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农林大学:情系“三农”助力“两美”浙江建设

2014-04-10 03:26
今日科技 2014年10期
关键词:协作组特派员农林

一、主要亮点

自浙江省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以来,在省委、省政府以及省科技厅、省林业厅的大力支持下,在学校与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和全体科技特派员的共同努力下,不但有效地促进了地方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为学校和教师了解一线林业生产科技需求、提高基层创业能力搭建了平台,初步探索形成了个人特派员结对项目、团队特派员服务产业、法人特派员支撑全县完整的科技特派员体系。

目前,农林大学已累计向全省17个县(区)69个欠发达乡镇派驻了223人次的个人科技特派员,组建18个团队科技特派员和1个法人科技特派员,开展全面的科技帮扶与合作对接,发挥了自身的特色优势,创造性地完成了上级有关部门交给的工作任务。学校已连续10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科技特派员先进派出单位,2009年被科技部授予全国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集体,获省级优秀科技特派员称号30人次,获省级优秀团队科技特派员3个,2人被评为功勋科技特派员,1人被评为突出贡献科技特派员。2013年获批筹建国家级科技特派员创业培训基地。

二、创新举措

(一)坚持办学宗旨,强化服务导向

“把科研成果撒在浙江大地上,把科研论文写在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大道上”,这不仅是学校办学定位的形象表达,而且已经成为全校科技工作者共同的心声和责任。2010年学校第一次党代会上提出建设国内知名的生态性创业型大学的奋斗目标,2011年学校管理机构改革中专门设立社会合作处,更是强化了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和导向,科技特派员作为开展社会服务的排头兵被摆在了重要位置,得到学校的高度重视和关心支持,这是做好科技特派员工作的前提。

(二)落实相关政策,调动工作热情

浙江省委、省政府先后下发了一系列关于科技特派员工作的政策文件,浙江农林大学也结合实际制定了一系列鼓励科技特派员在农村基层建功立业的政策,明确规定科技特派员下派期间,其行政关系、职务、待遇等保持不变,工资、奖金、福利从优,并对科技特派员实行人身保险,在职称晋升、考核评比中给予优先考虑等优惠政策。因特派员工作出色,朱铨、严少君、陈永根、赵阿勇、邵清松、白岩、张敏等同志在特派员任职期间职称得到了提升。

(三)完善选派制度,规范工作管理

1.创新科技特派员选派方式

为满足更多的科技人员能参与科技特派员工作,在特派员的选派上引进了竞争机制,形成“1+2+3”模式,即:1个省级+2个校级+3个院级=1个6人团队。同时,遴选制度规定,每届省级科技特派员原则上任期为2年,任期内被评为省级优秀特派员的经本人提出申请可以连任1届,若再被评为优秀的可以再连任。省级科技特派员换届的人选,必须在优秀校级特派员中产生,校级特派员每2年评比1次,由社会合作处负责评比;校级特派员必须在院级优秀特派员中产生,由各学院负责评比。

2.成立区域协作组

学校从第10批科技特派员开始,将省级特派员划分为丽水、金华衢州、台州温州3个协作组。今年选派69名科技特派员,已按区域相近的原则组建了8个协作组,每个协作组民主推选1名组长和1名副组长,负责协调管理本协作组科技特派员的联络和协同服务工作,根据需要组织开展相关活动,学习交流工作经验,指导帮助本协作组成员开展工作。协作组制度有效地优化区域学科配置,突破单个特派员学科限制,发挥新老特派员之间的传、帮、带作用,搭建互帮互助的良性互动平台。

3.多层结合团队服务更给力

在团队特派员工作中,实施“首席专家”带“技术专家”的方式,首席专家起技术引进示范作用,负责面上的工作;技术专家抓落实,负责点上的工作,上下联动,点面结合,专家与乡镇两级科技人员组成课题组,采取手把手、传帮带的方式,培养本地的科技特派员,扩大服务范围,提高科技服务成效。

4.建立科技特派员工作巡查汇报制度

在科技特派员管理制度上,实行“年初制定工作计划,年终开展总结交流,中间组织巡查”的督促检查制度。每年校领导带队在暑假期间及9月、10月份多次奔赴科技特派员派驻基地,实地考察调研,拜访当地政府领导,组织召开科技特派员座谈会和交流会,及时进行总结交流和指导,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共同关心科技特派员的工作进展情况。

5.创新校县合作机制,法人科技特派员服务全县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浙江农林大学就与遂昌县开展了科技合作,2008年法人科技特派员建立后,学校更以接力、辐射、繁殖等模式为内容,集一个法人单位的优势人才与技术力量,服务一个县域的社会经济发展。建立了学校、地方双方党政一把手定期会议机制,双方领导的多次互访进一步促进了县校之间的合作;建立了学校合作处、二级学院与县科技局、农业局、林业局、环境保护局、旅游局以及相关乡镇等的对接交流机制;成立了浙江农林大学和县人民政府科技特派员办公室,承担着双方技术人员的日常联络工作。

三、主要成效

(一)团队专家合力服务,带动特色产业发展

学校为每个省派科技特派员都配备了5名校级科技特派员组成团队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特派员们与地方合作,共同承担了“毛竹低产低效林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关键技术推广”国家星火重点项目、“菊米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厅市会商项目、“优质阔叶用材树种资源培育关键技术中试与示范”国家农业成果转化项目等235项,进入生产应用阶段的有12项。以竹类研究专家方伟教授领衔的团队科技特派员,指导当地竹农一些笋竹培育的新方法,帮助他们成立了以竹材为主的竹木产品加工企业,指导当地成立了竹炭系列产品的生产企业。在团队科技特派员的支持下,遂昌的冬笋亩产量从30公斤增加到如今亩产400~500公斤。遂昌的竹产业被列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两大主导产业之首。竹林面积也从2000年的24万亩增加到2009年的35万亩,竹产业产值从2000年的1.13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12亿元。呈现了产业提升、企业增效、农民增收、科技特派员获益的多赢局面。

正是科技特派员们用自己的汗水、知识和一心向农的奉献精神,率先在全省乃至全国创造了一根科技竹挑着农民走上生态致富路,为农林大学服务山区科学发展的“丽水经验”的诞生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贴近地方经济发展,真诚服务农民创业

科技特派员到达乡镇后,每年不少于三分之一的时间在驻地乡镇创业服务。大家都从六个环节去探索,一是依靠当地林技人员和乡村干部,与他们交朋友;二是深入调研,分析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特色优势、资源环境等情况;三是提出符合实际,可操作的发展建议;四是申报科技项目;五是联系经营大户、专业合作组织(企业)实施项目,做出示范;六是推广辐射普及。几年来,农林大学科技特派员共扶持发展了园林花卉、竹产业、水果、肉牛养殖、竹木加工、农家乐等39个专业合作社,开展各类实用技术培训730余期,培训农民3.8万人次,为山区培养了一批掌握实用技术的现代农民,通过实用技术推广发展山地特色产业,服务乡镇农民人均增收500元,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三)构筑互动平台,实现共赢发展

农林大学以法人科技特派员的形式与遂昌县开展全面的科技合作与对接,建立了学校和地方双方党政一把手定期会商机制。双方领导的多次互访进一步促进了县校之间的紧密合作,建立了学校社会合作处、二级学院与县科技局、农业局、林业局、环境保护局、旅游局以及相关乡镇等的对接交流机制;成立了浙江农林大学和遂昌县人民政府科技特派员办公室,承担着双方技术人员的日常联络工作;围绕遂昌的六大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与遂昌相关企事业单位和经营大户共同建立了12个科技合作与示范基地、6个专业合作社,全方位地搭建了双方互动交流的平台,有效地促进了地方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为学校和教师了解生产一线的科技需求、培养创业服务能力、丰富课堂教学素材创造了条件,实现了双方的共赢发展。

猜你喜欢
协作组特派员农林
信阳农林学院作品精选
《天津农林科技》征稿启事
农民为什么欢迎这样的特派员
专职科技特派员进驻架起农民与产业的致富桥
《天津农林科技》稿约
来自宝岛的农业科技特派员
国家卫健委公开征集检验方法类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协作组成员单位
AC311A加装农林喷洒设备首飞成功
一种新型的倍半萜内酯
——青蒿素
211303 The prediction of early mortality in 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surgery:SinoSCORE versus EuroSC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