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 讲好故事——从一组经济报道看党报如何增强吸引力

2014-04-11 01:55文/胡
中国记者 2014年2期
关键词:系列报道可读性党报

□ 文/胡 萍

(作者是《江西日报》经济部主任记者)

《江西日报》“记者走赣鄱·与企业同行”系列报道从问题入手,挖掘来自企业一线的故事,并将思想性和观点性融入其中,为企业解困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同时,这组报道一改党报经济报道工作性强、宣传味重的老面孔,可读性强,为增强党报经济新闻的吸引力、影响力起到较好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策划在先,创新形式

2012年上半年,国内外经济形势极其严峻复杂,江西经济运行中也出现了一些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一些企业订单严重不足,成本上升,盈利空间压缩。尽管困难重重,但仍有不少抗风险能力强的企业,积极作为、主动应对,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成为行业发展中的亮点。

为了帮助企业清醒、准确地判断和把握经济发展趋势,提振信心,《江西日报》经济部结合“走转改”活动,推出专栏“记者走赣鄱·与企业同行”,以系列报道的形式,从不同的角度报道企业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破解成本上升、市场萎缩、融资困难等难题的成功经验。

为做好这组报道,记者坚持策划在先,提前制定了策划方案。经过事先了解,决定从江西省受影响较大的钢铁、造船、新能源、建材、纺织等行业入手,每个行业选取一家企业进行报道。

经济新闻要出新出彩,必须融影响力和吸引力于一体。这就不仅要看它是否有可读性,还要求稿件有深度和厚度。为此,在策划中要求,稿件不仅要反映一家企业的做法,而且要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为整个行业解困提供思路和途径。在形式上,确立了以通讯为体裁,突破常规写法,深入挖掘来自一线的生动故事。同时,以“记者手记”的形式,揭示企业的经验做法和启示,指出行业解困的途径,使报道具有思想性。

接到采写任务后,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选企业。企业选得好不好,直接关系着报道的成功与否。这家企业能不能反映整个行业的情况?在应对困难时,是否有独到的做法?新闻背后有没有故事性?经过反复筛选,最终确定了方大特钢、江西江州造船厂、晶科能源等企业作为报道对象。

在钢铁全行业亏损的情况下,方大特钢企业每吨产品实现利润168元;看似“微利”,却在全国钢铁行业中名列前茅。它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企业快速发展中,招工难是企业遭遇较普遍的“成长烦恼”。沃格光电的员工数量在一年内增长三倍,其破解招工难题有何秘诀?

纺织行业出口严重萎缩,零利润甚至是亏损。绿冬丝科不仅销售收入翻番,而且利润率是行业平均水平的10倍,其做法能给行业带来哪些启示?

带着这些问题,《江西日报》经济部记者深入企业、车间采访,边思考,边挖掘,探寻和剖析企业应对危机之策。

小处着眼,故事入手

2012年5月1日,《江西日报》正式推出“记者走赣鄱·与企业同行”栏目,在一版刊发首篇《“微利”中,走出钢铁“寒流”——看方大特钢如何降成本增效益》。之后,在近一个月的时间内,这组系列报道在一版或二版显要位置浓墨重彩地推出,取得良好的宣传效果。

与以往党报经济新闻不同的是,这组稿件以生动的现场感和故事为主,描写细腻,见人见事,可读性强。《5艘弃船起死回生的背后》,报道了江西江州联合造船有限责任公司在船东提出弃船、撤单的情况下,与船东经过一年多的博弈,最终使5条弃船订单起死回生,生产重新走上正轨的故事,反映了企业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和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何争取更多的市场订单,提升抗风险能力的做法。

《汉斯缘何舍弃DAKS卖“绿冬”》,从英国商人汉斯舍弃英国知名品牌DAKS,改卖江西的中国名牌“绿冬丝科”这个小故事入手,引人入胜,极富吸引力和感染力。

《一年何以增员三倍?——沃格光电破解招工难题“逆市扩张”》,以现场和细节作为稿件的开头:“企业食堂门口碗柜里摆放着的碗,琳琅满目,干净整齐。该公司人力资源部负责人说,公司免费给每个员工提供工作餐,每月都有许多新员工进厂,碗柜都快摆不下了。”细节描写,让人如临其境。

这些细节和故事的得来,可以归结为“脚底板下出新闻。”在采访时,记者深入企业,把脚印留在了车间、留在了一线。在亲临现场的基础上,做到“身入”和“心入”,用心地思考,深入地探寻。

在去江西绿冬丝科实业有限责任公司采访前,记者已经大致了解到这家企业之所以能够身处困境而不困,最根本的原因是坚持自主创新,走品牌发展之路。采访过程中,企业负责人也从头到尾不断地介绍着他们如何创品牌、调结构、转型发展。但如果找不到好的角度和切入点,稿件容易落入俗套,甚至成为类似为企业做广告的宣传稿。记者边采访边思索,深入车间、展厅,不仅与企业老总,还与负责生产、营销等部门的负责人、工人广泛接触、聊天,最终挖掘出英国商人汉斯加盟绿冬丝科的故事和“卖一集装箱不如卖一个套件”的故事。

在写作上,这组系列报道也不是单纯的概括和总结,照搬材料。《“微利”中,走出钢铁“寒流”——看方大特钢如何降成本增效益》《一年何以增员三倍?——沃格光电破解招工难题“逆市扩张”》《“仙客来”缘何“客盈门”——看仙客来公司依靠精深加工拓市场》《家族小厂何以成行业“领跑者”——飞宇竹业转型升级之路探析》《万年青的“常青”法宝》《从甘做配角到演好主角——江西中煤建设集团海外战略探秘》等稿件,标题大多从小处着眼,从问题入手;副标题画龙点睛,体现着新的思考,融可读性与思想性于一身。

“走转改”,使党报经济新闻更好看

长期以来,党报经济报道由于可读性问题,很难吸引读者。《江西日报》“记者走赣鄱·与企业同行”这组系列报道获得成功,说明党报经济新闻大有可为。

这组稿件改变了以往经济新闻的诸多弊端:一是宣传味重,新闻性差。长期以来,某某县经济快速发展、工业效益大增、农民增产增收等这样的报道成为经济新闻的主流。所谓的经济新闻版面,简直成了各地工作成绩的汇总。这样的稿件,既远离生活,又没有思想,缺少观点,更没有对宏观经济形势的把握、分析。二是表现方式呆板,可读性差。枯燥的数字、干巴的语言、工作总结式的表现形式,使党报经济新闻可读性差。在写法上,数据加例子,数据加措施,成为党报经济新闻的“八股文”模式。很多稿件内容没有新意,换个数字,这个月用了,下个月还能用;去年用了,今年还能用。

“记者走赣鄱·与企业同行”这组系列报道之所以获得成功,得益于记者将“走转改”活动贯穿其中。

首先是转变观念。经济报道离不开企业。离开了企业,经济报道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但是长期以来,单个企业难以挤上党报的版面,更有一些行业、人物,几乎与新闻绝缘。尤其是对单个企业的宣传,部分党报片面地认为,写企业就是给他们免费做广告,因此不予采用。久而久之,来自生产经营一线的稿件越来越少。在此次报道中,记者结合“走转改”活动,做了很大的尝试和改变,对单个企业大张旗鼓、浓墨重彩地宣传,绝大部分企业都是民营企业。

其次是转变采访作风。长期以来,一些党报记者满足于跑会场、抄材料,甚至从网上摘稿件,不深入基层,不调查研究,稿件脱离生活、脱离实际,与群众的距离越来越远。这组稿件围绕经济热点、难点,改变采访作风,深入行业、企业、车间,倾听企业呼声,反映企业愿望。由于真正沉了下去,这才采写出“带着露珠”的精品力作,不仅政府关注、读者爱看,而且企业受益。

从“记者走赣鄱·与企业同行”这组系列报道来看,做到“三个坚持”,是增强党报经济新闻故事性、可读性、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一是坚持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经济现象,将小事件与宏观经济形势相结合,以独特的视角反映经济现象,小角度体现大主题。采访中,要用敏锐的眼睛,从一般中发现特殊,从平凡中发现不平凡,从中挖掘出新闻亮点。二是坚持用自己的双脚深入基层,挖掘来自一线的故事,增强经济新闻可读性。三是坚持群众标准,通过报道解决群众或企业在经济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切实提高经济新闻的实效。

猜你喜欢
系列报道可读性党报
可读性
第三届“三晋新农人”风采展示系列报道 蜂为媒:追蜂逐蜜 向健康出发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
办好党报内参的思考与探索
党报创新文娱报道的实践与思考
对增强吸引力可读性引导力的几点思考
浅谈对提高党报可读性的几点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