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文化自觉及其发展的理性抉择
——兼论陕西理工学院办学指导思想

2014-04-10 15:19张义明
关键词:指导思想卓越办学

张义明, 何 宁

(陕西理工学院, 陕西 汉中 723000)

地方高校文化自觉及其发展的理性抉择
——兼论陕西理工学院办学指导思想

张义明, 何 宁

(陕西理工学院, 陕西 汉中 723000)

大学办学指导思想是一所学校历史、现实和未来发展的理性抉择,也是其内在的精神文化的自觉外显。作为地方高校,结合自身实际,陕西理工学院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发展理念,重在突出明确的方向意识、卓越意识、协调意识和特色意识。

办学指导思想; 意识; 方向; 卓越; 协调; 特色

一所大学的办学指导思想是学校发展的战略抉择,是该所大学精神和价值追求的高度凝练,反映了其教育思想和认识水平。分析一所大学的办学指导思想、研究其发展战略选择的思维方式,可以推知其大学精神追求和思想境界。大学需自觉其为大学,自觉其大学文化之意义与价值。办学指导思想是大学独特的文化自觉的体现。

一、 办学指导思想是大学文化自觉水平的体现

高等学校办学指导思想,是指学校的决策机构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教育法规以及教育规律、自己学校的培养目标和社会现实情况而确立的教育教学工作思想观念。其外延主要包括人才的培养目标(质量标准)、培养人才的途径(教学工作地位)、以及保证人才质量的具体措施。

我国对办学指导思想的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兴起的教育思想大讨论,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高等学校教学评估中得到进一步的重视和明确,并作为教学评估核心指标进行考核。此后,高等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成为高等学校自身发展过程中一直思考的重大问题。经过近20年的发展,高等教育的办学环境和高等学校自身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办学指导思想更多从学校对自己办学定位和办学思路来具体体现,即高等学校在整个社会大系统中的定位、一所学校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定位、学校内部各要素在学校发展中的定位。能否科学定位,已经成为考量一所学校对现代大学精神追求、大学文化觉悟程度以及大学自身文化软实力等的标志。[1]

文化学者冯天瑜先生认为,“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类化’,是人类价值观念在实践过程中的对象化,是人类创造的文化价值,经由符号这一介质在传播中的实现过程,而这种实现过程包括外在的文化产品的创造和人自身心智的塑造”。因此,文化的结构就有物态文化(人类加工创造的物质)、行为文化(约定俗成的行为习惯定势)、制度文化(社会规范)和心态文化(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四种表现形态 ,其中心态文化是最为核心的形态。[2]14-15

所谓“文化自觉”,是人类在求取自身生存、发展的过程中,对人及其文化存在状态、现实使命、未来走向的自我觉“知”和觉“悟”,从心理学角度讲,就是一种意识状态。它既是个人对文化的觉悟和意识,也是阶层或地域对文化的觉悟和意识,更是民族对文化的觉悟和意识。在国外,对文化自觉的研究始于欧洲18世纪的启蒙运动,它的中心思想是理性;进入20世纪,伴随现代化和现代人的研究,文化自觉再次成为研究热点;在竞争日益激烈的21世纪,文化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在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发展和未来,而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前提是存在主体的自我文化自觉。在国内,对文化自觉关注的背景是处于多元文化潮流中的东方文化,如何在世界的舞台上展示东方文化的魅力和自信,克服欧洲文化的局限,为人类的未来做出更大的贡献。对此命题最早研究始于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他认为,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换言之,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和自我创建。其目的是为应对全球一体化发展而提出的解决人与人关系的方法,即是处理与异域文化相接触的人的态度,应具有世界眼光,能够理解他族的民族文化,也要懂得反思自己的文化。同时,费先生以“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作为“文化自觉”历程的概括[3]。此后,文化自觉逐步成为文化界研究的一个热点,并辐射到不同地域文化自觉、职业文化自觉等领域。进入21世纪,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已经成为中国民众的社会共识,并成为全社会的共同呼声。笔者认为,文化自觉其实就是克服文化的趋同化、一元化,通过自我文化自觉,发现自我文化的特色、异质,实现文化发展的多元和共荣。对一所大学而言,它也存在着上述四种文化形态,其中心态文化(有时又称为精神文化)是最核心的部分,表现为大学精神、办学理念、学校传统、人才特点等隐性文化,并渗透在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校管理、制度建设、发展抉择时的集体无意识等方面,这些方面又集中凝练在其办学指导思想当中。但是,一所大学能否在其办学指导思想中把其办学精神、理念、传统、集体无意识等展示出来,成为传播符号,有赖于对其自身大学文化的自觉程度。

二、 地方高校文化自觉的四种意识——基于陕西理工学院办学指导思想的解读

在提倡文化自觉的大背景下,我国的教育理论家们也开始把研究视野聚焦在学校的文化自觉及其文化特质。我国著名高等教育学家张楚廷认为,“大学独特的文化,当然需要独特的文化自觉,自觉其文化之深邃,自觉其文化之独特,自觉其文化之意义与价值,从而,自觉到大学之为大学”[4]。大学办学指导思想是一所学校历史进程和未来发展的理性抉择,是广泛的民主讨论凝练的结果,是其审时度势、理性选择的结果,也是其内隐的大学精神文化的自觉外显。因此,通过办学指导思想这一高度凝练的文化产物,可以发现其文化自觉程度,可以窥见其教育价值追求和教育理性。通过某所高校的办学指导思想,既可以感知该校的大学精神文化自觉程度和水平,还可以由该校个案的局部推及同类高校的文化精神自觉层面。办学指导思想要立足充分理解和认识国家“为什么要办这所大学”的高远目标和战略意图,主要包括国家对学校的定位(办学定位),学校需要做什么(办学宗旨),学校如何实现国家的需要(办学方向);办学指导思想要立足学校自身的历史和现实情况,包括从服务对象、对外社会关系来界定学校的定位和性质,突出特色使命和特色内容。

陕西理工学院创建于1958年,是陕、甘、川、渝、鄂、豫毗邻地区内唯一一所具有硕士授予权的高校,也是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之一。先后经历了汉中大学、汉中师范学院与陕西工学院等发展阶段。2001年,经国务院批准由原汉中师范学院与原陕西工学院合并组建而成。学校办学指导思想的形成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探索,在本世纪初基本成型。2014年初,学校经过反复讨论,公布了其最新的办学指导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依法治校。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培养明德博学、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立足陕西,面向西部,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能力,与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发扬艰苦奋斗和开拓进取精神,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以学科建设为引领,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建成以工程教育和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国内知名大学(以下简称2014版办学指导思想)。该版办学指导思想通过办学方向、培养目标、服务面向、发展目标等四个方面的定位,体现了其大学精神文化的自觉水平和意识。

(一)方向意识

“为谁服务”、“为谁办大学”的问题,是古今中外所有大学不可回避的问题,这是教育的阶级性和社会性表现。在高等教育发展史上,根本不存在跨越社会属性或阶级属性的大学。古希腊的雅典大学,是为奴隶主阶级服务,培养哲学家;欧洲中世纪大学是为宗教服务,现代资产阶级兴办的大学,往往以法律的形式要求大学为国家服务、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大学也必然理直气壮的应当为社会主义服务,在国家法律框架下从事办学活动,也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依法治校”。

在法治社会,通过教育立法规范高等学校的办学行为,并保持大学自身的自治权是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和趋势。我国党和政府对高等教育的规范,提出了明确的教育方针,制定了较为完备的教育法规、规划等。我国的教育和高等教育立法精神,把教育的社会功能和个体功能相统一,比较科学的体现了现代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根据我国教育立法的宗旨可以把我国高等教育的立法价值取向归纳为以下几点:一是为人民服务。教育是为了提高全民素质,衡量标准是人民满意;二是为国家服务。为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三是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服务,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四是遵循教育规律。对高等学校而言,就是要在法律框架下,遵守大学《章程》、维护大学自治、坚守学术自由、凸显人文关怀、倡导科学精神、提高创新能力。

(二)卓越意识

大学从一开始产生就要求他必须追求卓越。古代中国、古希腊等传统意义上的高级教育机构,就已经奠定了大学的基本要素——由掌握高深学问的人、在有浓厚文化氛围的专门场所、向有理想的年轻人进行知识的传播并养成博雅精神,培养社会精英。现代的大学始于12世纪的欧洲,尽管经过了高等教育的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不同阶段,其职能也由原来人才培养的单一职能演变为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引领四位一体的综合职能。但其“卓越”的本质,没有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而削弱。美国密西根大学前校长詹姆斯·杜德斯达特(james Duderstadt)指出:“在知识时代,受过教育的人和他们的思想已经成为国家的财富。大学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变得如此重要,大学教育的价值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如此之高。”*詹姆斯·杜德斯达特:《21世纪的大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转引自韩延明《我国现代大学文化的价值取向》,《高等教育研究》2010年4期第10页。因为,在现代的大学里的教授是掌握前沿科学知识并以追求真理为己任的研究者,学生是经过选拨并富有理想的青年,其目标是通过培养卓越人才、创造卓越知识财富的科学研究、提供富有科技含量的社会服务以及优秀文化传承与引领,综合体现其“卓越”特质。现代大学的“卓越”特质主要从人才的多元层次、人文精神与科学技术互通互补、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三方面体现。

1.较高的办学层次是“卓越”人才培养的基本条件。从本质上讲,“高等教育是培养完成中等教育后的人,使他们成为具有高深知识和专门化的人才的社会活动”[5]65。经过大学培养出来的人才,是“高级”“专门”人才,是直接服务社会、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卓越建设者。从可预见性上讲,生源质量越好,受高等教育时间越长,“卓越”的程度可能越高。因此,从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现状来讲,本科以上教育、特别是研究生教育,属于高等教育追求“卓越”的条件性因素,只有具有“卓越”潜质的学生接受“卓越”的教育(高水平教师、接近前沿的教育内容、先进的教学方法、科学的管理方式等),才能培养出卓越的人才。对地方院校而言,本科教学质量、研究生教育的层次和规模是“卓越”人才培养的重要指标。

在陕西理工学院办学指导思想中,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提出“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培养明德博学、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本科”、“研究生”是层次,这是培养“卓越”人才的基本平台,其中“本科”是基础,是“研究生”平台的生源保障;“研究生”是人才培养的较高层次,需要“积极”发展、主动发展、跨越发展研究生教育。通过对较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懈追求,使学校能够不断为社会培养卓越人才。

2.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互通互补是“卓越”人才的基本结构。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强调人的个性和尊严、人的全面发展以及人的善与幸福;科学精神的核心是追求真理、理性和求实。人文和科学是人类完整精神的组成部分,二者缺一不可。古希腊的大学强调博雅教育和智慧教育,现代大学强调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引领,都离不开科学和人文精神的互通共融。

大学培养人的最终目标是解放人、发展人、完善人。现代大学是培养现代人的场所,人文精神的培养,是现代大学不可推卸的责任。在现代大学,人文精神主要通过人文知识教育、通识教育和具有人文特色的校园环境,使其认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自身的和谐,只有在和谐中生存、和谐中发展,才能学会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自身身心健康的能力。

“科学”、“真理”是大学之所以吸引人的地方,是满足人类探索愿望的最佳选择。科学的目的是揭示未知,而揭示未知的目的是为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服务。因此,大学所学的知识应该是科学知识的最前沿、科学技术的最前沿,这样的教育才能被学生所认可,培养卓越人才的目标才可能实现。

然而,追求真理、追求新知,离不开一个人的人文精神。因为,学习高深学问需要动力,发现新知识需要批判和怀疑精神,发明创造需要符合人类道德和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因此,只有把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作为整体融入学生的素质结构中,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卓越人才。

3.创新精神是“卓越”人才的衡量标准。“创新精神”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在知识经济时代,大学既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场所,也是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和服务创新的场所。正因为大学具有如此重要的使命,所以,“大学自产生以来,始终坚守着被称为‘大学理念’的两个基本原则——学术自由和学术自治,乃至在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世界高等教育宣言》中,亦再次强调:‘学术自治是高等教育机构的永恒原则’”。[6]尽管时代不同,政治体制不同,但都保留了大学的学术自由和学术自治。为什么?因为,只有在自由和民主的氛围下,才能宽容批判、尊崇个性、释放创造、鼓励探索。19世纪德国柏林大学校长洪堡认为:“大学旨在让人领悟科学的统一性并具创造力,所以学术创造力的培养是大学教育的重点。”[7]240世界上的著名大学,之所以著名,就是因为其创新成果丰富,培养出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创新精神,并因此而获得社会赞誉。而学生的创新精神源自于教授的创新意识、民主作风以及大学自身的宽容与开放文化环境,教授治校、学术自由是培养这种创新精神的基本保障。

(三)协调意识

从系统科学角度看,社会是一个大系统,教育是其中的子系统,高等教育又是教育这个子系统的子系统,系统与系统之间,系统与子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关系,只有协调一致,才能保证系统的平衡与整体功能的发挥。对一所大学而言,也同样如此,只有对自己所处的系统及上下左右系统有一个准确的判断,做到协调一致, 才能实现系统、要素之间的良性互动。对一所地方高校而言,其协调系统主要表现在:

1.社会服务面向的协调。服务面向是高等学校社会职能的主要表现。一般来讲,不同高校服务面向是有差异的。部属高校一般立足学校所在省份或者行业,面向全国,省属高校面向地方服务。在高等教育大发展及开放化、国际化大背景下,高等教育资源跨省市、跨地区辐射、共享成为一种趋势。因此,一所地方高校首先要明确自己服务的主方向,但又要融入周边省区或者经济带,才能符合地方建设需要,获得办学资源和发展空间。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大学的发展更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必须有国际视野、长远眼光。

2.大学内部各种职能及其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现代大学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传承和引领文化四大功能,这四大功能既有区别,又有着高度的一致性,并且与服务面向协调一致。人才培养是在科研的基础上传播最前沿的科学知识,通过人才培养服务社会,通过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传承引领文化。比如,陕西理工学院的汉水文化省级重点学科,其研究成果,既进入了研究生和本科生课堂,也通过研究传播,拉动了汉水流域的传统文化保护、开发与旅游,其他的如秦巴生物资源研究、材料科学、机械制造等学科研究,不但更新了教授的教学内容,也引起了地方政府的浓厚兴趣,甚至联动了周边省份对学校事业发展的关注和投入,形成了良性的互动关系。

(四)特色意识

当前,我国大学面临全方位的激烈竞争,这种竞争直接决定大学的兴衰成败。高校排行榜是反映这种竞争的集中体现,也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但是,大学的竞争靠什么取胜。目前,高教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通过特色取胜。大学办学特色是指在一定的办学思想指导下,经过长期的办学实践逐步形成的比较持久稳定的发展方式和被社会公认的、独特的、优良的办学特征,是一所大学区别于其他大学的特性。一所大学的特色,是其历史文化沉淀与现实实践共同作用的结果,具有鲜明的个性、基础性和发展性等特点。大学特色的形成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大学的历史传统、治校者、教师、学生、发展理念等起最重要、最直接的作用。大学办学特色涵括办学思想特色、目标定位特色、学科专业特色、发展环境特色。大学办学特色的创建,基本思路是弘扬学校传统,升华办学理念;定位发展目标,明确发展思路;强化学科建设,优化院系结构;重视科学研究,增强社会服务。[8]笔者认为,地方大学的特色,主要从学校自身的文化精神传统特色、发展路径特色和类型特色体现。

1.学校的文化精神传统。每一所大学在其发展历程中,都有自己的精神传统,并通过校风、学风、教风、管理作风等实践活动表现出来,如北京大学因有蔡元培提倡的“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理念,就形成了“民主”、“自由”的校风;清华大学提倡“厚德载物”的理念,则有“严谨”、“认真”的校风;而南开大学提倡“允公允能”的大学理念,就有“开拓”、“活泼”的校风。陕西理工学院坚持倡导“扎根秦巴、艰苦创业、服务基层”,就有“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校风。关于艰苦奋斗,尽管是该校办学历史的真实写照,但在新的历史时期仍然是一种精神,因为,纵向比较的话,办学条件的确改观,但横向比较,地处偏远地区的非省会城市,在经费、项目、话语权等方面仍然处于劣势,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精神不但不过时,甚至可能更加需要。

2.发展路径特色。不同学校由于历史、地理位置、学科专业等存在不同,尽管建设目标可能一致,但目标实现路径就不可能一样。对一个以培养卓越人才为己任的西部地方高校,人才、学科建设就是瓶颈,而教学质量则是其生命线,因此,陕西理工学院把人才、学科、教学作为其发展的三驾马车,并驾齐驱,以人才建设为引领,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形成了汉水文化研究为特色的文科学科群,以机械制造和工业自动化为特色的工科学科群,以秦巴山区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与研究为特色的理科学科群。以学科特色影响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特色,是一种发展路径的理性抉择,与其“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一脉相承的。

3.类型特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陕西理工学院继承了工程教育和教师教育办学的历史传统,类型上定位在“教学研究”型,是一种比较客观的自身性质自觉。武书连根据科研规模和学术水平,把我国目前的大学分为研究型(约占5%)、研究教学型(约占15%)、教学研究型(约占25%)和教学型(约占55%)。而陕西理工学院被划归教学1型(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评估为优秀)。[9]6要跨入教学研究型,重点在科研规模和水平上必须有较大发展。因此,人才和学科建设,势必成为其发展路径的必然选择。

方向意识、卓越意识、协调意识和特色意识,是陕西理工学院的精神文化意识,可能也是目前许多地方高校的共同的自我定位觉知,这种觉知既有共同的时代背景,也有学校自身的历史传承。这四种意识在不同的学校内涵又是不一样的,要准确解读其具体内涵,就有赖于长期生活工作在该校的参加者、研究者协同工作,实现由语言理性向行为理性的转化。

[1]徐丹,胡弼成.国内外大学办学指导思想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5):20.

[2]冯天瑜.中华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3]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J].北京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3).

[4]张楚廷.大学的文化自觉初论[J].现代大学教育,2010(3):22.

[5]薛天祥.高等教育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6]邬大光.大学理想和理念漫谈[J].高等教育研究,2006(12):2-4.

[7]藤大春.外国教育通史(第三册)[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

[8]李化树.论大学办学特色[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2):75-83.

[9]武书连.(2014)高考志愿填报指南:挑大学 选专业[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王建科 责任校对:王建科 陈 曦]

2014-05-12

2014-06-20

张义明(1955-),男,江西广昌人,陕西理工学院党委书记,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何宁(1955-),男,陕西汉中人,陕西理工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机械制造及其理论。

G640

A

1673-2936(2014)03-0001-05

猜你喜欢
指导思想卓越办学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创优阳江 追求卓越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大作为 走向卓越
跳单、双圈教学设计
创新,只为追求更加卓越
卓越之梦
新时期军队建设指导思想上的重大创新与开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