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教养方式、学习投入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

2014-04-11 13:19周鹏生魏芸梅杨奎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4年3期
关键词:学业成绩教养变异

周鹏生+魏芸梅+杨奎

采用家庭教养方式问卷和学习投入问卷对中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总体上,中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基本上是积极的、关心的;中学生学习投入程度较高;中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和学习投入程度存在性别和年级的显著差异;父母教养方式和学习投入因素能够共同预测中学生的学业成绩。中学生家长需要适当改变教养方式,教师要认识到中学生学习投入上的差异特点,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从而提高学业成绩。

中学生 教养方式 学习投入 学业成绩

一、问题的提出

在每一个家庭里,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儿童今后在学校和社会中的一言一行。Prevatt(2003)认为父母教养方式是一种与教养有关的、稳定的态度和信念的综合体[1]。国内学者也认为父母教养方式是指家长在教育以及抚养子女的日常活动中表现出的一种行为倾向,以某种固有的模式表现出来,并集中地反映了父母对待子女的态度,同时也是其教育观念的反映。学习是学生的义务,父母对子女的态度也会反映在学习方面。

学习投入是一种与学习相关的积极的、充实的精神状态,包括活力、奉献和专注三个维度。李金娥(2012)研究表明,父母教养方式显著预测初中生的学习投入程度[2]。

以往研究重点探讨教养方式、学习投入、学业成绩两两之间的关系,或者是其中两者与其他心理因素的关系,但对三者之间的关系并未阐明。由于父母的教养方式和期望通过中学生的学习投入程度体现出来,并最终反映在学业成绩上,因此研究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把握父母教养方式是否以学习投入为中介而最终影响学业成绩,并为中学生学业辅导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按整群分层抽样法选取兰州市两所中学的500名学生为调查对象,随机抽取高二、高一、初二、初一学生。随机发放了500份问卷,回收500份问卷,回收率为100%,有效问卷450份,有效率为90%。其中男生226人,女生224人;初一119人,初二116人,高一75人,高二140人。

2.研究工具

中学生教养方式测量采用的是岳冬梅修订的父母教养方式量表[3],共66个项目,采用4点量尺计分。某一因素的得分越高,表明在该因子上父母教养其子女的程度越深。

学习投入问卷是依据W.B.Schaufeli(2002)的工作投入量表,借鉴舒子吁(2009)的问卷[4],并根据中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别项目修改而成的。共计23个项目,采用5点量尺计分。

学业成绩以上学期期末语文和数学成绩为准,由于是被试自己填写,主试在回收问卷后根据班主任提供的数据进行了核对。使用SPSS 13.0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

三、研究结果

1.中学生教养方式、学习投入与学业成绩的基本情况

统计结果表明,中学生教养方式问卷中父亲和母亲教养方式及总体得分均超过了中值(2.0分)。父亲和母亲教养方式得分分别为2.16±0.29、2.31±0.27,教养方式总得分平均为2.23±0.26。学习投入得分平均为3.24±0.61,也超过了中值(2.5分)。

从学业成绩来看,不管是语文还是数学,被试期末成绩均较低(按总分150分计算),语文平均为92.29±16.23,数学平均为87.00±24.35。从初一到高二,学生的总成绩存在下降趋势。对两门课程总成绩进行排序后,发现学习不良组(占27%)与学习优秀组(占27%)的成绩相差90分以上。经过对两组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和学习投入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学习优秀组的教养方式和学习投入得分显著高于学习不良组(p<0.01)。

2.中学生教养方式、学习投入与学业成绩的性别和年级差异

对不同性别中学生教养方式、学习投入的得分与学业成绩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1。

表1中学生教养方式、学习投入与学业成绩的性别差异

注:学业成绩为语文和数学成绩总和,*代表p<0.05,**代表p<0.01,下同。

结果表明,男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得分显著高于女生,主要反映在父亲教养方式得分上呈现显著差异。母亲教养方式中仅惩罚严厉维度的得分男生显著高于女生。学习投入得分方面,男生显著小于女生。具体到学习投入的五个维度来说,女生在学习态度、学习收益、自我要求、专注和学习计划这几个维度得分均显著高于男生,其中学习收益和学习计划方面差异更大。虽然学业成绩不存在性别差异,但具体到学科上,女生语文成绩显著高于男生(p<0.01),数学成绩则不存在显著差异。

统计结果表明,中学生教养方式得分在不同年级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初一组的父母教养方式得分显著高于其他年级,年级因素分别在父亲和母亲教养方式上的主效应显著。

3.中学生教养方式、学习投入与学业成绩的典型相关和回归分析

对中学生教养方式、学习投入的得分与学业成绩进行简单相关统计,结果见表2。

表2中学生教养方式、学习投入与学业成绩的简单相关分析

注:***代表p<0.001。

根据典型相关分析,教养方式与学习投入二者之间的第一典型相关系数(p<0.05)。第一组变量的变异可被自身的典型变量所解释的比例中,第一典型变量解释了总变异的2.6%,而第二典型变量只能解释0.3%;第一组变量的变异可被相对的典型变量所解释的比例中,第一典型变量解释了总变异的3.6%,而第二典型变量只能解释0.1%。

以学业成绩为因变量,教养方式和学习投入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见表3。

表3中学生教养方式、学习投入对学业成绩的回归分析

为了发现教养方式与学习投入各自的贡献,分别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父母教养方式和学习投入分别解释学业成绩6.5%和4.8%的变异,共同解释10.2%的变异。endprint

四、分析与讨论

1.中学生教养方式、学习投入和学业成绩的基本特点

总体上来说,从初一到高二,中学生描述的父母教养方式基本上是积极的、关心的,认为母亲比父亲更加理解和偏爱,有时表现为过分保护。

从学业成绩来看,从初一到高二学生总成绩表现出的下降趋势与课程的难度增大有关。这一点也从班主任和部分学生的访谈中得到证实。学习不良组与学习优秀组的成绩相差较大是在预料之中的,但也可以从两组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和学习投入方面找到根源。

2.中学生教养方式、学习投入和学业成绩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本研究重点考察了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学习投入与学业成绩在性别和年级差异特点。男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得分显著高于女生,主要反映在父亲教养方式得分上呈现显著差异;男生学习投入得分则显著小于女生。在很多的家庭里,父亲代表着权威,在孩子的养育行为中总是表现为惩罚或者严格的要求,而在情感温暖、理解和过度保护等方面不是很突出;父亲也希望子女学会承担责任,不希望孩子走有悖于主流规范的道路,所以在过分干涉方面也表现出来了,这样那样的干涉、拒绝、否认等行为使子女们也能感受到父亲的偏爱。一般家庭中父亲对待男孩和女孩总是有很大的差别的,对男孩总是比较严厉,希望男孩以后有出人头地的一天,而对女孩一般不会过多苛求。这和王志梅的调查结果一致[5]。

学习投入是学生在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下,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而努力学习的一种用心程度。女生在学习投入各维度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男生,可能是因为性别差异自身会导致个体具有不同的心理和行为方式。男女生在学习兴趣和学习方式上存在较大差异,并且父母和社会对男女生的要求也各不相同,例如女生一般会按照要求制定详细计划并及时完成,而男生乐于经常改变计划。女生语言能力较强,而男生运动技能较强,可能导致女生语文成绩显著高于男生。

年级因素在父母教养方式、学习投入和学业成绩上的主效应显著,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生逐渐走向成熟,面临着学业、情感等方面的压力,与此相适应,父母的教养方式也会发生变化。随着年级的升高,中学生逐渐意识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在学习投入方面会比低年级更加自觉、更有计划性。高年级学生不仅按时完成作业,还会主动搜索新的知识来充实自己,在网络学习普及的今天更是如此。相对而言,由于高一学生是刚度过中考的艰难日子进入新的学习阶段,可能对待学习有所松懈,因此本研究发现高一组在学习态度、学习收益和学习计划维度的得分显著小于其他组。

3.中学生教养方式、学习投入对学业成绩的影响

从简单相关来看,父母教养方式、学习投入分别和中学生学业成绩之间存在显著相关,这也是前人研究已经证实了的。从第一典型相关来看,教养方式与学习投入之间整体上存在某种关系,但能够预测或解释的比例太低(2.6%)。这是因为教养方式涉及的更多的是养育和指导的行为方式,而学习投入更多地从中学生主体出发来说明。

父母教养方式包含了父亲和母亲双方的行为方式,双方各自的得分能够解释总变异的大部分,但要单独预测或解释学业成绩的变异有些困难(仅5.8%);学习投入单独解释学业成绩的变异也是不容易的(仅3.6%)。由此可见,常识中我们说的只要父母管教有方,或者只要学生学习态度端正,就能够提高学业成绩,这种说法并不准确,起码在调查中没有显示出非常好的预测力。

那么将父母教养方式和学习投入两个因素结合起来,是否能够增加对学业成绩的预测力呢?答案是肯定的。教养方式和学习投入因素能够分别解释学业成绩6.5%和4.8%的变异,这与典型相关统计结果相一致。当两个因素一起来预测中学生学业成绩时,能够共同解释10.2%的变异。因此可以说,良好的父母教养方式,加上本人学习投入程度高,能够在较大程度上预测学业成绩的提升。

五、结论与建议

总体上,中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基本上是积极的、关心的;中学生学习投入程度较高,学习态度端正;中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和学习投入程度存在性别和年级的显著差异;父母教养方式和学习投入因素能够共同预测中学生的学业成绩。针对这一结论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中学生家长需要适当改变教养方式,以适应新时代学习的要求。家长尤其是父亲更应主动调整行为方式,改变一直存在的严厉和过分干涉等行为倾向。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中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缺乏父母亲的理解和支持,在较短的相聚时间里简单粗暴的教养方式往往给中学生造成深刻的不利影响。因此需要家长重视这一情况,将一般意义上的严厉、疼爱与理解和支持结合起来,为子女的成长做出自己的贡献。

第二,教师要认识到中学生学习投入在性别和年级之间的差异特点,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教师要深入了解不同年级男女生的学习投入特点,发现一般规律,引导他们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第三,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归因。教师和学生都要认识到,教养方式和学习投入可能同时对学业成绩发挥作用。有了这一认识,科任教师和学生本人就能够及时发现问题,有针对地制定教学和学习方案,为提升学生的学业成绩打好基础。

————————

参考文献

[1] Prevatt,F.F.,The contribution of parenting practices in a risk and resiliency model of childrens adjustment. British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03,21(4).

[2] 李金娥.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学习投入、学习倦怠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3] 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出版,1999.

[4] 舒子吁.大学生学习投入问卷的编制及其应用.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5] 王志梅.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的调查研究.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6).

[作者:周鹏生(1970-),男,甘肃静宁人,西北民族大学现代教育技术学院副教授,博士;魏芸梅(1983-),甘肃临夏人,西北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杨奎(1991-),男,贵州清镇人,西北民族大学现代教育技术学院本科生。]

【责任编辑 王 颖】endprint

猜你喜欢
学业成绩教养变异
变异危机
变异
教养方程式
教养,就是选择做个更好的人
学业成绩与习得性无助: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大学生上网情况与学业成绩关系的实证研究
大专护生自我效能感、就业取向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
熊孩子的超市教养课
形的变异与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