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运动对青少年学生生活方式的影响研究

2014-04-11 20:31陈烨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4年3期
关键词:情操体育运动青少年

生活方式是在价值观念指导下所形成的满足自身生活需要的全部活动形式与行为特征的体系。生活方式直接影响着人的健康,生活方式的呈现受到众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青少年学生作为一个社会群体,呈现出来的生活方式既有共性,同时又存在着个性。本文从体育运动入手,阐述体育运动对青年学生生活方式的影响。体育运动 青少年学生 生活方式

一、人的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是指在某种价值观念指导下,各种生活活动的形式,它包括人们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生活方式是社会整体结构及其运行状况具体而生动的反应形式[1]。它通常反映个人的情趣、爱好和价值取向。生产方式、社会制度、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传统等因素都会影响人的生活方式,因此,不同社会、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阶层和不同职业的人,生活方式有所不同。

二、青少年学生生活方式的特点

1.不合理的生活使文明病困扰着青少年学生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居民的身体素质却在下降,尤其是青少年学生的身体素质下降的幅度更令人担忧。自1975年起,国家有关部门每间隔5-10年就共同组织一次《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查》,对不同儿童、青少年群体进行体格发育抽样调查和监测评估。调查结果显示,1985至2005年中国7-18岁学生机能方面的动态变化是:在1985-2000年的15年间城市男生、乡村男生、城市女生和乡村女生(下文简称为城男、乡男、城女、乡女)的肺活量分别平均降低了19ml、75.5ml、91.7ml和154ml,在此持续下降基础上,2000-2005年的5年间城男、乡男、城女和乡女又分别再平均下降了285ml、237ml、303ml和259ml。同时反映肺活量变化的另一指标,肺活量体重指数与肺活量情况一致,都是在1995-2000年下降趋势稍有逆转后再度于2000-2005年的5年期间大幅下降,下降情况涉及所有4个组。反映速度素质的50米跑在过去15年间呈现一个不明显的“V”形变化,除城男外其他3组均在1985-1995年的10年间均值略有增长,但在后10年中全部都呈现下降趋势[2]。

2010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报告》亦指出,虽然中小学生身体素质下滑趋势开始得以遏制,但青少年学生的整体状况也仍较为严峻,肥胖检出率继续增加(见表1),同时各学段学生的视力不良率仍居高不下(见表2)。同时,2010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报告》的研究结果显示,与2005年相比,多数年龄组学生乳牙龋齿患病率、恒牙龋齿患病率出现反弹。如:城市男生、城市女生、乡村男生、乡村女生7岁年龄组乳牙龋齿患病率分别为55.84%、57.48%、62.10%、62.55%,比2005年分别上升8.04、8.78、3.70、3.95个百分点;12岁年龄组恒牙龋齿患病率分别为19.80%、18.64%、18.64%、23.85%,比2005年分别上升8.90、3.94、6.64、8.05个百分点。

另外,现阶段的青少年学生,尤其是城市里的青少年学生物质生活条件好,学习压力大,体育运动少,致使一些原本只有到了老年阶段的疾病,也出现了年轻化的趋势,例如青少年患心脑血管疾病、腰颈椎疾病、肠胃病、三高、结石病的报道,已经常见诸报端。医学专家认为,造成这些疾病年轻化的诱因与青少年的生活方式有很大关系。

表1 青少年学生肥胖率统计表

*数据来源: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报告.教育部文件教体艺[2011]4号

表2 青少年学生视力不良率统计表

*数据来源: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报告.教育部文件教体艺[2011]4号

2.繁重的学业使青少年学生承受巨大精神压力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是教育部近年来一贯的态度,《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征求意见稿的出台可以显示出教育部对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决心。但应试教育的环境中是无法孕育出真正的素质教育的,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不改变,减负也只能是“学校减负”、“社会增负”;“教师减负”“家长增负”,而最终这种负担还是要转嫁到学生身上的。《天津教育报》在关于中日韩学生体检数据统计及调查分析中,对中国和韩国学生在睡眠时间进行比较,其结果是:中国五六年级学生由于课业增多和各种补习班,睡眠不足8小时,六年级半数学生睡眠低于7小时;而韩国学生每天保证9小时睡眠,兴趣班多为体育锻炼,如高尔夫、跆拳道等,课业负担总体较轻。通过数字的比较,中国孩子承受的压力不言自明[3]。

青少年学生在承受课业压力的同时,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中小学生因为不能及时完成作业,无法承受学校、家长给予的压力而离家出走,乃至采取更为极端做法的报道比比皆是。解决沉重的课业,承受竞争压力已经成为我国青少年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3.不健康的娱乐方式占据青少年学生有限的课余时间

行为习惯是生活方式的最直接的外部表现。据《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行为调查》显示,在休息和节假日的空闲时间,青少年学生最喜欢做的3件事是:上网聊天和游戏、听音乐学唱歌和看电视,出去运动的不足30%。适当地上网、看电视能够缓解青少年学生的学习压力,丰富课余生活,这是健康的娱乐方式,但很多青少年学生由于假期缺乏家长的监督,自身又缺乏足够的抑制力,长时间的沉浸在网络和电视中,这就成为了一种不健康的娱乐方式。因为长时间的打电脑、看电视很容易导致眼睛干涩、疲劳,进而诱发青少年学生眼睛的近视问题;另外打电脑、看电视都需要长时间静坐,很容易会导致颈椎、腰椎劳损,从而使学生丧失良好的身体形态;电子设备具有较强的辐射,对身体的健康不利;虚拟的网络会造成青少年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与人疏远,不善沟通,甚至沉迷其中,无所事事;暴力和色情的网络游戏使容易冲动的青少年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效仿,以致走上犯罪的道路;网络成瘾不仅影响人的心理,还会诱发人的心血管疾病、胃肠神经器官疾病,紧张性头痛,焦虑,忧郁等,甚至可能导致死亡。不健康的娱乐方式如同一个炸弹,如不能得到及时有效地处理,会随时导致严重后果。endprint

三、体育运动对生活方式促进效应

社会学家斯宾塞说:“为了个人家庭及后代幸福、健康,要重视体育锻炼,体质低劣,又无教养的民族和家庭,过不了几代就会消亡;相反,良好的健康状况和由此而来的愉快心情,是幸福的最好资金”。

1.体育运动促进了生活方式中行为方式的改变

动物学家发现,大象在野外生活可以活动200岁,一旦被关进动物园,尽管生活条件比野外“舒适”很多,但其寿命却会降低到80岁;野兔平均可以活15年,而自幼就养在笼子过着“优越”生活的家兔,平均寿命才4-5年;野猪的寿命也要比家猪的寿命长一倍。之所以野生动物要比家养动物寿命长,是因为野生动物在野外经常为了觅食、自卫、避敌、摆脱恶劣气候而进行长时间的奔跑,从而身体得到了锻炼,素质得到提高,健康就自然而来,寿命亦会随之加长。青少年学生正值人生的黄金成长期,适量的体育运动可以促进青少年学生的新陈代谢,强健其骨骼、肌肉,增加心肺功能,提高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体育锻炼实际上就是对身体施加的一种运动刺激,在运动的刺激下,引起了机体的多种反应,并随着刺激次数的增加与时间的延续,负荷量与强度的增长,使人体在形态、机能、素质、体能等方面,产生适应性的变化和增强。根据美国运动医学的研究,人体运动15-20分钟以上,体内的脂肪就会作为能源物质对身体进行供能,这样就会有效的预防和消除肥胖。青少年学生参与快走、慢跑、爬山、跳绳等一些既简单又易操作的有氧运动既可以预防肥胖,又可以锻炼心肺功能,在保持身体健康的同时,还可以提高青少年学生自身的运动能力。由此可见,体育融入生活对青少年学生来说是一种低成本高回报的生活方式。

2007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和共青团中央启动“阳光体育运动”,试图推动全国亿万学生到阳光下、到操场上、到大自然中去锻炼身体,每个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意在陶冶情操,培养青少年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从而保证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

2.体育运动是生活方式中情感因素的合理宣泄

现代社会激烈的竞争、快节奏的生活、沉重的课业压力使青少年学生处于一种高压力的环境当中,这种压力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得到释放,积累到一定程度,青少年学生就会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甚至会因为压力过大,导致破坏性的行为发生,给社会带来负面的影响。

体育运动是一种良好的释放压力、宣泄情绪的途径,在体育运动的过程中,青少年学生通过跑步、球类运动、武术、拳击等项目,肆意地发挥、尽情地流汗,心灵在运动中呐喊,压力得到很好的释放。体育运动就其本质而言就是是一种游戏,在游戏中,人们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出自己的本原。在体育比赛中,青少年学生可以重新塑造一种角色,这种角色有别于真正的社会角色,他们可以在跑、跳、翻腾、对抗中成为自身的主宰,感受自身原始的力量,在这个智慧力量胜于身体力量的氛围中,感受人逐渐失落的本质力量,找回在现实生活中丢失掉的快乐,使青少年学生在运动中感受自身的存在与生命的价值。体育运动过程中,人体中会产生一种化学物质——多巴胺,这种物质会让人产生快乐的感觉,体育快感的产生能够使青少年学生释放生活中的压力,不良情绪也可以得到宣泄。

3.体育运动引导生活方式中良好道德情操的形成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不仅包括躯体健康(physical health)、心理健康(psychological health)、良好的社会适应性(good social adaptation),还包括道德健康(ethical health)。竞争激烈的应试教育影响下,众多家庭把主要精力都花费在培养孩子的智力上,忽视孩子道德情操的培养。致使很多孩子对待美丑、善恶缺乏正确的评判标准,缺乏正义感、责任心。现代家庭中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两代人共同养育一代人,很多家庭的第三代是在前两代人的共同溺爱中成长起来,很容易养成懒惰、怕吃苦、意志品质薄弱、缺乏拼搏精神、不敢承担责任、缺乏团队精神等问题。

现代社会,一个人能否自觉地确定合适的目标,主动迎接挑战,果断地抓住机会,勇敢地坚持立场,在困难面前顽强不屈,承受挫折等,直接影响一个人的成功。挑战、果断、勇敢、顽强不屈、挫折这些都是道德情操的组成部分,一个人的良好的道德情操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靠后天的习得与培养,青少年时期是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的最好时机,因为这一时期正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培养青少年学生道德情操有很多方式,体育运动是一种直接、有效的途径,因为青少年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的过程中,要接受一定运动负荷和运动强度的考验,在克服运动负荷和强度的过程中,青少年学生通过努力体会到成功,收获成就感,这个过程也会不断增强青少年学生的意志力和自信心;通过体育比赛,学会遵守规则,尊重对手,尊重裁判,有利于培养青少年学生的自制能力;团队项目的体育运动,必须依靠全体队员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这个过程可以培养青少年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团队精神;体育比赛有成功亦有失败,青少年在比赛中可能体会成功的快乐,也可能体会到失败的挫折,胜不骄、败不馁都是对青少年学生心理素质最好的锻炼。

青少年学生处于人生的关键时期,是为未来工作、生活奠定基础的时期,健康的身心,良好的社会适应性,高尚的品德修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保障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前提条件。体育锻炼促进身心健康,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让体育运动成为青少年学生日常生活的内容,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是保证健康的一条有效的途径。阳光体育活动提出的“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不应该只是一句口号,而应该成为青少年学生努力的目标与方向。

————————

参考文献

[1]卢元镇.体育社会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国家教育部等.青少年儿童1985-2005体质健康发展状况和对策.中国青年研究,2007(11).

[3]关于中日韩学生体检数据统计及调查分析.天津教育报,2010-11-29.

[作者:陈烨(1980-),男,山西运城人,山西太原师范学院体育系讲师,硕士。]

【责任编辑 刘永庆】endprint

三、体育运动对生活方式促进效应

社会学家斯宾塞说:“为了个人家庭及后代幸福、健康,要重视体育锻炼,体质低劣,又无教养的民族和家庭,过不了几代就会消亡;相反,良好的健康状况和由此而来的愉快心情,是幸福的最好资金”。

1.体育运动促进了生活方式中行为方式的改变

动物学家发现,大象在野外生活可以活动200岁,一旦被关进动物园,尽管生活条件比野外“舒适”很多,但其寿命却会降低到80岁;野兔平均可以活15年,而自幼就养在笼子过着“优越”生活的家兔,平均寿命才4-5年;野猪的寿命也要比家猪的寿命长一倍。之所以野生动物要比家养动物寿命长,是因为野生动物在野外经常为了觅食、自卫、避敌、摆脱恶劣气候而进行长时间的奔跑,从而身体得到了锻炼,素质得到提高,健康就自然而来,寿命亦会随之加长。青少年学生正值人生的黄金成长期,适量的体育运动可以促进青少年学生的新陈代谢,强健其骨骼、肌肉,增加心肺功能,提高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体育锻炼实际上就是对身体施加的一种运动刺激,在运动的刺激下,引起了机体的多种反应,并随着刺激次数的增加与时间的延续,负荷量与强度的增长,使人体在形态、机能、素质、体能等方面,产生适应性的变化和增强。根据美国运动医学的研究,人体运动15-20分钟以上,体内的脂肪就会作为能源物质对身体进行供能,这样就会有效的预防和消除肥胖。青少年学生参与快走、慢跑、爬山、跳绳等一些既简单又易操作的有氧运动既可以预防肥胖,又可以锻炼心肺功能,在保持身体健康的同时,还可以提高青少年学生自身的运动能力。由此可见,体育融入生活对青少年学生来说是一种低成本高回报的生活方式。

2007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和共青团中央启动“阳光体育运动”,试图推动全国亿万学生到阳光下、到操场上、到大自然中去锻炼身体,每个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意在陶冶情操,培养青少年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从而保证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

2.体育运动是生活方式中情感因素的合理宣泄

现代社会激烈的竞争、快节奏的生活、沉重的课业压力使青少年学生处于一种高压力的环境当中,这种压力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得到释放,积累到一定程度,青少年学生就会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甚至会因为压力过大,导致破坏性的行为发生,给社会带来负面的影响。

体育运动是一种良好的释放压力、宣泄情绪的途径,在体育运动的过程中,青少年学生通过跑步、球类运动、武术、拳击等项目,肆意地发挥、尽情地流汗,心灵在运动中呐喊,压力得到很好的释放。体育运动就其本质而言就是是一种游戏,在游戏中,人们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出自己的本原。在体育比赛中,青少年学生可以重新塑造一种角色,这种角色有别于真正的社会角色,他们可以在跑、跳、翻腾、对抗中成为自身的主宰,感受自身原始的力量,在这个智慧力量胜于身体力量的氛围中,感受人逐渐失落的本质力量,找回在现实生活中丢失掉的快乐,使青少年学生在运动中感受自身的存在与生命的价值。体育运动过程中,人体中会产生一种化学物质——多巴胺,这种物质会让人产生快乐的感觉,体育快感的产生能够使青少年学生释放生活中的压力,不良情绪也可以得到宣泄。

3.体育运动引导生活方式中良好道德情操的形成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不仅包括躯体健康(physical health)、心理健康(psychological health)、良好的社会适应性(good social adaptation),还包括道德健康(ethical health)。竞争激烈的应试教育影响下,众多家庭把主要精力都花费在培养孩子的智力上,忽视孩子道德情操的培养。致使很多孩子对待美丑、善恶缺乏正确的评判标准,缺乏正义感、责任心。现代家庭中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两代人共同养育一代人,很多家庭的第三代是在前两代人的共同溺爱中成长起来,很容易养成懒惰、怕吃苦、意志品质薄弱、缺乏拼搏精神、不敢承担责任、缺乏团队精神等问题。

现代社会,一个人能否自觉地确定合适的目标,主动迎接挑战,果断地抓住机会,勇敢地坚持立场,在困难面前顽强不屈,承受挫折等,直接影响一个人的成功。挑战、果断、勇敢、顽强不屈、挫折这些都是道德情操的组成部分,一个人的良好的道德情操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靠后天的习得与培养,青少年时期是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的最好时机,因为这一时期正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培养青少年学生道德情操有很多方式,体育运动是一种直接、有效的途径,因为青少年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的过程中,要接受一定运动负荷和运动强度的考验,在克服运动负荷和强度的过程中,青少年学生通过努力体会到成功,收获成就感,这个过程也会不断增强青少年学生的意志力和自信心;通过体育比赛,学会遵守规则,尊重对手,尊重裁判,有利于培养青少年学生的自制能力;团队项目的体育运动,必须依靠全体队员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这个过程可以培养青少年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团队精神;体育比赛有成功亦有失败,青少年在比赛中可能体会成功的快乐,也可能体会到失败的挫折,胜不骄、败不馁都是对青少年学生心理素质最好的锻炼。

青少年学生处于人生的关键时期,是为未来工作、生活奠定基础的时期,健康的身心,良好的社会适应性,高尚的品德修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保障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前提条件。体育锻炼促进身心健康,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让体育运动成为青少年学生日常生活的内容,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是保证健康的一条有效的途径。阳光体育活动提出的“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不应该只是一句口号,而应该成为青少年学生努力的目标与方向。

————————

参考文献

[1]卢元镇.体育社会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国家教育部等.青少年儿童1985-2005体质健康发展状况和对策.中国青年研究,2007(11).

[3]关于中日韩学生体检数据统计及调查分析.天津教育报,2010-11-29.

[作者:陈烨(1980-),男,山西运城人,山西太原师范学院体育系讲师,硕士。]

【责任编辑 刘永庆】endprint

三、体育运动对生活方式促进效应

社会学家斯宾塞说:“为了个人家庭及后代幸福、健康,要重视体育锻炼,体质低劣,又无教养的民族和家庭,过不了几代就会消亡;相反,良好的健康状况和由此而来的愉快心情,是幸福的最好资金”。

1.体育运动促进了生活方式中行为方式的改变

动物学家发现,大象在野外生活可以活动200岁,一旦被关进动物园,尽管生活条件比野外“舒适”很多,但其寿命却会降低到80岁;野兔平均可以活15年,而自幼就养在笼子过着“优越”生活的家兔,平均寿命才4-5年;野猪的寿命也要比家猪的寿命长一倍。之所以野生动物要比家养动物寿命长,是因为野生动物在野外经常为了觅食、自卫、避敌、摆脱恶劣气候而进行长时间的奔跑,从而身体得到了锻炼,素质得到提高,健康就自然而来,寿命亦会随之加长。青少年学生正值人生的黄金成长期,适量的体育运动可以促进青少年学生的新陈代谢,强健其骨骼、肌肉,增加心肺功能,提高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体育锻炼实际上就是对身体施加的一种运动刺激,在运动的刺激下,引起了机体的多种反应,并随着刺激次数的增加与时间的延续,负荷量与强度的增长,使人体在形态、机能、素质、体能等方面,产生适应性的变化和增强。根据美国运动医学的研究,人体运动15-20分钟以上,体内的脂肪就会作为能源物质对身体进行供能,这样就会有效的预防和消除肥胖。青少年学生参与快走、慢跑、爬山、跳绳等一些既简单又易操作的有氧运动既可以预防肥胖,又可以锻炼心肺功能,在保持身体健康的同时,还可以提高青少年学生自身的运动能力。由此可见,体育融入生活对青少年学生来说是一种低成本高回报的生活方式。

2007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和共青团中央启动“阳光体育运动”,试图推动全国亿万学生到阳光下、到操场上、到大自然中去锻炼身体,每个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意在陶冶情操,培养青少年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从而保证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

2.体育运动是生活方式中情感因素的合理宣泄

现代社会激烈的竞争、快节奏的生活、沉重的课业压力使青少年学生处于一种高压力的环境当中,这种压力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得到释放,积累到一定程度,青少年学生就会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甚至会因为压力过大,导致破坏性的行为发生,给社会带来负面的影响。

体育运动是一种良好的释放压力、宣泄情绪的途径,在体育运动的过程中,青少年学生通过跑步、球类运动、武术、拳击等项目,肆意地发挥、尽情地流汗,心灵在运动中呐喊,压力得到很好的释放。体育运动就其本质而言就是是一种游戏,在游戏中,人们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出自己的本原。在体育比赛中,青少年学生可以重新塑造一种角色,这种角色有别于真正的社会角色,他们可以在跑、跳、翻腾、对抗中成为自身的主宰,感受自身原始的力量,在这个智慧力量胜于身体力量的氛围中,感受人逐渐失落的本质力量,找回在现实生活中丢失掉的快乐,使青少年学生在运动中感受自身的存在与生命的价值。体育运动过程中,人体中会产生一种化学物质——多巴胺,这种物质会让人产生快乐的感觉,体育快感的产生能够使青少年学生释放生活中的压力,不良情绪也可以得到宣泄。

3.体育运动引导生活方式中良好道德情操的形成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不仅包括躯体健康(physical health)、心理健康(psychological health)、良好的社会适应性(good social adaptation),还包括道德健康(ethical health)。竞争激烈的应试教育影响下,众多家庭把主要精力都花费在培养孩子的智力上,忽视孩子道德情操的培养。致使很多孩子对待美丑、善恶缺乏正确的评判标准,缺乏正义感、责任心。现代家庭中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两代人共同养育一代人,很多家庭的第三代是在前两代人的共同溺爱中成长起来,很容易养成懒惰、怕吃苦、意志品质薄弱、缺乏拼搏精神、不敢承担责任、缺乏团队精神等问题。

现代社会,一个人能否自觉地确定合适的目标,主动迎接挑战,果断地抓住机会,勇敢地坚持立场,在困难面前顽强不屈,承受挫折等,直接影响一个人的成功。挑战、果断、勇敢、顽强不屈、挫折这些都是道德情操的组成部分,一个人的良好的道德情操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靠后天的习得与培养,青少年时期是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的最好时机,因为这一时期正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培养青少年学生道德情操有很多方式,体育运动是一种直接、有效的途径,因为青少年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的过程中,要接受一定运动负荷和运动强度的考验,在克服运动负荷和强度的过程中,青少年学生通过努力体会到成功,收获成就感,这个过程也会不断增强青少年学生的意志力和自信心;通过体育比赛,学会遵守规则,尊重对手,尊重裁判,有利于培养青少年学生的自制能力;团队项目的体育运动,必须依靠全体队员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这个过程可以培养青少年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团队精神;体育比赛有成功亦有失败,青少年在比赛中可能体会成功的快乐,也可能体会到失败的挫折,胜不骄、败不馁都是对青少年学生心理素质最好的锻炼。

青少年学生处于人生的关键时期,是为未来工作、生活奠定基础的时期,健康的身心,良好的社会适应性,高尚的品德修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保障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前提条件。体育锻炼促进身心健康,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让体育运动成为青少年学生日常生活的内容,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是保证健康的一条有效的途径。阳光体育活动提出的“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不应该只是一句口号,而应该成为青少年学生努力的目标与方向。

————————

参考文献

[1]卢元镇.体育社会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国家教育部等.青少年儿童1985-2005体质健康发展状况和对策.中国青年研究,2007(11).

[3]关于中日韩学生体检数据统计及调查分析.天津教育报,2010-11-29.

[作者:陈烨(1980-),男,山西运城人,山西太原师范学院体育系讲师,硕士。]

【责任编辑 刘永庆】endprint

猜你喜欢
情操体育运动青少年
青少年发明家
体育运动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Modern Sports 现代体育运动创始人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