并要求他们立即改正错误等,很难有耐心有热情地与学生交流。就拿课堂上师生双方的问候来说,更多的是一种程式化的语言表达。

2.3 建议方法

1) 走进教室之前,学会调整情绪,把所有与课堂无关的负面情绪都放下,带着微笑、热情、希望走进教室。

2) 课堂以外更易于教师表达热情。美国的安奈特·布鲁肖和托德·威特克尔在《改善学生课堂表现的50个方法》中就建议,不能总是让学生欢迎教师来上课,教师也可在上课之前,站在教室门口,迎接并问候你的学生。对于经常迟到的学生可以这样问候:“谢谢你今天提前到校,你能守时我很开心”;对于请假没来的学生可以说:“你昨天没来,我很担心你”;对于学生的一点点变化我们都可以表达出来,如某学生刚刚理发、休息得是否充分等等。对待特殊学生也要适时适当地关注,比如家庭关系不和睦的学生、寄养家庭的学生、学习困难的学生等,有时一句简单的话语也许就能给学生巨大的温暖和鼓励。

3) 注意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和表达内容。热情可以在课内也可在课外,可以是关于学习也可以是关乎生活,特别是要重视非言语行为的使用,有时非言语行为比言语更能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情感。在一节全省小学语文示范课上,一位上讲台的男生同老师(男性)进行体验式教学的环节,结果男生因为过于紧张,几次把语意表达反了,这时老师走过去轻轻地拍拍头,顺势搂着他的脖子微笑说:“我很抱歉,看来我给你带来压力了,这让我懂得给人轻松愉快的心情和给予知识一样的重要。”这远比让学生回到座位忐忑不安地听课,更能让他感受到温暖,更能安抚到他。

3 设身处地,适时共情

共情能使师生关系始终处于链接状态。共情又叫同理心、通情达理、设身处地等,按照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观点,共情是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这种态度被人本主义心理咨询家认为是影响交流进程和效果的最关键的特质。

适时适度的共情,在很大程度让教育者既关心照顾到学生的心理感受同时又能完成教学和管理任务,而要做到共情最重要的一点是:走出自己的参照框架进入学生的参照框架。例如:网络成瘾的学生,我们首先进入学生的参照框架了解他的需求和感受,一个人依恋网络游戏,一定是他在其中找到了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的体验,比如成就感、被关注、被重视、被需要等感觉。所以对这部分学生能在满足自己内在需要的同时还能按时或不间断地来学校,我们是可以感受到学生对学校对知识是有一点点依恋的。适时的共情可以让学生感受被理解,可以尝试着类似共情:我知道你有自己的理由去做一些事情,我能理解你的需要,你能按时来校我很欣慰,看到你这么疲惫这么痛苦我是很难过的,如果你愿意可以跟我聊聊。

所以,在你想提出批评、建议,想与学生沟通交流时,任何时间不要忘记共情。

4 耐心倾听,体现尊重

尊重学生一个可以被量化被观察的行为就是倾听。教师要全神贯注地聆听学生的语言表达,细读学生的非语言行为,关切并重视学生的问题,愿意伴随学生共同关注和分析问题的始末。而目前现实状况是,教师们已经很习惯掌握着谈话的主动权,很难有时间有耐心地倾听学生表述,或因为本身能力的局限性无法正确地倾听。所以常常会出现以下几种学生特别反感的倾听行为。

1) 目光交流很少或没有。边批改作业边与学生交流,大部分学生反应这时他们都没有交谈的想法和欲望,因为老师把自己的事情看得比学生更重要,根本不想了解学生的内心,只是借谈心提要求,配合他完成教学或管理任务。

2) 急于下结论。不能充分地倾听,凭借经验简单地下结论。大多数问题对于学生来说他们自身都是无法明白或解决的,需要有专业知识的成年人帮助他们分析问题并找到可能解决问题的思路或方法。不充分的倾听,简单的结论,让学生对自己的问题并没有一个清楚的了解,更不可能有效地解决。

3) 做出评判性的倾听。对于学生讲述的内容,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会首先下一个评判,或是对错的评判,或者道德的评判,或是性格的评判等。当这种评判出来后就意味着关上了交流的大门,接下来可能再好的建议或帮助学生都很难听进去。

5 学会提问,收集信息

在师生交流中一个简单的技巧就可以令谈话变得轻松有效,那就是开放式提问。开放式提问是相对于封闭式提问的,开放式提问常使用“什么”、“如何”、“能不能”等词语来发问,让学生就有关问题给予详细的说明。

封闭式提问通常使用“是不是”、“对不对”、“要不要”、“有没有”等词语,而回答也是“是”或“否”等简单答案。比如老师会经常问学生:“你说说看这样做对不对?”、“你想不想好好学?”。过多地使用这种提问会使学生陷入被动的回答之中,容易使学生沉默并有压抑感,对于收集学生的信息资料基本没有太大作用。不如改成开放式提问更有助于沟通交流,如“能说说你自己是怎么看待这个行为的吗?”“你在学习上遇到了什么困难”等。

6 训练觉察,满足需求

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需求。任何一个人,即便是成年人,这些需求都要被满足。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去训练并提升我们的觉察力,发现学生在不同时期的主要需求和次要需求,在课堂上满足大多数学生规律性需求的同时,能敏锐地捕捉到每个学生的即时需求,让每节课都成为学生体验成功感、价值感的舞台。

一位合格的教师,他首先要让学生在他的课堂上能体验到安全感。以我们都希望学生在课堂上能踊跃举手发言为例,一方面我们鼓励学生踊跃发言,另一方面我们对发言学生犀利尖锐地评判让在场的学生都敬而远之,不参与不介入是他们能保护自己尊严的唯一选择。在一位优秀教师的语文课上,老师整节课都没有对学生说“这是错误的”、“你不对”等评判,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在不伤害学生同时也能让学生听懂的语言,例如,“这个问题我想和你探讨一下,愿意吗?”“谢谢你积极地参与,你先坐下,听听其他同学是什么看法,好吗”等。在这样安全的氛围里,学生才有勇气敞开心扉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老师也才能即时了解课堂教学的效果。

当然,只要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事务,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成为所期望的人物,一样能满足学生的自我实现的需求。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一道数学题,一篇作文,简述一个观点一个方法,只要老师们能用发现的眼光、欣赏的眼光去看待,那学生就会充分地、活跃地、忘我地、集中全力全神贯注地享受和体验学校生活。

建立关系的方法和技巧还有很多,比如真诚、积极关注,要注意自己谈话时的语音、语调和表情等。只要理念变化了,随之我们可以发现和创造其他更多的方法技巧。这一切对于我们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与关爱,同时受到激励、鞭策和感化,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1] 刘维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与管理[M].2版.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28.

[2] 郭念峰.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三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53-61.

[责任编辑:孙义清]

2014-09-25

盖静(1968-),女,江苏宝应人,中教一级,主要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研究。E-mail:dxa182@126.com

G620

A

1671-6876(2014)04-0371-03

猜你喜欢
共情评判师生关系
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县域教师培训管理中如何实现共情
幼儿共情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和谐师生关系的作用
掌握谈心艺术 建立融洽师生关系
不要用街头小吃来评判北京
基于学习的鲁棒自适应评判控制研究进展
诗歌评判与诗歌创作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