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经注》中汉水流域的诸葛亮文化遗踪

2014-04-10 15:19梁中效
关键词:郦道元刘表水经注

张 超,梁中效

(陕西理工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陕西汉中723000)

诸葛亮五十四年的生命历程中,有近二十年是在汉水流域度过的;三国文化中最跌宕起伏的场景是诸葛亮等人在汉水流域完成的。[1]研究三国历史文化,最重要的历史文献当然是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的《三国志注》,但二者相附相成,均没有“地理志”,而郦道元的《水经注》恰好弥补了二者的不足。据清代郦学家考证,《水经》一书的作者是三国时期的魏国人。郦道元与裴松之皆为南北朝时期的杰出学者和史学家。裴松之是郦道元的前辈,前后相差19岁,他们都是北方人,虽然裴氏家族后来移居南朝,但他们都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都有南北大一统的情结。裴松之注《三国志》时所能够看到的文献资料,郦道元在注《水经》时几乎也能看得到,而且二人都“嗜奇好博”,使得《水经注》与《三国志注》成为千古名注,同为研究三国文化的瑰宝。[2]335-338在《水经注》中,记载汉水流域的《沔水注》与《江水》、《渭水》一样,均占三卷,将汉水视为文化大河,更为重要的是郦道元曾在汉水中上游考察过。因此,《水经注》中的诸葛亮遗踪文化价值,远在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的《三国志注》之上。[3,4]

一、诸葛亮在汉水中游隐居待时期间的遗踪

诸葛亮(公元181~234年),字孔明,琅邪阳都(县名,故城址在今山东沂南县南)人,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裔。诸葛亮生母章氏和父亲诸葛珪于中平六年(189年)和初平三年(192年)先后去世。诸葛亮兄弟三人,他排行第二,哥哥叫诸葛瑾,弟弟叫诸葛均。诸葛亮还有两个姐姐。兴平元年(194年),诸葛亮与弟诸葛均及妹妹由叔父诸葛玄收养,其兄诸葛谨同继母赴江东。初平二年(195年),诸葛亮叔父诸葛玄任豫章(今江西南昌)太守,他及弟妹随叔父赴豫章。诸葛玄是袁术任命的豫章太守,后来由凉州军阀李傕控制的东汉朝廷派朱皓替代诸葛玄,诸葛玄失掉官职。由于诸葛玄和荆州牧刘表是旧交,便于公元195年投奔刘表迁居襄阳,这时诸葛亮十五岁。刘表虽然没有远略大志,但他保境安民,使荆州保持了暂时的安宁,却是一片难得的和平绿洲。不幸的是诸葛玄到了襄阳不久,于建安二年(197年)病逝,诸葛亮和弟妹失去了生活依靠,这时只有十七岁的诸葛亮挑起了一家生活的重担。他看到刘表昏庸无能,不是命世之主,于是结庐襄阳城西二十里的隆中山(今襄阳西二十里)中,隐居待时,靠耕田读书维持生计。《三国志·诸葛亮传》曰:“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5]卷35,911郦道元则进一步描写了诸葛亮躬耕地的自然与人文环境,《水经注·沔水》记载:“沔水又东,偏浅,冬月可涉渡,谓之交湖,兵戎之交,多自此济。晋永康中得鸣石于此水,撞之,声闻数里。沔水又东迳乐山北,昔诸葛亮好为《梁甫吟》,每所登游,故俗以乐山为名。沔水又东迳隆中,历孔明旧宅北。亮语刘禅云:先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即此宅也。车骑沛国刘季和之镇襄阳也,与犍为人李安,共观此宅,命安作《宅铭》云:天子命我,于沔之阳,听鼓鞞而永思,庶先哲之遗光。后六十馀年,永平之五年,习凿齿又为其宅铭焉。”[6]445郦道元对诸葛隐居地“旧宅”山川地貌的描写,以“乐山”、“隆中”为地标,以李安的《宅铭》为人文意象,给读者以具体而优美的想象空间、深沉而清晰的追思线索。

汉末三国初年的襄阳是全国的经济文化中心,《水经注·沔水》记载,檀溪“西去城里馀,北流注于沔。一水东南出。应劭曰:城在襄水之阳,故曰襄阳。是水当即襄水也。城北枕沔水,即襄阳县之故城也。王莽之相阳矣。楚之北津戍也,今大城西垒是也。其土,古鄢、鄀、卢、罗之地。秦灭楚,置南郡,号此为北部焉。建安十三年,魏武平荆州分南郡,立为襄阳郡。荆州刺史治,邑居隐赈,冠盖相望,一都之会也。”因此,刘表治下的襄阳,经济发达,人才荟萃,《三国志·刘表传》曰:刘表“南收零、桂,北据汉川,地方数千里,带甲十馀万”。诸葛亮在隆中从公元197年到207年隐居了十年。这期间他与当地以及外地流寓荆州的智士名流交游,纵谈天下大事,并日夜苦读,揣摩兵法,增长才干。裴注引《英雄记》曰:“州界群寇既尽,表乃开立学官,博求儒士,使綦毋闿、宋忠等撰五经章句,谓之后定。”[5]210-212建安四年(199年),19岁的诸葛亮与友人徐庶等从师于水镜先生司马徽。诸葛亮读书与当时大多数人不一样,不是拘泥于机械记诵,而是观其大略,领悟经典内涵,诸葛亮与之交游的智士,有襄阳的大名士庞德公和他的侄儿庞统,有从颍川迁居襄阳号水镜先生的司马徽,有汉南名士黄承彦,有北方士人颍川石广元、徐元直、博陵崔州平、汝南孟公威等人。诸葛亮的两个姐姐,大姐嫁给荆州望族中庐县的蒯祺,二姐嫁给庞德公之子庞山民。诸葛亮则与黄承彦之女结亲。《襄阳记》曰:“黄承彦者,高爽开列,为沔南名士,谓诸葛孔明曰:‘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相配。’孔明许,即载送之。时人以为笑乐,乡里为之谚曰:‘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这样诸葛亮就跻身于荆州上流的士族社会,并成为中坚人物,被庞德公称为“卧龙”,与号“凤雏”的庞统齐名,远近知晓。《水经注·沔水》记载:“沔水又东合檀溪水,水出县西柳子山下。东为鸭湖,湖在马鞍山东北,武陵王爱其峰秀,改曰望楚山。溪水自湖两分,北渠即溪水所导也。北径汉阴台西,临流望远,按眺农圃,情邈灌蔬,意寄汉阴,故因名台矣。又北迳檀溪谓之檀溪水,水侧有沙门释道安寺,即溪之名以表寺目也。溪之阳有徐元直、崔州平故宅。悉人居。故习凿齿《与谢安书》云:每省家舅,纵目檀溪,念崔徐之友,未尝不抚膺踌躇,惆怅终日矣。溪水傍城北注,昔刘备为景升所谋,乘的颅马西走,坠于斯溪。”[6]446檀溪在襄阳城西,檀溪上下,景色秀美,农圃相望,徐元直、崔州平故宅在溪之北,刘备乘的颅马过溪,这一切都让檀溪在三国文化史上名声大振。庞德公、司马徽、庞统等人则住襄阳城东。《水经注·沔水》记载:“襄阳城东有东白沙,白沙北有三洲,东北有宛口,即淯水所入也。沔水中有鱼梁洲,庞德公所居。士元居汉之阴,在南白沙世故谓是地为白沙曲矣。司马德操宅洲之阳,望衡对宇,欢情自接,泛舟褰裳,率尔休畅。岂待还桂柁于千里,贡深心于永思哉。”[6]447-448这些当年襄阳的精英,与诸葛亮关系密切。《万历襄阳府志》载:“钦从祖祺妇,即诸葛孔明之姊也。”《襄阳记》载:“德公子山民,亦有令名,娶诸葛孔明小姊。”这就是说诸葛亮的大姐、二姐分别嫁给了当时襄阳最有势力的大族蒯家的蒯祺和庞家的庞山民。而庞统之弟庞林,娶的是另一名门大族习祯的妹妹。这样,诸葛亮与习家也连带上亲戚关系。《三国志·蜀书·庞统传》中记载:“庞德公,襄阳人。孔明每至其家,独拜床下,德公初不令止。”裴松之注《三国志》引《襄阳记》称“诸葛孔明为卧龙,庞士元为凤雏,司马德操为水镜,皆庞德公语也”。称诸葛亮为识时务的“俊杰”的则是从颍川(今河南禹县)流寓到襄阳的司马德操,与诸葛亮也是师生关系。

刘表虽不能用才,但还是比较爱才,诸葛亮能够成为一代英才,还是与刘表有关。诸葛亮与刘表之间,不仅因为叔父玄与其有故旧关系,而受到刘表的关照;而且还因为刘表是诸葛亮妻子的姨父,使关系更加亲密。诸葛亮又与刘表的儿子刘琦、刘琮是同辈人。他与刘表一家的往来应该是较多的,甚至在某一段时间交往是密切的。《三国志·诸葛亮传》载:琮,不悦于琦。琦每欲与亮谋自安之术,亮辄拒塞。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刘琦如果没有对诸葛亮的经常接触和深入了解,他不会达到“深器亮”的程度;“琦每欲与亮谋自安之术”,更说明向诸葛亮求自安之术的次数很多。这些都是诸葛亮与刘表家里往来密切的事实。郦道元格外注意刘表在襄阳的遗迹,《水经注·沔水》记载,襄阳“城东门外二百步刘表墓,太康中,为人所发,见表夫妻,其尸俨然,颜色不异,犹如平生。墓中香气,远闻三四里中,经月不歇。今坟冢及祠堂,犹高显整顿。”[6]447襄阳还是比较好的保护着刘表的坟冢及祠堂。襄阳城东汉水南也有刘表遗踪:“水南有鹰台,号曰景升台。盖刘表治襄阳之所筑也。言表盛游于此常所止憩。表性好鹰,尝登此台,歌《野鹰来曲》。其声韵似孟达《上堵吟》矣。”[6]448蔡瑁是刘表政治集团最重要的成员,诸葛亮是蔡氏姻亲。《襄阳耆旧记》载:“汉末诸蔡最盛,蔡讽,姊适太尉张温,长女黄承彦妻,小女刘景升后妇,瑁之姊也。”[7]195诸葛亮的岳母是当时荆州最大豪族蔡讽的女儿,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和刘表都是蔡讽的女婿,而蔡讽的儿子蔡瑁,也是刘表的属下,也就是说,刘表是诸葛亮妻子的姨父,蔡瑁是诸葛亮妻子的舅舅。在诸葛亮的成才之路上,刘表、蔡瑁给他提供了别人无法提供的条件。因为诸葛亮通过这种姻亲关系,能够经常接触襄阳社会上层人士,了解天下大事和荆州军政决策人物的政治动向,认识政治集团的内幕,获取全国形势变化的信息,这才使得他在刘备三顾茅庐之后,便能够拿出对天下形势正确分析和统一天下的千古奇策《隆中对》。《襄阳耆旧记·蔡瑁》条载:(蔡)瑁家在蔡洲上,屋宇甚好;四墙皆以青石结角,婢妾数百人,别业四五十处。[7]195《水经注·沔水》记载:“沔水又东南径蔡洲,汉长水校尉蔡瑁居之,故名蔡洲。洲大岸西有洄湖,停水数十畮,长数里,广咸百步,水色常绿。杨仪居上洄,杨颙居下洄,与蔡洲相对,在岘山南广昌里。又与襄阳湖水合,水上承鸭湖,东南流迳岘山西,又东南流注白马陂水。又东入侍中襄阳侯习郁鱼池。郁依范蠡养鱼法作大陂,陂长六十步,广四十步,池中起钓台。池北亭,郁墓所在也。列植松篁于池侧沔水上,郁所居也。”“其南有蔡瑁冢,冢前刻石为大鹿,状甚大,头高九尺,制作甚工。”[6]448杨仪家族、习氏家族与蔡氏家族一样,都与诸葛亮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观诸葛亮在汉中北伐时倚重杨仪就可想而知。诸葛亮在襄阳求学期间和隆中耕读期间所形成的政治志向和政治见解,与蔡瑁的政治主张和追求是截然不同的,他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诸葛亮一家与襄阳的一些名门大族及社会上层人士,相继发生了联系,形成了各不相同的亲近关系,对诸葛亮在襄阳求学期间和在隆中耕读期间所度过的青少年时期成长之路及仕宦生涯,产生了程度不同的影响。通过这些姻亲、师友、仕宦渠道,身居隆中的诸葛亮能够更迅速地了解时局的发展、朝廷和诸侯等各类人物的政治动向以及当时各政治集团内幕活动等情报信息。后来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拿出的那份著名的策划案《隆中对》,就是他此前对天下形势进行充分了解和正确分析之后而形成的一整套战略思想。

二、诸葛亮在汉水上游北伐曹魏期间的遗踪

“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诗圣杜甫的《蜀相》诗,是千百年来对诸葛亮北伐最饱含感情的赞颂。227年春天,诸葛亮认为北伐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将大军进驻汉中,筹备北伐曹魏。诸葛亮上书《出师表》给刘禅,陈述出师的原因,表明统一中原的希望,开始五次北伐的序幕。《三国演义》中“六出祁山”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在228年至234年,诸葛亮前后出师北伐五次,真正出兵祁山只有二次(第一次、第四次)。诸葛亮北伐,是为兴复汉室,完成统一大业,虽战果颇丰,但终因各种原因而退还;而曹魏也曾发动反击战,但不成功。最后以诸葛亮因积劳成疾,与曹魏司马懿对阵渭水时,病逝五丈原。宋人洪咨夔《送兴元聂帅》云:“孔明驻汉中,欲翦汉贼梗。委心任费袆,屈膝拜许靖。笑谈扼奸雄,老死不得骋。至今出师表,日月光炯炯。惜哉会潼关,不从魏延请。”或许找出了诸葛北伐失败的原因,但诸葛亮北伐的勇气和智慧激励着后来人。陆游《感旧》:“凛凛隆中相,临戎遂不还。尘埃出师表,草棘定军山。壮气河潼外,雄名管乐间。登堂拜遗像,千载媿吾颜。”郦道元虽是北朝人,以曹魏为正统,但对南国蜀汉丞相诸葛亮格外崇敬。《水经注·沔水》记载:“沔水又东迳白马戍南,浕水入焉。水北发武都氐中,南迳张鲁城东。鲁,沛国张陵孙,陵学道于蜀鹤鸣山,传业衡,衡传于鲁。鲁至,行宽惠,百姓亲附,供道之费,米限五斗,故世号五斗米道。初平中,刘焉以鲁为督义司马,住汉中,断绝谷道,用远城治,因即崤岭,周回五里,东临浚谷,杳然百寻。西北二面,连峰接崖,莫究其极。从南为盘道,登陟二里有馀。浕水又南迳张鲁治东,水西山上,有张天师堂,于今民事之。庾仲雍谓山为白马塞,堂为张鲁治,东对白马城,一名阳平关。浕水南流入沔,谓之浕口。其城西带浕水,南面沔川,城侧二水之交,故亦曰浕口城矣。沔水又东迳武侯垒南,诸葛武侯所居也,南枕沔水。水南有亮垒,背山向水,中有小城,回隔难解。沔水又东,迳沔阳县故城南,城,旧言汉祖在汉中,萧何所筑也。汉建安二十四年,刘备并刘璋,北定汉中,始立坛,即汉王位于此城。其城南临汉水,北带通逵,南面崩水三分之一,观其遗略,厥状时传。南对定军山,曹公南征汉中,张鲁降,乃命夏侯渊等守之。刘备自阳平关南渡沔水,遂斩渊首,保有汉中。诸葛亮之死也,遗令葬于其山,因即地势,不起坟垄,惟深松茂柏,攒蔚川阜,莫知墓茔所在。山东名高平是亮宿营处,有亮庙。亮薨,百姓野祭。步兵校尉习隆、中书郎向充共表云:臣闻周人思召伯之德,甘棠为之不伐。越王怀范蠡之功,铸金以存其像。亮德轨遐迩,勋盖来世。王室之不坏,实赖斯人,而使百姓巷祭,戎夷野祀,非所以存德念功,追述在昔者也。今若尽顺民心,则黩而无典,建之京师,又逼宗庙,此圣怀所以惟疑也。臣谓宜近其墓,立之沔阳,断其私祀,以崇正礼。如听立祀。斯庙盖所启置也。钟士季征蜀,枉驾设祠,营东即八阵图也。遗基略在,崩褫难识。沔水又东迳西乐城北,城在山上,周三十里,甚险固。城侧有谷,谓之容裘谷,道通益州,山多群獠,诸葛亮筑以防遏。城东容裘溪水注之,俗谓之洛水也。水南导巴岭山,东北流。水左有故城,凭山即险,四面阻绝,昔先主遣黄忠据之,以拒曹公。”[6]433-434郦道元到过汉中,因此这一段对汉水的叙述,透露出许多极为重要的信息:其一,诸葛亮北伐最重要的文化地标——阳平关,当时亦名“白马城”、“浕口城”,地当汉水与“浕水”的交汇处,其附近之山叫“白马塞”,因是汉中盆地西部要塞,因而有设关隘守卫,称“白马戍”,今名“白马山”,五斗米道第三代教主张鲁的活动中心“张鲁城”、“张鲁治”等,都在这座雄奇险峻的白马山上,也就是说古阳平关附近是政教合一的张鲁政权的统治中心;其二,诸葛亮北伐的基地和司令部也在阳平关附近。建兴五年(227年)春,诸葛亮认为北伐时机已经成熟,于是,上书《出师表》给后主刘禅,陈述出师的原因。后主允准,下讨魏诏书,授诸葛亮主持讨魏专命之权。三月,诸葛亮率十万大军,自益州出兵汉中,以汉中为根据地,拉开了北伐曹魏的序幕。扎营于沔北阳平关,实行耕战,积聚粮草;调整军事人事部署,以汉中太守魏延为丞相司马,军前听用;调巴西太守吕乂为汉中太守,兼任督农,充实军粮;派人暗中与曹魏的新城(今湖北省房县、竹山)太守孟达密约,嘱其伺机举事反魏,蜀将派兵策应,以便形成东西夹攻之势。《三国志·诸葛亮传》:﹙建兴﹚五年﹙227年﹚,率诸军北驻汉中,“屯于沔阳”。《三国志·后主传》:“﹙建兴﹚五年春,丞相亮出屯汉中,营沔北阳平石马。”诸葛亮在汉中的行辕相府,最初位于沔阳(勉县)古阳平关以东、汉水以北、金牛道以南,也就是现在勉县武侯祠所在地。在此处,他运筹帷幄,指挥了前三次北伐。建兴五年(227年)蜀军一出祁山时,由于“(马)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丢掉街亭”,“还于汉中”后,诸葛亮在行辕相府外(今勉县武侯祠附近)“挥泪斩马谡”。建兴七年(229年)春正月,诸葛亮遣军攻取武都、阴平二郡,进行第三次北伐,得胜回汉中后,为防曹魏突袭,将行辕相府从现在的武侯祠所在地迁到了汉水以南、定军山北麓的武侯坪——“南山下原上”。在武侯坪,诸葛亮教兵演武,推演“八阵图”,并制定了第四和第五次北伐计划。因此,《水经注·沔水》记载汉水南北有“武侯垒”、“亮垒”、“武侯小城”、“沔阳县故城”﹙刘备称汉中王设坛,今陕西勉县旧州铺﹚等,都与当年诸葛亮北伐有关。其三,诸葛亮遗命归葬汉中定军山,墓、祠皆在定军山下。《三国志·诸葛亮传》:“亮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郦道元看到“惟深松茂柏,攒蔚川阜,莫知墓茔所在”。华夏大地上最早的武侯祠是蜀汉灭亡前夕的263年春天,由后主刘禅下诏建立的,《三国志·诸葛亮传》:“景耀六年春,诏为亮立庙於沔阳。”“秋,魏镇西将军锺会征蜀,至汉川,祭亮之庙,令军士不得於亮墓所左右刍牧樵采。”郦道元观察,定军山“山东名高平是亮宿营处,有亮庙”。其四,诸葛亮在汉中“乃治戎讲武,以俟大举”。不仅在巴山深处的“容裘谷”筑城戍守,以防“群獠”,而且还在定军山推演八阵图,讲武练兵。《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载说:“亮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咸得其要云。”《诸葛亮文集》中的《八阵图法》曰:“八阵既成,自今行师,庶不覆败矣。”由此可知八阵图是诸葛亮在长期的军事战争中总结和研究所形成的一种布阵方法。由于沔阳县地处陈仓道、金牛道和汉水东西通道的咽喉之地,因此诸葛亮格外重视这里的防守。汉中南郑城位于汉中盆地的中央,不仅是郡治,更是刘邦兴王之地,蜀汉政权也格外重视南郑城的建设。《水经注·沔水》记载:“县故褒之附庸也。周显王之世,蜀有褒汉之地。至六国,楚人兼之。怀王衰弱,秦略取焉。周赧王二年,秦惠王置汉中郡,因水名也。耆旧传云:南郑之号,始于郑桓公。桓公死于犬戎,其民南奔,故以南郑为称。即汉中郡治也。汉高祖入秦,项羽封为汉王。萧何曰:天汉,美名也。遂都南郑。大城周四十二里,城内有小城,南凭津流,北结环雉,金墉漆井,皆汉所修筑也。地沃川险,魏武方之鸡肋,曰:释骐骥而不乘焉,皇皇而更求?遂留杜子绪镇南郑而还。晋咸康中,梁州刺史司马勋,断小城东面三分之一,以为梁州汉中郡南郑县治也。自宋、齐、魏咸相仍焉。”[6]436郦道元时代的汉南郑城仍然发挥着作用,三国时期是蜀汉与曹魏争夺的焦点,是诸葛亮北伐时的经济文化中心。《三国志·蜀后主传》:蜀后主建兴七年(229年),“亮徙府营于南山下原上,筑汉乐二城”。诸葛亮在汉中盆地西部修筑“汉城”(今陕西勉县东),在汉中盆地东部建筑“乐城”(今陕西城固西北),以便拱卫“南郑城”,在这三城的外围建设“阳平关”、“兴势”、“黄金”等“诸围”,建构起以盆地为核心、以“诸围”为据点的汉中防卫体系。在战争频仍的三国时期,汉中乃兵家必争之地。它进可攻,退可守,土地沃野,粮草丰足。诸葛亮在此屯驻兵马,先后北伐曹魏长达八年之久。诸葛亮死后,蒋琬、王平、费祎等蜀国的高级将领又先后率军屯驻汉中。《水经注·沔水》记载:“汉水又东迳小城固南,州治大城固,移县北,故曰小城固。城北百二十里,有兴势坂,诸葛亮出洛谷,戍兴势,置烽火楼,处处通照。”[6]438汉中东是黄金(今洋县城东六十里)、兴势(今洋县城北三十里)两围,分别可拒魏由骆谷、子午谷来兵,对确保汉中安全有重要意义。

三、诸葛亮对秦巴山地河谷与古道开发利用的遗踪

秦巴山地介于黄河与长江之间,秦岭耸立于北、巴山横亘于南、汉水中贯其间,形成两山夹一川的壮美地形。这里是中国南北方的过渡带,是中国大陆腹地关陇、成渝、江汉、中原四大经济文化核心区之间的缓冲地带、生态屏障和战略要地。因此,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已将秦巴山地纳入了天下三分战略的大视野之中,他给刘备设计的“跨有荆益”的战略,就是以秦巴山地为纽带。“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脩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5]卷35,913诸葛亮设计的由“宛、洛”、“秦川”两路北伐的战略,就是以秦巴汉水为东西联系的纽带和走廊,所以诸葛亮格外重视对汉水河谷的控制和秦巴古道的利用,汉水与蜀道构成了诸葛亮丰功伟业的大十字文化坐标系。

郦道元作为杰的历史学家和地理学家,他谙熟诸葛亮的战略,格外重视对汉水河谷盆地的考察。《水经注·沔水》记载汉中盆地:“沔水又东迳白马戍南,浕水入焉。”“庾仲雍谓山为白马塞,堂为张鲁治,东对白马城,一名阳平关。”“地沃川险,魏武方之鸡肋,曰:释骐骥而不乘焉,皇皇而更求?遂留杜子绪镇南郑而还。”“汉水东历上涛,而迳于龙下,盖伏石惊湍,流屯激怒,故有上下二涛之名。龙下,地名也。有丘郭坟墟,旧谓此馆为龙下亭。自白马迄此,则平川夹势,水丰壤沃,利方三蜀矣。度此,溯洄从汉,为山行之始。”从沔阳县﹙今勉县﹚“白马城”﹙古阳平关﹚到城固县﹙今洋县﹚“龙下亭”﹙今龙亭﹚,是汉水上游最美的河谷盆地——汉中盆地,这里是诸葛亮北伐的战略基地,他多次迁徙人口到汉中,大兴屯田,兴修水利,发展经济,支撑北伐大业。今勉县黄沙,就是诸葛亮屯田制作木牛流马之地,《水经注·沔水》记载:“汉水又东,黄沙水左注之。水北出远山,山谷邃险,人迹罕交,溪曰五丈溪。水侧有黄沙屯,诸葛亮所开也。”《三国志·后主传》:“亮拔西县千馀家,还于汉中。”《三国志·后主传》:蜀后主建兴十年(232年),“亮休士劝农于黄沙,作流马木牛毕,教兵讲武。”此时汉中盆地内部的交通也颇为发达,《水经注·沔水》记载:“汉水又东,黑水注之。水出北山,南流入汉。庾仲雍曰:黑水去高桥三十里。诸葛亮《笺》云:朝发南郑,暮宿黑水,四五十里,指谓是水也,道则百里也。”汉中盆地之东的安康盆地,诸葛亮也格外关注。《水经注·沔水》记载:“汉水右对月谷口,山有坂月川,于中黄壤沃衍,而桑麻列植,佳饶水田,故孟达《与诸葛亮书》,善其川土沃美也。汉水又东,迳西城县故城南,《地理志》曰:西城,故汉中郡之属县也。汉末为西城郡。建安二十四年,刘备以申仪为西城太守。仪据郡降魏。魏文帝改为魏兴郡,治故西城县之故城也。氐略汉川,梁州移治于此。城内有舜祠、汉高帝庙,置民九户,岁时奉祠焉。”[6]卷27,440说明汉晋时期的安康盆地也是经济发达的鱼米之乡。安康盆地之东的上庸﹙今湖北竹山县﹚、房陵﹙今湖北房县﹚等,也是诸葛亮关注的战略要冲。《水经注·沔水》记载:“汉水又东迳木兰寨南,右岸有城,名伎陵城,周回数里,左岸垒石数十行,重垒数十里,中谓是处为木兰寨,云:吴朝遣军救孟达于此矣。”策反孟达的失败,彻底打碎了诸葛亮“跨有荆益”的梦想,沿汉水东进北伐之路彻底被堵死。“魏文帝合房陵、上庸、西城,立以为新城郡,以孟达为太守,治房陵故县。有粉水,县居其上,故曰上粉县也。堵水之旁有别溪,岸侧土色鲜黄,乃云可啖。有言饮此水者,令人无病而寿,岂其信乎?又有白马山,山石似马,望之逼真。侧水谓之白马塞。孟达为守,登之而叹曰:刘封、申耽据金城千里,而更失之乎?为《上堵吟》,音韵哀切,有恻人心,今水次尚歌之。”[6]卷28,442《上堵吟》的“音韵哀切”,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蜀汉东出汉水战略失败的哀叹!

诸葛亮北伐是世界战争史上最悲壮的战争奇观,虽然竭尽全力,但始终未改变敌强我弱的格局,北伐实际上以失败告终,除了没有出现“天下有变”的机遇,曹魏基本上是明君当政,关中统帅无论是曹真或司马懿,还是名将张郃和郭淮等人,都是一时人杰,关健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靠栈道运输,后勤补给的困难是难以想象的,基本上一个士卒的补给靠一个士兵运输保障,而这个士兵运输的粮草有一半是自已消耗的。所以,诸葛亮的军事行动常常只能够维持一个月,经常是粮尽而退兵。因而,诸葛亮试图用木牛流马解决秦岭山地运输上的困难。在此背景下,使诸葛亮成为历代政治家、军事家中最善于运用蜀道的战略家。汉晋时期的蜀道体系中,最重要的官驿大道还是褒斜道。曹操以此道进兵汉中,诸葛亮以此道北伐。郦道元也重点描述了褒斜道。《水经注·沔水》记载:“其水南注汉水。南有女郎山,山上有女郎冢,远望山坟,嵬嵬状高,及即其所,裁有坟形。山上直路下出,不生草木,世人谓之女郎道。下有女郎庙及捣衣石,言张鲁女也。有小水北流入汉,谓之女郎水。汉水又东合褒水,水西北出衙岭山,东南迳大石门,历故栈道下谷,俗谓千梁无柱也。诸葛亮《与兄瑾书》云:前赵子龙退军,烧坏赤崖以北阁道,缘谷百馀里,其阁梁一头入山腹,其一头立柱于水中。今水大而急,不得安柱,此其穷极,不可强也。又云:顷大水暴出,赤崖以南,桥阁悉坏。时赵子龙与邓伯苗一戍赤崖屯田,一戍赤崖口,但得缘崖与伯苗相闻而已。后诸葛亮死于五丈原,魏延先退而焚之,谓是道也。自后按旧修路者,悉无复水中柱,迳涉者浮梁振动,无不摇心眩目也。褒水又东南迳三交城,城在三水之会故也。一水北出长安,一水西北出仇池,一水东北出太白山,是城之所以取名矣。褒水又东南得丙水口,水上承丙穴,穴出嘉鱼,常以三月出,十月入地,穴口广五六尺,去平地七八尺,有泉悬注。鱼自穴下透入水,穴口向丙,故曰丙穴。下注褒水,故左思称嘉鱼出于丙穴,良木攒于褒谷矣。褒水又东南历小石门,门穿山通道,六丈有馀。刻石言:汉明帝永平中,司隶校尉犍为杨厥之所开。逮桓帝建和二年,汉中太守同郡王升嘉厥开凿之功,琢石颂德。以为石牛道。来敏《本蜀论》云:秦惠王欲伐蜀,而不知道,作五石牛,以金置尾下,言能屎金。蜀王负力,令五丁引之成道。秦使张仪、司马错寻路灭蜀,因曰石牛道。厥盖因而广之矣。《蜀都赋》曰:阻以石门,其斯之谓也。门在汉中之西,褒中之北。褒水又东南历褒口,即褒谷之南口也。北口曰斜。所谓北出褒斜。”[6]卷27,435褒斜因取道于褒水与斜水﹙今石头河﹚而得名,“缘谷一百馀里,其阁梁一头入山腹,其一头立柱于水中。今水大而急,不得安柱,此其穷极,不可强也。”这种“千梁无柱”式栈道,是蜀道以险峻闻名天下的典型形态。

结 语

汉水中上游是三国鼎立的战略枢纽,是诸葛亮成长、成才、成功、成神的热土,是郦道元、裴松之向往的三国文化胜地。郦道元与裴松之都是南北朝中华“地理大交流”时代诞生的杰出学者,但郦道元考察过汉水中上游,裴松之并未莅临,因此,《水经注·沔水》的诸葛亮遗踪文化地理,是裴松之《三国志注》所不能企及的。

郦道元虽未到过长江及其以南地区,但他向南到过襄阳。《水经注·沔水》对襄阳城城西、城内和城东的记述非常详细,而且有明确的数字表示距离。他对诸葛亮及其交游者的记载,不是道听途说的,应是亲自调查所得。[8]52-53

郦道元在西南方向最远到了汉中地区。他在汉中考察了嘉陵江上游支流西汉水和汉水的源流,对汉水上游两侧与诸葛亮有关的诸多遗迹,如阳平关、定军山、武侯垒等,予以特别关注。“他留下的这些详实而生动的记述,对今天汉中地区三国文化和古蜀道文化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8]60

猜你喜欢
郦道元刘表水经注
地理学的先导郦道元
〈水经注〉与魏晋南北朝地理文学文献研究》简介
刘表:多疑无决,无能为也
文人反腐遭报复
虎狼之地难中立
《三峡》不是郦道元写的
郦道元所见早期园林——《水经注》园林史料举要
刘表托孤考述
近二十年来《水经注》研究综述
《水经注》中的兵要地理与军事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