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足月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

2014-04-11 02:10
中国医药指南 2014年11期
关键词:表面活性血气通气

刘 磊

(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0)

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足月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

刘 磊

(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0)

目的对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足月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本次研究选择我院在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之间收治的足月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划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各45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机械通气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肺表面活性物质进行治疗,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及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血气指标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机械通气的基础上,加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足月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可以明显提高治疗有效率,改善血气功能,值得在临床进行推广应用。

肺表面活性物质;足月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观察

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一般也称之为肺透明膜病,多发于早产儿,是早产儿作为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其直接致病原因为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缺乏所导致[1]。NRDS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的肺功能衰退,若治疗不善可能导致死亡,具有较大的危害。近年来,采用固尔苏等肺表面活性物质对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进行治疗,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受到临床医师的重视。本文选择我院收治的90例NRD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NRDS的临床效果进行了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在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之间收治的足月新生儿NRDS患儿90例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ARDS的诊断标准:均为足月急性发病;X线胸片显示双肺肺水肿并伴有弥漫性浸润影像表现;心脏检查未发现异常;入院时检查PaO2/FiO2的值≤200 mm Hg(1 mm Hg=0.133 kPa)。本次研究得到本院伦理委员会的许可,所有患儿家属对本次研究知情,并自愿参加。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将90例患儿随机划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各45例,所有患者给予基础处理、机械通气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肺表面活性物质进行治疗,两组在一般资料方面的对比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机械通气治疗。首先对患者进行生命体征监护、保温、对出血及感染进行常规预防、维持酸碱及电解质正常[2];根据患者情况选择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或者气管插管通气。治疗组患者在家属知情并同意的情况下,采用固尔苏(猪肺磷脂注射液,由意大利Chiesi公司提供)作为本次研究的肺表面活性物质进行治疗,固尔苏剂量为200 mg/kg;患儿取仰卧位,对气管内分泌物进行彻底清除;行气管插管,并与吸痰管相互连接,采用一次性注射器吸取药液通过导管进行注射;注射过程中应配合气囊正压给氧,每次注射转换一次患儿体位,并在注射完成后对胸部进行叩击、拍打,以促进药物在患儿肺部的均匀分布与弥撒,起到最佳的给药效果[3];给药后拔除气管插管,采用呼吸机进行nCPAP吸氧维持,保持平卧体位5~8 h,期间尽量减少气管吸痰等操作;对患儿血氧饱和度、呼吸、心率、血气变化等情况加强观察,随机对呼吸机参数进行调整[4]。本次研究治疗组45例患儿中,有40例给药1次,有5例因病情较重在24 h之后再次进行了给药。

1.3 评价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血气指标变化情况进行观察及对比分析。治疗效果指标包括机械通气率、辅助通气时间、患儿存活率、并发症情况等;血气指标变化情况指标包括两组患者用药前与用药后PaO2、PaCO2、PaO2/FiO2等相关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获得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对组间比较采用t进行检验,计量资料采用()进程表示,计算资料采用χ2进行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

见表1。结果显示,治疗组45例患儿在机械通气情况、辅助通气时间、并发症及住院之间方面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愈率方面,治疗组治愈率为95.6%,明显高于对照组68.8%,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方面,治疗组共3例并发症,其中2例肺炎、1例肺出血,对照组7例并发症,其中3例肺出血、2例气胸及2例肺炎,所有并发症经我院积极治疗及护理之后好转痊愈,未对治疗后果造成严重影响。

表1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

表1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

组别 n 机械通气[n(%)] 辅助通气时间(h) 并发症[n(%)] 住院时间(d) 治愈[n(%)]治疗组 45 12(26.7%) 45.6±11.5 3(6.7%) 15±2.5 43(95.6%)对照组 45 33(73.3) 75.4±18.6 7(15.6%) 22±3.0 31(68.8%)P<0.05 <0.05 <0.05 <0.05 <0.05

2.2 两组治疗前后血气指标变化情况对比

见表2。对比结果显示,治疗前与对照组在治疗前各项血气指标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血气指标对比,观察组患者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取得了更加的治疗效果,对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气指标变化对比(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气指标变化对比(

组别 n PaO2 PaCO2 PaO2/FiO2治疗组 治疗前 45 46.2±13.8 49.6±12.5 70.8±22.3治疗后 45 66.5±17.5 40.2±10.2 115.6±36.5对照组 治疗前 45 45.8±14.2 50.2±13.6 70.5±21.2治疗后 45 55.6±13.6 48.6±12.5 101.2±32.2P<0.05 <0.05 <0.05

3 讨 论

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是新生儿的常见相关疾病,特别在早产儿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且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对患儿危害较大,需要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现代研究表明,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主要原因为新生儿肺部发育不足、肺表面活性物质不足等,因此对其治疗应以补充外源性的肺表面活性物质(PS)为主[5]。本组研究中,治疗组采用肺表面活性物质进行研究,治愈率为95.6%,较采用常规治疗的对照组取得了更为满意的临床效果。

综上所述,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可以推广应用。但同时,肺表面活性物质药物价格过高、对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治疗时容易引发肺炎、肺出血、颅内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影响其临床应用效果,需要进一步加强临床控制,才能在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中取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1] 石云,杨娜,刘敬,等.国产肺表面活性物质珂立苏治疗足月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疗效评价[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1,6 (5):9-12.

[2] 高淑强,巨容.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机械通气治疗足月儿呼吸窘迫综合征13例[J].中国药业,2012,13(3):98-100.

[3] 杨梅,郑平,李晶,等.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足月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观察[J].临床儿科杂志,2012,9(6):850-853.

[4] 唐军,熊英,郭文俊,等.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对足月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2008,24(3):3416-3417.

[5] 闫亚敏.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呼吸窘迫综合征给药方式的研究[D].上海:第二军医大学,2011.

R722.1

B

1671-8194(2014)11-0148-02

猜你喜欢
表面活性血气通气
经皮血气分析仪TCM4的结构原理及日常维护保养与常见故障处理
改良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给药方法对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的影响
俯卧位通气对36例危重型COVID-19患者的影响
表面活性类温拌剂对SBS改性沥青性能影响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患者的凝血功能
不通气的鼻孔
肺表面活性物质在新生儿重症胎粪吸入综合征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黑珍珠
徒手和心肺复苏机用于心肺复苏对血气分析的影响对比研究
不同桡动脉穿刺方法在血气分析患者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