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与归纳:策划独家留学报道方法思考

2014-04-11 01:55宋金绪
中国记者 2014年2期
关键词:都市报美国大学排行榜

□ 文/宋金绪

(作者是《南方都市报》城市杂志中心记者)

编 辑 吴长伟 mailv@xinhuanet.com

留学新闻包括各国的留学签证政策、海外院校招生信息、出国前的各种准备、回国就业等等。广州的六份日报均设有留学新闻版面,其中《南方日报·教育周刊》《南方都市报·出国周刊》《新快报·毕业生》逢周二见报,《信息时报·学周刊》逢周三见报,《羊城晚报》的留学移民版和《广州日报》移民留学版逢周二、周四见报。

笔者从2008年开始负责留学新闻的采写,在资讯发达时代,采写出独家新闻很不容易,对于周刊的记者而言更是难上加难。那么,行业周刊的记者如何求新,笔者认为要积累行业知识与人脉,培养新闻敏感,从平常处发现新闻。此外,多角度多类型进行策划,提炼总结策划独家新闻也是一种方法。

从常态新闻中捕捉独家报道

1.从常规消息中发现新闻。这一点很考验记者的眼力和功力,一方面行业记者要有比较多的积累,同时更要有新闻敏感,能够从现有的消息中判断出即将发生的新闻。

2011年3月18日,教育部网站上发布了一条常规官方会晤消息,当天,时任教育部副部长郝平会见了来访的马来西亚高等教育部副部长何国忠博士一行。这条消息中提到,“双方表示愿密切合作,争取早日签署《中马学历学位互认协议》,推动中马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向更高水平、更高层次发展”。

3月21日,笔者看到了这一消息,意识到这是一条比较重要的新闻。第二天,笔者电话采访了时任马来西亚驻华大使馆教育参赞蔡志明。蔡志明说,“目前中马双方已经就学历学位互认达成了共识,正在发给各自国家的相关部门审核”。

经过笔者进一步补充完善,2011年3月24日,《南方都市报·出国周刊》刊登了报道《中马学历学位互认,最快在4月下旬》。报道见报后,被各大网站广泛转载,当时用GOOGLE搜索有14900个转载结果,可以说这是国内媒体中首次对此进行报道。2011年4月底,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访问马来西亚,访问期间双方签署了学历学位互认协议。

2.追踪行业现象的本地化。留学新闻的发展既有时间上的节点,又有区域上的拓宽。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新闻有不同的进度。如果记者无法抓住某一类留学新闻的起步点,那么可以从区域上入手,从本地化的发展上寻找突破。这一做法的关键是能采访到核心消息源。

2011年5月24日和31日,《南方都市报·学习周刊》连续两周整版报道了AP和IB国际课程。AP(Advanced Placement Program)中文翻译为美国大学先修课程,是由美国大学理事会组织命题考试的,是为高中生提前修读大学的有关课程而准备的,部分美国大学在招生录取时,也参考AP的成绩。

当时,AP在中国的考试刚刚结束,笔者得知,广州地区的AP课程明显增多,于是想到了解AP在中国以及广州的情况。经过一番联系,笔者采访到了美国大学理事会副总裁、国际关系发展亚洲事务总裁高级技术顾问王湘波博士,他负责AP在中国的推广。随后,笔者通过美国大学理事会的官网,邮件采访了该理事会负责外联部的执行官Jennifer Topiel。对于AP在中国的发展,以及如何审核等问题有了权威的回答。

3.从官方部门挖出独家消息。真正了解留学行业的往往是业内人士或者官方部门,业内人士了解真相,官方部门掌握数据,但是对方是否披露,则可能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如果记者与业内人士建立了信任或者友好的联系,获得独家消息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2011年2月3日是春节,《南方都市报》刊发了笔者采写的报道《中国申请美国学生签证者2010年达130388人》。在这篇报道中,时任美国驻广州总领事馆总领事高来恩(Brian L. Goldbeck)接受南都独家采访,披露了美国领馆最新的统计数字:2010年,共有130388人向美国驻华使领馆申请学生签证。在2009年则有93300人申请该签证。2010年申请学生签证人数同比2009年增加近40%。

实际上,这篇报道的采访提纲在此前的三周已经递交给美国驻广州总领事馆,经过相关流程,在春节前一周,领馆给出了书面答复。

独辟蹊径策划留学报道

1.选题策划以角度取新。笔者负责留学报道多年,各种题材均有涉猎,如何求新,一直在尝试不同角度,或合纵连横,或相互比较,变化排列方式,同样能呈现新颖的报道。

英美高校都有排行榜,常见诸报端的是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的排行榜(Times Higher Education,简称T H E ),以及《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 News & World Report)。每年上述两个排行榜均发布最新的大学排名。这类选题如何操作,笔者的做法是把英美国家各种高校排行榜对比分析,让读者明了各自侧重点。2012年11月6日,笔者以《解码英美高校排行榜》为题写了整版报道。通过笔者采访得知,英国三大高校排行榜:《泰晤士报》版、Q S版和RAE。《泰晤士报》版被称为民间的排名,RAE报告被称为官方排名。想去英国读本科,可参考《泰晤士报》排名;想去英国读研究生,可多分析RAEE报告。《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大学排行榜的评审结果偏向私立大学,想去美国读本科,可参考此排名,如果要去读研究生应更多参考各专业间的排名。除此之外,还有《福布斯美国大学排行榜》也可对照。实际上,这一选题从横纵两个方向进一步深入,为读者提供更多实用的信息。

2.专题策划以服务取优。行业积累的两个常规方向一个是纵深,一个是厚重。如果再创新一步,则是跨界的报道。在常规策划之外,笔者尝试厚重型的服务专题报道。

2011年笔者策划的留学报道中,最有分量的当属《非主流目的地国家留学手册》(2011年10月11日南都学习周刊整叠见报)。这一策划笔者准备了两个月,独自完成整叠报道,文字近6个版,字数接近2万,采访了8个国家领事馆官员。在广东的媒体中,这是第一次对非主流国家留学进行大规模全面报道,数据翔实,案例丰富,结构完善,服务性强。

所谓非主流就是除了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热门留学国家之外的留学目的地国,马来西亚、德国、西班牙、荷兰、波兰、挪威、俄罗斯、捷克。在这些国家留学,很多专业和大学也很好,且费用很便宜。

该报道获得2011年《南方都市报》新闻奖生活服务类报道提名奖,同时获得当年度《南方都市报》城市杂志中心优秀报道。

2012年,笔者策划的另一专题报道是《东学西读——2012留学指南》(2012年7月17日见报),整个报道全文3.2万字,纯文字版有9个,笔者独立采写历时两个多月。整个专题介绍了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新加坡、法国等7个热门留学国家,从读高中到读大学,从申请到签证,从费用到注意事项,一一为读者答疑解惑。可以说一叠在手,留学不愁。这一报道同样深受读者好评,南方网、新浪网等网站纷纷转载。

上述专题报道的主要出发点都是服务性,站在有留学需求的学生和家长的角度,为他们写报道,让他们更好地走好留学之路。

3.系列策划以故事取胜。新闻报道要吸引人,主要靠细节和故事。对于留学新闻而言,具有冲突与思考的留学人物故事更能吸引读者。周刊要策划系列报道,时间上更没有优势,因此要从典型的人物故事来着手,展开报道。

2012年,笔者把目光投向大龄留学人群,他们辞去了体面的工作,告别家人,以大龄青年的身份奔赴海外留学。可能是为理想,或为挑战,或者其他。在不断的刺激和绝望之中,他们找到了自己,更加了解这个世界。笔者策划的这一系列报道的名字就是大龄留学,先后报道了在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的大龄留学生。

2012年10月9日见报的是采访在美读书的范海涛,题为《体验人生的第二个青春期》。范海涛大学毕业后在《北京青年报》做了9年财经记者。2009年执笔出版李开复传记《世界因你不同》,李开复对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经历的重述,让她重新点燃了“一直以来留在心中的火种”。2011年范海涛赴美国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专业硕士。

范海涛的故事很吸引人,其语言优美,文章见报后广为转载。如今,范海涛已经从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在美国工作。

策划留学报道的方法论

对于行业周刊的记者而言,应具备产品和服务的双重意识。所谓产品意识,就是新闻报道就是记者的产品,产品要符合用户需求,且要不断改进,臻于至善;所谓服务意识,则是站在读者角度想问题,立足于解决读者的困难。从某种程度上说,产品和服务两种意识是相通的。产品和服务意识的培养非一时之功,需不断提醒自我并加以强化,从而成为一种思维习惯。

留学报道更需要方法论,笔者总结了六字真言:归纳、总结、联想。归纳即把现象条分缕析,各自概括;总结即把相关类似的情况提炼出共同点,提出一个概念;联想就是善于把不同类的报道联系起来,由此及彼,互相借鉴。

2012年笔者策划的专题报道非主流留学目的地国家,应用的是联想和总结之法,把小众的留学目的国联系起来,然后总结出一个非主流这样的概念,统领整个专题报道。

大龄留学的系列报道,策划时用的是归纳之法,把在职人士出国留学的现象提炼出一个大龄留学的概念,进行统一采写包装。

可以说,留学逐步走进平民时代、工薪阶层。也就是说,留学新闻的受众越来越多。每一批出国留学的学生遇到的都是新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即使他们在国外留学,同样会遇到新的困难。因此,留学新闻记者有着广阔的施展空间。即使在新媒体时代,留学新闻同样需要记者在保持敏锐的同时,不断提高服务和策划意识,从方法论上总结规律,从时间和空间中不断寻找报道的新方向。

猜你喜欢
都市报美国大学排行榜
躬身践行修己身:从留美文科博士到美国大学系主任
美国大学招生行贿丑闻凸显其阶层割裂
以15秒播出一个温暖的片断——温州都市报的抖音号运营实践
排行榜
排行榜
排行榜
美国大学课堂教学观察及启示
试论《都市报道》与“民生民情”
新形势下都市报文化新闻创新探析
美国大学图书馆的课程服务及其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