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颈动脉外膜剥离血管出血的动物模型

2014-04-11 00:52秦丹丹万圣云丁洋詹焱青
中国现代医生 2014年8期
关键词:胶原酶

秦丹丹 万圣云 丁洋 詹焱青

[摘要] 目的 建立一个稳定的血管外膜剥离出血的动物模型,用于临床进一步研究局部止血药物的效果。 方法 取健康新西兰大白兔12只,随机按胶原酶浓度分为1 g/L、2 g/L、4 g/L三组,胶原酶消化兔颈动脉至动脉外膜疏松,眼科镊钝性剥离外膜,在剥离过程中出现血管渗血,观察对比不同浓度胶原酶消化后动脉出血量的变化,并取消化前后的颈动脉行HE染色,光镜下观察外膜剥离程度,以确定胶原酶最佳消化浓度及剥离程度。 结果 1g/L的胶原酶消化动脉外膜不彻底,无法造成动脉稳定的出血,4 g/L的胶原酶导致血管消化过度破裂出血,2 g/L的胶原酶消化血管外膜+眼科镊钝性剥离可使血管外膜剥离彻底,血管出血稳定。 结论 胶原酶消化+眼科镊钝性剥离血管外膜的方法可建立稳定的血管出血模型,其最佳消化浓度为2 g/L。

[关键词] 胶原酶;兔颈动脉;外膜剥离;血管出血模型

[中图分类号] R-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4)08-0001-03

目前临床上局部止血药物较多[1,2],效果不一,临床上对止血药物效果的评估缺乏一种理想的出血模型,Kunio等[3]、Rall等[4]采用外科手术直接损伤动脉,导致血管破裂,出现不可控制的出血,牟华明等[5]曾采用刀片刮除的方法去除兔颈动脉外膜,但实验中发现刀片刮除外膜对血管牵张作用强,导致血管壁破裂出血,无法计量统计。本研究即尝试建立一个稳定的出血模型,用以对临床上应用的局部止血药物效果进行评估,以指导临床实践。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健康新西兰大白兔12只,雌雄各半,体重2.5~3.0 kg(由安徽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实验动物凝血功能正常,活动不受限制,自由饮水,单笼常规喂养。试剂器材:Ⅱ型胶原酶(美国Sigma公司),眼科镊,电子天平,石蜡切片机,材料来源、层次相同的10 mm×6 mm干纱条若干。

1.2方法

1.2.1实验分组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实验动物分为三组:1g/L胶原酶组、2 g/L胶原酶组、4 g/L胶原酶组,每组各4只。

1.2.2动物模型建立 取3%戊巴比妥钠1 mL/kg 沿兔耳缘静脉静推麻醉动物。麻醉满意后,动物取仰卧位,头部及四肢固定于手术台上。颈前脱毛后常规碘酒、酒精消毒3遍,铺洞巾,纵行切开皮肤,逐层分离颈部筋膜及肌肉,暴露双侧颈动脉鞘,仔细游离出双侧颈动脉,长约25 mm,用长25 mm、宽15 mm的胶皮片放置于颈动脉下端,隔开颈动脉和周围组织,用干纱条迅速擦净周围渗出液,采用不同浓度Ⅱ型胶原酶浸湿的纱条外敷左侧颈总动脉,共10 min,生理盐水冲洗、中止消化,用眼科镊剥离外膜白色疏松组织,直至白色疏松组织消失。用干纱条迅速擦净周围渗出液,然后将称重好的干纱条包裹颈动脉,称重三组出血60 s的出血量,迅速用生理盐水冲洗、干纱条擦净后,再次称重三组出血60 s的出血量,反复3次,并统计出血量。另一侧颈动脉不予胶原酶消化处理,仅放置长25 mm、宽15 mm的胶皮片于颈动脉下端,迅速用干纱条擦净周围渗出液,同样方法放置干纱条称重3次出血60 s的出血量,作为阴性对照侧。

1.2.3取材及固定 称重结束后立即取出双侧颈动脉,标本截取3段,迅速浸泡于4%多聚甲醛液中固定24 h以上,石蜡包埋固定切片。

1.3组织形态学观察

标本石蜡包埋后切片,切片按常规进行HE染色,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外膜剥离效果及内膜的病理变化。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60 s组织出血量)用(x±s)表示,1 g/L浓度的胶原酶实验侧与阴性对照侧、2 g/L浓度的胶原酶实验侧与阴性对照侧间60 s组织出血量的比较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血管外膜成功剥离

正常兔颈动脉结构分为内膜、中膜及外膜,见图1A。2 g/L胶原酶消化+眼科镊剥离可达到外膜基本剥离的效果。HE染色下可见血管外膜结缔组织基本剥离,平滑肌层暴露于最外层,见图1B。而1 g/L组血管外膜剥离不彻底HE染色下可见仍残留部分结缔组织,见图1 C;4 g/L组血管外膜剥离完全,血管破裂,无法取材。

2.2 眼科镊刮剥血管外膜至血管广泛出血

正常兔颈动脉外膜组织学结构主要包括外弹力层、滋养血管、神经末梢及周围疏松结缔组织,如图2所示。经胶原酶消化后,血管外膜结缔组织明显疏松,易用眼科镊锐性剥离外膜结缔组织,在刮剥的过程中,因外膜结缔组织消失,使外膜滋养血管广泛暴露损伤,最终血管出血,见图3。

2.3不同浓度胶原酶对血管外膜消化程度影响

1g/L的胶原酶消化动脉外膜不彻底,无法造成动脉稳定出血,1 g/L实验侧60 s出血量与阴性对照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考虑为组织损伤后炎性渗出。2 g/L实验侧胶原酶消化+钝性剥离血管外膜造成的出血稳定,血管外膜基本剥离,见图1B,未予任何处理后,出血不能自止,该组实验侧出血量明显高于阴性对照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 g/L组实验组60 s出血量大,出血量已超过纱条吸附液体量,无法进行定量统计,且实验动物迅速死亡。见表1。

3 讨论

外科手术中,术中出血不可避免,然而减少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对手术预后有重要影响,而局部止血药的应用在其中起重要作用。目前局部止血药物种类繁多,缺乏一种理想的局部出血模型来评价局部止血药物的效果。

相关文献[5-8]报道,动脉壁是一个有序的层状结构,分为内膜、中膜及外膜。外膜组织学结构主要包括外弹力层、滋养血管、神经末梢及周围疏松结缔组织。血管结缔组织内包括胶原、弹性蛋白和多种组织细胞(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等)。血管外膜具有丰富的滋养血管,主要存在于大动脉的外膜,起营养血管外膜的作用。血管外膜的滋养血管分为外部滋养血管、内部滋养血管以及静脉滋养血管。血管外膜主要构成了血管的支撑结构和提供滋养血管的作用,全程参与了血管损伤与修复的全过程。

Kunio等[3]、Rall等[4]采用单纯的外科手术锐性损伤血管导致血管出血。该手术方法难度较大,由于器械直接损伤血管全层,操作过程中易导致动脉瘤形成、血管直接破裂,出现不可控制出血。国内牟华明等[5]也曾尝试采用刀片刮除的方法去除血管外膜,由于刀片刮除外膜对血管牵张作用强,易刮伤血管壁造成机械损伤、出血。在预实验的过程中,研究发现器械直接锐性刮剥血管易导致血管破裂、出血迅速、出血量大、无法定量测定、实验动物迅速死亡。

汤月霞等[9]、胡远程等[10]采用胶原酶消化血管外膜方法,发现胶原酶消化血管外膜30 min后,血管外膜变为白色,HE染色下发现外膜较消化前明显疏松,容易用器械钝性剥离。剥离至外膜白色疏松组织消失的程度,HE染色下发现外膜基本剥离干净。

本实验采用胶原酶消化+眼科镊剥离血管外膜方法,使血管结构破坏,导致血管出血。考虑到实验的操作性、实验数据的量化,我们选取了供血丰富、分支较少、位置相对表浅易暴露的兔颈动脉,在预实验过程中发现兔颈动脉较腹主动脉、股动脉等大动脉便于操作,暴露充分,对周围组织影响小,出血量可达满意效果。

1g/L浓度组实验侧60 s渗出量与阴性对照侧相差不大,通过HE染色发现,血管外膜仍残留部分结缔组织,外膜滋养血管未裸露,提示1g/L浓度胶原酶消化血管外膜不彻底,经眼科镊钝性剥离后,血管无明显出血。2 g/L胶原酶组实验侧60 s渗出量与阴性对照侧有显著差异,HE染色发现,血管外膜结缔组织剥离彻底,外膜滋养血管广泛裸露,内膜及中膜无破坏,提示2 g/L胶原酶消化外膜彻底,经眼科镊钝性剥离后,外膜滋养血管广泛出血,出血量稳定,且有统计学意义。4 g/L浓度组60 s出血量已超过纱条吸附液体量,且血管破裂,实验动物迅速死亡,提示4 g/L胶原酶消化外膜过度。

综上所述,2 g/L胶原酶消化+眼科镊钝性剥离血管外膜可导致外膜滋养血管广泛破坏,而血管中膜及内膜结构未破坏,出血量及出血速度稳定,实验操作可重复性及操作性好,因此可以成为一种评估局部止血药物效果的稳定、理想的出血模型。

[参考文献]

[1] Vuceli D,Pesko P,Stojakov D,et al. Systemic hemostatic drugs[J]. Acta Chirurgica Iugoslavia,2007,54(1):177-195.

Kunio等[3]、Rall等[4]采用单纯的外科手术锐性损伤血管导致血管出血。该手术方法难度较大,由于器械直接损伤血管全层,操作过程中易导致动脉瘤形成、血管直接破裂,出现不可控制出血。国内牟华明等[5]也曾尝试采用刀片刮除的方法去除血管外膜,由于刀片刮除外膜对血管牵张作用强,易刮伤血管壁造成机械损伤、出血。在预实验的过程中,研究发现器械直接锐性刮剥血管易导致血管破裂、出血迅速、出血量大、无法定量测定、实验动物迅速死亡。

汤月霞等[9]、胡远程等[10]采用胶原酶消化血管外膜方法,发现胶原酶消化血管外膜30 min后,血管外膜变为白色,HE染色下发现外膜较消化前明显疏松,容易用器械钝性剥离。剥离至外膜白色疏松组织消失的程度,HE染色下发现外膜基本剥离干净。

本实验采用胶原酶消化+眼科镊剥离血管外膜方法,使血管结构破坏,导致血管出血。考虑到实验的操作性、实验数据的量化,我们选取了供血丰富、分支较少、位置相对表浅易暴露的兔颈动脉,在预实验过程中发现兔颈动脉较腹主动脉、股动脉等大动脉便于操作,暴露充分,对周围组织影响小,出血量可达满意效果。

1g/L浓度组实验侧60 s渗出量与阴性对照侧相差不大,通过HE染色发现,血管外膜仍残留部分结缔组织,外膜滋养血管未裸露,提示1g/L浓度胶原酶消化血管外膜不彻底,经眼科镊钝性剥离后,血管无明显出血。2 g/L胶原酶组实验侧60 s渗出量与阴性对照侧有显著差异,HE染色发现,血管外膜结缔组织剥离彻底,外膜滋养血管广泛裸露,内膜及中膜无破坏,提示2 g/L胶原酶消化外膜彻底,经眼科镊钝性剥离后,外膜滋养血管广泛出血,出血量稳定,且有统计学意义。4 g/L浓度组60 s出血量已超过纱条吸附液体量,且血管破裂,实验动物迅速死亡,提示4 g/L胶原酶消化外膜过度。

综上所述,2 g/L胶原酶消化+眼科镊钝性剥离血管外膜可导致外膜滋养血管广泛破坏,而血管中膜及内膜结构未破坏,出血量及出血速度稳定,实验操作可重复性及操作性好,因此可以成为一种评估局部止血药物效果的稳定、理想的出血模型。

[参考文献]

[1] Vuceli D,Pesko P,Stojakov D,et al. Systemic hemostatic drugs[J]. Acta Chirurgica Iugoslavia,2007,54(1):177-195.

Kunio等[3]、Rall等[4]采用单纯的外科手术锐性损伤血管导致血管出血。该手术方法难度较大,由于器械直接损伤血管全层,操作过程中易导致动脉瘤形成、血管直接破裂,出现不可控制出血。国内牟华明等[5]也曾尝试采用刀片刮除的方法去除血管外膜,由于刀片刮除外膜对血管牵张作用强,易刮伤血管壁造成机械损伤、出血。在预实验的过程中,研究发现器械直接锐性刮剥血管易导致血管破裂、出血迅速、出血量大、无法定量测定、实验动物迅速死亡。

汤月霞等[9]、胡远程等[10]采用胶原酶消化血管外膜方法,发现胶原酶消化血管外膜30 min后,血管外膜变为白色,HE染色下发现外膜较消化前明显疏松,容易用器械钝性剥离。剥离至外膜白色疏松组织消失的程度,HE染色下发现外膜基本剥离干净。

本实验采用胶原酶消化+眼科镊剥离血管外膜方法,使血管结构破坏,导致血管出血。考虑到实验的操作性、实验数据的量化,我们选取了供血丰富、分支较少、位置相对表浅易暴露的兔颈动脉,在预实验过程中发现兔颈动脉较腹主动脉、股动脉等大动脉便于操作,暴露充分,对周围组织影响小,出血量可达满意效果。

1g/L浓度组实验侧60 s渗出量与阴性对照侧相差不大,通过HE染色发现,血管外膜仍残留部分结缔组织,外膜滋养血管未裸露,提示1g/L浓度胶原酶消化血管外膜不彻底,经眼科镊钝性剥离后,血管无明显出血。2 g/L胶原酶组实验侧60 s渗出量与阴性对照侧有显著差异,HE染色发现,血管外膜结缔组织剥离彻底,外膜滋养血管广泛裸露,内膜及中膜无破坏,提示2 g/L胶原酶消化外膜彻底,经眼科镊钝性剥离后,外膜滋养血管广泛出血,出血量稳定,且有统计学意义。4 g/L浓度组60 s出血量已超过纱条吸附液体量,且血管破裂,实验动物迅速死亡,提示4 g/L胶原酶消化外膜过度。

综上所述,2 g/L胶原酶消化+眼科镊钝性剥离血管外膜可导致外膜滋养血管广泛破坏,而血管中膜及内膜结构未破坏,出血量及出血速度稳定,实验操作可重复性及操作性好,因此可以成为一种评估局部止血药物效果的稳定、理想的出血模型。

[参考文献]

[1] Vuceli D,Pesko P,Stojakov D,et al. Systemic hemostatic drugs[J]. Acta Chirurgica Iugoslavia,2007,54(1):177-195.

猜你喜欢
胶原酶
胶原酶清创治疗慢性创面的研究进展
国产胶原酶在小鼠胰岛分离中的效果研究
医用臭氧联合胶原酶与单纯胶原酶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早期效果比照观察
胶原酶溶解术加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靶点射频联合胶原酶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疗效观察
胶原酶化学溶解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进展
胶原酶盘外注射在基层医院中的应用
不同消化时间下胶原酶对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离的影响
臭氧联合胶原酶治疗国人腰椎间盘突出症有效性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
CT引导下靶位注射胶原酶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