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培养模式的转变
——以与基础教育对接为视角

2014-04-10 04:54刘晓娟吕秋颍
韶关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高等师范师范生办学

刘晓娟,吕秋颍

(1.阜阳师范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安徽阜阳236000;2.阜阳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安徽阜阳236000)

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培养模式的转变
——以与基础教育对接为视角

刘晓娟1,吕秋颍2

(1.阜阳师范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安徽阜阳236000;2.阜阳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安徽阜阳236000)

基础教育是高等师范院校人才输出的重要渠道。当前,高等师范院校人才培养与基础教育师资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凸现,在这种情况下,积极探索高等师范院校教师教育培养模式与基础教育的无缝对接,对于高等师范院校和基础教育的发展均大有裨益。

高等师范院校;教师培养;基础教育

基础教育是高等师范院校人才输出的重要渠道,高等师范院校是基础教育师资培养的摇篮襁褓,二者存在着不可分割的依存关系。高等师范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基础教育的师资基础和发展空间,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基础教育的质量取决于高等师范院校的教育质量。

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指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重要方针。”[1]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明确提出,要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为高等教育指明了发展方向。对于高等师范院校来说,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是实现与基础教育的无缝对接。《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教师[2011]6号)明确指出要“把教学改革作为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落实到师范生培养过程中,全面提高新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因此,高等师范院校要切实转变教师教育培养模式,真正做到面向基础教育、研究基础教育、服务基础教育。

一、基础教育对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培养的需求

(一)崇高的职业理想

改革开放带来了多元的价值观,经济浪潮的冲击使一部分年轻大学生失去了纯粹的精神追求,取而代之的是理想的浮躁化和追求的功利化。教育事业是叶的事业,教师承载着培养祖国栋梁的重任,因此,教师绝对不能丧失崇高的职业理想。高等师范院校应着眼于培养教育家而不是教书匠,师范生理应具有远大的职业追求,满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以毕生的执着投入到教书育人中去。近年来,虽然教师的待遇和地位得到了稳步提升,但是在整个社会职业体系中,教育行业收入水平低,劳动强度大,承担责任重。尤其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受到升学压力的挤压,教师的精力投入与物质回报明显不成正比,这更需要师范生要有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的勇气,以崇高的职业理想支撑起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全面的综合素质

高等教育是专业化教育,但是教师所学绝不能仅限于自身专业。现代社会知识爆炸,瞬息万变,这要求师范生必须具备全面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综合素质,才能禁得起时代的检验。基础教育是整个教育大厦的基石,基础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水平决定着受教育者未来发展的潜力和空间。因此,基础教育工作者任重而道远。扎实的专业基础是完成教学工作的前提条件,流畅的语言表达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不二法宝,良好的沟通互动是促进教学相长的重要环节,较强的教研能力是永葆教学活力的必然要素。在知识日新月异的今天,终身学习的价值和意义得到空前的显现,师范生不仅要具备优秀的学习成绩,还要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才能支撑起基础教育的蓬勃发展。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正处在改革转型的关键时期,对师资力量的数量和质量均有较高的需求,这对高等师范院校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三)高尚的师德师风

韩愈说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教师不仅承担着传授知识的职责,要以先进的文化教育人,还应以高尚的人格感染人。近来,我国频繁发生中小学生受到教师侵害的案件,也反映了当今社会部分基础教育工作者师德师风的沦丧。《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国发[2012]41号)指出,要构建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开展各种形式的师德教育,把教师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学术规范以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职前培养、准入、职后培训和管理的全过程”。高尚的师德师风会对受教育者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反之,教师作为“万世师表”,一旦在师德师风上出现问题,对学生造成的伤害无法估量,对社会的损害和影响必将加倍。

二、目前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办学定位不明确,专业设置不合理

高校能否对学校的学科专业、服务对象、办学层次和类型有着准确和清晰的认识,其办学定位是否明确、完整,有办学特色,决定了高校未来的发展方向。安徽省发展高等教育的总体方针是“科学定位、分类指导、多元发展、特色办学”,高等师范院校的办学定位与普通高校之间既有联系,又相互区别。一方面,一些普通高校分担了部分教师教育培养的任务,弱化了高等师范院校的办学特色;另一方面,高等师范院校积极开设非师范专业,努力向综合型大学转型升级,渴望去师范化。这种趋势在客观上降低了高等师范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有些高等师范院校一方面为了追求办学规模的扩大,在缺乏充分的市场分析和调研的基础上,盲目开设新专业,其配套的师资与设施难以为继,造成新专业生源不足,发展不稳定的尴尬局面;另一方面,对原有专业的投入与关注度不够,缺乏学科改革和创新的动力,导致老专业发展陷入瓶颈,难以为继。这种矛盾必将严重影响高等师范院校的教育水平。

(二)教学理念有滞后,实践环节较薄弱

先进的教育理念是教师教育培养不断得到改革创新的不竭动力。高等师范院校应该是为基础教育输送高精尖人才的基站,而事实情况却是,由于校地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学与基础教育的需求相脱节,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学理念滞后于基础教育,出现倒挂的异常现象。当前,各中小学课程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而高等师范院校的师生对此关注度不足,研究不够,远离基础教育教学一线,无法掌握最新动态,因此,应变能力明显欠缺。

此外,由于高校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加,教学实践环节压力骤增。部分高校重理论轻实践,导致师范生的从教技能有所下降。由于无法容纳毕业生实习人数,有些高校允许部分学生选择自主实习,对教学实践环节缺乏有效的监督,使原本就有限的教学实践时间沦为形式,失去原有的意义。

(三)终身学习难落实,在职教育有欠缺

对在校师范生的教育属于职前教育的范畴,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基础教育工作者,必须坚持终身学习,不断更新和完善自身的教学能力,提高教学水平。相比较而言,高等师范院校在对在校生的培养方面做得比较好,但是在在职教育方面明显力不从心。由于在职学员学习时间短,管理难度大,因此继续教育的成效不明显。从终身学习的角度来说,职后教育性应该与职前教育同等重要,衡量一所高等师范院校的办学水平,应该将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的效果综合加以评判。

三、转变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培养模式的途径

(一)明确办学定位,优化师范类人才培养

安徽省教育厅厅长程艺指出,要“将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度、对人力资源强省建设的贡献度和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作为全省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评判标准”[2]。盲目的贪大求全对高等师范院校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不同的高校应有不同的办学定位,如果每所高校都能拥有特色鲜明的合理定位,将会极大地促进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升和经济社会的均衡发展。在此思想的指导下,高等师范院校也应进一步明确自己的办学定位,那就是向高一级学校输送优秀的研究生,向基础教育输送优秀的教育者。因此,高等师范院校应紧密围绕办学定位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提升教学质量,服务基础教育,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

作为高等师范院校,要明确自身的师范特色,根据基础教育人才培养需要,灵活采用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基础教育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变化,合理调整师范类专业课程设置,为基础教育培养业务过硬的师资力量;要对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同等重视,着力培养教师自身对教育行业的认可度与忠诚度,培养创新能力,加强从教技能,养成良好师德,树立职业理想。

(二)发挥专业优势,着力提升核心竞争力

扎实的专业学习是全面发展的基础,离开专业建设谈人才培养如无源之水,无根之木。高等师范院校应在巩固专业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师范生的核心竞争力。目前,很多高校正在加强应用型专业建设,深入实施专业动态调整计划,这一发展趋势对于高等师范院校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事实上,高等师范院的专业课程结构性改革也从未间断过。近年来,师范生的就业环境日益严峻,这种情况不仅与毕业生人数的增长、用人单位需求变化有很直接的关系,也与高等师范院校的专业设置的不合理和人才培养的缺陷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要想改善这种情况,必须从狠抓专业建设、发挥专业优势入手,着力提升师范生的核心竞争力。在课程设置上,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考虑到基础教育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对师范生进行培养。专业理论方面要有前瞻性和创新性,技能培训方面要增强实效性和针对性。作为一名未来的人民教师,要想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有一缸水,扎实的专业知识就是师范生的“水缸”。有句谚语说,你可以把十匹马拉到河边,却无法使一匹马低下头喝水。因此,仅仅拥有水缸是不够的,如何使受教育者愿意“喝水”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充分体现出师范生从教技能的差异。高等师范院校应该通过多种渠道全方位培养师范生的综合素质,从三字一话(钢笔字、粉笔字、毛笔字和普通话)、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入手,以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涉及面广的通识教育课等为载体,逐步增强毕业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培养出真正能够走得出校门、进得了岗位、执得了教鞭、站得稳讲台的师范类人才。

(三)拓展实践基地,零距离对接基础教育

高等师范院校是基础教育师资孕育的摇篮,基础教育是高等师范院校培养水平的试金石。“师范院校是教师理论学习场所,中小学是教师实践基地,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培养出优秀的教师,也才能有效地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检验人才的唯一标准。高等师范学院培养出的人才最终要走向社会接受检验,所以,在校期间就应该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尽早适应社会和职业的需要。要全方位拓宽实践渠道,拓展实践基地,通过顶岗支教、顶岗实习、教育见习、兼职授课等模式,使学生更多地接触社会和教师职业,尽早地了解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

高等师范院校作为基础教育师资培养的主要阵地,不仅应该当好基础教育的大后方,还应该在基础教育教研教改方面走在时代的最前沿,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排头兵和先锋者,与基础教育实现零距离对接。在高等教育普遍关注应用型专业建设、加强校地合作的背景下,高等师范院校也应该主动走出象牙塔高高的围墙,深入到基础教育一线,切实掌握第一手资料,了解教学一线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出适应基础教育发展改革需要的人才。高等师范院校集中了一批理论水平较高、科研实力较强的专家学者,基础教育领域集中了一批实践经验丰富、教学水平高超的基层教育工作者,二者之间不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而是密切合作、互相促进的关系,如果能够做到优势互补、有机结合,必将同时推动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和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我国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需要高师院校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方式,创建新型教师教育培养模式以培养适应基础教育新课改教学所需的新型师资。”[4]高等师范院校积极转变教师教育培养模式,与基础教育进行零距离无缝对接是时代的需求,既体现出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也体现出高等师范院校自身发展的诉求。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教师提出越来越高的希望和要求,因此,高等师范院校教师教育培养模式的创新改革也将上下求索,永不停歇。

[1]刘延东.深化高等教育改革,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J].求是,2012(10):3-9.

[2]程艺.抓住关键全面提高地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高等教育,2012(17):7-9.

[3]杨朝霞,王丽珍.国内外中小学教师职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5):59-61.

[4]罗明东,陈瑶,牛亚凡.高等师范院校“综合型”教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教师教育研究,2008(11):29-33.

Transformation of Normal Education Training Mode——Analysis from Docking Basic Education Perspective

LIU Xiao-juan1,LÜQiu-ying2
(1.Ideological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Fuyang Teachers college,Fuyang236000,Anhui,China; 2.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chool,Fuyang Teachers College)

Basic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channel for personnel output of higher normal colleges.At present,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personnel training and the needs of basic education teachers in higher normal colleges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In this case,it is usefu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normal colleges and basic education by exploring seamless docking actively of the teacher education training model and basic education in normal colleges.

normal colleges;teacher training;basic education

G658.3

A

1007-5348(2014)05-0169-04

(责任编辑:薄言)

2014-03-12

2013年高校省级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重点项目“推进高校共青团内涵式发展的路径研究”(2013SQRW038ZD);2013年度安徽省质量工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重点项目“高校思政课包容性教学品质培育研究”(2013szxm054);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包容性发展视野下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AHSK11-12D221);安徽省十一五规划课题“高等师范院校教师教育培养模式转变与基础教育对接研究”(JG08140)研究成果

刘晓娟(1980-),女,安徽阜阳人,阜阳师范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高等师范师范生办学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略论师范生儿童文学核心素养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浅谈情境教学法在高等师范数学课堂中的践行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
浅析师范生PCK知识的构建
高等师范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