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以科技兴农为己任全力做好科技特派员工作

2014-04-10 03:26
今日科技 2014年10期
关键词:特派员农民科技

一、主要亮点

浙江省农科院历年均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全省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单位,2009年被科技部评为全国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集体;先后有7人被授予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5人被授予UNDP项目优秀科技特派员、135人次被授予省优秀科技特派员,28名科技特派员获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奖。2013年,全院有7人当选浙江省功勋科技特派员,11人获省突出贡献科技特派员。

自2003年起,省农科院共选派个人科技特派员11批685人次、团队科技特派员35个,并以法人科技特派员与武义县结对,分布在全省46个县(市、区),其中主要分布在25个经济欠发达县的66个偏远乡镇,是全省派出科技特派员最多的单位,派出人数占省派科技特派员总数的三分之一;共组织实施科技特派员项目863个,建立科技示范基地122个、面积8.5万亩,提供农业新品种、新技术3200多项次,帮助创办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166家,举办“科技二传手”等各类技术培训1460多场次,培训农民10.5万人次,有效促进了全省欠发达地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动了各地特色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二、创新举措

1.从3个方面转变服务方式。一是由点式服务向点线面结合服务转变。由原来的科技特派员服务向产业合作,再到“双百”科技服务(百名博士服务百村百企)转变,让每位科技特派员的背后都有全院的科技力量作支撑,有地方农技部门的协同支持,提高了科技服务的整体合力。二是由示范推广向联合攻关转变。针对地方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的科技需求和技术难题,共同建立研发平台,联合攻关,形成集科研开发、试验示范、成果转化、技术培训和文化展示于一体的产业区域创新服务中心,探索建立研究院,实现科研在生产一线进行,成果在企业直接转化。三是由个人科技特派员服务向团队和法人科技特派员、联合组团式服务转变。深化团队和法人科技特派员工作,联合长三角浙沪苏农科院和涉农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实现成果共享、专家互派,抱团式共同为地方农业发展服务。

2.从4个方面创新服务机制。一是供需对接。建立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定期发布省农科院最新科技成果、新品种、新技术和新产品;针对当地产业发展需求和技术难题加强与地方政府会商,确定科技合作重点和服务内容,以提高针对性和有效性。二是协同创新。通过院地、院企合作,共同围绕产业发展中技术问题进行协同创新,实现优势互补、联合共赢。2010年以来,省农科院与武义县合作,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紧密合作,每年安排100万元资金实施一批院地合作科技项目。三是合作经营。支持科技特派员基层创业,探索以资金、技术、管理等形式与农业合作组织结成利益共同体,为科技特派员农村创业提供内生动力。四是创新载体。积极开展与企业合作共塑品牌、共建基地;与地方政府、企业合作共同探索农业综合体建设。为提升创新能力,更好地服务科技特派员工作,省农科院组建了十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3.从3个方面提高服务水平。一是引领发展。利用省农科院数字农业技术,服务农业“两区”建设,提高农业生产管理智能化、信息化水平;引入创意农业理念,利用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和文化等功能,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推动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二是过好“三关”。帮助农民解决好农业发展的“技术关、市场关、效益关”,既解决生产技术问题,又解决市场销路问题,还能增加农民收入,带动农民观念更新和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三是促进“四化”。通过实施科技特派员项目,帮助制定生产标准,将农产品质量检测实验室建到生产一线,推进农业标准化、品质化、生态化、特色化,促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农产品品质提升,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

4.从5个方面促进长效发展。一是提高认识。把科技特派员工作作为检验成果、评价考核的重要标准,提升能力、促进转化的重要抓手,科技兴农、服务发展的重大举措。做到真情、真诚、真服务。二是加强领导。成立领导小组,设立科技特派员办公室,并将科技特派员工作列入单位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三是搞好选拔。把人选素质作为选派科技特派员的首要条件,注重把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技术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的科技人员选派为科技特派员。四是完善制度。出台相应的管理办法和激励机制,并在资金、信息、技术等方面全力支持科技特派员开展工作。五是创新管理。根据需要,与当地建立会商机制,开展供需对接,加强科技特派员工作交流,开展长效机制课题研究等。

三、业绩成效

1.帮助农民引进优新品种增收。以科技特派员项目为抓手,建设科技示范基地,开展百名科技专家、百项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的“双百”科技下乡活动,带领农民引品种、学技术。历年累计实施300多个科技示范项目,显著提高了全省良种良法的推广覆盖率。如蚕桑团队支撑淳安县蚕茧产业,推广省农科院育成的雄蚕品种和桑树优良品种,建立示范基地,辐射带动桑园面积8万多亩、蚕农1.9万户,发放蚕种13.7万张,蚕桑总产值3亿多元。葡萄团队首席专家吴江研究员经常深入淳安县下姜村,帮助引进20多个优新品种,建立220亩连片葡萄大观园,打造一村一品。省农科院团队科技特派员在武义建设的食药用菌基地,带动菇农1.56万人,生产规模6500万袋,总产值3.45亿元,每年农民增收8400万元。

2.培训懂经营善管理新型农民。依托省农科院科技部科技特派员创业培训基地(杭州)和农业部科教培训基地,根据农业产业需求,专门编写了200多套实用技术培训教材,制作多媒体课件600多个,发放技术资料160余万份。采取生产现场指导、一对一传帮带等形式,组织实施“科技二传手”培训、农村大讲堂、农民科技培训素质提升工程等科技培训,为当地培养了一大批用得上、留得住、养得起的“本土科技特派员队伍”。采取课堂与现场观摩教学,组织实施新型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名师带高徒”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农民科技培训素质提升工程等科技培训专项,为各地培养了一大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累计帮助各地培训农业产业带头人、经营主体和技术骨干1.5万多人次,培训农民10.5万多人次。

3.带动优势产业发展壮大。把省农科院科技优势与地方产业优势紧密结合起来,帮助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如通过科技特派员陈学智的帮助,使肉兔饲养一跃成为文成县农业第一大产业,到2011年全县养兔从业人员已达2.3万人,兔饲养总量达205万只,肉兔总产值达1.74亿元。科技特派员包崇来帮助青田县章村乡发展茄子产业,亩产值近万元,上千户菜农直接受益。科技特派员自己出钱租地,在景宁县大漈乡引种示范高山茭白,现全乡98%以上农户种植茭白,面积5000多亩,农民直接增收2000多万元;帮助磐安县大盘镇发展迷你小番薯产业,全镇70%农户种植小番薯,年增经济效益1200万元;利用武义县新宅镇特殊的高山气候条件,帮助发展高山蔬菜产业,一任接一任,使该镇从零星种植到发展成为农业优势产业,并带动南部10多个乡镇高山蔬菜产业发展,人均增收上千元。

4.组建合作社共同致富。科技特派员以现金入股,与合作社农户形成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机制,引领分散农户进入大市场,提高竞争力增加收益。在莲都推广省农科院蔬菜新品种和栽培新技术,把322户农户组织起来,组建了集蔬菜种植、销售、储藏、初加工于一体的郎奇农家乐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年销售各种蔬菜产品4.7万多吨,销售额达7000多万元,直接为农民增收700多万元,并带动周边一万多户农户发展蔬菜生产。牵头成立泰顺县高山蔬菜协会,为农民提供“基地+营销大户+市场”的一条龙服务,一些曾经被当地称为“老上访户”的农民,在科技帮扶下安心创业,无心再上访。

猜你喜欢
特派员农民科技
农民为什么欢迎这样的特派员
专职科技特派员进驻架起农民与产业的致富桥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来自宝岛的农业科技特派员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