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对高校理工科学生的人文功能管见

2014-04-10 05:33周小玲
韶关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理工科人文思政

周小玲

思政课对高校理工科学生的人文功能管见

周小玲

(韶关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广东韶关512005)

思政课对高校理工科学生有重要的人文功能:一、直接促进人文素质的提高;二、深化对自然科学世界的理解;三、保障身心健康;四、化解外国意识形态的“无意识”感染和根植开放的、世界的道德理念。

思政课;高校理工科;人文功能

“现代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参与双向交往互动,以形成受教育者一定的思想品德为目标的教育实践活动过程。”[1]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是提高大学生素质、增强适应力、竞争力以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理工科学生是祖国未来各行各业建设员工与专家队伍的重要后备力量,他们思想政治素质及人文涵养的高低,对能否实现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极为关键。所以,在理工科学生的培养中开展效果良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尤为重要。思政课教学开展的效果如何,通常用其实效性来考察和衡量。思政课的实效性包括两部分,其一是发挥思想政治影响的主渠道作用,其二是进行人文精神的特殊熏陶。人文精神是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或者说是整个人类文化生活的内在灵魂。它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自身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它是人类对人世探求和处理人世探求活动及其成果在精神上的沉积和升华。其核心是主张以人为本,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重视对人类处境的无限关怀[2]。

思政课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具有直接的作用。现代自然科学活动是在人类社会这个大背景中开展的,它不可避免地依赖于社会环境的整体状况。同时,自然科学活动本身也带着复杂的社会因素,任何自然科学的研究、发现都离不开全局的设计、决策、管理等社会知识,它们与更为纯粹的政治、经济、法律、道德等社会现象也是相互交织着的。如果为自然科学领域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仅仅拥有专业知识而缺乏与专业活动相关的法律准则、道德判断、市场头脑等知识或方法论,是远远不能胜任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任何学习也是一定的社会文化里进行的,社会文化风向的调整必然对学习状态、学习效果等产生相应的影响。“思政课属于人文社会科学范畴,它的教学内容涉及众多人文领域的基本知识”[3],对不谙世情、国情、党情的理工科学生而言,是普及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提升人文素养的绝好的补充机会,有助于克服理工科学生人际沟通能力欠佳、社会知识面狭窄、心理调适能力低下的普遍毛病。思政课还为理工科学生正确理解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关系提供了科学途径。它非常明确地指出,自然科学主要侧重客观存在物规律的研究,人文社会科学则主要针对人类社会和思维规律的研究,并运用这些研究的理论成果来分析和指导社会的发展。二者只是在研究领域、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等方面存在差异,并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它们共同为人类更好地认识和改造世界服务。

思政课可以深化理工科学生对自然科学世界的理解。高校理工科学生往往过于崇尚数理力量对世界的贡献,他们认为自然科学才是“科学”,并且是无国界、无阶级的,而轻视人文社会科学对世界的改造能力。因此,理工科学生多数缺少关心政治事态的动力和学习政治理论的毅力,有的甚至拒绝习得研讨社会问题的勇气和能力。同时,理工科学生长期接受逻辑推理,遇到问题用化整为零的思路进行严密考证,因此,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相对薄弱,冷静多于激情、呆板多于想象。他们用批判性的眼光和与无生命物体打交道的方式看待一切(包括复杂的、活生生的、瞬息万变的社会问题)。他们喜欢刨根问底,惯于依赖实验来寻找答案,注重自我挑战和亲身经历,但往往不会将这些问题放置在暗流涌动的社会大环境中来思考,对社会人文进步漠不关心。“社会人”角色必备的人文素质缺位常常导致理工科学生对社会的知觉曲解、价值错位;而大学生的思绪往往又比较敏感和激烈,容易放大对社会的负面评价。客观来看,自然科学知识是价值中立的,师生在教学中主要是处理好认知关系,以便清楚、准确说明事物的属性和便捷、快速地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因为只要条件具备,客观事物的相应特征就会重演和再现。但就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而言,则存在许多的变数。因为人文社科知识既是认识性知识又是评价性知识。也就是说,人文社科知识涉及价值评价,因此,师生在教学中既要处理好认知关系又要处理好价值关系,后者与活生生的人直接相关,难以把握和预测。唯有在让学生进行知识重建的时候也进行相应的价值重估,才能使学生在这个竞争激烈、价值多元、信息爆炸、推崇无根无序的时代不容易迷失自我。

理论既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思政课是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有着严密的结构和合理的内核,里面凝结了前人许多直接和间接的睿智的经验,蕴含了大量正确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论指导。因此,它通过指出和回答“值不值得做、应不应该做”的问题,促使理工科学生从人文角度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他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身的关系,进而正确地鉴别、批判、继承、取舍各类观点与经验(包括自然科学领域和人文社科领域),从而深化对自然科学世界的认识,扬弃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和思想精华。同时,人文社会科学思维与自然科学思维的互补,还有助于激发理工科学生潜在的直觉感悟能力,延伸和拓展人的思维极限、推进人的意识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协同合作精神也深入人心,从而在理工科学生中播种相互理解、相互关爱、和睦共处、友善合作等新型的人际关系。

思政课教学是理工科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当前教育界过度强调专业学习、功利主义倾向严重、无视人文精神与思想境界等现象十分严重,已影响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甚至造成部分学生性格的扭曲和道德的失落。后喻时代的无根、零散、世俗的文化特征又强烈地影响甚至控制着部分年轻人的学习能力,超文本的阅读、书写习惯也深刻烙印在他们的思维中,这使得部分年轻人对理论学习、知识传授、静坐反思等持恐惧、抗拒和自卑的心理。理工科学生由于人文素质基础的薄弱,更容易发生道德沦陷、价值迷失、信仰危机、精神空虚等问题,更容易陷入完美主义的误区并更容易造成行为偏差和心理失衡。这对于他们实现自身价值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和威胁。人文素质是人对自我的解读与诠释,在个体身上的体现就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法制观。后者对个体生命力量的挖掘和生命意义的展现是至关重要的。所以,人文素质是大学生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因素。思政课教学若能集中体现和大力弘扬人文精神,当然能够赋予理工科学生丰厚的人文精神滋养。这对于理工科学生正确思考并处理“德”和“才”的关系,对于他们增强社会责任心和历时使命感并主动在服务社会、报效国家中实现自身的价值,是一种先进而强烈的理论与方向的指航。必须指出的是,一些大道理学生们都懂,有些内容也使他们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回应,但他们就是无法自觉确定目标并支配行动去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的目标。这种行动的懦弱性、习惯的顽固性在许多理工科学生身上频频显现。甚至还有学生固执己见,承认大道理的正确性和指导性,但却认为这些与己无关、对己无用。种种不良症状的根源是情感与意志的缺乏。这类顽疾用自然科学思维与方法是难以攻克和治愈的。唯有通过人文素质培养,提供各种锻炼吃苦耐劳、坚强忍让等良好习惯和品性的实践,根据心理、行为的规律因势利导,才能从根本上增强抵御思想、心灵病毒的免疫力以及提高精神保健的意识和自觉性。

思政课教学的人文追求,是思想政治教育应有之义,也是回归马克思主义人本理论的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一贯强调人是“历史进步的第一推动力”,并将活生生的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作为最高目标与最终归宿。因此,马克思主义不仅强调人的物质需求的满足,也关注精神的解放,更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教育不能沉醉于和满足于“科学世界”,它还要回归“生活世界”,把关心人、尊重人、发展人作为以人为本的重要指标,为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需要塑造大学生形象、培养有益于公共福利的品质和能力,为社会输送良好的公民。“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当然少不了人文教育环节,后者鼓励追求完美个性和完善品行,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或无法完成的功效。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精神,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许多高校都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如果片面强调知识传授和技能的培养是不完善的”[3],在突出鲜明政治性、思想性的同时,应该增强其人文教育功能,发挥思政课德育和智育的双重功效。部分学校因此提出“生活化、人文化、诗意化”的理工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对于理工科学生而言,突出思政课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能够帮助他们建立合理的评价参照系,引导他们以恰当的方式舒缓因学习、工作、生活产生的焦虑、压抑、失落、厌世等心理症状,能够丰富他们的想象力、坚定他们的意志力、改善他们的适应力和提升他们的竞争力,以睿智的面貌融入市场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浪潮。

思政课教学的人文素质培养功能是化解外国意识形态的“无意识”感染的重要保障,也是根植开放的和世界的道德理念的重要力量。“思想政治教育是伴随着阶级的产生和国家出现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在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中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世界各国不仅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而且还特别注意方式方法的研究与学习”[4]。换言之,所有国家都依赖思想政治教育统一思想、凝聚人气、树立国威,并且,“所有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都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不过是隐蔽程度的区别而已”[5]。由于一些西方国家在自身发展过程中没有确切使用“思想政治工作”这个名称,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时候也采用了极为隐蔽且不遭致反感的方式,能够达到让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无意识地接受教育者的思想的境界,所以,在国内不少人眼中(特别是思想单纯、神经敏感、接触外国东西较多的年轻人),国外思想政治工作仅仅是一门思想和心理沟通的艺术,是一种治愈心理疾病的方法或机构,其意识形态教化的理念已经淡化甚至消亡。事实上,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与以往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相比之下,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反而相对落后和弱化。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学校教育各阶段、各层次对思政课中的人文内容的“冷落”,造成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逆反情绪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的难以发挥,应该是其中比较重要的原因。

在文化软实力主宰国家命运以及积极倡导以德治国的今天,不调动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力量,继续任由应试教育的大刀肢解教育的真义,教育就会彻底成为“训练”的代名词,成为塑造“单向度的人”的工艺流程。这种没有“生命在场”的教育模式当然无法培养真正意义上的人,后者在未来的祖国建设中如何做到立场坚定、政治清明、品德高尚、情感丰富,是无法预计和难以控制的。这样的祖国未来建设者也无法理解和传承自己民族的优秀文化,无法鉴别和欣赏别国的优秀文化,当然也无法抵御垃圾文化、敌对文化的诱惑与渗透,甚至可能做出作奸犯科、危害国家与民族的事情。同时,“全球化不仅使人类道德具有开放性特征,也带来了人类道德关怀范围的扩展。它要求每个社会公民都应当站在整个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高度,形成全球伦理下的道德观、社会观、发展观、生态观”[6]。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不单单要承担培养国家公民的使命,还要承担培养世界公民的重任。越早启动这一人文素质培养计划,就越有助于国家的生存、发展,就越有助于世界的安宁、友爱。

人文素养的全面提高特别需要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而社会生活的环境则是多变的。意志坚定且理直气壮地进行思政课教学,用人文力量化解学生成长成才进程中的风险,使学生能够对思政课的内容学以致用、知行统一,进而将自我实现融入国家、民族和社会分发展中,创造和谐的、更有利于人类生活的环境。这本身也是思政教育的价值体现,同时也是克服当前思想教育某些不合时宜的做法以及增强思政课在理工科专业那里的实效性的有益尝试。

[1]侯继虎.当代理工科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教学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30):132-134.

[2]于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教改中的人文精神培养[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6(11):70-73.

[3]徐杰玲,舒建国.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人文素质教育的结合机制研究——以理工科院校为视角[J].2010(5):152-155.

[4]崔月华.浅谈中外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的意义和价值[J].辽宁教育研究,2002(11):67-68.

[5]付翃飞.从心理学角度看中外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意识”与“无意识”[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4(1):25-26.

[6]金素梅.试论公民道德危机及化解策略[J].中州学刊,2010(9):254-256.

Humble Opinions on the Humanities Fun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for th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ajors

ZHOU Xiao-l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 Department,Shaoguan University, Shaoguan 512005,Guangdong,China)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have the humanities function to the students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ajo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First,it improves their humanistic quality directly.Second,it deepens their understanding of world in natural science.Third,it safeguards their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Forth,it resolves the unconscious infection of the foreign countries ideology influence and it takes the open and international moral idea root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ajors;the humanities function

G641

A

1007-5348(2014)03-0173-04

(责任编辑:薄言)

2013-12-06

周小玲(1980-),女,广东韶关人,韶关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讲师,博士,主要从事当代西方伦理思想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理工科人文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理工科优等生WEY VV6
人文绍兴
理工科大学生音乐鉴赏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