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场域中的历史风云
——评曾令云的长篇小说《云兴街》

2014-04-10 04:50刘崇富
昭通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昭通小说历史

张 伟, 刘崇富

(昭通学院a.人文学院,b.招生就业处, 云南 昭通 657000)

引言

作为“昭通作家群”的领军人物之一,曾令云先生以其独具特色的历史题材小说享誉文坛。他的《龙卢演义》、《罗炳辉》等长篇小说,在云南文学界乃至全国小说界都曾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最近曾先生又推出了他的长篇小说新作《云兴街》,这部长篇小说分为上、中、下三卷,篇幅长达150万字,以一个抽象的历史场域“云兴街”作为观照点,描绘了七十多年中昭通地区波澜壮阔的沧桑巨变,塑造了众多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从不同侧面揭示了历史的潜在规律及其给人的深刻启示。作者在写作的过程中,将自身的丰富阅历、对昭通的深厚感情和对历史人生的深刻思考融入了创作之中。我阅读以后,深感其内容的博大精深,解读起来存在着不少的困难,但恍惚间也有几点非常粗浅的体会,因为交流的需要,写出来敬请理论界的同行和作家朋友们的批评指正。

一、高度抽象的历史场域

《云兴街》的第一个突出特点,是它以一条重要的街道名称命名,表现出对历史场域的高度凝练与抽象,以及对小说中人关系的精确把握。这种凝练与抽象,不仅表现在作家将小说中人物活动的空间集中于“云兴街”这一独特区域,还因为“云兴”二字所具有的独特象征涵义及其与小说主要人物的内在关系,下文对此略作剖析。

纵观曾令云先生所创作的长篇历史题材小说,可以发现主要有两个系列:一是以人物命名的,如《龙卢演义》、《姜亮夫》、《罗炳辉》等;一是以地点命名的,如《豆沙关》、《小草坝》、《李家花园》等,但是《云兴街》与上述以地点命名的小说又有很大的不同。因为豆沙关、小草坝和李家花园等,这些地名都是昭通人所熟知的具体地点,它们虽然也有一定的文化底蕴,但远不如“云兴街”的文化底蕴那么丰富与厚重。对于“云兴街”的建筑结构及其文化韵味,作者在《引子》中曾这样写到:

连接东西南三方的过街楼,两楼一底,凌空出世,给云兴街平添了神来之笔的韵味,带给昭通人美轮美奂的享受同时,能激起不同层次、不同情趣的昭通人无限之憧憬和遐想,它铸就了昭通人的灵魂……[1](P.1)

从这里不难看出,在作者的笔下,“云兴街”绝不仅仅是一条普通的街道,也不只是小说中事件的发生和人物活动的基本场所,更为关键的是——它是和昭通人的“灵魂”,即内在的精神本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是小说的神来之笔,也是全书的点睛之笔。那么,作者这样说的原因何在,小说又是从哪些方面建构和展示了“云兴街”与昭通人内在精神之间的联系呢?对于这一疑难之处,我们有必要结合“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特殊涵义进行解读。

中国古代文化中,很早就出现了龙崇拜的现象,而龙崇拜又是与云紧密联系的。对此最为典型的论述,当数《周易·乾卦》:“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2]意思是说,就像自然界中的云和龙、风和虎的相互呼应一样,人与人之间也需要相互呼应与帮助才能做成大事。汉代思想家王充进一步继承和阐发了这种思想,他在所著《论衡·龙虚篇》中说:“龙闻雷声则起,起而云至,云至而龙乘之。云雨感龙,龙亦起云而升天。天极云高,云消复降。”[3]这就很清楚地说明,在古代文化观念中,云是因龙而至的,龙是藉云而起的,“起云”也就是“兴云”,那么,作为这部小说题目的“云兴街”,其内在涵义不就已经很清楚了吗?可见作者所说的“云”,其实指的乃是历史风云;“云兴”,乃是指历史风云的变幻。这种独具匠心的构思,无疑显示了作者渊博的学识,及对中国传统文化所具有的深刻体悟。

具体到小说中,“云兴街”与昭通人的精神世界——也即作者所说“灵魂”的联系,至少是通过三个层面来实现的。首先,“云兴”二字与小说中的重要人物“龙云”的名字契合,暗示了“地利”与“人和”的关系,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当时的“云兴街”和昭通地区社会经济取得较大发展的多种原因;其次,如上面引文所讲,风、虎、云、龙之间,是相互呼应协作的关系,“云兴”的基础是人心,人心的团结协作是关键,小说上卷的主要人物安恩溥建设昭通的历程,展现的正是一种多方力量相互协作的生动实践;第三,“天极云高,云消复降”,云是复杂多边的,“云兴街”和昭通的历史也是如此,小说的中卷和下卷所描写的各类人物的悲观离合和命运的升降沉浮,实在与云的变化特点有着高度的相似性,也可以说“云”就是他们命运的象征。综合这三点已可以看出,“云兴”二字所概括的内容,是多么的丰富和深刻——它早已不是一条普通的街道,而是一个高度抽象而又底蕴丰富的历史文化场域。

二、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

《云兴街》的第二个突出特点,是塑造了众多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体现出鲜明的昭通地域文化特色。在这些各类人物中,既有曾经在西南边疆叱咤风云的龙云、卢汉等军政界名人,也有安恩溥这样曾经主政昭通的地方要员,还有生活于云兴街及其附近区域的各类普通人。作者都能通过对他们的语言方式、行为特点和某些习惯性动作的描写,而突出其不同的社会角色和鲜明的个性特点。

如小说上卷所着力描写的安恩溥,他知识渊博、文武兼修,在动荡的社会里,残酷的战争和官场上惊心动魄的搏杀,造就和磨练了他一副沉稳老练的政治性格。他奉龙云之命治理昭通,为了严明军纪和改善社会风气,便有意击杀部下经常违背军纪、吸食鸦片的罗副团长、赵营长。但在行动之前,他却对手下副官说:

“比我想象的还自然,还好,要抓住这几个害群之马,要用智慧,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能小马放屁自己惊,你相信我说的,久走黑路,一定会遭鬼打。”[1](P.256)

简单的几句话,便显示出集军政权力于一身的安恩溥冷静、成熟、老练的政治性格。而在安恩溥成功突袭“云兴街”烟馆,亲手枪杀了正在该馆嫖宿的罗副团长、赵营长之后,作者在描写烟馆老板赵财顺的反应,特别是他对龙云三子龙绳曾哭诉烟馆的枪击事件时,又这样写到:

赵财顺竟然号啕大哭起来,呜咽道:

“多好的两个兄弟啊,安恩溥杀了他属下的两个功臣,竟然连手都不抖一下,他打狗得看主人面,他是对着三哥来的。”[1](P.267)

这几句话,通过赵财顺之口,从侧面进一步强化了安恩溥执法如山、冷酷无情的形象,也刻画了赵财顺这些依违于不同政治势力之间,充分利用政治人物的矛盾关系摇唇鼓舌、挑拨离间以从中获利的奸商本质。作者对不同身份的人物形象的描写刻画,可谓是跃然纸上、入木三分。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在较长时期内对于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特点仍处于探索之中,因此这段历史虽然没有了硝烟弥漫的军阀混战,但是各种形式的政治运动仍然接连不断。这一时期的官场人物,和以安恩溥为代表的乱世能臣又有了很大的差别,如小说下卷所写的李仁德就是一个典型,他是昭通的副书记。“文化大革命”兴起后,一个名叫舒璇的年轻人纠集一些同学,贴出了攻击李仁德的大字报。李仁德和下属马宝关于此事的一段谈话,就写得很有特色:

马宝大惑不解,沮丧地说到:李书记,从大字报的口气中,他对你恨之入骨,不共戴天,必置书记于死地而后快,他不会再回到书记的怀抱之中。李仁德诡谲地笑了,满有把握地说到:马宝,我对潘德琪和舒璇的了解,简直入木三分,这种利欲和权势熏心的小人,只要拿颗水果糖给他含在嘴里,他就愿意做你的撵山狗,别看他现在气势汹汹,其实内心很空虚。[4](P.3)

这短短的几句话,就勾勒出了李仁德的老练和深沉。可以看出,小说中所写的潘德琪和舒璇,都是那种在政治生活中容易冲动的人,他们虽然有一定的执行能力,但缺乏清晰的方向感和行为的稳定性,因此容易犯错误。而作为副书记的李仁德就不一样了,他地位比他们高,经历也比他们丰富,虽然也不一定每次都能准确把握政治的方向,但凭藉其多年政治工作所积累的经验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仍然能够在许多政治斗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上文所例举的安恩溥、李仁德、龙绳曾、赵财顺、马宝、舒璇等都是《云兴街》中很有代表性的政治人物,是小说所塑造的典型形象。他们形象生动、个性鲜明,在时代的洪流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起落沉浮,演绎了一处又一处曲折回环的悲喜剧,在今天的生活中,我们仍然可以随处看到这几类人的影子。

三、丰富深刻的人生哲理

《云兴街》的第三个突出特点,是通过对历史巨变的演绎和人物命运的描写,从中揭示历史的启示和人生的哲理。作者不只是简单地讲故事,而是在对故事情节的叙述中,努力展示其背后的根本因素和决定力量。对于政治人物,作者注意总结他们的政治智慧;对于决定大多数人命运的各种力量,作者则将其上升到哲学的层面进行探讨。作者所探讨的人生哲理,包括了金钱与人生的关系、时势与个人命运的关系,以及历史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等,读来使人深受启发。

作者对于金钱与人生关系的探讨,当以小说上卷和中卷大力着墨的赵财顺为典型。民国时期,赵财顺长期在“云兴街”上开烟管、设妓院,是昭通城中有钱有势的人物。但是随着国民政府的溃败,以及他在昭通的政治靠山龙绳曾被杀,他自己和家人的命运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被气势汹汹的革命群众抓捕、控诉和批斗,被逼交待自己的罪行和私有财产。面对众人的批斗,到底是交待还是不交待呢?赵财顺在矛盾中作了这样的思考:

此时,他倏地想起老婆说过的一句话,命都没有了,你再有多少钱都没有意思了,有命在,心里就高兴,就是吃点烟熏腊肉、包谷饭和荞饭,都犹如过的是神仙日子。于是他便号叫着:别捆,我坦白,我坦白啊![5](P.212)

这是一种很典型的情境,即人在面临巨难、甚至绝境的时候对于人生的价值、生活本质的一种反思。赵财顺的思考实际上说明:物质生活的标准、快乐和幸福的决定因素其实都是相对的;对于人来说,真正重要的只是生命存在本身,和一种自我满足的感觉。尽管赵财顺的坦白并没有改变他被杀的命运,但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对于金钱、财富和人生关系的思考,却有着深刻的意义。

除了金钱以外,时势对于人生的影响也不可低估。在沧桑巨变的时代风云中,巨大的浪头吞噬了无数人的生命,有的人摇身一变成为了社会的上层人物,有的人则倾家荡产流落街头。那么,个人对于时势的变化究竟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呢?小说的中卷写到潘德琪和何修文两个老同学见面,两个人谈起了“人生哲学”:

“修文,从中,你悟出了一些什么人生的哲学,我俩该推心置腹地谈谈,在舒璇我们三个同窗好友中,你是最有主见的,精灵,又能随机应变,当年混得特别好。”

何修文觉得自己稀里糊涂就成了蒋家王朝的丧家之犬,唯一值得欣慰的是保住了这条命,大势所趋,只能择木而栖,否则就衣食无着,难以生存,还有什么理由奢谈政治啊![5](P.270)

显然,两个老同学见面,各自的心态并不相同:一个是满心喜悦地试图总结成功的经验,一个则满怀惆怅地庆幸自己得以生存下来。何修文的感受可能也是经历过那个时代的大动荡之后,多数人内心真正的感受。他的感叹也间接地说明:个人对于时势往往是难以抵抗的,最重要的是观察、顺应时势并保全自己。

人是离不开物质的,金钱、权势都是社会发展和人生进取的重要动力,围绕着他们的就是不同的团体和个人之间的合作或者斗争。在昭通城、“云兴街”上发生的一切,都与此有着紧密的联系。但是,当一切都烟消云散之后,这些曾经发生的事件,又是那样的飘渺难寻和不可捉摸。作者这样写到:

如此等等的角色都消失而远去了,只有木框架,羊肝色,一楼一底,七八家隔着一堵风火墙的云兴街,流淌着刻骨铭心的记忆,不死的梦幻和惊心动魄的故事,永恒的追求。人世间成是欲,败也是欲,而欲却是这个世界的潜动力,云兴街虽只有六七十年的历史,但它经历的事情太多,它是这个城市的缩影,它明证了昭通的一切,一切……[4](P.411)

在这样的描绘中,“云兴街”仿佛已经不是一条没有生命的街道,它似乎变成了一个饱经沧桑的历史老人,静静地观察和思考着这里的一切。作者借助对街景的描写,高度概括地指出:人世间的成败都是因为欲望,欲望是世界发展的“潜动力”,也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这是对上文所说的人生哲理的进一步提升,是对历史发展规律的精辟总结和小说思想主题的升华。

结语

综合以上几个方面可以看出,曾令云先生的这部长篇小说,无论是在小说的命名,还是在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人生哲理的揭示等方面,都体现出了作者独运的匠心和深刻的思想。作为抽象文化场域的“云兴街”,它既是亲切可感的故国乡土,又像是渺不可寻的历史烟云,在具体和飘渺之间,就像它那横空出世的“过街楼”一样,启发着不同的人对于自身、社群和民族命运的思索。如同小说所展示的那样,历史不是凝固不变的,也不是僵化死板的,它既像一条滚滚滔滔奔腾不息的河流,也像一条熙熙攘攘川流不息的街道,用一种无声的语言讲述着它自身的规律与奥秘。当时光流走,人事兴亡之后,“云兴街”依然故我,稳稳地屹立于历史的时空之中。也许,这就是这部小说所要努力传达的一种内在意涵吧!

[1]曾令云.云兴街(上卷)[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2.

[2]周振甫.周易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1:5.

[3]袁华忠,方家常.论衡全译(上)[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389—390.

[4]曾令云.云兴街(下卷)[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2.

[5]曾令云.云兴街(中卷)[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昭通小说历史
发展中的昭通学院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文学自觉与当代文学发展趋势——从昭通作家群说开去
小地方文学史的可能与向度——冉隆中和《昭通文学三十年》
昭通作家群的困境与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