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农民”部主任

2014-04-11 01:55章会
中国记者 2014年2期
关键词:新闻奖言论温州

章会

陆建余、陆剑于、一见、辘轳,除了本名陆建余少有人知外,后面三个名字都在温州新闻界赫赫有名:陆剑于,代表的是获得浙江省新闻奖一等奖的“十问温州发展”“十看温州发展”“敢为天下先”等重头稿件的策划和采写;一见,代表的是获得中国新闻奖三等奖《别让三毛养老金完成全覆盖》、浙江省新闻奖一等奖《“温州精神”,在灾难中升华》等一批言论稿件的写作,“它”还是中国地市党报唯一的“三农”专栏——“三农一见”的唯一主持者,专为农民兄弟代言;而辘轳,更是温网博客里著名的“带头大哥”,接连参加了六届博友们的“江湖大会”,赢得一大批女“粉丝”表白:“每一次在博客大会见到你,都是我最大的期待……只要你出现在博客大会,我就是幸福的。”

现实生活中,他当然没有三头六臂,恰恰相反,他是一个清瘦得有些脆弱的中年男人——三天两头重感冒、挂盐水,因用脑过度常常失眠、神色萎顿。被老老少少、男男女女的同事唤作“辘轳、陆陆、鹿鹿”。

好像到处都有认识他的人

《温州日报》现任记者中,共有四人获得过中国新闻奖,其中两位女性,出自名校,科班出身;两位男士,来自军营,吃苦耐劳,陆建余是其中一位。1983年,他高中毕业,带着文艺青年的梦想踏入军营;1994年,他又怀揣记者的梦想,进了《温州日报》,在新闻的路上已任劳任怨奔跑近20年。

近20年来,他从地方新闻部到县市区部、城乡部,大多数时间是围绕着“三农”转,为农民发声。这大概就是他所说的“做新闻需要一点激情,更需要一点专注,尤其需要良知的守望”。

做记者辛苦,做农村部记者最辛苦。他的新闻“在地里”,多年来他不断奔走在海岛山区、田间地头。十几年前,温州到泰顺,一趟要9个小时。1994年,陆建余一年就跑了泰顺30多趟。在一些乡镇,他几乎就是编外乡民,住在旅馆里,白天去田间地头采访,晚上回来,换下来的衣服已被村里的大妈大嫂们洗好、叠好。也正是那一年的泰顺之行,他挖掘和采写了典型人物吕正水,以1.2万字的篇幅见报,在《温州日报》几乎是开天辟地。

他对农村生活的熟悉和在村间乡镇的知名度,曾经让同行的年轻记者颇为吃惊:“好像到处都有认识他的人。”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2013年报业集团培训45名新招采编人员,就两次由陆建余带队下乡采访,按照古代的说法,也都算是他的门生了。

做记者,他扎根山区一个多月采写三农人物典型、每次台风总是第一时间赶赴抗台一线……做主编,他策划开辟“品读乡村文化茶”“古村行”“工商资本下乡”等一系列专栏,无不是看农貌说农事,为农民兄弟解难题说真话。正是这种长期对三农工作的坚持,2011年他主持工作的县市区新闻部被浙江省委宣传部、省新闻工作者协会评为“走转改先进集体”。

他乐于为农民代言

建余会写言论,是《温州日报》言论获奖大户。最近6年来,在浙江省新闻奖评比中,他的言论基本上是年年获奖,连写自己创作言论体会的文章,都获得省新闻奖论文类一等奖。作为这些言论的主要编者之一,我将其归纳为两大类,一类是激情四射,为温州精神鼓与呼;一类是悲悯情怀,感三农之多艰。

因为是文艺青年,因为热爱这片土地,他瘦弱的身躯常常会为一些事件、人物感动不已,激情澎湃,忍不住在第一时间用手中的笔去释放、去发声,比如《温州,无处不在的温暖》《降下大悲,升起大爱》《“玉树”临风不倒》《“温州元素”中蕴含的国民意识》……这些言论兼具感性认知和理I生思辨,赤子情深,激扬文字,一气呵成,让人甚有阅读快感。

因为来自农村,因为一年到头和农民打交道,他总是以一种悲悯情怀去关注“三农”,想多为农民说些真话、实话。2007年,他在《温州日报》当时的“温州新闻”版开辟个人言论专栏“三农走笔”,栏目关注的是农民、农村和农业,最终的重点,还是农民。后来领导指示版式总监,专为他设计了大胡子漫画头像,将栏目改名“三农一见”,他的多数言论获奖作品,都出自这个专栏。专栏里的言论有的直接来自他下乡采访中的所见所闻,比如《有机食品的无“机”之谈》《尴尬的温州杨梅》《警惕城镇化的“人挪死”》,有的则是对全国性三农事件的思考,比如《别让三毛养老金完成全覆盖》《谁都无权把农民挡在城外》《食品灾难,别老让农民替罪》。“三农一见”的锐气和悲悯情怀这些文章里得到了充分体现,摘录几句:

——农民这个庞大的群体,正承担着极少部分不法者的罪责,并成为执法者欲盖弥彰的替罪羊……

——我们所作的一切,尽可能不要“殃及鱼池”,乱棍飞舞之下,对于很多农民来说,是不公平的。

——这种数据游戏,会使得很多政府工程“看起来很美”,而它的真实性和实惠度,也只有农民清楚,这样是自欺欺人,对于推进“三农”的改革,是极为不利的。

我们都叫他“定海神针”

我跟陆建余合作前后已有六年,他负责策划、采写,我负责夜编。无论是以前分属采访中心、编辑中心两个不同的中心,还是现在我归于城乡部,一般来说,只要他在,版面大多能做得比较顺利,在部室群里,我们都叫他“定海神针”。他还总是积极地把重要的稿件向重要版面比如一二版推荐,有时免不了本部室负责的新闻版稿量不足,我就打电话去怨他,他不管是在家已躺下还是在外喝酒吵乎乎,都赶紧帮我想办法,临时想线索、安排记者补写稿件,从未怪我打扰。以至于我对面的其他版面编辑常常赞叹他是个超有责任心、总有公心的人。

有一天晚上8点多,他办公室的灯还亮着,我过去一看,他整个人陷在烟雾里,一见我就大叫:“我要改死了,恨不得自己去采写。”为了挖出一条稿里的新闻点,他让记者多方搜集资料,自己又帮记者“采访”一遍、重新写稿。

遇到记者的稿件通不过,陆建余常常是自己亲自上阵,有的甚至可以算是全文重写。有时候我质疑:做他的部下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好处是相对轻松,坏处是如果不是个自我要求高的人,很容易原地踏步。他总是说,记者已经很辛苦了,下班回家再叫他们改来改去,于心何忍?再说,想进步的人,自然会认真看修改痕迹,了解自己的不足。在所有部主任中,他大概是改稿最多、亲自写稿最多的人。

偶尔有记者的线上有漏稿,领导怪责下来,他也是自己一力承担责任;别的部门每周召开一次全体会议,他的部门常常开会不定时。不知道是不是这种种原因,有同事说他不会带队伍。他听了也很懊恼,会忍不住争辩:“我们部门是城乡部,记者就是要下乡的,哪能天天坐在办公室等开会?”说归说,下回还是自己改稿、担责加不定期开会。

其它部主任注重部室文化建设,常常组织成员聚个餐、看场电影啥的,陆建余只会说:“哪天有空?我带你下乡看风景,顺便采个访。”有一次,他许是急了,在策划会上公开表态:周末要带部室六位同志去某地放松一下。大伙儿会后把这个好消息告诉我们,大家都很雀跃,结果至今未成行。

他就是这样一个人,为了工作,全心投入,其它都是浮云。他在自己的工作总结中写道:新闻是个充满变数的职业,作为新闻人,恪守自己的岗位就能做到以不变应万变。当然,担当这份职责,始终需要一种激情。在这条路上,我除了坚持,还是坚持!

为了20年来,在日渐效益至上、发行倒逼的功利时代,他坚待帮从不做广告的农民说话而日将!为了20年来,在这个成名趁早、上位加速的快餐时代,他坚持一心写稿笔耕不辍而而叫好!也为了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媒体生存环境下,还坚持生产这种执着新闻理想者的肥沃土壤而叫好!(作者单位:《温州日报》)endprint

猜你喜欢
新闻奖言论温州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温州,诗意的黄昏
重要言论
重要言论
他们的言论
河南10件作品获第27届中国人大新闻奖
难忘九二温州行
河北省第二十五届人大新闻奖获奖篇目
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评选增设审核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