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专职辅导员队伍现状与对策研究

2014-04-10 16:15景晓娜
关键词:专职职称比例

景晓娜

(辽宁省教育厅教育信息中心,辽宁 沈阳 110034)

高校专职辅导员队伍现状与对策研究

景晓娜

(辽宁省教育厅教育信息中心,辽宁 沈阳 110034)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高校专职辅导员队伍不断发展,但其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辅导员数量相对不足;二是队伍结构不合理;三是流动性大,队伍不稳定;四是专业化、职业化不够,队伍质量有待提高。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一是要重视辅导员的配备,配足配强辅导员队伍;二是优化结构,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三是建立健全保障和激励机制,确保辅导员队伍相对稳定;四是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构建专业化、职业化辅导员队伍。

高校;辅导员队伍;问题及对策

近年来,党和国家非常重视高校辅导员的队伍建设,采取多项有力措施完善辅导员队伍的选聘、培养和发展机制,以推进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但是高校专职辅导员队伍在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

一、高校专职辅导员队伍现状

(1)总量。2013年,全国高校共有专职辅导员12.7万人,比上年增加了0.3万人,增长2.8%。其中本科生专职辅导员12.2万,比上年增加0.3万人,增长2.3%;研究生专职辅导员0.6万人,比上年增加668人,减少13.7%。

(2)年龄结构。从年龄分布来看,高校专职辅导员近半数为30岁及以下,专职辅导员队伍呈现出年轻化态势。2013年,高校专职辅导员30岁及以下的有5.8万人,占专职辅导员总数的45.6%;31~40岁的有5.0万人,所占比例为39.3%;41岁及以上的为1.9万人,所占比例仅为15.1%。

(3)职务结构。从高校专职辅导员的职务构成看,近八成高校专职辅导员行政职务为副科级及以下,“985工程”院校中副处级及以上职务的专职辅导员所占比例较大。2013年,高校专职辅导员中,副科级及以下的有9.6万人,所占比例为75.4%;副处级及以上职务的有1.3万人,所占比例仅为9.9%。其中,“985工程”院校的专职辅导员副处级及以上职务的所占比例最高,为21.0%;高职(专科)院校副科级及以下职务的专职辅导员所占比例最高,为86.7%。

(4)职称结构。从高校专职辅导员的专业技术职称分布看,近60%的高校专职辅导员专业技术职称为初级及以下,“985工程”院校副高及以上职称的专职辅导员所占比例较高。2013年,副高及以上职称的高校专职辅导员有1万人,所占比例为7.8%;初级及以下职称的高校专职辅导员有7.4万人,所占比例为58.2%。其中,“985工程”院校中副高及以上职称的专职辅导员所占比例较高,为12.4%,分别比“211工程”院校和一般本科院校高出2.1个百分点和4.5个百分点;高职(专科)院校中初级及以下职称的专职辅导员所占比例最高,为66.9%。

(5)学历结构。从高校专职辅导员的学历结构看,高校专职辅导员的学历构成以本科和硕士研究生为主,其中“985工程”院校和“211工程”院校以硕士研究生学历为主,高职(专科)院校以本科学历为主。2013年,全国本科学历的专职辅导员有6.2万人,所占比例为48.9%;硕士研究生学历的专职辅导员有5.7万人,所占比例为45%。其中,“985工程”院校和“211工程”院校的专职辅导员所占比例分别为62%和65.8%;一般本科院校的专职辅导员中,硕士研究生学历和本科学历所占比例分别为55%和41%;高职(专科)院校的专职辅导员中本科学历较多,所占比例为66.9%。

二、高校专职辅导员队伍存在的问题

(1)高校专职辅导员队伍配备不到位,人数相对不足。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在校生规模大幅度增长,高校辅导员队伍的比例也逐年提高,但是绝大多数高校专职辅导员的配备仍然不足。《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第三章第六条明文规定:“高等学校总体上要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本、专科生一线专职辅导员岗位。辅导员的配备应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每个院(系)的每个年级应当设专职辅导员。”但是目前,部分高校还达不到1∶200这个基本标准。根据2013年全国高等教育统计数据测算,1∶200以下的高校占全国高校总数的52.2%,也就是说全国有一半以上的高校专职辅导员配备达不到教育部规定标准,而且有50所高校无专职辅导员。全国普通高校本专科生辅导员与本专科学生的平均比例为1∶205,其中“985工程”院校为1∶203,“211工程”院校比例为1∶219。而个别高校的专业辅导员与所带学生的比例竟达到了1∶2 857,也就是说1个辅导员负担将近3 000名学生。这必然会导致辅导员工作任务极其繁重,每天的主要精力都要放在疲于应付各种日常的繁杂事务中,他们没有更多的时间去关注学生的思想意识和心理健康,不仅难以出色地承担起“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这一角色[1],更没有精力投入到学习和开展工作研究中去。

(2)高校专职辅导员队伍结构不合理,有待进一步优化。一是年龄结构不合理,2013年,高校30岁及以下、31~40岁和41岁及以上的专职辅导员占专职辅导员总数的比例分别为45.6%、39.3%和15.1%。可见,全国高校专职辅导员的年龄近半为30岁及以下,专职辅导员队伍呈现出年轻化态势,主要原因是绝大多数高校的辅导员是从应届毕业生中选拔的。年轻的辅导员虽然有活力和朝气,在工作上有干劲和闯劲,但是缺乏人生经历和工作经验,还没有深层次地认识和把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容易造成辅导员队伍的不稳定。二是学历结构不合理,特别是高职(专科)院校。2013年,全国高校本科学历的专职辅导员所占比例为48.9%,硕士研究生学历的专职辅导员所占比例为45%,而高职(专科)院校的专职辅导员中本科学历较多,所占比例为66.9%。虽然当前高校辅导员的学历情况基本符合国家规定的要求,但是和大学生导师的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一些高校招聘的辅导员很多是应届毕业生或本校留校生,这样就出现本科生带本科生和师哥师姐带师弟师妹的现象。三是职称结构不合理。从全国高校专职辅导员的职称分布看,近60%的高校专职辅导员职称为初级及以下,高职(专科)院校中初级及以下职称的专职辅导员所占比例最高,为66.9%。由于辅导员起点不高,工作任务繁重,学习精力不够,较大程度地限制了其发表相关学术论文和进行学术研究。由于学历和职称偏低,使得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不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3)高校专职辅导员流动性大,队伍不够稳定。全国大部分高校中,专职辅导员队伍都存在流动性大的情况,尤其是一些民办高校,辅导员流失比例非常高,一些辅导员9月份还在学校任教,10月份就办理了离校手续,严重影响了新学期的教学安排。辅导员队伍流动性大的原因主要是:一是当前就业环境严峻,找工作很困难,一些人把辅导员工作当成跳板,作为一种过渡性的职业,一旦学历、专业技术职称得到提升,就想尽办法转为专任教师;二是有些辅导员考取了国家公务员或事业单位职务,实现了转岗;三是有些高校受自身条件所限,对于辅导员继续深造和职称评聘等待遇上没有优惠政策,使得辅导员工资水平低,福利待遇差,导致一些辅导员看不到自己的发展前景和职业优势,迫于生活压力,选择流出;四是由于辅导员长期大量从事事务性、边缘性的工作,社会、学校对辅导员的职业认同较低,加上长期与学生打交道,工作量大、时间长、压力大,有些辅导员不能适应快节奏和高强度的工作方式,选择离职。辅导员队伍人员流失和队伍建设缺乏稳定性、阶梯性,直接导致很多辅导员没有提高工作水平的动力,从而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乏力,致使辅导员队伍质量难以提高,也有碍于学生工作的有效开展。

(4)高校专职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滞后,队伍质量有待提高。目前,很多高校为了落实教育部16号文件精神,解决辅导员队伍的人员缺口问题,使专职辅导员配备达到1∶200的比例要求,在选聘辅导员时放松了对其专业要求。虽然招聘的辅导员基本上都是硕士研究生毕业,但对其所学专业没有过多要求,招聘的大多数年轻辅导员都不是思想政治教育、学校管理或心理学等专业出身,因此缺乏教育、管理和心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这些年轻的辅导员对于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心理辅导,更多地只能停留在经验的基础上,很难从专业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和管理。由于各高校在辅导员的选聘上,没有完全按照具有相关的学科专业背景的要求去执行,从而导致了辅导员以前所学专业知识对工作的理论支持度差,较大程度上限制了辅导员进行学术研究。再加上辅导员工作强度大,整天忙于事务性工作,生活节奏快,没有时间静下心来钻研某一学科领域,导致大多数辅导员没有突出的学术成果,因此,他们的专业技术职称和工资收入都无法与同龄业务教师相比,致使他们立足本职工作成长和发展的欲望不强,很难产生职业认同感和社会归属感。很多辅导员干上一两年就产生了严重的职业倦怠,所以辅导员岗位就成了一些人进入高校的“跳板”和学校安排不能胜任教学任务人员分流转岗的主要场所。

三、对策建议

(1)重视辅导员的配备,配足配强辅导员队伍。一是各高校应当坚持以专职辅导员为主,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的原则,严格按照教育部规定的1:200的师生比例配足专职辅导员。科学、合理地配备辅导员数量,是辅导员队伍建设不容忽视的问题,也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保证,各高校必须从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二是对于新聘任的青年专业教师,原则上要求他们从事一定时间的辅导员、班主任工作,这样不仅可以缓解专职辅导员不足和师生比例不合理的问题,而且新聘任的专业教师有了做辅导员的经历后,在其以后从事教学工作中,能与学生建立更加良好的沟通环境,在教育教学中,更能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更能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和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三是尽量从优秀的专任教师和一些硕士甚至博士毕业生中,选拔一些责任心强而且愿意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同志担任兼职辅导员,从而建设一批专兼职相结合的强而有力的辅导员队伍[2]。

(2)优化结构,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一是在年龄结构上,各高校要对各个院系的辅导员队伍重新进行全面的调查和摸底,然后对其进行重组。吸收一些年龄稍长、业绩突出的优秀人才充实到辅导员岗位上来,逐步形成以31岁至40岁为主体、30岁以下为辅、一小部分40岁以上经验丰富人员的合理的年龄梯队结构。二是在学历结构上,各高校要鼓励和支持热爱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且有培养前途的优秀辅导员在职攻读思想政治教育硕士、博士研究生;三是在职称职务结构上,允许辅导员既可以按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人员职称评审标准评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或其他相关学科的专业技术职称,同时也可以根据其工作年限和实际表现晋升相应的行政职务。

(3)建立健全保障和激励机制,确保辅导员队伍相对稳定。一是要建立严格的职业准入机制。高校应将辅导员的选用纳入人才引进机制,优先选用具有较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而且热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人当辅导员,向社会公开辅导员的岗位和任职条件,择优选聘,强化辅导员入口的竞争机制。二是要建立规范的管理机制。高校应对辅导员进行严格要求和管理,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度,对其所管理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情况、学风建设情况、学生日常管理情况以及就业工作情况等指标进行严格考评。三是要建立单独的职称评聘机制。高校应开辟辅导员职称评聘系列,在辅导员职称评聘中实行单独评审,既要落实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职称序列,又要与教师职称序列相衔接。四是要建立多样的奖励机制。高校应根据辅导员的工作特点,在岗位津贴、通讯经费和办公条件等方面制定相关政策,特别是在设置岗位津贴上,应把辅导员岗位分成几个等级,每一等级都设有明确的条件和相对应的津贴标准,并且与辅导员的工作业绩紧密挂钩,从而提高辅导员的工资水平及工作积极性;对那些愿意在思想政治教育上钻研并想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专家的年轻辅导员为其创造条件,鼓励其攻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学位或进修相关课程;对那些工作表现和工作能力突出的辅导员进行大胆提拔和任用,将其安排到党政管理岗位,为其担任领导岗位职务提供条件;对那些肯于钻研教学任务、授课能力强的辅导员可以让其从事教学岗位,担任专任教师。五是建立形式多样的培训机制。高校应加大对辅导员的培训力度,使辅导员进修培训工作更为系统化。建立上岗培训、日常培训、专题培训和职业培训等分层次、多形式的培训体系,由此搭建交流平台,从而提高辅导员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

(4)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构建专业化、职业化辅导员队伍。一是各高校要把好入口关。在选聘辅导员时除了要求其应具备较高学历外,还应要求其必须具有一定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专业素养,同时具备相关的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专业背景;二是各高校要像培养专业课教师那样重视对辅导员的培养。既要有计划地选拔优秀辅导员攻读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和教育学等专业方向的硕士、博士或进行业务进修,使其成为复合型人才,向职业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又要有意识地组织辅导员到其他艰苦的基层单位锻炼,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有条件的高校还要为优秀辅导员提供出国学习培训的机会,开阔其视野,学习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手段,使其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工作能力;三是各高校要根据辅导员的岗位职责要求,制定辅导员职称评审标准和实施细则,落实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职称序列,并与教师职称序列相衔接,还要有与职称评聘一致的党政管理岗位。在评聘中要充分考虑辅导员工作的特点,在重视辅导员的理论素养、科研能力的同时,主要考核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绩,为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成长创造有利条件[3]。四是各高校要统筹规划,加强对辅导员学术研究的支撑体系建设。首先积极创造条件,使辅导员减负增效,鼓励其积极参加各类学术活动和各类学术报告会,从而增强自身的科研意识,为自己进行学术研究提供借鉴;其次专门安排一定的科研项目和基金,在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每年列出专项支持和鼓励辅导员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实践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开展科学研究;最后要有计划地培养辅导员学术梯队,按照辅导员现有的学术水准,划分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等不同层次,从而建成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高素质辅导员队伍。

[1]王宏.浅谈高校辅导员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视界,2013(21):17.

[2]张才君.关于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发展的若干问题分析[J].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10(19):16.

[3]施险峰,季学军.江苏省高校专职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职业时空,2011(11):20.

Study of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on Full-time Counselor Team in Universities

JING Xiao-na
(Education Information Center,Department of Education of Liaoning Province,Shenyang 110034,China)

With the constant deepening of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have been emphasized by the Party and the country.Full-time counselor tea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developed but there still exist many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One is relatively insufficient number of counselors;The second is unreasonable structure;The third,it is an unstable team;The fourth is lack of specialization and professionalization,team quality remains to be improved.In order to solve these problems:First is to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counselor arrangement;Second is to optimize the structure and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counselor team;Third is to 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security and incentive mechanism,to ensure the counselor team is relatively stable;Fourth,actively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to build professional,professional counselor team.

university;counselor team;problem and countermeasures

G451.2

A

1672-9617(2014)04-0557-04

(责任编辑 祁刚 校对 伯灵)

2014-05-05

景晓娜(1970-),女,辽宁建平人,副研究员,硕士。

猜你喜欢
专职职称比例
人体比例知多少
六部门:职称评聘向乡村教师倾斜
自主筹资筹劳 农村公路要设专职“保姆”
加强企业专职消防队伍建设
专职调解员有了自己的家
专职媒人的变化
申请科研项目,不应以职称论高下
按事故责任比例赔付
职称
职称评审实现了“两大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