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几个问题的探究

2014-04-15 11:49王长文马洪波吉林医药学院营养教研室吉林吉林132013
吉林医药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应用型素质体系

王长文,刘 敏,马洪波 (吉林医药学院营养教研室,吉林 吉林 132013)

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地方高校的主要任务。本科院校要确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成才为主线”的理念,围绕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以能力培养为重心,构建相对独立、内在统一的人才培养体系和能反映社会需求,基础实、能力强、素质高、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1 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1.1 适应性原则

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经济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而高等教育反过来推进经济发展。高校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合理设置学科专业。要从国家经济发展对人才的实际出发,加大专业结构调整力度,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学校的发展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其专业设置要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走“立足地方、依托地方和服务地方”之路。在设置新专业和进行专业结构调整时,要主动适应地方经济与人才结构调整的要求,进行科学的预测和论证,使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为地方相关行业的发展提供所招的人才,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争取地方的支持。这既体现了学校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思想,又可避免教育资源和人才的浪费;既是各地方高校推进“质量工程”的一个重要抓手,也有利于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我们看到,近年来那些不合理设置的专业,尤其是那些一哄而上设置的所谓“热门专业”,其毕业生就业难的情况比较严重,而对于一些与地方经济发展契合度好的专业,其毕业生就业形势是相当好的。

1.2 全程性原则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注重实践和应用。因此,必须将实践教学贯穿于大学教学的整个过程,从新生入学到毕业,课外实践、实训不间断。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世界高等教育大会通过的《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宣言指出,高校要“加强与职业界的合作和对社会预期需求的分析与预测”。加强与企业单位的联系与合作,产学研合作,拓宽学生校外实践梁道,与社会、行业以及企事业单位共同建设实习基地,为学生假期实习和就业提供方便和保障。为了提高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施“大学生科研项目”,让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和创新活动。通过大学生科协,成立了学生社团联合会,以社团为纽带组织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文化活动,举办大学生学术科技文化节。课内课外结合,校企合作,努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1.3 主体性原则

教学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也是发展的主体。应充分重视学生的心理活动,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尊重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在实践性环节中主要起组织、指导和考评的作用。

坚持主体性原则,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全面发展。面向全体学生就是尊重所有学生发展的权利,保证所有学生获得均等受教育的机会,关注教学活动的层次性,开发出每个学生的潜能,使他们都能获得成功。坚持全面发展就是要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去动手做,还要教会学生做人,教会学生创造,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2 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2.1 理论教育教学体系的构建

理论教学体系的构建过程中,要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在总体上设计出学生们要掌握的知识点、能力点。必须是根据市场和用人单位对应用型人才的实际的用人要求来确定的,要具有鲜明的市场导向。学校应根据所采集的知识点、能力点来组织培养方案。

就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来说,要紧密围绕培养目标并进行整体研究,对各专业的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进行整合,根据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做出快速准确的变化而又坚持人才培养的本科层次要求,把课程体系分为普通教育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三大模块。在总体上设计出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和能力发展要求以后,对各种课程进行大胆的整合和内容的更新,设计、组织并开设全新的课程,除了专业主干课程外,还应增设若干与之相衔接的下游技术的模块化专业课程,让学生能以行业需要为主线,将所学的知识串联起来,为综合技能的构建提供相对系统的理论知识和技术原理。考虑到社会对人才的全方位的要求,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广泛开设文化素质课程、职业技能系列课程供学生自由选择,允许跨专业的其他专业课作为公共选修课,扩大学生的个性发展空间。与此同时,在整个课程体系设计中还实施了课程学分标准化、课程体系模块化,便于保持人才培养的灵活性和保证教学质量,为学生搭建可塑性的知识框架,及日后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

2.2 实践教育教学体系的构建

围绕社会对人才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需要构建从课堂内系统的、综合性的实践技能训练,到课外的自助式开放实验、贯穿校内学习全过程的专业素质拓展训练和校外实习相结合的培养体系。注重学生的技能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与钻研的好奇心。

首先对现行的实践教学内容进行改革,要利用校内、校外的实践基地进行与市场发展平行甚至超前的教学,让实践教学成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前的演练。

其次在实践教学方法选择上,实践指导教师应重点讲授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鼓励学生积极提出问题,参与讨论,并通过各种方法和渠道为学生提供实验资料,促使学生努力探求知识,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学生在对研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兴奋点上。然后整合实验内容,确定相应的基础实验技术系列、专业实验技术系列和模块实验技术系列等内容,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内容的比例。独立开设的实验课程要体现技能的综合训练,体现设计性与综合能力的培养,突出各阶段的能力培养重点。

再次为实施个性化培养,在实验课程性质的设定上,可将本专业必须掌握的技能点设定为必修实验,对于技能延伸性实验或次技能点实脸,设为选做实验,供学生自由选择,给学生以个性化发展的空间。同时以基础性与先进性、综合性相结合为原则,筛除部分传统课程体系内的验证性经典实验,更改、串连成综合性成设计性实验,使学生充分了解实验原理、方法,解答、处理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技术开发能力培养。

最后应加强教学实习的管理。毕业实习是将学生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转化为综合能力的关键性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必要手段,是理论知识得以实现的根本途径,是检验和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及理论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因此,必须要加大管理的力度确保实习环节不流于形式。

3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素质能力拓展体系

应用型本科人才应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因而,在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之外,我们还要构建素质拓展体系。素质拓展的内涵不仅包括有利于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技术创新的专业素养的拓展,还包括社会综合能力的扩充训练、精神气质的陶冶和身心品质的全面提升。应将规范化的素质拓展要求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注重人文教育对学生健全人格塑造的作用。因此,将素质拓展体系全面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构建项目化管理、学分制认证、规范化运作的教育体系,是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素质拓展体系的内涵包括社会综合能力的训练和专业外延的训练,推动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与课内教学的结合,规范和加强课外教育管理工作。校内素质拓展训练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方式灵活开展,可以与科研工作相结合,结合专业特点,推进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素质和技能的提升可以与学生社团工作相结合,通过组织学生,加强各类科技、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团结协作精神等等。素质拓展体系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第二课堂活动,它带有一定的必修、强制意义。素质拓展以学分形式列入教学计划,学生只有取得相应的专业素养拓展学分、综合素养拓展学分才能顺利毕业。素质拓展只有达到相应学分要求,才有评奖评优、深造、就业的资格。

猜你喜欢
应用型素质体系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