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存在的障碍与对策*

2014-04-09 02:53李玉鹏
菏泽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国民全民图书

李玉鹏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图书馆,山东菏泽274000)

20世纪90年代,美、日、欧等西方发达国家开展了一系列全国范围的阅读推广活动,从此开展全民阅读,构建学习型社会的热潮迅速在全球展开。近年来,我国各地相继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从目前乃至未来发展来看,我国开展全民阅读活动仍存在不少桎梏,全民阅读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

一、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的重要意义

1、开展全民阅读是提高民族素质,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有效途径。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就是民族素质的竞争,而民族素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中华民族有热爱读书的优良传统,新的时代,我们更应当继承和发扬传统,为国家的繁荣昌盛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2、开展全民阅读是淳化社会风气,构建核心价值体系,提高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保障。

当前社会一部分人心态浮躁、价值观缺失,这要求我们静心阅读,净化心灵,从而淳化社会风气,构建全民族共同的核心价值体系,增强民族凝聚力。

3、开展全民阅读是我国构建学习学习型,创新型社会的有力武器。

哈佛大学的研究证实,一个人在学校获得的知识占应用知识总量的大约20%,而80%来自工作和生活的学习积累。通过开展全民阅读提高国民文化素质,形成全民学习的良好社会氛围,为建设学习型、创新型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存在的主要障碍

1、一些国民缺乏阅读习惯,全民阅读的气氛不浓,阅读质量不高。

欧美一些国家的公众已经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在候机室、车站以及地铁、火车上,很多人都在读书,而我国在这些场合除了聊天、玩手机鲜有看书的人。最新的中国国民阅读情况调查结果显示,2011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3.9%,比1999年第一次国民阅读调查的图书阅读率60.4%降低了6.5个百分点。2012年42.8%的人把没时间读书的原因归结工作太忙;但是超过1/3(35.8%)的人没有读书的习惯或者根本就不喜欢读书。在18~70周岁国民中近70%认为2012年与2011年相比自己的阅读量没有变化,而认为“自己阅读数量增加”的国民的比例少于认为“自己阅读数量减少”的国民。读书习惯的缺乏成为影响全民阅读的重要因素。

浅阅读、功利性阅读逐渐成为主流,国民阅读质量堪忧。调查显示2012年数字阅读比例为40.3%,其中手机阅读率达31.2%。从以上趋势可以看出,中国国民数字化阅读发展迅速,已经对传统纸质阅读产生了巨大影响与冲击。令人担忧的是数字阅读主要为F形阅读,超链接阅读,信息浏览式阅读。相对于系统性、全面性和思考性的深层阅读,数字阅读常常为快速跳跃式的浅阅读,长时间的浅阅读常常导致读者思维的碎片化、平面化和跳跃式,导致注意力集中时间短,享受不到深阅读所体验的文字带来的创造活力、想象力和反思能力。从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读者阅读目的来看,功利性阅读倾向非常突出。相对于人文图书,有关升学、就业、职称考试书籍的阅读量较多,功利性强。

2、阅读环境建设严重滞后,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覆盖面和图书资源难以满足公众的阅读需求。

我国阅读环境建设尤其是公共图书馆建设方面,与世界发达国家比较还处于劣势。目前全国每45.9万人才拥有一座公共图书馆,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标准为1万人口的小区或平均1.5公里半径居民区就要有一座图书馆,而以色列更是达到平均每4500人就拥有一所图书馆。在公共图书馆资源建设方面,国际图联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的人均1.5至2.5册,但2011年数字显示,我国人均藏书量不足0.5册。我国基层图书馆特别是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县级图书馆情况更加严重:很多图书馆几年甚至十几年没买书或者很少买书。文化部发布的最新统计说,占全国24%的700多个县级图书馆没有一分钱购书费。

3、图书出版业提供的图书质次价高,少有吸引读者的精品

我国图书出版业存在的首要问题是价值取向问题。出版物是先进文化的基本载体,其价值取向首先应该是社会效益,而不是经济效益.但目前国民阅读正陷入出版媒介塑造的唯经济主义“拟态环境”的陷阱,在唯经济主义舆论的影响下,国民在阅读方面逐渐呈现功利化、短视化和感性化的倾向,这种倾向与特点又反过来进一步加强出版媒介唯经济主义的价值取向[1],这种恶性循环给国民阅读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图书出版作为左右民众阅读生活的杠杆,应当有一个系统全面正确的引导,否则国民阅读就会迷失方向。图书出版业唯经济主义思潮将会导致图书出版的庸俗化、山寨化最终导致整个出版界的泡沫化。出版物的出版周期变短,图书创新能力却变低,精品书越来越少。国内大型图书馆网站的借阅排行榜上,遥遥领先的都是穿越、武侠等消遣性文学作品。出版上的佳绩恰恰暴露了这个时代历史感和阅读品位的双重陷落。[2]书应该有一定的厚重感,应该经过千锤百炼,成为“重读”之书。而让国民拥有更多的“可以重读”之书,应成为图书出版业的业界“良心”和责任。

4、全民阅读推广活动效果不佳,没有形成从法律制度、多方配合、公众参与、项目实施的成熟的推进体系,国家级阅读项目较少。

近年来,作为全民阅读推广主阵地的全国各级公共图书馆陆续开展了“读书节”、“读书月”、“读书周”等活动,但整体效果不佳。第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只有5.6%的国民知道身边有阅读活动或阅读节,有74.4%的国民表示身边没有阅读活动或阅读节,另有大约20%的国民表示不知道身边是否举办过阅读活动。[3]而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公众对举办阅读活动的期望值却很高,希望有关部门举办读书活动或读书节的国民高达69.2%的,而被阅读活动边缘化的农民希望举行全民阅读推广活动的比例高达73.2%。推广活动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全民阅读活动缺乏长期规划,流于形式,随意性大,连续性差,呈现阶段性特征。除省级公共图书馆以外,大部分图书馆只有在4月23日这天才开展阅读推广活动,多数馆每月举办一两次活动,难以营造全民阅读氛围。另外,活动形式单一、主题不贴近百姓生活。活动的主要形式大多为讲座和展览,活动主题不接地气,近乎于政治宣传,难以真正打动读者。为了吸引民众保证活动的人气,很多阅读推广以物质奖励来配合活动,使得活动看上去热热闹闹,但实际上弱化了主题,无法使民众真正了解阅读的本质和乐趣。阅读规模偏小。大部分在图书馆内开展,没有走出去,影响小,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国家级阅读推广活动少。推广活动中政府、媒体、出版、学校、协会等各方面配合较少,没有形成整体合力。活动针对成人多,青少年少,城区多,农村少。

三、全民阅读障碍成因的深层思考

1、教育体制不利于阅读习惯的养成

阅读是一种需要从小培养的习惯,更是一种生活方式。所谓工作忙没时间看书以及电视电脑互联网的普及占用了民众的闲余时间只是一种假象,深层次原因还是没有阅读习惯,因为依照这种逻辑,世界上阅读率高的国家的国民应该是最闲的而且不受娱乐媒体的影响。我国阅读率低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教育体制没有让我们养成良好的阅读素质。一个刚移民美国的家长惊讶地发现老师让他刚上二年级的孩子写一篇关于蓝鲸的研究论文,并要求查阅不同图书馆的资料,而我国一直到大学也少有这样的开放性的作业。只有从小学会利用图书馆,喜欢图书馆,才能逐渐养成良好的信息素质和阅读习惯。信息素质阅读习惯是从小培养出来的,不是教出来的。

2、社会没有崇尚知识、以“读”为乐的舆论环境

长期以来,经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失衡使得政府、媒体以及广大民众处于一种浮躁的“精神亚健康”状态。以GDP为核心的政绩考核制度使得各级政府没有发展公共文化建设的动力;社会媒体鲜有与读书相关话题;“利”字当先的拜金主义思潮严重地冲击了我国崇尚知识、以读书为乐的传统观念。

四、我国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的基本对策

1、将全民阅读列为国家战略,加快有关全民阅读的立法,建立全民阅读管理机构。

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把阅读作为重要的国家战略,把全民阅读作为软实力建设的重要措施,通过国家行为加以推动。为保证全民阅读战略的顺利进行,应设立中央专项基金,以满足阅读服务的基础建设及资源建设。制定全民阅读法,对中央资金投入、各级公共图书馆的布局与密度、各级公共图书馆以及农家书屋的建设标准、文献资源数量、馆员准入标准等作出相应的规定。

建立以市为基本单位,整合全市内所有图书馆的全民阅读管理机构。由于目前除公共图书馆外,其他图书馆分属于市内各高校、中小学校、企事业单位,它们各自为政,为自己特定的对象服务。而全民阅读管理机构应统管全市各级各部门图书馆,取消各自为政现状,实行资源整合,把各级各类图书馆有限的资源无限化。建立从市到县区、城镇、村各级公共图书馆及农家书屋资源合理流动制度,实现全市统借统还,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文献资源。

加大有关全民阅读的研究力度,以市为单位,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将公共图书馆(室)密度、人均图书资源、家庭人均图书阅读量等客观指标以及部分主观指标进行分值量化,建立市级单位全民阅读的量化与评价数学模型,以便真实、系统、完整、形象地反映全民阅读开展情况的优劣及发展变化,为全民阅读综合评价体系提供科学依据。

2、加强基础及资源建设,完善覆盖社区、县、城镇、村的全民阅读服务体系。

第十次国民阅读调查显示:70.1%的读者图书获取来源为“自费购买”,43.6%读者是向他人借阅,到图书馆借阅作为图书获取渠道之一的读者仅占19.8%。图书服务机构网点少、宣传不到位、资源匮乏陈旧是造成上述情况的主要原因。因此,应重视基层文化设施建设,丰富资源供给,尤其要研究制定投入保障机制,改变重倡导、轻服务,重建设、轻管理的局面,力争达到欧美国家1.5公里半径区域内就设立一个图书馆,居民从住处步行10~15分钟就能找到一个图书借阅服务网点的标准,为全民阅读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3、整合社会资源,加强全民阅读推广活动,培养全体国民阅读习惯,构建全社会阅读氛围

一个人的阅读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培养国民阅读习惯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全面规划建立长效机制,需要国家、社会团体、学校、家庭和个人的协同配合。首先,阅读习惯的养成植根于热爱阅读的社会氛围。广大公众是全民阅读的最广泛基础,要引导广大公众多读有品位的优秀图书;其次倡导家长在家每天抽出时间带头读书,以形成浓厚的家庭阅读氛围。在综合考量读书活动的系统性和持久性的前提下,培育和扶植各种类型的读书活动,创新活动内容、主题、方式,全方位、多角度进行倡导,让更多的民众参与读书。利用社会公众人物的引导和示范作用来激发民众的读书热情。公众人物可以通过微博分享读书心得、组织、参与各种读书活动,营造阅读氛围,带动全社会阅读。建立儿童和青少年阅读机制,创新教育教学体制,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研究表明,13岁到15岁是少年儿童养成阅读习惯和培养对书感情的最佳时期,儿童阅读习惯的培养可以采用“儿童阅读推广服务链”的新理念,通过“化解障碍、选书建库、阅读推广、延伸升华”等环节,逐渐培养儿童阅读素养和习惯,最终实现阅读的古典回归和现代升华[4]。教学上,设计一些开放性的作业,让学生学会利用图书馆及其他信息资源解决问题,逐步培养他们的信息素质。

4、出版是阅读的前提和保障。全民阅读的开展为图书出版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同时带来新的机遇。出版机构应当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追求经济利益。写作是一种复杂的精神之旅,投机和模仿写不出精品。图书出版业应摒弃浮躁心态,努力培养一流的作家,而不是社会上所谓“玩文化”的撰稿人,从而彻底改变原创精品匮乏的局面。

五、结语

开展全民阅读是一项关乎全民公共文化建设、阅读权利、阅读公平,尤其关乎我国新时期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大战略工程。如何克服障碍把这项重大的战略工程落到实处,打造全民爱读书、读好书的“书香中国”,需要全社会群策群力、共同参与、协同努力。

[1]赵林.关于我的两部演讲集——兼论当今国民阅读的误区[J].中国图书评论,2007,(4).

[2]留白.出版的利市,阅读的荒年[J].社会观察,2007,(1):21~23.

[3]张晶媛.“第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最终成果发布[EB/OL].http://www.cnreading.org/yddc/tpxw/201004/t20100419—68758.html.2010-04-19.

[4]王玉英.新理念——儿童阅读推广服务链[J].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2010,(4):43-44.

猜你喜欢
国民全民图书
全民·爱·阅读
中国民藏北宋宫廷用瓷鉴赏(4)
一直难忘
高地
图书推荐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班里有个图书角
可持续全民医保
国民健康 国家强盛
全民健身 参与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